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13:01:36

文档简介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联考
语文试卷
2024.4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月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或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人过的所有传统节日中,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因而,过春节
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中国是农耕古国。农耕生产依从着大自然节律,即春播夏耕秋收冬藏,而生活的规律又与生产节
奏一致。为此,人们就分外看重一年一轮、冬去春来的时间节点一年。每逢过年,便把对新的一年
的热望都释放出来。日久年长,渐渐积淀为年的文化与风俗。从每年的脂八开始,到正月十五,我们
形成了一整套年俗:打扫房子,置办年货,贴上福字、春联等装饰,随后便迎来最重要的年夜饭,还
有拜年、逛庙会、玩社火、闹元宵…
春节的文化,在我看来,三个主题最为关键:团圆、祈福和迎春。
因圆,是春节的第一主题。阁家团聚是中国人的梦想。诚然,团圆也是其他一些传统节日的主题,
比如中秋。但由于春节还是一种标志着生命消长的节日,对团國的心理需求就来得分外深切。因此,
团圆一定要在除旧迎新的大年之夜来实现。这种团圆的情怀使得腊月里中华大地汇聚起情感的磁场。
每当看到春运回家路上的人们,我都会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如此刻骨铭心而感动。还有那一种文化
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庞大、浩瀚、动情的人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凝聚力?从这
点上来说,年是抚慰人们乡愁的最温暖的日子。
“福”字,是最有代表性的春节符号。大门上贴的,窗花上剪的,礼盒上印的,处处都是“福”
字。吉祥的汉字那么多,一到春节,人们只对“福”字情有独钟。再没有一个宇能像“福”字,蕴含
着人们对幸福生活强烈的渴望。传统农耕社会,一年伊始、万象更新,是对未来所有美好期待的开端,
“祈福”便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仪式。
广义的春是新生活的开始,所以,祈福的内容也包含着迎春的意味。但迎春还有另一层意味,是
迎接大自然新的馈赠,体现了对天地自然的散畏。人们在春节,呼唤春、期待春、迎接春,因而称门
联为“春联”,称酒作“春酒”,甚至在红纸上书写一个大字“春”,贴在大门上。迎春,体现中国人追
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哲学精神。
这些年来,不断有人说“导味儿淡了”。我也一度非常忧心。但近几年,我反倒放下心来了。让我
们来做个盘点吧!从腊八到之后的忙年,再到元宵,我们春节的一整套民俗不基本都还在吗?只不过,
江西省八所魔点中学2024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第1页共8页
Q夸克扫描王
极速扫描,就是高效
r巧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 以偏概全。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内容,除了“庄重而鲜明的仪式形式和丰富深刻的文化符号意义”外,还有“打造广为流通的节日文化产品”。)
2.C ( A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春节作为休息”的相关表述。B因果不成立,两者在文中没有比较。D曲解文意,材料一最后一段说“民俗的形式虽然在变,过年的心理需求却始终如一”。)
3.B (乞巧节的描述中没有广为流通的节日文化产品,而且它只是夏人的习俗,没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4.B ( 2017年农历二十七至二十八、2018年的农历二十八至二十九的推文数量并未明显增加。)
5.(1)创新宣传形式,普及有关年俗的相关知识。(2)推动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互融合。(3)开发并打造广为流通的春节节日文化产品。(4)合理简化节日仪式,使其更易于传播和接受。(5)确立明确的文化符号。(写到1点1分,4点5分,5点6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6.C(A.顺顺脸色难看,不是因为食物做得不美观。B.“煤黑子的媳妇贴菩萨像,给菩萨上香”,并不能得出“当地的人们都很迷信”的结论。D.梦见“鸡蛋”应是老笨踏实、乐观心态的体现,选项表述不符合老笨形象特点。)
7.B.(不能表现他对妻子的爱,是他爱面子的体现。)
8.(1)相同:他们都是普通劳动者,都以摆渡为生;(1分)他们品格良好,善良、勤劳、朴实、恪守本分。(1分)
(2)区别:两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1分)翠翠的爷爷老船夫生活在传统的边远小城,那里民风淳朴;(1分)老笨生活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乡村,人性更为复杂,人们更为自私自利。(1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的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1)小说反映了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乡村农民探寻崭新生活时遭遇的精神困惑。人们于南北两岸间穿梭往返的行为,表现了他们逐利与坚守等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
(2)社会需要摆渡者。老笨不仅是河南河北之间生活上的摆渡人,也是立本、宋鱼这群人精神上的摆渡人。
(3)时代在变,但总有一些人的内心追求不会变。我们既应有立本夫妇以勤奋努力改善生活的美好愿景,也应注意在逐利的过程中不要迷失自我,失去本心。
(4)时光流转,唯有凡常生活,最为真实。立本的发家史如昙花一现,而老笨用自己的踏实本分经营生活,无愧无忧,宁静度日。(每点2分,任意3点即为6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的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BFH(原句是,“故劫杀拥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11.B( B项错误,“当与秦相较”的“当”是通假字,通“倘”,倘若的意思。A正确。C正确,“不效,则治臣之罪”的“罪”是名词。D正确“府吏见叮咛”的“见”表示“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12.D ( 韩非倡导的“德”是庆赏,是以利为诱饵的奖赏,而儒家提倡的则是道德。)
13.(1)过了一年,子罕就赶走了宋君而独揽宋国政权。所以说:“不要削弱君王而使大夫强大。”
(2)田常仅仅掌握了奖赏大权,齐简公就遭到了杀害;子罕仅仅掌握了刑罚大权,宋君就遭到了挟制。
评分参考:(1)“期年”,满一年;“专”,独揽,独占;“弱”,使动,使变弱,削弱;“强”,使动,使强大。(“期年”“专”“弱”“强”各1分)
(2)“徒”,只是;“德”,奖赏;“弑”,被杀;“劫”,被挟持,被胁迫。(“徒”“德”“弑”“劫”各1分。)
14.(1)对比论证。文中将古代国君和现在的国君作对比,突出“刑德”对于国君治理臣子的重要性。(2)比喻论证。用虎以爪牙服狗来比喻人君以二柄治人,生动形象。(3)举例论证。用田常、子罕的例子来论证国君失去二柄所导致的严重后果。(1点1分,写因果论证亦可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司城子罕做了宋国国相,他对宋君说:“国家的安危,百姓的治乱,在君王所施行的赏罚。奖赏适当好人就会受到鼓励,刑罚恰当坏人就会被禁止。赏罚不适当,那么好人受不到鼓励,坏人也不会被禁止。奸佞邪恶的人勾结成党,欺瞒尊长,蒙蔽君王,来争夺爵位和俸禄,不能不谨慎啊!那奖赏、恩赐、推举之类的事,是人们喜欢的,君王您自己施行它;惩处杀伐之类的事,是人们憎恨的,我请求承担它。”宋君说:“好吧,你专管那些人们所厌恶的事,我施行那些人们喜欢的事,我的机敏是不会被诸侯取笑的。”于是宋君施行赏赐之权,而让子罕专主刑罚。国都居民知道刑杀的威权,专掌在子罕手中,大臣亲近他,百姓归附他。过了一年,子罕就赶走了宋君而独揽宋国政权。所以说:“不要削弱君王而使大夫强大。”《老子》书上也说:“鱼儿不能离开水池,国家的权柄不能交给别人。”说的就是这种事情。
材料二:
明君用来控制臣下的,不过是两种权柄罢了。两种权柄就是刑和德。什么叫刑、德?回答是:杀戮叫做刑,奖赏叫做德。做臣子的害怕刑罚而贪图奖赏,所以君主亲自掌握刑赏权力,群臣就会害怕他的威势而追求他的奖励。不过现在的奸臣却不是这样。他们对憎恶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惩罚;对喜爱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奖赏。假如君主不是让赏罚的威严和利益掌握在自己手里,听任他的臣下去施行赏罚,那么全国的人就都会害怕权臣而轻视君主,就都会归附权臣而背离君主了。这是君主失去刑赏大权的祸害。老虎能制服狗,靠的是爪牙;假使老虎去掉它的爪牙而让狗使用,那么老虎反而会被狗制服。君主是要靠刑德来制服臣下的,如果做君主的丢掉刑赏大权而让臣下使用,那么君主反而会被臣下控制了。所以田常向君主请求爵禄而赐给群臣,对下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把粮食施舍给百姓,这就是齐简公失去奖赏大权而由田常掌握,简公因而遭到杀害。子罕告诉宋君说:“奖赏恩赐是百姓喜欢的,君王自己施行;杀戮刑罚是百姓憎恶的,请让我来掌管。”于是宋君失去刑罚大权而由子罕掌握。宋君因而遭到挟制。田常仅仅掌握了奖赏大权,齐简公就遭到了杀害;子罕仅仅掌握了刑罚大权,宋君就遭到了挟制。所以当代做臣下的如果统摄了刑赏大权,那么这代君主将会遭受到比齐简公、宋君更大的危险。所以被劫杀被蒙蔽的君主,一旦同时失去刑赏大权而由臣下执掌,这样还不导致危亡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
15.B(“少日功名空自许”没有悲愤之情。)
16. ①景闲:阶前溪水溅玉,屋后山鸟相呼,万物无心任性,率然自乐。②人闲:词人乐于归隐,生活闲适自在:月下垂钓,雨中锄草,看山听鸟,栽花读书,好不惬意。③心闲:词人倦于外出做官,不再奔竞仕途,追逐功名利禄而劳心案牍,也无须防人倾轧,终日焦虑。(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2)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3)示例一: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示例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示例三: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
示例四: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示例五: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归有光《项脊轩志》 (其他合理的也可以。)
(每空1分,添字、漏字、错字则该空不得分。)
A.但无限纵容自己的体重 B. 越来越多的人因肥胖而遭到歧视
C.其实它不是一种可以普及的方式(1空2分,3处6分,意思对即可。)
19.①成分残缺,改为“肥胖会增加很多疾病的患病风险”。⑦句式杂糅,改为“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7年的数据显示”或“根据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7年的数据”。⑧搭配不当,改为“中国肥胖人口已达9000万”。(改对1处1分,3处3分。)
20.B(毋庸置疑: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毋庸讳言: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替换后不合语境。A.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多如牛毛:意思是像牛身上的毛那样多,形容极多。C.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璀璨夺目:意思是光辉灿烂耀人眼睛,通常形容一个人光芒万丈。D.异想天开:比喻想法离奇而不切实际;痴心妄想:形容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
21.B(B和例句都表示意外、吃惊。A、C表示祈使命令语气。D表示强烈的反问语气。)
22.(1)“扶着”指用手支持人或物,强调动作的轻柔,突出怜爱之情。(2)“捧着”即两手托着,暗示珍爱,表达作者心中的欢喜盛情;(3)“掬着”指双手并拢抓取,暗示作者手中草莓数量之多,生怕挤压果子,故并拢双手,扩大空间。(1点1分,2点3分,3点5分,意思相近即可。)
23.审题指导:
材料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哈佛大学学者对中国人的精神内核的剖析,指出了“火”的不同象征意蕴,并以对比的方式突出了中国神话里的“火”的独特性。二是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种”的巨大价值。
写作的重点应在对“火种”的象征意义的解读。无论是“恩赐之火”还是“盗取之火”都代表依靠他人,借助外力,而在中国人的世界里,“火”则代表自身的努力,依靠自己。
构思行文时应该重在阐述中国式“火种”的精神内涵与价值,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来展开,紧扣“以自身努力朝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的立意,不能脱离材料泛泛而谈依靠他人与自我努力的关系。
立意参考: 1.与其依靠别人,不如自身努力。
2.汲取精神内核,助力强国复兴。
3.万山皆是英雄地,处处传唱大风歌。
评分标准:请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