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怀仁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怀仁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2 10:17:42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怀仁一中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九二八年,傅斯年缔造了中研院史语所这一现代学术机构。傅氏反复强调,该机构之建设,就是要与传统的“抱残守缺”式的国故研究划清界限,“扩充材料,扩充工具”则是史语所的旨趣所在。傅斯年坚信,“史学的对象是史料”,或者说,“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料”的同时,也发挥着“新工具”的功能,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满足了傅斯年“要把历史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之愿望。
史语所成立伊始.傅斯年即聘李济为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李济深谙以“精密的方法”发掘出的地下古物才具有科学价值的道理,并将田野考古的职责定义为“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来,供史学家采用”.他的这一理念简直就是对“扩充材料,扩充工具”的具体诠释。随后,梁思永从哈佛毕业回国加盟史语所,作为中国第一个专攻考古学的学者,他几乎以一己之力规范了考古学研究的三个关键步骤---资料采集、资料整理以及资料研究。可以说,中国考古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门用新方法获取新材料来研究中国“老问题”的学科。从这层意义上讲,它是典型的“西学在中国”。
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年,史语所考古组连续在殷墟进行了十五个季度的发掘,除了那些刻字甲骨、刻花骨片和白陶等精美之物,殷墟的“基本材料仍是那极多极平常的陶片、兽骨等”.但李济却信心满满地展望.“在这种材料上我们希望能渐渐地建筑一部可靠的殷商末年小小的新史”。从这层意义上讲,古史重建堪称中国考古学的“初心”。
几乎在傅斯年创办史语所的同时,曾经留学法国的哲学学者徐旭生也投身到古史研究的队伍中来。徐旭生主张历史研究不能“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因此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下创设了考古组,排除种种困难在陕西开展考古工作,意欲寻找“丰镐、咸阳、犬丘、岐下、平阳、雍,及汗渭之会”等周秦都邑,并最终选择宝鸡斗鸡台遗址进行发掘。徐旭生和他的学生苏秉琦相信,一部理想的中国上古史必须将文献、传说和遗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来书写,并且坚信“将来必有一天,我们可能根据丰富可靠的地下遗物、遗迹和考古学的成就,来描述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秉琦晚年完成的重要著作《中国远古时代》和《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真正意义上扎根于考古材料的古史重建,他由衷地感慨这是“六十年圆一梦”。
但并非所有学者都主张中国考古学应该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张光直就不无遗憾地表示如果中国考古学家最初是在周口店、仰韶或其他史前遗址而非殷墟进行大规模发掘的话,那么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可能会从历史学的范围中走出来,而与自然科学做比较密切的结合。而在另外一些西方学者眼中,中国考古学更是沦为“维护传统”的“证史工具”,这无疑是误解了中国考古学的史学倾向。
如上所述,中国考古学的两个源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和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考古组的创办者在学科萌芽之际即勾画出强烈的古史重建的愿景。第一流的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一直胸怀大志,立意高远,“建体系”“修国史”,都堪称是在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写中国续篇”,中国考古学何尝仅仅满足于“证经补史”呢 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其实是如何“不忘初心”,牢记学科使命,为重建系统可靠的古史贡献力量,避免学科研究陷入碎片化、技术化的泥淖。
(摘编自孙庆伟《考古学如何与“中国”结合》)
材料二: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离不开历史学的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比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许多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认识,极大地促进了对史前文化发展整体格局和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各地区互动关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元一体”“区系类型”“重瓣花朵”“中原中心”“相互作用圈”等多种模式。其中如果没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没有历史学家长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这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说古史传说都是信史,也不能说考古发现把古史传说一一证实了,但毋庸置疑,与传说时代大体相当的考古学文化存在、实物支撑应该是没有疑问了。
我国考古学界在夏商周三代考古上取得了十分杰出的成就,但这些成就依然有赖于历史学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与挖掘。历史学对考古学的支撑同样也表现在秦汉考古上,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的初创时期,历史学通过对大量简牍文书、皇宫遗址、皇室贵族官僚墓葬的考古资料解读研究,有力支撑了这些考古发现的重大意义与价值,赋予了这些考古材料的历史学价值。今天,不能设想离开秦汉考古的秦汉史研究,也不能设想离开秦汉史研究的秦汉考古学,二者互为基础。
(摘编自卜宪群《推进历史学与考古学融合发展的思考》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语所重视考古学的史料作用和工具功能,李济的理念与史语所的旨趣高度一致,表达更具体化。
B.中国考古学诞生时的学科意识具有“西学在中国”的特点,其中李济和梁思永等人做了巨大贡献。
C.苏秉琦认为要将文献、传说和遗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写出理想的中国上古史,他也是这样实践的。
D.中国诸多考占发现对古史传说全面印证,这与中国考古学的创办者们重视历史学理论与方法是分不开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学要以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史料为史学研究所用,这也符合傅斯年有关史语所“扩充材料,扩充工具”的职能定位。
B.投身到古史研究中的徐旭生创设了考古组,其目的在于旗帜鲜明地反对“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的历史研究方法。
C.有学者认为.假如中国考古学家最初能在仰韶等史前遗址做大规模发掘,就会有利于考古学“古史重建”学科使命的实现。
D.考占学材料在先秦和秦汉史研究领域中的证史、补史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说明考古学与历史学相互支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中国考古学“初心”的一项是(3分)
A.考古的作用是取地下材料“以补正纸上之材料”和“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B.使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方法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史前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
C.多学科参与,多人合作,利用可观的考古资料来“编辑一部比较可信的中国上古史”。
D.综合利用文献和传说材料,来巩固国人对于古史的信心并探寻正确的古史研究方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二中谈到“我国考古学界在夏商周三代考古上取得了十分杰出的成就,但这些成就依然有赖于历史学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与挖掘”,那么除了“依赖历史学”,你认为这些考古成就的取得还有哪些原因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司马迁发愤
郭沫若
那是汉武帝天汉四年的正月。有一天司马迁正在书房里席地而坐,埋着头写着他的《史记》的最后一篇《自叙传》的时候,他的外孙杨恽,一个十三四岁的童子,进来匐着向他报告:
“任少卿先生来了。”司马迁把头抬了起来,脸色寡白而微胖,很像中年妇人,他回答了一句:“你把他引进来罢。”连声音也和妇人的相仿佛。
在司马迁把书案上的稿件略加整理着的时候,杨恽引了一位中等身材的胖子来,有几根稀疏的胡须在嘴边画成八字,肚子挺得很高。这胖子便是做着益州刺史的任少卿了。当时的地方官每年正月要进京朝见一次,他是才从四川来到长安的。
司马迁立起身来迎接着他,两人拱手对揖。
“少卿你几时进京的 ”
“刚到,还没息脚就跑来看你。你的胡子呢,子长 ”
“胡子吗 唉……”司马迁含糊着没有回答出下文来。
“我记得你要长我两岁的,我今年三十七,你不是三十九岁吗 ”
“是啦。”
“但你看来却只有三十岁的光景啦。你从前是一位有长胡子的瘦子,如今你长得这样白暂而肥胖起来了,你大约是应着‘心广体胖’的那句古话啦。你们过着宫廷生活的人真好。你的声音也变了。子长,宫里的姑娘们一定是很欢迎的罢 吓吓。”
一见面便一味唠叨着的这位任少卿,全没有想到他说的话,句句都打中了司马迁的伤痕,司马迁对于这位本来不大喜欢的官气十足的朋友,增加了新的厌恨。
“你请坐罢,坐下之后再慢慢讲啦。”
原来司马迁在天汉二年的夏天,他在三十七岁的时候,因为李陵的老母为李陵的兵败失援投降了匈奴要遭诛戮,他不免在汉武帝面前多说了几句话.说李陵的投降怕是策略的投降,因此便触犯了皇帝的怒气,连把他也投在了天牢里。在牢里关了半年,在第二年的正月,终于受了宫刑。
但在那年的三月,汉武帝要到泰山去封禅,需要有长于文笔的人做自己的宣传工具,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却特别被皇帝看中了,便被超拔了起来,拜为“中书令”,就是皇帝御用的秘书长。这在当时是“领赞尚书,出入奏事,秩千石”的很荣耀的职分。汉武帝对于刑余之人的这样重视,不用说是看上了司马迁的文才,然而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是-—司马迁已经受宫刑了。皇帝的周围是有很多妃嫔的,假如要选用有文才而又完整的人,那岂不是自寻烦恼吗
司马迁就这样因受了宫刑而得到了大官。在他下了狱而受刑的当时生怕受了连累,就像忌避瘟病一样把他一家人也忌避了起来的一些亲威故旧,等他一得了大官,都跑来加倍地巴结起来。他们都说司马迁是“塞翁之马”;甚至于有好几个中年的朋友想自己也有这“塞翁之马”的福分,要司马迁向皇帝介绍,用他们做部下。
司马迁的感触却和寻常不同。得官的重大原因是受宫刑已使他感觉着双重的侮辱。那些反掌炎凉的亲戚故旧的态度又使他愤慨着不可救药的人性的卑鄙。这些侮辱,这些愤慨,他是很想努力把它们忘记的,然而总有些东西要时常向他把它们提起来。
任少卿一和司马迁对坐着,又好像突然想起了一样,向司马迁叩了一个头。
“我还忘记了啦,我们的中书令大人,我们的天官冢宰,我诚心诚意地向你恭贺。”
这又是射中了伤痕的一箭。
“老兄的荣升,真是我们交游荤的光宠啦。去年正月我进京的时候,老兄还受着委屈,我们无从见面。仅仅相隔一年,老兄竟成了天上人了。”
司马迁的愤慨这时候又被任少卿激发了起来。去年少卿进京的时候自己在狱里.诚然没有缘分见面,然而家中的儿女是没有得到他的照顾的。
“少卿,”司马迁说着.“你假如和我还有点友谊,希望你莫提起那以往的事情。我受了宫刑便做了中书令,你以为我是受着皇上的知遇吗 哼,真是自古以来所未曾有的知遇啦!我受了皇上的知遇,是因为我受了宫刑,你明白吗 ”
少卿听着司马迁的这般愤愤的语句,他惊愕了起来。连忙摇着头说:“老兄,老兄,我看,你,你这样的话……唉,君子无易犹言,耳属于垣[注]啦!”
“哼哼,”司马迁笑着说,“少卿,你用不着那样害怕。我这两年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我随时都可以死,只是我有一件挂心的事,便是我所写的这一部《史记》。这部书我费了十年的工夫来写,但在未下狱之前的几年间我是写得很懒散的,在下狱之后我在一年半的期间便把全部整理了出来,我如今连最后一篇的《自叙传》都已写了一半了。”
“我这部书寓《春秋》的褒贬之意,而比《春秋》详明。我这是永远不朽的书。有权势的人能够在我的肉体上施以腐刑,他不能够腐化我的精神上的产品。我要和有权势的人对抗,看我们的生命哪个更长,我们的权威哪个更大,我们对于天下后世的人哪个更有功德。有些趋炎附势的糊涂蛋在藐视我们做文学的人.我要把我们做文学者的权威提示出来给他们看。我的全部的生命,全部的心血,都凝集在了这儿。这儿是自有中国以来的政教礼乐、学术道义的结晶。我的肉体随时可以死,随时可以被人寸断,但我敢相信我的生命是永远不死的。地上的权势,我笑杀它。哼哼,我笑杀它。”
“是,是.是。”少卿被司马迁的气焰压倒了,连连地点着头,但在那头的上下动中分明有些左右动。
1936年4月26日(有删改)
【注】君子不能轻发言,有人耳朵贴墙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少卿嘴上说司马迁是“交游辈的光宠”.但他一再揭司马迁的伤疤.可见并不是真心诚意来恭贺,只是为了巴结他。
B.司马迁认为《史记》是“永远不朽的书”“自有中国以来的政教礼乐、学术道义的结晶”,表现了他的自大与狂妄。
C.司马迁说自己被任命为中书令是“自古以来所未曾有的知遇”,看似对皇上充满感激.其实满怀愤慨不平之情。
D.小说称赞司马迁受屈辱而发愤著述《史记》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古人身上注入了白己的思想情感和人格追求。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语言、动作等手法刻画任少卿,将一个自私自利、见风使舵、小心谨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B.全文采用对话的叙事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在张弛有度的叙述中展现了司马迁和任少卿两个不同的人物。
C.任少卿“连连地点着头,但在那头的上下动中分明有些左右动”,通过细节描写,暗示了他的不赞同。
D.小说开头由司马迁写《史记》的最后一篇《自叙传》开始.以介绍《史记》收束.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8.小说对司马迁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传神,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4分)
9.小说插叙了司马迁受宫刑和被超拔为“中书令”的原因.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阀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文本二: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 ”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赵与强A秦为界也B地亦且岁危D民亦且岁回死矣F此文G之所以H忠于大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国以鄙远”与“肉食者鄙,术能远谋”(《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鄙”含义不同。
B.“唯君图之”与成语“按图索骥”的“图”含义不同。
C.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妫姓田氏,名文,因而在赵王面前.他自称“文”。“氏”用以“别婚姻”;“姓”是“氏”的分支,用以”别贵贱”。
D.乘.占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文中的“百乘”即一百辆兵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C.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间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答应魏王的请求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D.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上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14.“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文本,用这句话分析文本一中秦穆公退兵和文本二中赵王出兵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感兴(其六)
[明]刘基①
天弧不解射封狼,战骨纵横满路傍。
古戍有狐鸣夜月.高冈无凤集朝阳。
雕戈画戟空文物,废井颜垣自雪霜。
漫说②汉庭思李牧,未闻郎署遣冯唐③。
【注】①刘基,元末明初诗人,此时罢官闲居乡里,后辅佐朱元璋。②漫说:别说,不要说。③郎中署长冯唐向汉文帝说起赵国良将廉颇、李牧之贤,将被罢官的魏尚比作李牧。汉文帝大喜,恢复了魏尚的官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封狼”,天狼星,旧时以之喻贪残侵掠,本诗以“射封狼”比喻铲除残暴、平息战争。
B.“狐鸣”喻指民众反抗力量兴起,“凤”喻指稀世祥瑞,诗人反用此典,感慨世道混乱。
C.“雕戈”“画戟”为古代兵器,诗人借感慨古老的兵戈不能平定天下,直斥统治者腐朽。
D.诗歌前三联展现出一幅战乱不止、太平无望的肃杀凄惨图景,表露出对元朝腐朽统治的失望。
16.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诗人借典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们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2)《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在回答孔子的提问时说,希望通过三年努力达到的治国理想是“ ,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有时会猜想,如果电话的普及早上半个多世纪,我们今天将不会看到鲁迅和许广平在《两地书》鲜为人知的倾诉,也不会听到巴金和萧珊在《家书》中深情蕴藉的低语,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缺憾!如果电话的普及早上几十个世纪,中国文学的绚丽画廊简直将要为之 ① ,这里会缺却了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 ② 的杰作是他在中秋之夜寄给弟弟子由的;缺却了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因为这首诗的标题是《沙丘城下寄杜甫》;也缺却了白居易那首长达一百韵、一千字的《代书诗》,那是他在苏州刺史任上,代替书信寄给任越州刺史的好友元稹的。那时候,他们经常用这种五言和七言律诗代替书信 ③ ,以至开创了中唐诗风中的元和体。在苏州和越州之间的官道上,驿马扬蹄疾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华夏历史上一幅流韵久远的文化图景,也承担着挚友之间生死以之的情谊和魂牵梦萦的思念。当时没有电话,幸甚,幸甚!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叹号,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① ,同样也活不成。② ;用两个字来说,叫作“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作“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③ ,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的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杨澜: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你逃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伏尔泰: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怀仁一中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答案
1.D [“中国诸多考古发现对古史传说全面印证”错。由材料二“其中如果没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
法,没有历史学家长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这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
说古史传说都是信史,也不能说考古发现把古史传说一一证实了”可知,原文说的是“我们仍然不
能说古史传说都是信史,也不能说考古发现把古史传说一一证实了”,可见并没有“全面印证”。]
2.A [B项“其目的在于旗帜鲜明地反对‘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的历史研究方法”错。由材
料一“徐旭生和他的学生苏秉琦相信,一部理想的中国上古史必须将文献、传说和遗物三种材料
综合运用来书写,并且坚信‘将来必有一天,我们可能根据丰富可靠的地下遗物、遗迹和考古学的
成就,来描述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可知,徐旭生创设考古组的目的并不是反对“专在斗室故纸
堆中绕弯子”,而是相信一部理想的中国上古史必须将文献、传说和遗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来书
写。C项“就会有利于考古学‘古史重建’学科使命的实现”错。由材料一可知,学者张光直的观
点为“如果中国考古学家最初是在周口店、仰韶或其他史前遗址而非殷墟进行大规模发掘的话,
那么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可能会从历史学的范围中走出来,而与自然科学做比较密切的结合”,
而非“有利于考古学‘古史重建’学科使命的实现”。D项“说明考古学与历史学相互支撑”错。由
材料二可知,应为考古学离不开历史学的支撑。]
3.C [根据材料一,“中国考古学的‘初心’”可以理解为通过考古进行“古史重建”。A项将考古的
作用理解为“证经补史”。B项表达的是用于考古学的方法和考古学发现。C项“利用可观的考
古资料来‘编辑一部比较可信的中国上古史’”体现了通过考古进行“古史重建”,最符合中国考古
学的“初心”。D项表达的是古史研究,没有体现考古学的作用。]
4.①从中国考古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学科使命等角度,横向展开,分别介绍考古学的两大源头,并
从反面列出不同的观点。②用“分—总”的形式围绕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总结出中国考古学
的当务之急。
解析 由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一九二八年,傅斯年缔造了中研院史语所这一现代学术机构”可
知,第1段介绍了中研院史语所的成立。由第2段关键句“可以说,中国考古学从它诞生的那一
刻起,就是一门用新方法获取新材料来研究中国‘老问题’的学科”可知,第2段介绍了史语所的
研究方法。由第3段关键句“从这层意义上讲,古史重建堪称中国考古学的‘初心’”可知,第3段
介绍了史语所的学科使命。由第4段关键句“徐旭生主张历史研究不能‘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
子’,因此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下创设了考古组,……徐旭生和他的学生苏秉琦相信,一部理
想的中国上古史必须将文献、传说和遗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来书写,并且坚信‘将来必有一天,我
们可能根据丰富可靠的地下遗物、遗迹和考古学的成就,来描述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可知,第
4段介绍了北平考古组成立、研究方法和学科使命。由第5段关键句“但并非所有学者都主张中
国考古学应该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张光直就不无遗憾地表示,……而在另外一些西方学者眼
中,中国考古学更是沦为‘维护传统’的‘证史工具’,这无疑是误解了中国考古学的史学倾向”可
知,第5段从反面列出不同的观点。由第6段关键句“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其实是如何‘不忘
初心’,牢记学科使命,为重建系统可靠的古史贡献力量,避免学科研究陷入碎片化、技术化的泥
淖”可知,第6段总结出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综上所述,材料一用“分—总”的形式围绕考古
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总结出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第1页,共5页
{#{QQABAQ6UogAgApAAARhCAQGSCEGQkBCACAoGBAAAMAAACQFABAA=}#}
5.①定位明确。中国考古学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希望能重建系统可靠的中国古史。②方法科
学。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整理人类历史材料,具有科学价值。③革故创新。与传统的“抱残
守缺”式的国故研究划清界限,重新定位考古功能。④功能完善。中国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
料”的同时,也发挥着“新工具”的功能。
解析 ①定位明确。由材料一“但李济却信心满满地展望,‘在这种材料上我们希望能渐渐地建
筑一部可靠的殷商末年小小的新史’。从这层意义上讲,古史重建堪称中国考古学的‘初心’”可
知,中国考古学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希望能重建系统可靠的中国古史。②方法科学。由材料
一“李济深谙以‘精密的方法’发掘出的地下古物才具有科学价值的道理,并将田野考古的职责定
义为‘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来,供史学家采用’,他的这一理念简直就是
对‘扩充材料,扩充工具’的具体诠释”可知,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整理人类历史材料,具有科
学价值。③革故创新。由材料一“傅氏反复强调,该机构之建设,就是要与传统的‘抱残守缺’式
的国故研究划清界限,‘扩充材料,扩充工具’则是史语所的旨趣所在”可知,与传统的“抱残守缺”
式的国故研究划清界限,重新定位考古功能。④功能完善。由材料一“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
料’的同时,也发挥着‘新工具’的功能,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满足了傅斯年‘要把历史语言学建设
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之愿望”可知,中国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料”的同时,也发挥着“新
工具”的功能。
6.B [“表现了他的自大与狂妄”错,更多的是自信和对写成《史记》价值的确信。]
7.A [“小心谨慎”错,应该是胆小怯懦。]
8.①通过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小说通过对司马迁的脸色、声音、体质的描写,写出了司马迁受宫刑
前后的变化,表现了刑罚对司马迁身体和心灵双重的伤害。②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小说通
过司马迁与任少卿的对话,尤其是最后对《史记》的介绍,塑造了司马迁坚强隐忍、坚贞不屈、不畏
权势的形象。③通过对比(答“衬托、侧面描写”也可)手法塑造人物。小说通过描写任少卿和其
他亲戚故旧的阴暗、卑鄙与丑陋,突出了司马迁的高尚、隐忍与坚贞。
9.①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插入的情节照应了前文司马迁外貌的变化,解释了司马迁坚
持写《史记》的原因,使情节更加完整。②更好地突出了司马迁正直、隐忍与不屈的性格,使人物
形象生动完整。③使情节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在司马迁与任少卿的交谈中插入对往事的回
忆,避免了平铺直叙。④暗示主题。作者通过皇上对司马迁的处罚以及破格提拔来讽喻现实,表
达作者对当权者和丑陋人性的讽刺。
10.BDF
解析 句意: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
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抓住句末标志词“也”“矣”断开B、F两处,“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
死”两句对称,应在D处断开。
11.C [A项正确,前者是指“以……为边境”,后者是指“鄙陋,粗俗”。B项正确,前者是指“谋
划”,后者是指“图像”。C项错误,商周以前,姓与氏区分明显,“姓”用以区别婚姻,“氏”用以区别
贵贱。D项正确。]
12.B [“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错。甲文的表述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可
见是秦对晋有恩惠,晋答应给秦焦、瑕二邑。]
13.(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
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它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第2页,共5页
{#{QQABAQ6UogAgApAAARhCAQGSCEGQkBCACAoGBAAAMAAACQFABAA=}#}
解析 (1)“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厌”,同“餍”,满足;第一个“封”,使……成为边境;“肆”,扩
张;“阙”,使……减少;“焉”,兼词,“于何”,从哪里、到哪里。(2)“且”,准备、将要;“子”,您;“谋”,
谋划;“奈何”,怎么办。
14.①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
而背弃。
②文本一中,烛之武告诉秦穆公:灭郑的话,得到好处的是晋,秦国不但很难得到好处,而且还会
强晋而弱己;如果不灭郑的话,两国友好,郑做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便能得到好处。所以秦穆
公选择退兵,背弃晋国。
③文本二中,孟尝君告诉赵王:魏国灭亡,赵国则直接和强秦为邻,也将年年有战乱、死亡。所以
赵王选择出兵救魏。
参考译文
文本二:
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
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 ”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
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
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赵王说:“可以听听
你的道理吗 ”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
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
的屏障。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
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赵王答应借兵,为魏国派兵十万,
战车三百辆。
15.C [“‘雕戈’‘画戟’为古代兵器,诗人借感慨古老的兵戈不能平定天下,直斥统治者腐朽”错。
“雕戈”是刻镂图案的戈,“画戟”是带有彩饰的戟,“文物”在此指美丽之物。这句诗是借感慨兵戈
的无用,不能发挥平定天下的作用,间接指斥统治者的无能。对句承此,言天下仍然处于战争的
破坏之中。]
16.①“思李牧”指渴望人才,“遣冯唐”指希望明主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重新起用自己这样
的人才。②诗人以魏尚自况,委婉表达出自己渴望被明主重用的心情。③“漫说”与“未闻”透露
出诗人虽被罢官闲居乡里,但时时都在关注天下大势,等待明主的良苦用心。
17.(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3)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18.(示例)①黯然失色 ②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③互诉衷肠(畅叙幽情)
解析 第①处,语境强调如果电话的普及早上几十个世纪,那么相比之下,中国文学的绚丽画廊
就不会那么精彩,与“绚丽画廊”对比,可填“黯然失色”。黯然失色:本指心情不好,脸色难看。后
多比喻相比之下有很大差距,远远不如。第②处,语境强调苏东坡的这首诗歌人所共知,人人都
赞美和传诵,故可填“脍炙人口”或“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
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
尽地说出来。第③处,根据语境可知,他们经常通过书信来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自己内心
的感情,故可填“互诉衷肠”或“畅叙幽情”。互诉衷肠:互相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加保留,使彼
此更加了解。畅叙幽情:尽情地叙谈,把内心深处的感情都表达出来。
19.(示例)在苏州和越州之间的官道上,驿马扬蹄疾驰,不仅承载着挚友之间生死以之的情谊和魂
牵梦萦的思念,也让我们看到了华夏历史上一幅流韵久远的文化图景。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第3页,共5页
{#{QQABAQ6UogAgApAAARhCAQGSCEGQkBCACAoGBAAAMAAACQFABAA=}#}
解析 “承担着挚友之间生死以之的情谊和魂牵梦萦的思念”搭配不当,“承担”的意思是“承当,
担当,担负,敢于担当的责任与义务”。“挚友之间生死以之的情谊和魂牵梦萦的思念”应该用表
示承受支撑物体的词语“承载”搭配。“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华夏历史上一幅流韵久远的文化图景,
也承担着挚友之间生死以之的情谊和魂牵梦萦的思念”不合逻辑。
20.(1)第一处叹号表达了遗憾与惋惜的情感。作者为如果有了电话而看不到经典的书信作品而
感叹。
(2)第二处叹号表达了欣慰与庆幸的情感。作者为现在还能看到经典的书信作品,还能感受到因
书信而萌发的各种深情厚谊及展现出来的文化图景而感叹。
解析 以感叹的语气表露出强烈感情的句子就是感叹句。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情感,如赞叹、喜
悦、惊讶、气愤、叹息、伤悼等。第一处叹号表达了遗憾与惋惜的情感。根据“如果电话的普及早
上半个多世纪,我们今天将不会看到鲁迅和许广平在《两地书》鲜为人知的倾诉,也不会听到巴金
和萧珊在《家书》中深情蕴藉的低语”可知,作者为如果有了电话而看不到经典的书信作品而感
叹。第二处叹号表达了欣慰与庆幸的情感。根据前文白居易和元稹的书信不仅承载着“挚友之
间生死以之的情谊和魂牵梦萦的思念”,也“让我们看到了华夏历史上一幅流韵久远的文化图景”
可知,作者为现在还能看到经典的书信作品,还能感受到因书信而萌发的各种深情厚谊及展现出
的文化图景而感叹。
21.(示例)①没有精神食粮 ②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 ③道家好比是药店
解析 第①处,首先根据分号确定对应关系,前文“活不成”对应后文“同样也活不成”,此处应该
与“人没有饭吃”照应;再结合上文“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把“儒家”比作“精神的
加油站”,相对“饭”,此处应指精神食粮,故可填“没有精神食粮”。第②处,结合后文“无为”可知,
这里是说道家;再结合前文“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可知,此处是
说“道家的精神趣旨”;后文分别作了两个字和一个字的概括,所以此处应是用三个字来概括“道
家的精神趣旨”;再结合第二段“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可知,此处可填“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
得开’”。第③处,结合前文“儒家好比是粮食店”和后文“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可知,此处应填“道
家是……店”;再结合“还需要吃药,上药店”可知,可填“道家好比是药店”。
22.(1)构成:把儒家比作粮食店和加油站,相似点是儒家对人、粮食对人、油对车的重要性。
(2)表达效果:突出了儒家对人们的重大意义与不可或缺。比喻修辞的使用使说理生动形象,深
入浅出,浅显易懂。
解析 首先分析其构成,找出本体、喻体、比喻词和相似点。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本体是“儒家”,喻体是“粮食店”和“加油站”,比喻词是“好比”,相似点是儒家对人、粮食对
人、油对车的重要性。
然后分析表达效果,作者以“粮食店”和“加油站”对人们的意义和作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儒家对
人们的重大意义与不可或缺。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这则材料由两句话组成。杨澜的话强调一个人的内在美(如善良、勤奋、感恩等)固然重要,
但如果外表邋遢,往往发现不了优秀的内在。在快节奏“颜值至上”的时代,一个人也要关注外在
形象(如干净、整洁的打扮与妆容,得体、优雅的言谈举止,饱满充沛的精神面貌)。得体、干净、优
雅的外在形象可以成为优秀的内在品质的一面镜子。伏尔泰的话强调外在的美给人的印象是短
暂的、肤浅的,而内在的优秀的品德才能给人深刻的、永恒的影响。一个人的品质、性格、思想和
智慧等内在素养,是形成其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外表虽美,终难撼动人心,唯有内在含蓄的美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第4页,共5页
{#{QQABAQ6UogAgApAAARhCAQGSCEGQkBCACAoGBAAAMAAACQFABAA=}#}
好情操,方能真正打动他人,感染心灵。伏尔泰更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写作时不要片面地否定任意一个,而应该认可双方各自的作用。首先可以指出外
在美与内在美各自的体现与特点,然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于美也会存在误区,比如过分追求外
在美而忽视了内在美,或者只重视内在美而忽视了外在美。此后,可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加以分
析,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既重视外在,又着重修炼自己的内在,怎样去合理地追求或展现自己的美,
内外兼修,让人生的双翼展翅,助力自己高飞。
参考立意:①内外兼修,追求完美;②优秀的内在品质是根本、基础,美好的外在形象是锦上
添花;③外在与内在,人生双翼齐飞。
参考例文
外貌与内在:人生的双翼
杨澜与伏尔泰,两位智者的话语,犹如穿越时空的烛光,照亮了我们对于外貌与内在的深思。
他们的话语,仿佛是两位哲学家的辩论,激起了我们对于人生外貌与内在的波澜。
杨澜的话语,犹如晨曦中的清醒剂,告诫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
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这是一个冷峻的现实,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警钟。我们不
能期待每个人都像卡西莫多一样,能透过丑陋的外表去发现他美好的内在,我们应当首先自己正视
自己的外表,将其作为展示自己的窗口,而非阻碍。
伏尔泰的话语,犹如夜空中的明灯,引导我们: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
感染人的灵魂。这是他对美的独到见解,也是我们应当追寻的人生方向。在《哈姆莱特》中,奥菲利
娅虽然外表美丽,但她的内在却是冷酷与自私的。反观霍拉修,他的外表并不出众,但他的内在却
是坚韧与忠诚的。在这里,伏尔泰告诉我们:美的真谛并非只在于外表,而更在于内在。
将杨澜与伏尔泰的话语结合起来,我们得到的是对外貌与内在的全面理解。我们应该正视自
己的外貌,它是我们的窗口,是我们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第一道关卡。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内在的
提升,因为只有内在的美,才能真正感染人的灵魂。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可能会为外表所迷惑,也可能会忽视内在的重要性。但是,当我
们真正理解了杨澜与伏尔泰的话语后,我们会发现:外貌与内在,正如一对翅膀,只有当它们协同工
作,我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外貌与内在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有协同关系的。一个拥有美好内
在的人,其外表也会因内心的充实而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而一个只有美丽外表的人,其内心也往往
会因缺乏内涵而显得空洞。
综上所述,外貌与内在并非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
外貌,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杨澜所说的“没有人有义务必
须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同时也能实现伏尔泰所说的“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
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第5页,共5页
{#{QQABAQ6UogAgApAAARhCAQGSCEGQkBCACAoGBAAAMAAACQ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