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可知,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男女分工不同,C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无法得出家庭手工业正逐步产生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男女分工不同,而非阶级分化,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集体劳作正在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2.A【详解】新航路开辟后,玉米、马铃薯、豆类以及番茄等作物传播至欧亚,丰富了亚欧人的饮食内容和结构,A正确;机械化是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事情,排除B;价格革命表现为物价上升,排除C;玉米、马铃薯等是美洲作物,排除D。
3.【答案】B【解析】据材料“政府在全国广设预备仓库”“鼓励民间救济和减免赋税”“以工代赈”“凡以工代赈者,借贷者,弃婴皆得其所”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政府采取了广设预备仓库、鼓励民间救济和减免赋税、“以工代赈”等做法,这些做法反映了政府采取较为实际有效的措施进行救济,体现出政府社会救济注重实效,故选B 项;宋朝的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完善国家救灾体系,但只是一定程度上产生的影响,并非政府的目的,排除 A 项;宋朝鼓励民间救济、“以工代赈”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治理成本,而不是加重了政府的治理成本,排除 C 项;材料“广设预备仓库”“鼓励民间救济和减免赋税”“以工代赈”强调宋朝政府采取救灾防灾的办法,而不是广大民众救灾防灾意识的强化,排除 D 项。
4.【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这样就等于用个体家庭劳作的方式取代了“千耦其耘”式的劳作方式,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由于当时农业生产已经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个体家庭生产成为可能,故选C项;战国时期实行土地私有制,只要土地私有制存在,土地兼并就没法从根本上抑制,排除A项;宗法分封开始瓦解是在春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B 项;题干只提到了“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并没有与“战”相关的信息,所以单凭题干信息没法得出体现强制耕战思想的结论,排除 D 项。
5.【答案】B【解析】据材料“……明政府不得不采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以银代役’法”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政府允许“以银代役”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工匠的人身控制,促进工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推动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故选 B 项;匠籍制度只体现抑商政策,匠籍制度的改革放松对工匠的人身控制,促进商业的发展,排除 A 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促进了明朝赋税制度的改革,排除 C 项;“明政府不得不采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以银代役’法”可知明代匠籍制度的改革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兰州及其周边城市的发展是洋务派为了挽救国家颓势,实现“自强”“求富”的结果;清末“新政”时期,西北城市化的发展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自救”改革的结果;抗战时期,西北城市进一步发展是为了抗战的需要改善交通,以及学校和企业内迁的结果,综上可知,近代西北城市化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故选 A 项;材料只有抗战时期涉及交通发展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且“决定性作用”表述太绝对,排除 B 项;政治军事需要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因素,但不是必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等都是城市发展的条件,排除 C 项;材料中洋务运动时期、“新政”时期和抗战时期城市的发展,都不是因为社会经济的进步,排除D项。
7.D【解析】由材料可知,郑和带回的财富“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西方航海家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原因是两国经济基础不同,中国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不重视商业,且财富都是皇帝的私有财产;而西方商品经济发达,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所以珍宝进入市场,故D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外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故C项错误。
8.D【详解】根据图表可知,对比1995年,2014年全球互联网人口总数大幅增长,各国家和地区占比也有较大提高,说明互联网普及越来越广,其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故D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欧美地区起步早,发展慢,故排除A;亚洲人口众多,因此占比高不代表渗透率最高,故排除B;互联网人口越多,经济越发达,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
9.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皇城被划为14个消防区”、“全巿共有3400个士兵充任消防员,负责防火和救火”等信息反映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城市的职能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专门的消防机构和消防人员,C项正确。坊市制度被打破与材料的主旨不符合,排除A项;出现了专门的消防机构与消防人员,更多的是因为城市职能的发展,排除B项;宋朝政府的管控有所放松,排除D项。
10.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时,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这种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故A项正确;罗马共和国在公元前27年就被罗马帝国取代,排除B项;古罗马多层住宅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因人口增加造成的住房紧缺,与民主政治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古罗马是奴隶制帝国,排除D项。
11.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中式建筑也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孟氏家庙只是个例,不能用“普遍”来表述,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中的建筑风格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孟氏家庙以中式建筑为主,借鉴了西方的一些建筑元素,说明传统文化仍有影响力,故D项错误。
12.A 解析:从材料中的城镇人口比重来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德国的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故选A项。
13.B【解析】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与材料时间公元前212年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的是秦始皇修筑直道,其目的是加强北部地区的防卫,故B项正确;C、D两项与材料地域不符,排除。
14、【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一定程度上与当代道路的位置和经济活动活跃程度相吻合”可知,古罗马的道路对现在产生了影响,道路建设影响深远,D项正确;罗马疆域辽阔并非题目主旨,排除A项;罗马交通不仅完善,还对后世也产生了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古罗马的筑路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C
【解析】李鸿章利用外资航运业在中国的影响,抵制顽固派的阻挠,创办轮船招商局,促进了经济的近代化转型,C项正确;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清朝的统治,抵制外国侵略是应对外患,未包括内忧,A项错误;洋务运动首先在军事工业领域取得成果,航运业属于民用工业,B项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虽历程艰难,但仍有发展,D项错误。
16、【答案】B
【解析】材料“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强调的是医德对行医的重要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唯心主义观点,排除A项;《黄帝内经》不能代表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7.【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分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等内容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从立法保护、殖民掠夺与扩张、劳动力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阶段的技术积累等角度概括英国首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第(2)题依据材料“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等内容结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情况分析。第(3)题依据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因素结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缺陷,从政府加大支持、主动发展对外贸易、进行深层次的思想解放和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分析作答。
答案:(1)因素:政府立法鼓励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积极从事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活动;圈地运动带来自由雇佣劳动力;手工工场的分工合作。(任答三点6分)
(2)特点:起步晚,开始于19世纪中期;缺乏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条件;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发展受到政府的限制;只学习技术不改变制度;发展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任答四点8分)
18.答案:(1)①较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政局稳定;②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生产迅速发展;③殖民扩张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6分)
(2)英法比重下降,美德比重增大;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增长。(4分)
19.(1)变化:由陆路和海路并行,到以海路为主;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为主导;贸易路线从欧亚大陆为主,到全球贸易。(4分)
原因:15世纪,土耳其和阿拉伯控制东方通往欧洲的商路,随着天文地理知识增加、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用于航海,欧洲开始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4分)
(2)同:都以海路为主,开展全球贸易。(2分)
异:贸易范围更加广泛,从各大洲沿海发展到内陆;英国处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2分)
原因:①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②交通工具更加进步,如汽船、火车、汽车等。(4分)
20.示例:疫病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疫病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巨大影响。疫病造成了数量巨大的人口死亡,欧洲中古时期爆发的黑死病造成欧洲人口大量死亡。1918至1919年全球爆发的大流感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死亡。同时,疫病的流行也会影响政治局势,明朝末期的华北鼠疫加剧了社会危机,进一步冲击了明朝的统治。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雅典爆发鼠疫,政治走向也明显转变。此外,疫病的流行客观上推动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欧洲中古黑死病之后,医学开始走向职业化。为了应对疫病在全球的流行,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代表的国际公共卫生事业也在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疫病的流行让人类饱受痛苦,但客观上促进了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发展。(示例答案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观点:根据材料一“……到了夜里,已到另一个世界去陪他们的祖先吃晚饭了”,并结合所学可知,黑死病造成了欧洲大量人口死亡;根据材料二“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崇祯年间的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并结合所学可知,疫病影响了明王朝的统治;根据材料三“……医学的进步表现在医学哲学和机构开始发展,而且医药学变得专业化;公共卫生和健康开始发展,这些公共机构报告流行病的情况,负责实施隔离,出现了专门对付瘟疫的医生”,并结合所学可知,疫病客观上促进了医学的发展。由此可拟定观点为:疫病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论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首先总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疫病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巨大影响。其次结合黑死病造成了欧洲大量人口死亡、疫病导致明朝、雅典政局动荡等史实论证疫病造成的消极影响;再结合疫病客观上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史实论证疫病的积极作用。最后总结升华。西乡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 分, 共16题, 共48分)
1.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家庭手工业正逐步产生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2.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提高,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物种的交流丰富了饮食结构 B.机械化提高了粮食产量
C.价格革命降低了农产品价格 D.欧洲农作物的广泛传播
3. 两宋时期,政府在全国广设预备仓库,遇到大灾之年除了鼓励民间救济和减免赋税,地方官还主张“以工代赈”。如熙宁年间越州大旱,知州赵个卜下令修城,计用工3.8万人。使“不能自食者,得以受粟; 能自食者得以乘粟; 凡以工代赈者,借贷者,弃婴皆得其所”。宋朝的这些做法( )
A.意在完善国家救灾体系 B.体现出政府社会救济注重实效
C.加重了政府的治理成本 D.强化了广大民众救灾防灾意识
4.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都不得不采取授田制,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不再需要“千耦其耘”式的劳作。这一举措( )
A.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B.导致宗法分封开始瓦解
C.受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 D.体现了强制耕战的思想
5.中国古代官府对手工业人户编订特别户籍,称为匠籍,世代相袭。很多工匠因不堪忍受沉重剥削,常以逃亡、怠工等方式进行反抗,明政府不得不采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以银代役”法。明代匠籍制度的改革( )
A.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B.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 D.源于雇佣劳动关系的推动
6.洋务运动时期,兰州创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并延及周边城市; 清末“新政”时期,西北近代工业和电讯事业的发展带动了西北的城市化; 抗战时期,川陕公路和陇海铁路成为重要交通干线,东部学校、企业内迁,使得西北城市进一步发展。据此可知( )
A.近代西北城市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交通发展对近代城市化起决定性作用
C.政治军事需要是城市发展的必要因素
D.社会经济进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7.据史料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伽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
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影响航海结果 B.社会制度不同决定对外政策差异
C.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 D.社会环境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8.现在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下表为1995年和2014年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互联网人口的占比情况,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 )
欧洲 美国 亚洲(除中国) 中国 世界其他地区 全球互联网人口
1995 22% 61% 12% 0% 5% 3500万(0.6%)
2014 19% 10% 28% 23% 21% 2800百万(39%)
A.欧美地区起步早,发展慢 B.亚洲地区互联网渗透率最高
C.互联网人口越多,经济越发达 D.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9.据记载,北宋开封城的皇城被划为14个消防区,廓城则为8个,分别在450米的距离设置一个消防站。站内有瞭望楼,救火设备和消防员值班。全市共有3400个士兵充任消防员,负责防火和救火。这反映了宋朝( )
A.坊市制度被打破 B.火灾现象较严重
C.城市职能的发展 D.政府管控的加强
10.3世纪时,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4世纪时,罗马城中有近4.6万栋民居,大部分是这种复合式公寓。古罗马这种多层住宅形态( )
A.因人口增加造成住房紧缺而出现 B.适应了共和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C.反映出民主政治影响罗马的民居 D.是古罗马封建帝国繁荣的结果
11.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采用中式四合院布局,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但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这体现了( )
A.中西合璧成为普遍风尚 B.“中体西用”的时代潮流
C.中西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D.传统文化失去了活力
12.下表为1871—1910年德国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
年份 总人口 农村人口占比 城镇人口占比
1871年 4105.9万人 63.9% 36.1%
1880年 4523.4万人 58.6% 41.4%
1890年 4942.0万人 57.5% 42.5%
1900年 5636.7万人 45.6% 54.4%
1910年 6492.6万人 40% 60%
A.工业化助推城市化进程 B.代议制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C.人口增长速度世界领先 D.政治统一使人口分布不均
1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材料中这项举措的战略意图是( )
A.攻灭东方六国 B.加强北部边防
C.统一岭南地区 D.控制“西南夷”
14. “条条大道通罗马”——古罗马道路网以罗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南自北非、北至英伦三岛,一定程度上与当代道路的位置和经济活动活跃程度相吻合。这表明古罗马( )
A.疆域范围广阔 B.交通设施日益完善
C.筑路技术高潮 D.道路建设影响深远
15.外资航运业是最早侵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受到顽固派阻挠时,理直气壮地说:“然以中国内洋任人横行,独不令华商展足耶!”这反映出,近代早期( )
A.洋务运动以抵制外国侵略为根本目的
B.洋务活动首先在航运领域取得成果
C.列强侵略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难以获得发展
16.《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材料中《黄帝内经》( )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17.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是原发型工业化国家,中国则是后发型工业化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在殖民地大肆掠夺。有人统计,1757—1857年间,英国仅从印度就攫取了价值10亿英镑的财富。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 800枚针,分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1860年各国在占全球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例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欧洲其他国家 世界其他地区
所占比例 25% 11% 9% 9% 24% 22%
材料二 英、法、美、德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
时间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70 24.5% 12% 9.1% 6%
1913 15% 8% 11% 13%
材料三 1870~1910年世界贸易总额变化
(1)材料一反映了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国际贸易接近于法、德、美三国的总和。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的这种国际地位是怎样形成的?(6分)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4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示意图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
材料三 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世界贸易路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历史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19世纪晚期的世界贸易与新航路开辟时期相比有哪些异同,结合所学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8分)
20.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疫情席卷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堪称百年一遇。瘟疫历史是一部灾难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危机四伏的曲折史。(12分)
材料一 有多少显赫的姓氏、巨大的家产、富裕的产业遗下来没有人继承!有多少英俊的男子、美丽的姑娘、活泼的小伙子,在早晨还同亲友们一起吃点心,十分高兴,到了夜里,已到另一个世界去陪他们的祖先吃晚饭了。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二 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崇祯年间的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
——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
材料三 黑死病后,医学开始走向职业化。医学的进步表现在医学哲学和机构开始发展,而且医药学变得专业化;公共卫生和健康开始发展,这些公共机构报告流行病的情况,负责实施隔离,出现了专门对付瘟疫的医生。
——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