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2015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6《不求甚解》课件 +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打包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金识源】2015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6《不求甚解》课件 +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打包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5 18:31:03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好 读 书 不 求 甚 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马南邨单元知识专题讲座 一、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一种以    为 表达方式 ,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二、议论文的分类
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又分为 和 两种。
三、议论文的要素
、 、 是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立论 驳论论点 论据 论证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
有以下四种: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五、议论文的结构,常见的有以下四种:总分式、对照式、层进式、并列式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 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驳论的论证方式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讨论:“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举例论证: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本文的主要内容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树靶子(对方的观点)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射靶子陶渊明的读书观: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1、虚心,别骄傲自负2、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从态度上说明 从方法上说明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两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虚心 读活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射靶子自己的主张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虚心,读活,多读,勤读。本文的论证思路:

《不求甚解》树靶子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结上文 驳论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层进结构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1、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人憔悴;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好好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不求甚解》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小组互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阅读的习惯。了解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
教学难点:就读书是否完全读懂这一问题先行思考,然后围绕“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主要展开讨论。
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老太太做寿,满堂儿孙、亲戚朋友都纷纷送礼、问候。请唐伯虎来作诗,他第一句就说“这个婆娘不是人!”大家听了很震惊,都斥责这个人胡言乱语。客人说:“别急,请听下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好!好!众人转过了神,夸赞起来。唐伯虎又道:“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老太太的儿孙可不干了,围过来要揍他。客人又说:“别忙——偷来蟠桃献母亲!”儿孙一听又乐了。众人都赞扬这首诗做得好。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如果只看到第一句或第三句就认为是在骂人,便会误解。只有四句一起看,才发现是赞美的诗。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求甚解》就是批驳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的现象。

二、课文初读,整体把握。
1、作者介绍: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2、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可以用书中的语句)
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批驳的靶子。
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2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第4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不死抠字眼,而是了解大意。
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
第5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四部分(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第五部分(第8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第8段,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又提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主张,给读者以有益的建议。(主要观点)
3、概括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在什么地方出现?)最后一段
4、边读边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圈划和简单批注,做质疑准备
5、本文的文体是议论文。议论文分立论和驳论,.驳论的定义:驳论是就某一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三、再读思考
1、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
(本文主要讨论了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2、作者是怎样驳斥“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①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
②阐述“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③用诸葛亮和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④全面、明确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
⑤提出自己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3.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并非偶然。
“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一般人”的否定,然而语气委婉。
“不尽然”,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不提倡,但是又应该盲目地反对”。这样,引出了本文议论的核心:不必提倡怎样的不求甚解?什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4、“其实也不尽然”中的“然”指的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5、“也不尽然”是指什么意思?
是指也不完全是这样,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即不能把话说死
6、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不必提倡”的不求甚解是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7、不能盲目地反对的又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盲目反对”的不求甚解是指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功夫。
7、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下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一是全文引原文,言之有据;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辩证。
A、“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B、“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
C、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虚心,戒“自负”;二是讲读书方法,前后贯通,戒“固执”。
8、“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9、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其作用是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卖弄学识的人。) 10、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11、“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观其大略是什么意思?
欣赏其大概的意思
12、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往往”表示绝大多数情况下,读书观其大略,会让人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但是并不排除个别现象。这样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
13、第7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从反面论证 使论证更全面。
14、“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多在字句上下工夫。现在多指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本文对“不求甚解”的辩证,提出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这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从立意上看,是对“不求甚解”的新解。
15、本文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16、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证结构?
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深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四、拓展:
1、关于读书的名言有很多,例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请再举出2例,谈谈你的看法。
2、长期以来,对读书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说说理由。
3、试结合陶渊明、诸葛亮两位古人的话来谈谈自己在读书中的一些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