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教案 桌子有多长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教案 桌子有多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9-05-24 20:3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桌子有多长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2课时第14–15页的内容。学生第一次学习测量知识,“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它将为以后学习“米”“分米”等长度单位作准备。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安排了大量观察物体与测量的活动。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自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测物体的长度、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估测的意识,学习测量的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同伴合作学习。
【学生分析】
库尔勒市第一小学是一所现代化教学设备较齐全,学生生源较好的学校。我所执教的一年级(2)班是大班,全班共有学生54人,男生27人、女生27人。该班学生自入学以来,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意识以及交流、合作的习惯,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思维比较活跃。本节课学习测量的有关知识,可以说,学生没有什么知识基础,惟一认识的是学生用尺,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但也只是知道用尺子画横线,其他了解得很少。学生普遍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本节课是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学生估测物体的长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教师可在学生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够不够1厘米,再在认识几厘米之后,估计物体的长度。
【学习目标】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在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
2、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3、在各个活动中培养热爱数学、善于与人合作、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合作讨论中去发觉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 备】
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三位好朋友,你们看都有谁?(多媒体课件演示)
森林学校开学了,小白兔和小猴到山羊老师那里上课时发生了争执,小猴说我的桌子小,我要和小白兔一样大的新课桌,山羊老师说你们别争了,这些桌子是从第一小学借来的,还是问问小朋友有没有一样大小的桌子了好吗?
师:小朋友,这可为难老师了,学校没有多余的桌子了,你们能想出好方法帮小动物解决问题吗?
[设计意图]以有趣的故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1 :小猴想要和小兔一样大小的桌子,重新给它做一张就行了。
生2 :我们不知道桌子有多长呀?
生3 :光知道桌子的长不行,还要知道桌子的宽?
师:这位同学说出桌子的长和宽,谁能上来给大家比划指一指桌子的长和宽在哪里?
指名学生到讲台上给大家摸一摸桌子的长和宽,吸引全体同学的注意,初步理解桌子的长和宽。
师,同学们还有想问的问题吗?
生:还应该知道桌子的高是多少?(教师对这位学生竖起大拇指)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小猴解决困难,从生活经验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小朋友的想法都很好,要重新做桌子,必须先知道桌子有多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动脑筋想办法看看我们的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桌子有多长)
(大约用时3分钟)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自主探索
师:现在,就请你们想办法估一估,量一量课桌,告诉大家你用的什么方法?。
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法。学生汇报
生1;我是估计的大约有我的一只胳膊那么长,演示比划。
生2:我觉得估计不准,我觉得量一量好。
师:说一说你用什么工具量的,量的结果是多少?
生2:我用手量的,这样是一柞(学生用手比划),有5柞多长。(注:我校学生课桌的长是60厘米左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拓展开了。)
生3:我用数学书量的,有2本半那么长。
生4:我用铅笔量的,有3枝铅笔那么长。
生5:我用尺子量的,有4把尺子还多一点那么长。
生6 :……………………………………
师:为什么量的是同一张桌子,可是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想法。
生:因为用的工具不同,所以量的结果就不同。
师:(加重语气)因为测量工具不同,标准不一样,所以量的结果就不同。那么,如果用同一枝铅笔量结果会怎样?
生:(争先恐后地)如果用同一枝铅笔量结果就一样。
生:用铅笔量的结果也不一定相同,因为铅笔也不一定同样长。(教师对他竖起大拇指)
师:用哪一种工具测量更好一些?
生:(异口同声)用尺测量最好。(投影出示直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化,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不同会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同,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大约用时5分钟左右。
2、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
师:尺子是人们量长度通用的一个工具,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它是米尺的一部分,你还见过哪些尺子?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1:我还见过量衣服的软尺子(教师拿出软尺)
生2:我见过铁皮做的尺子(教师拿出钢卷尺纠正这种尺子叫钢卷尺)
生3 :我见过像棍子一样的尺子(教师拿出米尺)
生4 :……………………………………
师: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尺子的种类有很多,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手中的学生尺。
[设计意图]引入尺子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请学生把尺子拿出来,并请学生认真观察直尺,与同桌交流,说一说在尺上找到了什么秘密。学生手拿直尺与同桌同学边认真观察边交流。
教师请学生到黑板前指着投影上的直尺汇报。
生1:尺上有小道道。
师:谁知道,“小道道”是什么?
生:是刻度。
(教师介绍刻度线,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你们仔细数一数,每一个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也就是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个小格。帮助学生认准尺子)
生1 :尺上还有数字,有0,1,2,3,…,0表示尺子的头。
(这时候教师规范学生的说法:0表示起点。)
生2 :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距离一样长。
(教师指着直尺介绍: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距离为1厘米。如:刻度0~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生3 :有数字,第一个数字是0,有小格,每格长度是一样的,有字母cm。
(教师教学“cm”:是一种符号,教师再讲讲cm的含义——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换,而且指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细心的观察与思考发现尺子上的秘密,掌握有关尺子的知识。大约用时5分钟左右.
(1) 师: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怎样记住1厘米?小组同学互相想想办法。
教师请学生举例说一 说见过的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同时,教师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学生也跟着教师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思考后回答: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大拇指的指甲长约1厘米;有的豆芽长约1厘米……然后请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哪些数字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学生非常踊跃地举手回答道:刻度1~2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刻度3~4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刻度10~11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师:除了能找到1厘米外,你在你的尺子上还能找到几厘米?(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请学生估计2厘米的长度,然后在尺上找出哪些数字之间的距离是2厘米。
(学生用手先比划出1厘米长的一段,再增加同样的一段,即2厘米。然后再到尺子上去比一比估计得是否准确。)
(教师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见过的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2厘米。学生用手比划着2厘米的长度,想了想答道:我的橡皮长约2厘米,有的钉子的长大约是2厘米……)
(3)教师再请学生估计3厘米的长度,然后在尺子上找出距离是3厘米的一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1厘米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和体验,深刻的感知1厘米。大约用时5-8分钟左右。
3、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铅笔的长度,然后试着量一量。同桌交流说说怎样量的。
汇报:学生演示。(有的学生从0量起,有的学生从1量起……)
讨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学生展开激烈地讨论后总结出测量方法:(1)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2)读出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的数值。)
师: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说明要求: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自由讨论的氛围,要让学生在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大约用时5分钟左右。
(2)测量课桌的长、宽、高。
师:我们在课前已经量了课桌的长了,但由于我们量的工具不同,量的结果也不同,我们这节课已经学习了厘米了,现在你们就用尺子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和课桌的宽。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分别去量课桌的长、宽、高。(教师要求明确,一人量课桌的长或宽时,两个人配合,一人记录)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教师:我们已经量了课桌的长和宽,那现在不用尺子量,你来估计一下,课桌的高有多少厘米?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运用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测量出了课桌的长、宽和高,我们把这些数字告诉工厂的叔叔,他们会很快做出新的课桌送到森林学校,小猴也有新课桌用了,小猴会很高兴的。
[设计意图]回到主题上,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知识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获得的快乐,同时再次让学生练习正确测量的方法以及估算意识的渗透。大约用时5分钟。
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1.书第15页第1题,先估计有多长,再量一量。
估 计 测 量
数 学 书 ( ) cm ( ) cm
铅 笔 ( ) cm ( ) cm
你 的 食 指 ( ) cm ( ) cm
当学生测量不是整厘米数时,指导学生怎样按照整厘米数读出数值。
学生测量完后,全班讲评。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加强对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及实际测量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约用时3-5分钟)
2、书第15页第2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独立完成题目。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尺子测量,大约用时1-2分钟。
3、书第15页第3题。
让学生观察图意,独立完成,然后跟同桌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学生独立做)
对于小熊没有量对的题目,全班交流,应该怎样量才是正确的。
教师总结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最好从0刻度开始测量,这样一来比较容易看出物体的长度,不会把测量结果看错。第二种方法是从中间量,像小熊那样从5厘米的地方开始量,把5厘米的地方当作0刻度,一格一格数,看几厘米,或看终点的数是10厘米,然后再用10-5=5,算出长度是5厘米。这种 方法比较少用。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具体指导。
[设计意图]利用课本中的图片资源帮助学生分析判断正确的测量方法。大约用时2-3分钟。
四、总结与评价
师:今天大家帮助小猴解决了它的难题,谁愿意把自己的收获说给大家听?评价一下这节课的表现好吗?
生1:这节课我认识了直尺,学会了测量。
师:那能说说是怎么测量的吗?
生2:(高兴地说)我更加理解,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非常喜欢上数学课。
生3:我觉得××同学这节课表现非常突出,他善于动脑,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我今后应向他学习。
生4:我想送自己一颗,今天我学会了测量的方法,还积极回答问题。
生5:……………………………………………………
[设计意图]学生与老师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以及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