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草船借箭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草船借箭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22:4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 深入掌握“瑜、忌”等九个生字,流畅书写“瑜、妒”等十三个生字,并熟练运用“妒忌、委托”等十三个词汇。
2. 静心默读课文,能够清晰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顺序,准确描绘出故事的核心内容。
3. 通过深入挖掘关键语句,初步揭示故事中人物的鲜明个性与独特魅力。
4. 能够大致理解“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精确找到与课文中相对应的段落,进一步拓宽阅读视野。
教学重点:
深入探究草船借箭这一传奇事件的起承转合,领略其逐步演变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在“草船借箭”的传奇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和卓越创新精神。他巧妙运用自然元素和人心,制定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策略,将敌人逼入绝境,借势扭转了战局。这一事件不仅彰显了诸葛亮的智勇双全,更凸显了他敢于突破常规、以奇制胜的创新精神。他的这种卓越才能和独特思维方式,不仅赢得了后人的赞誉,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引导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敢于开拓创新,以智取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让我们共同认识“瑜、忌”等九个生字朋友,它们充满智慧和趣味。同时,我们还将掌握“瑜、妒”等十三个生字的书写方法,以及“妒忌、委托”等十三个词语的正确使用。
2. 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通过默读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将学习如何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清晰、有条理地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的表达更加流畅、通顺,更具吸引力。
教学重难点:
深入剖析故事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最终结局,同时精准提炼并生动描述其主要情节,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和感受故事的精髓。
教学过程:
一、论三国,引领新课
1. 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否曾经翻阅过历史的长卷,感受过《三国演义》这部千古名著的魅力?它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种种纷争和英雄事迹。现在,我想听听你们的心声,你们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英勇人物呢?
2. 老师:倾听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我发现诸葛亮这个名字被频频提及。谁能分享一下,你们为何如此倾心于这位智者呢?是因为他的足智多谋,还是因为他的神机妙算,抑或是其他什么特质?
3. 老师: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与这位传奇人物诸葛亮紧密相连。请大家跟我一起书写课题——草船借箭。(学生齐声朗读课题)
4. 老师:面对这个课题,你们的心中是否充满了好奇与疑问?你们想知道“草船借箭”究竟是何意吗?又为何要选择草船来借箭呢?他们借到了吗?又是如何巧妙借取的呢?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些疑问,深入课文,寻找你们心中的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教师温和地说:“亲爱的同学们,请轻轻地翻开课本,默默地阅读这篇文章。在你们的阅读过程中,尝试思考这篇文章究竟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 生字词的学习。
教师接着引导:“同学们,这篇文章相对较长,其中也包含了许多生字词。那么,有哪位同学愿意勇敢地站出来,为我们朗读一下这些词语呢?”(教师随机点名,学生轮流朗读,最后全班齐读)
3. 字词解析与提醒。
教师微笑着询问:“对于这些字词,大家在书写和含义上有没有发现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呢?希望大家能分享自己的发现,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三、合作探究。
1.汇报交流。
教师:之前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尝试找出关于借箭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明确一下,借箭的起因是在课文的第1到2自然段,经过则在第3到9自然段,而结果在第10自然段。
(2)现在,让我们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
让我们来进行交流,我会逐一请同学来回答关于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于你们的回答,我会及时给出点评。
有谁能尝试将这三个部分连贯起来,给我们讲述一下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呢?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出于嫉妒诸葛亮的才智,要求诸葛亮在十天之内制造出十万只箭,企图以此陷害他。然而,诸葛亮巧妙应对,运用智谋成功地从曹操那里“借”来了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2.教师总结。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次草船借箭的结果如何呢?
教师: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展示句子:“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过他呀!”)让我们一起齐读这句话。
教师:那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周瑜的沮丧和惭愧呢?
(讨论:因为诸葛亮按时完成了任务,周瑜自叹不如,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出“我真不如他”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沮丧和惭愧。)
3. 课后探索
教师:诸葛亮为何能够成功借箭?我们能否用一个词语来精准描绘他的智谋?(神机妙算)
教师:那么,大家认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下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借助关键语句,初步感知故事中的人物特性,深入体验人物的鲜活形象。
2. 流畅阅读“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精准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增强文本的连贯性和理解深度。
3. 掌握初步阅读古典名著的技巧,开启对经典文学的欣赏之旅,丰富个人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1. 发掘那些揭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语句,深度理解人物的鲜明特点。
2. 掌握初步鉴赏古典名著的技巧,品味经典文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深入回忆课文精髓,细微感知角色魅力
1.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前次的课程中,我们一同探寻了《草船借箭》这一故事的脉络,相信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了你们。故事中,我们遇到了四位性格鲜明的角色(展示图片)。现在,让我们从策略和智慧的角度出发,尝试给他们排序,你们会如何决定呢?
2. 教师继续引导:每位同学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四位角色打了分,虽然答案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我想你们已经发现了。——(诸葛亮稳坐第一。)是的,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无人能及,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认知。在上节课中,我们用“神机妙算”来形容诸葛亮,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在课文中寻找证据,看看这位集智慧和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是如何展现他的“神机妙算”的。
二、深度沉浸,领略人物风采。
1. 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课文,细心寻找那些描绘诸葛亮言行举止的语句。从这些文字中,你能体会到诸葛亮的哪些独特品质?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妨把你的感悟和思考以批注的形式记录下来。
2. 分享你的发现。
随机展示:“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①明白“军令状”的含义。现提供详尽文字资料,以供大家深入了解。
②诸葛亮明知周瑜在故意为难他,却依然毫无畏惧地立下军令状,这种英勇果敢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他的坚定与自信,充分展示了一位伟大军事家的风采。
③再展示一段战争背景资料,结合诸葛亮在危机中的表现,更能突显他顾全大局的智慧和胸有成竹的战略眼光。(板书:顾全大局、胸有成竹)
④指导朗读。请大家在朗读时,注重把握语气的起伏变化,以更好地传达出诸葛亮的自信与决心。
⑤角色扮演,朗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一同感受诸葛亮的风采,领略他作为一代军事家的英勇与智慧。
随机出示:“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①加点:一定、只管,细细品读这个句子,你会发现它蕴含了诸葛亮的深邃智谋。他利用大雾作为掩护,准确地判断出曹操不会轻易出动兵力,这种笃定和自信从“一定”二字中流露出来。而“只管”则展现出他的从容和淡定,仿佛在告诉众人,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依然可以安心享受当下的快乐,无需担忧未来的变化。
②在朗读这个句子时,要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语调要平缓而坚定,仿佛你正在亲眼见证一位智者的冷静和睿智。在“一定”和“只管”处可以适当加重语气,以突出诸葛亮的自信和从容。这样的朗读,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诸葛亮的智慧,还能激发人们对他的敬佩和赞美。
随机出示:“你借给我二十条船……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① 诸葛亮借船的数字“二十条”凸显出他的深思熟虑和周到细致。这不仅反映了他的高超智慧,更显示出他善于筹谋,能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周全无遗。
② 师生配合读这段文字,可以想象出诸葛亮在鲁肃面前的神态:他或许神情严肃,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语气沉稳而自信。因为他已经将所有的事情都规划好了,包括如何借船、如何布置、如何行动等,每一个细节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他向鲁肃说话时,语气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让鲁肃深感信服,同时也明白如果他泄露了这个计划,那么整个大局将会毁于一旦。
3. 实际上,在描绘主要人物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巧妙地运用侧面描写来突显主人公的性格特质。
① 展示:“此刻大雾弥漫,江面上的行人连对岸都难以辨识。”
“曹操意识到被欺骗,但诸葛亮所乘船只轻盈,水流湍急,已驶出二十多里,追赶已然无望。”
② 你体会到了什么?
分享: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预见这样的天气,展现了他的智谋高超和精通天象的才能。
③ 难怪后来鲁肃向周瑜叙述借箭的经过时,周瑜深深叹息,感慨道:“诸葛亮智谋非凡,我确实不如他。”
师: 请大家再一起感受一下,周瑜那深沉的叹息声——他长叹一声说……
三、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了解了诸葛亮,对他形成了这些鲜明的印象(回顾板书)。那么,对于其他三位历史人物——周瑜、曹操和鲁肃,我们又了解多少呢?(出示图片)他们同样是历史上脍炙人物,每个人在《三国演义》这部经典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和性格特征。我鼓励大家去深入阅读他们的故事,探寻他们更丰富的性格层面。
2.接下来,我会展示一些课后阅读链接的《三国演义》原著片段。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些原著段落与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相对应?通过对比,你能发现原著与课文在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上的哪些差异?
3.原文是文言文,阅读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现在,请大家结合第8、9两段的内容,尝试猜测“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少顷”“差人”等词句的意思。这种猜读的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古文,还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
4.师小结: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和对原著的初步探索,我们不难发现,原著与课文在语言表达和细节描写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称呼和用词上,更体现在叙述方式和情节展开上。
5.现在,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原文和现代文的差别。你会发现,无论是称呼还是语言表达方式,现代文都更加直接和易于理解。但文言文则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和节奏,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和感受。这种差异正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所在。
6.《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建议同学们在课后去阅读其他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