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二战后,美国城市住房供应在一段时期内异常紧张,很多退伍军人只能暂时与他们的父母挤在一起,或租用地下室、阁楼和没有取暖设备的简陋房屋,有些人甚至住在仓库、公共汽车和工具间内。这表明当时美国( )
A.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 B.社会经济结构日益失衡
C.现代科学技术作用有限 D.中间阶层影响力的增强
2.19世纪70年代,德国工业和服务性行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8%,农业为32%。1891年,城市人口比重已高于农村人口的比重,20世纪初,德国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约占70%,住在2000人以上城市的居民占全国人口的60%。材料可用于说明,德国( )
A.三大产业均衡发展 B.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C.城市居住功能完善 D.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3.西方学者分析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城市化过程时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
农村偏向 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安排城市居民到农村工作,采用“下放”政策,在城市与农村发展上,具有强烈的“反城市,亲农村”的意识,即有“农村偏向”。
城市偏向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实施的一系列具体政策,如限制城市人口、实行粮油供给制等,来保证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顺利进行,并非是“反城市情结”的,而是更具有城市偏向的。
A.忽视了国情对城市化战略的影响 B.丰富了城市与农村关系的理论
C.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和经济敌意 D.把握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向
4.清末有人感慨:“从政治上观之,上海为外力侵占入首地、发轫地;从物质上观之,则上海又为全国文明发轫地。即以交通论,今者轮船纵横,邮电遍国,试推原此事之导线,则上海实开其先。”这反映出( )
A.上海社会生活的半封建特征 B.列强在中国攫取大量利益
C.开埠通商推动上海的城市化 D.中国交通取得了长足进步
5.1900—1910年,英国布莱纳文镇所在的南威尔士煤矿带曾是世界煤炭工业中心之一。矿工居住的石板屋顶房,以及标志性的工人大厅保留至今。虽然当地煤矿在20世纪中叶已经枯竭,但大矿井遗址在21世纪初,每年仍能吸引十多万名访客。材料可用于探究英国( )
A.工业城镇的转型发展 B.工人运动的发展规模
C.人口迁徙的变化趋势 D.产业体系的更新换代
6.一个开埠时曾来过上海的英国植物学家,在1848年重来上海时感叹道:“使我惊异的是江岸的外观,我曾听说上海已经建造了许多英美的洋行,我上次离开中国时,的确有一两家洋行正在建筑;但是现在,在破烂的中国小屋地区,在棉田及坟地上,已经建立起一座规模颇巨的城市了。”据此可推知,当时上海( )
A.商贸发展推动城市化 B.城市功能发生显著变化
C.自然经济结构的解体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特征
7.下图是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据图推知当时中国城市( )
A.功能以政治、军事为主 B.主要体现统治性与秩序性
C.交通依赖的是自然条件 D.文化中西交融,多元并举
8.自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纽约、柏林、伦敦、巴黎以及南欧国家的一些城市都曾发生了失去住房的人不愿意退出住房的“占屋运动”。其中,以西班牙的“占屋运动”最为激进。这反映出( )
A.国家干预经济遭到人们抵抗 B.西方福利制度的异化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趋于激化 D.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9.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我国北方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及一大批小城市、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这说明当时( )
A.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 B.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D.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10.下面是《1801-1851年英国城镇人口增长信息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城镇类型 1801年(平均人口数) 1851年(平均人口数) 年增长率(%)
首都(伦敦) 959000 2362000 1.82
郡城 6000 14000 1.61
滨水城镇 5000 19000 2.56
海港 16000 49000 2.19
制造业城镇 14000 46000 2.38
矿业与五金城镇 13000 42000 2.34
①随工业革命的推进发展出一批特色城镇②城镇中移民增长率高于人口自然增长率
③新型城镇人口增长快于传统都城和郡城④城镇人口的增长导致了贫富分化的加剧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城市治理的发展( )
A.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B.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实践了依法治国方略 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2.18世纪早期,英国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20%—25%,到 1801 年增加到33%。 19世纪晚期,英国70%的人口已经居住在城市中。1801年英国共有59座城市人口在万人以上,到了1901年人口在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了 437座。这反映了英国( )
A.城市化促进工业的发展 B.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扩大
C.城市的发展具有自发性 D.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随
13.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到2∶3。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使农民涌入城市 B.城市大量吸收外来移民
C.“日不落帝国”建立 D.工业革命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14.1983年,一场台风就能将深南路上的电线杆全部吹倒,让深圳电力几近瘫痪。2019年,深圳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降至32.4分钟,优于伦敦等国际一流城市。其中福田中心区仅为0.19分钟,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由此可以说明( )
A.深圳电力技术领先世界 B.特区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C.世界电力行业发展滞后 D.对外开放规模不断扩大
15.1980年左右,鲁尔区政府找出了一条以旅游开发为导向,通过区域发展、城市更新的方式将废弃的工厂改造为工业景观、博物馆、主题公园等,通过产业导入、文化创意、活动体验形成独特的工业旅游,鲁尔区成功地从过去的传统工业区转型成为宜居城市,成为全世界的旧工业区改造范本。据此,不能判断鲁尔区的旧城改造( )
A.对调整本地区的社会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B.使城市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样
C.凸显了以工厂为中心的城市地位日益重要
D.对工业遗址的迭代更新让城市焕发新活力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西方工业化社会的形成,有力地改变了西方社会中传统的社会状况和生活结构,使有史以来的以农业为主要职业和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出现一个大的转变。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徙,祖祖辈辈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农民,迅速的转向各种工商业工作,新兴的工业城市不断涌现。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到来,因此,城市化是近代工业化社会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郝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指出近代西方城乡发展出现的变迁。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教会认为黑暗是撒旦在地球上的邪恶领地,魔鬼拥抱黑夜,与基督的王国为敌。欧洲城市普遍实行宵禁,行会禁止工匠开夜工。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16世纪,赌博、跳舞等晚间娱乐活动已是宫廷贵族日常生活。17世纪中后期,城市普通市民也开始享受夜晚生活。进入19世纪,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巴黎最有特色的夜生活在拱廊,夜晚的拱廊遍布汽灯,灯火辉煌,是巴黎最大的购物场所。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
——据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欧洲人对夜晚态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夜间劳动的普遍化,有学者估算,1800年时,伦敦人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5个小时。经过劳工与雇主的反复博弈,到1919年,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但一种新的劳动制度——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采用8小时工作制的行业和企业,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两班制或三班制劳动,把整个夜晚都纳入劳动时间,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起先是从空间上不断向外扩张,随后又逐渐地从时间上侵蚀黑夜。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评析“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1937年,住在城市中的武汉民众的境遇和条件千差万别。交通工具新旧并存,不仅给民众出行提供了多种选择,更拓展了人们都市生活的时空观念。传统的泡茶馆、西来的跑马和电影则是市民奔波生计之余的消遣和休闲。此时,武汉城市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现代性品格,但在日常生活领域,对于传统的固守依然存在。社会转型的力量将现代和传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近代武汉社会生活的画面。
——摘编自胡俊修等《近代武汉城市社会生活的现代性品格和传统性固守(1927—1937)》
材料二 1934年,毛泽东主要从支持和赢得革命战争的视角来思考党内、苏维埃政府如何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毛泽东把建立具有集体经济性质的合作社作为制度前提,通过建立新的金融制度、开展反剥削的商业斗争和开办专业技术学校,全面关心群众生活,解决劳动力和耕牛缺乏的问题,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工业品的需要,此外还向群众教授手工艺术和工业技术。
——摘编自严九发《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关于关心群众生活的重要论述及实践探析》
材料三 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切实保障中央苏区农民的生活,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给农民提供生产资料,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拓宽收入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恢复市场,保护私营工商业发展;成立中央苏区革命互济总会,开展社会救济,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摘编自高汝伟《论中央苏区保障农民生活的政策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社会生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支持改善民众生活的原因及其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成功的城市靠的是什么。早在发轫之初,城市区域就已扮演三种不同的重要功能:构建神圣的空间;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拥有一个商业市场。城市或多或少地都拥有这些功能。一般而言,城市在这三个方面只要有一个薄弱环节,都会损毁其生活,甚至最终导致其衰亡。
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这些城市全面健康的发展,即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在这些因素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所抛弃。
——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伦敦城市大事年表(部分)
1836年 宪章运动开始
1848年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48年 公共卫生法案鼓励改进供水系统和沟道系统
1850年 英国颁布《公共宿舍法》
1853年 英国国会制定《首都)烟公害减少法案》
1858年 “大恶臭年”促使下水道工程的建设
1863年 世界第一条地下铁路开通
1909年 政府颁布《住房与城市规划法》
1956年 政府通过《洁净空气法案》
——整编自《历史课标解读与史料研习-经济与社会生活》材料二
(1)结合世界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一中作者提出的决定城市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进行解读。(要求:史实准确,能对材料中的三个因素合理、全面解读)。
(2)根据材料二、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城市化进程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流畅。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美国城市住房供应在一段时期内异常紧张,A项正确;美国城市住房供应紧张与社会经济结构无关,排除B项;美国城市住房供应紧张与现代科学技术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中间阶层的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德国)。根据材料可知,德国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城市人口比重也有所增长,体现了德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德国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无法体现德国三大产业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德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涉及农村发展状况,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德国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和城市人口比重都增长,不能说明城市居住功能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安排城市居民到农村工作”“限制城市人口、实行粮油供给制等,来保证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顺利进行”及所学知识可知,就城乡关系下的城市化来说,中央政府无论实施哪一种政策,最终都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在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战略,受国情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说明材料所述两个观点忽视了国情对城市化战略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侧重的计划经济下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非主要阐述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且材料中的西方学者的表述带有一定的政治偏见,并非科学的城市与农村关系的理论,排除B项;西方学者对中国城市化过程带有一定的政治偏见,但材料中两种西方学者的观点中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敌意,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西方学者对中国城市化的观点,而且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偏见,不能科学的反映“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向,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材料表明,上海作为列强侵华的首要之地,同时也是最早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成为全国文明的领头羊,交通通讯事业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可见上海通商客观上推动了自身的城市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上海社会生活的封建特征,排除A项;列强攫取中国利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中国交通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191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1900—1910年,英国布莱纳文镇所在的南威尔士煤矿带曾是世界煤炭工业中心之一。矿工居住的石板屋顶房,以及标志性的工人大厅保留至今。虽然当地煤矿在20世纪中叶已经枯竭,但大矿井遗址在21世纪初,每年仍能吸引十多万名访客”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城市由发展工业转变为发展旅游业,因此可以用于探究英国工业城镇的转型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工人运动的发展规模,排除B项;人口迁徙强调移民,而材料强调工业城市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英国重工业城市的转型,并不能说明整个产业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
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上海已经建造了许多英美的洋行”“在棉田及坟地上,已经建立起一座规模颇巨的城市了”可知,随着上海的商贸发展,城市规模也在扩大,城市景象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说明上海商贸发展推动城市化,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上海城市功能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贸的作用,与自然经济结构的解体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元,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中的中国近代城市既有体现中国传统的老城区、传统商业中心,又有体现西方影响的商埠区、工业区和西式商业中心,体现了中西交融的特点,D项正确;从图中的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新市区推知,该城市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经济功能十分突出,排除A项;该城市的地域划分中统治阶层所在区域或官府的位置不突出,也没有明显的礼制和等级特征,不能体现统治性与秩序性,排除B项;由于西方科技和工业文明引入,近代中国城市交通除传统的河运外,越来越依靠走电车、汽车的马路与走火车的铁路,对自然条件的依赖降低,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8年以来(欧洲)。材料反映了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后,西方部分国家出现的城市居民居住问题,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显性问题,D项正确;“占屋运动”与国家干预经济无关,排除A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在不断弱化,但不是严重异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北方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及一大批小城市、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可知,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在城市化过程中呈现出区域化的特点,如以北京为中心的政治中心,以天津、保定、石家庄为中心的经济中心,反映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北方的金融商贸情况,没有涉及中国工业发展情况,且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北方一些城市有所发展,但没有具体涉及城市治理,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英国。依据题表“城镇类型”可知,1801-1851年间的英国随工业革命的推进,在传统都城、郡城的基础上发展出一批特色城镇,如滨水城镇、海港、制造业城镇、矿业与五金城镇等,①符合题意;依据题表相关数据可知,新型城镇人口增长快于传统都城、郡城,③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②、④在题表中没有体现,且工业革命后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工业革命本身而不是由城镇人口城镇增长导致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6年至199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结合所学知识,伴随着改革开放,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必然要求城市治理模式的改变,D项正确;逻辑关系颠倒,城市治理模式改变的原因是城市化的发展,排除A项;城市治理模式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的范畴,排除B项;“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五大提出来,1997年,材料涉及时间截至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所知,英国的城市化主要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正好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说明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工业革命,促进了大量乡村人口来到城市,从而推动了城市化,因此是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农村和城市发展进行对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料并未说明英国的城市是外部还是城市自发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70年代-19世纪初(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相对于18世纪70年代,19世纪初的英国城乡人口比例有了大幅度的上升,18世纪70年代-19世纪初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工厂制度确立,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D项正确;在英国进行了几百年的圈地运动也使得农民涌入城市,但并不是这一时期城乡人口比例发生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项;城乡人口比例的变化主要涉及到的是英国国内人口的流动与外来移民关系不大,排除B项;“日不落帝国”建立,主要指的是英国对外殖民,与城乡人口比例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3年至2019年(中国深圳)。根据材料“一场台风就能将深南路上的电线杆全部吹倒,让深圳电力几近瘫痪”“深圳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降至32.4分钟,优于伦敦等国际一流城市。其中福田中心区仅为0.19分钟,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可知,深圳电网飞跃发展,优于伦敦等国际一流城市,体现了特区经济建设成效显著,B项正确;材料表明特区经济建设成效显著,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深圳电网飞跃发展,未体现世界电力行业发展滞后,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深圳电网飞跃发展,与对外开放规模扩大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左右(德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鲁尔区政府通过对旧工业区的改造,使得过去的传统工业区转型成为宜居城市,改造后的城市,没有体现工厂的地位,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项; “鲁尔区成功地从过去的传统工业区转型成为宜居城市”可知,鲁尔区的旧城改造对调整本地区的社会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排除A项; “改造为工业景观、博物馆、主题公园等,通过产业导入、文化创意、活动体验形成独特的工业旅游”可知,鲁尔区的旧城改造使城市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样,排除B项;对工业遗址的改造使得它焕发新活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6.变迁:大量农村人口迁移至城市,变为工人或市民;新兴工业城市的产生及发展;西方国家乡村城市化的出现。
【详解】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近代(西方)。变迁:根据材料“农村人口大量的向城市迁徙,祖祖辈辈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农民,迅速的转向各种工商业工作,新兴的工业城市不断涌现”,可得出大量农村人口迁移至城市,变为工人或市民;新兴工业城市的出现等等。
17.(1)趋势:管控限制逐渐打破;规模不断扩大;大众化、世俗化、多样化;商业色彩日益浓厚。原因:观念的变化;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2)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与发展带来的夜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资本的扩张性又加剧了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详解】(1)本题是对比、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至19世纪。趋势:依据材料“欧洲城市普遍实行宵禁,行会禁止工匠开夜工”“16世纪……城市普通市民也开始享受夜晚生活。”可知,管控限制逐渐打破;依据材料“16世纪,赌博、跳舞等晚间娱乐活动已是宫廷贵族日常生活。17世纪中后期,城市普通市民也开始享受夜晚生活。进入19世纪,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可知,规模不断扩大;依据材料“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巴黎最有特色的夜生活在拱廊……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可知,大众化、世俗化、多样化;依据材料“夜晚的拱廊遍布汽灯,灯火辉煌,是巴黎最大的购物场所。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可知,商业色彩日益浓厚。
原因:依据材料“欧洲城市普遍实行宵禁,行会禁止工匠开夜工。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可知,观念的变化;依据材料“进入19世纪,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化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为欧洲市民的夜生活变化带来了便利。
(2)本题是历史现象阐释题。时空是1800——1919年。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照明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欧洲的剧院、音乐厅、赌场、酒馆彻夜通明,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与发展带来的夜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依据材料“1800年时,伦敦人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5个小时……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可知。欧洲工人的休息时间得到极大的压缩,证明了资本的扩张性又加剧了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18.(1)特点:生活差距大;新旧并存;中西结合;活动空间扩大;生活方式丰富。(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民众生活相对困难;缓解社会矛盾,稳定苏维埃政权的要求。(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复苏苏区经济,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改善民众生活.巩固政权;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社会治理积累了经验;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了革命力量,稳定了政治统治。(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住在城市中的武汉民众的境遇和条件千差万别”可知,生活差距大;据材料“交通工具新旧并存”可知,新旧并存;据材料“传统的泡茶馆、西来的跑马和电影则是市民奔波生计之余的消遣和休闲”可知,中西结合;据材料“更拓展了人们都市生活的时空观念。传统的泡茶馆、西来的跑马和电影则是市民奔波生计之余的消遣和休闲”可知,活动空间扩大;生活方式丰富。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原因:据材料“毛泽东主要从支持和赢得革命战争的视角来思考党内、苏维埃政府如何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可知,缓解社会矛盾,稳定苏维埃政权的要求;据材料“为了切实保障中央苏区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可知,民众生活相对困难;
影响:据材料“解决劳动力和耕牛缺乏的问题,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工业品的需要”“拓宽收入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开展社会救济,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可知,有利于复苏苏区经济,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改善民众生活,巩固政权;据材料“毛泽东主要从支持和赢得革命战争的视角来思考党内、苏维埃政府如何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可知,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了革命力量,稳定了政治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支持改善民众生活的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社会治理积累了经验。
19.(1)该学者认为,成功的城市有三种重要功能:成为政治权威和宗教信仰的中心、能为居民提供安全保障、具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市场。以古希腊雅典为例,雅典城市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位于城市内山丘的顶上,建有神庙,四周砌设土墙,只有一个上下孔道,利于防卫。下城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对城市三种功能解读准确,举例符合一个功能)
(2)示例: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病”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发展使工业和人口的布局在宏观上继续不断地集中于几个有限的地区。在19世纪的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速推进中,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中部的工业区域城市数量剧增,城市人口总数增长迅速。城市的住房、交通、医疗卫生、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涌现。
随着公众的关注,下层民众的斗争,以及大的疫病的发生,政府逐渐改变了不干预政策。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开始加强城市治理,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解决城市住宅、环境污染、医疗卫生、交通等方面的问题,改善了城市面貌,促进城市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总之,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不断完善治理体系。
【详解】(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首先,解读材料。根据材料一“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这些城市全面健康的发展,即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与“早在发轫之初,城市区域就已扮演三种不同的重要功能:构建神圣的空间;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拥有一个商业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成功的城市有三种重要功能:成为政治权威和宗教信仰的中心、能为居民提供安全保障、具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市场。
其次,依据所学知识,例举相关的城市的设计内容,加以内容。如以雅典城市为例,根据材料一“城市区域就已扮演三种不同的重要功能:构建神圣的空间;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拥有一个商业市场。”结合所学知识科可知,以古希腊雅典为例,雅典城市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位于城市内山丘的顶上,建有神庙,四周砌设土墙,只有一个上下孔道,利于防卫。下城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
注意:对城市三种功能解读准确,举例符合一个功能
(2)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二“公共卫生法案鼓励改进供水系统和沟道系统”“政府通过《洁净空气法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论题为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病”。
其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根据材料二“英国本土人口分布状态”可知,到20世纪初期,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增大,大部分人口集中于西北部以及北部,南部沿海的工业城市中。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发展使工业和人口的布局在宏观上继续不断地集中于几个有限的地区。在19世纪的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速推进中,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中部的工业区域城市数量剧增,城市人口总数增长迅速。城市的住房、交通、医疗卫生、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涌现;根据材料二“公共卫生法案鼓励改进供水系统和沟道系统”与“政府颁布《住房与城市规划法》”,“政府通过《洁净空气法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公众的关注,下层民众的斗争,以及大的疫病的发生,政府逐渐改变了不干预政策。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开始加强城市治理,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解决城市住宅、环境污染、医疗卫生、交通等方面的问题,改善了城市面貌,促进城市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最后,归纳总结,升华中心。总之,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不断完善治理体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