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猴王出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7 猴王出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22:3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领略古典文学的韵味,感受《西游记》这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语言魅力,品味其独特之处。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细细品味语言,感悟石猴身上那份不凡的气质和独特的形象。
3.准确掌握生字词语的发音,投入情感朗读课文,让语言的韵律和美感得以充分展现。
4.巧妙地将课内外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研读原著,感受文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沉醉于语言的韵律之中,感受其间的细腻与华美,品味着石猴的非凡形象,领略其生动而深邃的内涵。在字里行间,石猴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让我们不禁为之倾倒。透过文字的力量,我们得以一窥其风采,感悟其不凡之处,沉浸在这个神秘而充满魅力的故事世界里。
教学难点:
领略经典语言的魅力,感受其美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引人入胜的课题
众所周知,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蕴藏着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其中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篇章——孙悟空大闹天宫。那个令人畏惧又钦佩的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他的英勇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你是否好奇,他最初是怎样一位存在呢?他的出生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索这篇课文,揭开他神秘的面纱,揭示他最初的模样。
现在,让我们一同书写课题:“猴王出世”。请跟我一同朗读,感受猴王那股与生俱来的霸气与威猛,猴王出世,震撼天地!
二、深入探索
1. 课文的瞭望
沉浸在课文的海洋中,想象一下它将会带你走进怎样的世界?石猴,这个神秘的生物,他的起源如何?又是如何一步步登上猴王的宝座?
2. 交流的盛宴
读完这篇课文,你是否觉得它与之前的课文有所不同?是的,它是一篇古代白话文,虽然有些语句与现代汉语有所出入,但正是这种独特的韵味,让人读来倍感舒心。
师范读:海外有一个国度,它的名字叫做傲来国。这个国家靠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那座山的名字叫做花果山。
3. 词语的奥秘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些词语背后的含义吧。
名曰:意为“名字叫做”。
唤为:意为“称为”。
遂称:意为“于是称为”,与上述两个词语意义相近。
盖自:意为“自从”。
既久:意为“已久”。
狼虫:在这里,它指的是“狼蛇”,是古今异义的用法。
顽耍:意为“玩耍”,这里使用了通假字。
4. 回答问题,概述内容
① 石猴的诞生地是哪里?
石猴源自一块神奇的石头,它从中蹦跳而出,象征着生命的不凡与奇迹。
② 石猴是如何登上猴王宝座的?
他凭借勇气与智慧,敢于跳进水帘洞,探寻未知的境地,为猴群找到了一处理想的安身之所。因此,他得到了众猴的拥戴,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猴王。
综上,石猴的故事展现了其不凡的出身和他如何利用自身的勇气与智慧,成功成为猴王的过程。
三、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一)文中直接描述石猴成为猴王的句子是:“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这句话简洁明了地展示了石猴的蜕变与崛起,突显了他的领导地位,并赋予了他一个新的、更加威武的称号——美猴王。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石猴的机智和勇气,也预示着他即将踏上更加壮阔的冒险之旅。
(二)要成就美猴王之名,必然具备卓越非凡的特质。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他脱颖而出,赢得了美猴王的尊称呢?让我们一同探寻他那些非凡之处,并将其铭记于黑板之上:不凡。
师:让我们一同来探索石猴的神秘诞生——请看这段描述:
1. 语段一:四野无遮,仅有芝兰相伴。自世界初创以来,此地汲取了天地间的精华,受日月之光辉,久而久之,汇聚了独特的灵气。在这神秘的氛围下,一块仙胎孕育而生,最终迸裂开来,化为一枚巨大的石卵。随着风的吹拂,它逐渐化作了我们所熟知的石猴。
①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这段文字,感受石猴诞生的神奇之处。你们认为,石猴的出生有何特别之处呢?(预期学生反馈:神奇,因为他是由石头孕育而生,不同于普通的猴子。他汲取了天地间的精华,日月的照耀,所以与众不同。)那么,石猴的不凡之处还体现在哪里呢?(他出生的环境极其独特,预示着将有非凡的存在降临。)
让我们一同将这段文字中的神奇之处记录下来。
板书:出生神奇
②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段文字。
师评:你的朗读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石猴的非凡出生,也为我们揭示了孙悟空后来降妖伏魔,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的非凡命运。
③让我们一起齐声朗读,将这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
④其实,古典文学名著中经常通过神化人物的出生来赋予他们非凡的特质。比如,《封神演义》中的哪吒,一出生就带着乾坤圈、混天绫,法力无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则是口衔通灵宝玉出生。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甚至被传为赤帝之子。
那么,同学们,你们认为石猴除了出生神奇外,还有哪些不凡之处呢?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现在就来分享一下吧。(根据学生的交流,我将逐段展示相关的内容。)
2. 语段二:那猴在山中,善于行走跳跃,以草木为食,以涧泉为饮,采撷山花,寻觅树果;与狼虫为伍,与虎豹为群,与獐鹿为友,与猕猿为亲;夜晚栖息于石崖之下,白天则游玩于峰洞之中。
①自由阅读这段内容后,我们了解到石猴在寻找食物、与朋友们尽情玩耍,并在游玩结束后选择住宿。
小结:石猴的日常生活是一部令人捧腹的奇幻故事,讲述了这只机智又淘气的猴子如何在山川间嬉戏、结交众多伙伴,并与他们一起经历种种冒险。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使得他在困境中总能化险为夷,成为众多动物们的领袖。通过石猴的日常生活,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他的独特魅力,还能领略到大自然的壮美与神秘。这部故事充满了趣味和想象力,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被其深深吸引。
②通过巧妙引导,探索出形式整齐划一的美感。
引导学生阅读,你们发现了什么奥秘?首先,点击第一句,巧妙布局成四行,让形式的美妙一目了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整齐划一的特点。)学生不禁赞叹,每一句都是三个字,句式统一,形成了一组排比句;(齐声朗读)接着,第二句,也依照这样的设计,排列成四行,再听听学生的见解。四字的排比,同样精妙绝伦。(齐声朗读)最后,第三句,以对联的形式呈现,试问学生们,这是什么?(一幅对联)老师点头肯定,这正是对偶句,夜宿与朝游相对,石崖之下与峰洞之中相互呼应,对仗工整,美感倍增。(齐声朗读)
请大家一起齐声朗读一遍,随后询问学生们读完之后的感受如何?
老师讲解道,正因文章形式规整,读起来便如珠落玉盘,琅琅上口,韵味十足。这正是古代白话文的独特魅力所在,让人沉醉其中,回味无穷。
③引导得当,用词精准,令人赞叹。
在日常生活中,“食”、“饮”、“采”、“觅”这几个动词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动作,但都在某种程度上与获取或享受生活必需品有关。那么,这几个动词能否互换位置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每个动词的具体含义和用法。“食”指的是吃食物,“饮”指的是喝饮料,“采”通常指采摘或收集,“觅”则意味着寻找或搜寻。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动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途。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几个动词是不能随意互换位置的。例如,我们不能说“我采了一杯水来饮”,因为“采”通常用于描述采摘或收集的行为,而喝水更常用的动词是“饮”。同样地,“我觅了一顿美食来食”也不合适,因为“觅”通常指寻找的过程,而“食”是享受美食的行为。
当然,在一些特定情境或语境中,有时可能会尝试将这些动词进行一定的变换或替换,以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但这种变化通常是基于语言艺术的考虑,而不是简单的互换位置。
④综上所述,虽然“食”、“饮”、“采”、“觅”这几个动词在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含义和用法,因此不能随意互换位置。
食与饮,各有所指,食者,摄取食物以滋养身体;饮者,啜饮液体以润泽身心。二字能否互换使用?(不能。)以涧泉为例,泉水涓涓,仅可饮用,而不能食。此间奥妙,可见一斑。
"采"与"觅"各自拥有着独特的内涵,"采"常常表示摘取、收集的行为,而"觅"则多用于描述寻找、搜寻的过程。那么,这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使用呢?答案显然是不能。想象一下,当我们谈论寻找树果这一情境时,用"觅"来形容这个过程就更为贴切。因为树果并不是随手可得的,它们或许隐藏在繁叶之间,需要我们去细心地探寻、寻觅。这样的描述不仅符合实际情况,而且使得语言更具表现力,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充满挑战的搜寻过程之中。这恰恰体现了用词的精准与巧妙。
接下来,我们详细探讨石猴是如何广结人缘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使用了“伴”、“群”、“友”和“亲”等词汇。这里有一个问题:这些词语能否随意调换位置呢?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原来,石猴与猕猿是至亲,他们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他与獐鹿则是朋友,相互间有着深厚的友谊;而至于狼虫虎豹,他们只能算是石猴的同伴或者是一群生活在同一地域的生灵。因此,这些词语在石猴的人际关系中各自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不能随意调换。
这些词汇意义相近,的确是近义词。然而,为什么我们不选择使用相同的词汇来表达呢?因为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其丰富多彩和变化多样。通过运用不同但意义相近的词汇,我们可以让文本更加生动、有趣,避免了单调乏味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得到更加丰富、更加美妙的阅读体验。
老师教导我们,经典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用词的精准与多样。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经过精心挑选,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意图。正是这种语言的细腻和丰富,使得经典作品得以流传千古,成为我们学习和欣赏的宝贵财富。
老师强调,我们要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味,探索其间的奥秘,这样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升。
⑤在你眼中,这只石猴又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分享你的理由。如暂时难以回答,不妨再次仔细阅读文本,让石猴的形象在你的心中更加鲜活起来。
充满活力与快乐,智慧与才干的完美结合,她总能机智地找到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她的性格中透露着亲和力与友善,令人感到亲近与舒适。她的人际关系广泛,神通广大,结交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无论是夜宿石崖之下,还是朝游峰洞之中,她都过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板书:(神通 快乐)
3.语段三:石猴勇敢自荐
众猴齐声高呼:“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这呼声回荡在山林间,连续三次,忽地,只见丛杂中一只石猴纵身跃出,声音洪亮而坚定:“我进去!我进去!”
①邀请两到三名学生朗读此段。读后,若有学生表现优异,可询问其为何如此读。例如:为何语速如此之快?(表现出急切的心情)为何语调如此坚决?(突显石猴下定决心,勇敢无畏的品质)若有学生读得欠佳,也可询问其原因,如声音是否够高,是否应更快更坚决地读出“我进去我进去”的感叹号。在交流中,可着重加粗这些关键词语,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其他猴子不敢进入?(因为他们担心危险)而石猴为何如此急切和坚决?(预设答案:他想成为王。这显示出他远大的志向,以及他的胆略和冒险精神。)那么,大家能否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呢?
板书:(勇敢无畏)
②接着,引导学生比较两句话:“我进去!我进去!”与“我进去吧!我进去吧!”提问:哪一句更好?为何?(后一句显得勉强,犹豫不决,无法突出石猴的勇敢无畏)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语言的奥秘。两个“我进去!”充分展现了一个勇敢无畏、志向远大的石猴形象。
③最后,进行表演读。一生负责呼,一生负责模仿石猴的应声高叫,叙述者的话语则省略。寻找男生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教师评价:我为他们的表演深感赞叹,让我们用掌声为他们喝彩。
4.语段四:“这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甚是宽阔,容得下千百口人。我们都进去,也免得受老天爷的气。”
齐读
①“受老天之气”,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表达,它指的是那些没有固定居所,生活在野外,饱受风雨洗礼的人们。他们如同被大自然磨砺的石头,坚韧而顽强,经历过风吹雨打,却仍坚韧生存。
②我们与我们都这两个词语,经过加粗处理,所蕴含的情感和寓意更加丰富。从这两个词语中,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它并非孤胆英雄,而是一只懂得分享、有福同享的石猴。当得到好处时,它首先想到的是大家,而不是自己。这种一心为民、胸怀博大的精神,正是我们所赞美的。
板书:胸怀博大
再来,我们还要看到这只石猴的另一面。它不仅有着博大的胸怀,还有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面对困难,它总能想出巧妙的办法,化险为夷。它的勇敢,也让我们为之赞叹。
板书:智勇双全
齐读。
四、总结提升,回归整体
品味了石猴的一系列动作与语言,我们不难看出,他之所以成为不凡之猴,得益于他:神奇的诞生、天生的神通、无畏的勇敢、博大的胸怀以及智勇双全的特质。当然,他的不凡之处远不止这些(此处省略诸多细节),因此,众猴皆心悦诚服地尊他为王。书中描述,自那一刻起,石猴坐上了王座,他将自己的“石”字深藏不露,转而以美猴王之名威震四方。猴王,这位横空出世的英雄,再读其名,让我们深感其王者的霸气与魅力!
五、课外拓展
自此以后,他带领着群猴,在花果山欢度每一个清晨,又在夜幕降临之时,归宿于水帘洞。他们采摘鲜果、观赏百花,过着无拘无束、自在逍遥的生活。岁月流转,三五百年的时光在欢声笑语中悄然逝去。然而,有一天,他却突然陷入了深深的忧愁之中。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欲知故事后续如何发展,敬请翻阅《西游记》原著一探究竟。
板书设计
7猴王出世
出生神奇
快乐 神通
不凡 勇敢 无畏
博大胸怀 智勇双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