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1 11:0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西周城邑的建置和规模有严格规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筑城高潮,史载列国间夺城割邑,动辄数十;城邑结构布局也随之变革,齐国都城临淄在宫城外新建郭城;宫城地势高亢、格局方正,主体建筑遵循中轴对称形制,郭内则是工商业区和居民区,并无严格规制。这一变化说明( )
A.礼制秩序完全崩坏 B.城市功能发生异变
C.兼并战争异常激烈 D.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2.如图为在汉代的基础上改建的北魏都城洛阳,城中心有很大的宫殿区,有网格状的街道以及不同的区划。城市分成两部分,包括仅限官员活动的政治区域和由政府管理的市场与居民区。据此可知,北魏( )
A.城市营建开始形成制度 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重视
C.城市实行市坊分离制度 D.佛教发展决定都城规划
3.郑州商城遗址是商朝早中期都城遗址,遗址城内东北部发现宫殿建筑基址多处,预估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城平面为长方形。城中还有小型房址和水井遗址。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遗址及制陶制骨作坊址等。对于商城认识正确的是( )
A.反映出商朝营建城市成为制度 B.商王直接控制这个区域
C.体现城市的布局受宗法制影响 D.宫殿位于城市的中间
4.有学者认为,“随着对小亚细亚的征服,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便屹立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从此,罗马开始收获战争种下的‘庄稼’了。”下列项中,属于这一时期“庄稼”的有( )
①奴隶制庄园的发展②复合式公寓的出现③贵族寡头制的巩固④最早成文法的创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五座城市作为中国历史上主干王朝的都城,为中国历史作出过特殊贡献,具有国家级的地理意义。由如图可知( )
A.都城布局都讲究“中轴对称” B.汉以后都城进入南北两京时代
C.都城迁移的轨迹是从东到西 D.唐以后都城选定均在运河沿岸
6.兴隆洼文化是北方三大文化系统之一,是红山文化重要的源头。下列关于此文化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②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③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 ④居住形式以巢居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与汉阳城紧紧相连的荒滩,人迹罕至。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港。各处商民在此处建房造屋,市场开始出现。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这说明( )
①集镇的兴起与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②工商业发展和人口增加推动了集镇的兴起发展
③汉口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④政府的严格管理推动汉口不断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8.古代埃及人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用木桩、树干加固支撑,在上面搭上屋梁;再用甘蔗和椰子叶铺成屋顶,用以防晒,房间内壁涂泥土防止热气进入。这说明古埃及房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当地自然条件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9.北魏孝文帝在营建新都洛阳的过程中,创立了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垣结构,而且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城市中轴线布局的建筑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宫城的核心地位,使得政治中心更加集中。北魏洛阳城的规划( )
A.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政治观念 B.受当地自然环境影响
C.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D.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
10.明代,陈建指出古代都城选址各项条件,即“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据此推断,他认为,古代可以建都的是( )
A.①北京 B.②西安 C.③洛阳 D.④南京
11.中世纪时,欧洲城市颁发特许状授予城市居民各种特权: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意处置。特许状的颁布( )
A.宣扬了自由平等的观念 B.摧毁了封建领主的特权
C.实现了城市独立的目标 D.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12.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在江南地区得到充分发展。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业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这反映了当时( )
A.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B.工商业繁荣发展 C.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自然经济已解体
13.经考古学家考证,耶莫遗址是一个农业村落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7000—前5800年,有21座房屋,这些房屋墙壁以黏土构筑,每座房屋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地面铺芦苇后敷泥。遗址中还发现大量石制、骨制工具等。据此可知,该遗址( )
①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遗址 ②为研究古埃及早期农业村落提供一手材料
③体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④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4.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镇置监镇官。如景德镇设镇后,朝廷在此设监镇官,兼管商税及窑税,或佐理监陶。《河南强氏家谱》记载强子魁“宋绍定戊子(公元1228年)以文学进,仕饶州通判,以监陶得至浮梁景德镇”。据此可推知,宋代( )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C.朝廷滥收苛捐杂税 D.市镇经济功能增强
15.明初对民居的建造有明确规定,《明史》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三十五年复申禁饬:不许造九五间数,房屋虽至一二十所,随其物力,但不许过三间。”明初的这一规定( )
A.说明传统宗法观念遭到挑战 B.凸显了民居建设的礼法色彩
C.折射出建筑用地的严重不足 D.消除了严重的社会奢靡现象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汉长安城,开始初步按照此要求布局,唐都长安宫城在城中部,南北中轴线北端,宫城南面是皇城,布置官署、祖社以及手工作坊和驻军;元朝大都皇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地区,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宫城制度……。在城市选址上,古人讲究居住处要达到天地人的和谐一致,着力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一方面,是“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另一方面,还要尽得自然之趣,“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
——摘编自吴佳蕾《浅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等
材料二 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记载大抵见于《诗经》,其中提及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着礼服,考察四郊,并且量出各个方位和太阳的光线与阴影,甚至对地表水的流向也弄清楚。古代城市的中央区或宫城,通常有围墙,是宗庙、社稷坛、宫殿及贵族用的重要建筑所在的区域;围绕中央区是另有围墙包围的外城,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的住宅用地,也包括一些农地。外城围墙外是护城河。城市建设先营宫室、宗庙,厩库次之,居室为后。汉代以后,中国的城市体系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官学等教育机构所在,负责发展地方农业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建设。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朝的梁朝时,南海的林邑“其国俗,居处为阁,名曰干阑,门户皆北向。”南齐时,“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民户不多,而俚獠猥杂,皆楼居山险,不肯宾服。”宋朝时,中宿县(今广东清远县)“俚民皆巢居鸟语”。
——摘编自《梁书》《南齐书》《宋书》等
材料二 江西省部分朝代村落基础数据统计表
朝代 新增古村落/个 增/个 累计/个 区域比(北:中:南) 人口密度/人·km-2 古村落密度/个·万km-2
赣北 赣中 赣南
唐以前 11 7 0 18 18 1.57:1:0 \ 1.08
唐代 29 36 3 68 86 9.67:12:1 11.4 5.15
宋代 52 86 22 160 246 2.36:3.91:1 32.7 14.74
元代 4 7 3 14 260 1.33:2.33:1 43.0 15.58
明代 30 32 19 81 341 1.58:1.68:1 58.1 20.43
清代 3 4 4 11 352 1:1.33:1.33 127.0 21.09
合计 129 172 51 352 352 2.53:3.37:1 \ 21.09
——摘自黄桃红《江西传统古村落丛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朝至宋代广东部分地区民居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江西省村落的发展情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阳城城墙“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采用《周易》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南宫的左右两侧,城内的金市在南宫北面,这与《周礼》“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相吻合。洛阳城以南宫正宫门一平城门一城外寰丘为主轴线,“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东汉洛阳礼制建筑中的南郊、五郊中的南郊、明堂、辟雍、太学、灵台等均建在洛阳城南,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祭祀礼制建筑区。
——摘编自黄建军《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
材料二 罗马城的城墙几乎都不规则,这与罗马“七丘之城”地势不平坦有关。古罗马广场位于罗马城的中心,广场上建有裁判所、庙宇、斗兽场、市场、市政厅等公共建筑物。城内许多房屋上都有一处专门用来写商业广告的信息壁。罗马人继承了雅典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一喜欢在公共场所高谈阔论、评论时政。公共浴场对于罗马人来说不仅是洗澡的地方,更是一个发挥着社交中心作用的地方。5世纪初,罗马公共浴场已达856个。大量普通群众以及无产者把许多精力花在洗浴上。罗马人在建筑物的地面、墙壁、拱门、壁龛和天花板上均用绘画、镶嵌和浮雕艺术装饰。罗马各朝皇帝也竞相营建大型建筑,奥古斯都以空前的壮举修建了一大批豪华建筑。
——摘编自周义保等《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城城市特征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东汉洛阳城市规划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罗马城的特点。
19.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自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摘编自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
材料三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1835年,英国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变革的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人口增加且相对集中,带动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所以社会发展更具活力,D项正确;宫城依然遵循一定的礼制,不能说礼制秩序完全崩溃,排除A项;城市功能依然是以政治、军事为主,没有发生异变,排除B项;城郭制的形成,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不是兼并战争异常激烈,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城市分成两部分,包括仅限官员活动的政治区域和由政府管理的市场与居民区”可知北魏时期的洛阳城将政治区域和市场、居民区分开,说明实行的是市坊分离制度,C项正确;“开始形成制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城市营建制度在北魏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项;根据图示内容无法体现对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视,排除B项;佛教发展影响,而非决定都城规划,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商朝早中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呈现出商朝早中期的都城局部,结合所学可知,商王直接控制王畿地区,因此都城属于商王直接控制的区域,B项正确;材料只是呈现都城的布局,但未涉及营造城市成为制度,排除A项;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排除C项;宫殿位于东北部,而不是中间,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罗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时期,奴隶制庄园进一步发展,①正确,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复合式公寓,是集体公寓式楼房的原始形态,对后世建筑影响深远,②正确,A项正确;贵族寡头制的巩固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③错误,《十二铜表法》诞生于公元前449年,即罗马共和国时期,是罗马最早的成文法,④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明、清时期都城均在运河沿岸,交通运输比较便捷,说明唐以后都城选定均在运河沿岸,D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都城是否都为“中轴对称”,排除A项;明朝、清朝都是以北京为都城,排除B项;宋、元、明、清时期都城均在运河沿岸,呈现出从西向东迁移的轨迹,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新石器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兴隆洼文化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1.3千米丘陵西缘,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聚落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①正确;红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大致时间为前10000—前7000,②正确;兴隆洼文化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③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兴隆洼文化的居住形式是半地穴,④是错误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为组合选择题。时空范围为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港。各处商民在此处建房造屋,市场开始出现”可知,汉水改道使得汉口出现了市场,这说明集镇的兴起与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①正确;根据材料“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商业发展和人口增加推动了集镇的兴起发展,②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②正确,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汉口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③错误;政府严格管理并不能推动汉口商业的发展,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用泥和木材修建房屋,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用木桩、树干加固支撑,在上面搭建屋梁,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起到了防晒保温的作用,由此可见,古埃及房屋的建造取决于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审美观念对房屋建造的影响,排除A项;“集体劳作的形式”与农业生产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习俗对房屋建造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第一次实现了城市中轴线布局的建筑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宫城的核心地位”可知,将皇帝所在的宫城置于城市核心,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政治观念,A项正确;将皇帝所在的宫城置于城市核心,受皇权至上的政治观念影响,而非受自然环境影响,排除B项;将宫城置于城市核心主要是因为皇权至上的政治观念,而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城市布局与推动民族交融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可知,陈建指出古代都城选址需满足三个条件:地理形势险要,漕运便利,位于国家中心。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南依嵩山,北有邙山,黄河、洛水流过,靠近大运河,漕运便利,符合陈建所说的三个建都条件,C项正确;北京居于北边,交通位置不便,排除A项;西安漕运不便,排除B项;南京多为平川,居于河流下游,易攻难守,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意处置”可知,特许状的颁布有利于保护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有助于商品经济发展,D项正确;启蒙运动时期宣扬自由平等的观念,排除A项;特许状有利于城市自治,但还未达到摧毁封建领主特权的效果,排除B项;特许状只是授予市民一些特权,但城市独立的目标还未实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明清时期兴起的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业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可知工商业繁荣发展促进其兴起,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雇佣劳动的问题,排除A项;1992年之后我国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1840年受到西方侵略中国的自然经济才逐渐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准确时空:新石器时期(西亚)。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耶莫遗址的农业村落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房屋墙壁的黏土、用芦苇铺设地面,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建筑材料,③④正确,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耶莫遗址,不能得出该遗址是世界最早的,①错误;耶莫遗址是两河流域的,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而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说明这一时期镇的设置主要受人口和税收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材料中宋代景德镇的监镇官还负责监管窑务,镇和监镇官都是为镇的经济发展服务的,这说明由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镇的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北宋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政策是指:罢免宿将兵权,大力提倡文治,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市镇经济功能增强,不能说明宋朝政府滥收苛捐杂税,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不许造九五间数,房屋虽至一二十所,随其物力,但不许过三间”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明朝时期对庶民庐舍的建造有着严格的规定,凸显等级礼法色彩,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受到挑战的说法,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朝时期居民建设的礼法色彩,排除A项;材料彰显的等级礼法,非建筑用地不足,排除C项;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出现奢靡现象,消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6.(1)特点:中正对称、布局工整;主次分明,突出王权;体现礼制,等级森严;追求天人合一。
(2)〖示例〗论题: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聚合了政治、经济、文化多种职能。
阐述:从周代开始,大多数中国城市布局要求中轴对称,强调行政功能,并且围绕行政需求进行城市规划,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城市居住区与农业区紧密连接,有利于发展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里坊制度,对现代的城市规划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宋朝以后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政府直接管控商业交易逐渐放寬,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中国古代城市承载着重要的文化职能,是官学等教育机构所在地,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与儒家和道家思想相通的,古城、古建筑等有很多反映古代城市文化的因素。
总之,中国古代城市的多种职能,有利于维护政治权力,推动工商业繁荣、文化思想交汇,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其他观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体现了皇权至上理念:;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蕴含了宗法礼教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示例”只供评分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唐都长安宫城在城中部,南北中轴线北端,宫城南面是皇城,布置官署、祖社以及手工作坊和驻军”得出中正对称、布局工整,主次分明,突出王权。根据材料“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宫城制度”得出体现礼制,等级森严,追求天人合一。
(2)本题是探究结论论证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中提及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着礼服,考察四郊,并且量出各个方位和太阳的光线与阴影,甚至对地表水的流向也弄清楚。古代城市的中央区或宫城,通常有围墙,是宗庙、社稷坛、宫殿及贵族用的重要建筑所在的区域;围绕中央区是另有围墙包围的外城,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的住宅用地,也包括一些农地”可知从周代开始,大多数中国城市布局要求中轴对称,强调行政功能,并且围绕行政需求进行城市规划,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城市居住区与农业区紧密连接,有利于发展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里坊制度,对现代的城市规划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根据材料“汉代以后,中国的城市体系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官学等教育机构所在,负责发展地方农业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建设”可知宋朝以后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政府直接管控商业交易逐渐放寬,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中国古代城市承载着重要的文化职能,是官学等教育机构所在地,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与儒家和道家思想相通的,古城、古建筑等有很多反映古代城市文化的因素。最后总结,总之,中国古代城市的多种职能,有利于维护政治权力,推动工商业繁荣、文化思想交汇,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17.(1)特色:干栏式或巢居;“门户北向”;靠山险而居。
(2)情况:唐朝、宋朝是古代村落发展的两个高峰;当时的赣北、赣中发达,赣南相对落后;在古代,宋代新增村落的数量最多;和唐朝及其以前相比,宋朝的人口密度、古村落密度持续增长。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朝至宋代(中国)。南朝至宋代,广东部分地区民居的特色,根据“其国俗,居处为阁,名曰干阑,门户皆北向”、“俚民皆巢居鸟语”、“皆楼居山险,不肯宾服”得出是干栏式或巢居;“门户北向”;靠山险而居。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唐宋时期江西省村落的发展情况主要是这一时期的村落发展在唐朝和宋朝出现了两个高峰,赣北和赣中的村落数目多于赣南,说明当时的赣北、赣中发达,赣南相对落后;而宋代新增村落的数量最多;和唐朝及其以前相比,宋朝的人口密度、古村落密度持续增长。
18.(1)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儒家礼制观念;宗法观念。
(2)特点:不规则布局;以广场为中心,公共建筑多;商业特征鲜明;注重艺术装饰。(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东汉时期的中国。因素:根据材料“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并结合所学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根据材料“采用《周易》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南宫的左右两侧,城内的金市在南宫北面,这与《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相吻合”得出儒家礼制观念;根据材料“东汉洛阳礼制建筑中的南郊、五郊中的南郊、明堂、辟雍、太学、灵台等均建在洛阳城南,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祭祀礼制建筑区”得出宗法观念。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罗马。特点:根据材料“ 罗马城的城墙几乎都不规则”得出不规则布局;根据材料“古罗马广场位于罗马城的中心,广场上建有裁判所、庙宇、斗兽场、市场、市政厅等公共建筑物”得出以广场为中心,公共建筑多;根据材料“城内许多房屋上都有一处专门用来写商业广告的信息壁”得出商业特征鲜明;根据材料“罗马人在建筑物的地面、墙壁、拱门、壁龛和天花板上均用绘画、镶嵌和浮雕艺术装饰”得出注重艺术装饰。
19.(1)不同:前者主要依托于地方宗族力量,其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后者主要依托新兴的市民阶层,其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
(2)原因: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明清时期(中国)、近代(英国)。不同之处,由材料一中“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及材料二中“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可知,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主要依托于地方宗族力量,英国城市自治主要依托新兴的市民阶层;由材料一中“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及材料二中“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可知,明清江南市镇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英国城市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由材料一中“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及材料二中“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可知,明清江南市镇自治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英国城市自治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西方)。原因,由材料三中“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可知,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结合所学,还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如政治上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思想上,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