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写作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写作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18:5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五部分 写 作
年 份 写作主题 作文题目
2023 心灵感悟 ① 活泼是我们的主张 ② 自拟题目
2022 心灵感悟 学问藏在      里
2021 心灵感悟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2020 心灵感悟 那些灿烂的细节
2019 心灵感悟 我在      看太阳
2018 心灵感悟 什么是个好
2017 青春励志 把青春的绿色 铺满征途
2016 心灵感悟 东风为我来
2015 自我成长 记得那一次出发
2014 自我成长 不错过    
  考查范围:根据课程标准,苏州中考要求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一篇规范的记叙文,或简单的议论文、简单的说明文和一般的应用文。
  考查形式:近年考查题型多为全命题作文,只有在2014年、2019年和2022年考查了半命题作文,而2023年又可以自拟题目,充分体现了写作的开放性。这几年的作文题目均设置了导语材料,2023年以复合材料进行考查,形式更为创新,题干丰富。
  考查重点:苏州中考作文将重心都放在对初中生的自我成长、青春励志、心灵感悟的考查上。考题基本都是紧紧围绕初中生自身——“我”来设题,这样就使得我们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事可写。
  考查趋势:以材料式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为主,题材上关注自我、关注生活是未来苏州作文命题的主要趋势,同学们备考时应着重注意。
  应对策略:要在平时多注意观察生活,将能引起自己感悟的素材编成记忆库,方便在考场上针对文题进行精准选材。同时要积累一些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在写作时运用到合适的地方,提升作文的档次。
1. (2023·江苏苏州)作文。
[材料一] 诗人朱湘在《少年歌》里说:“我们是小羊/跳跃过山坡同草场/提起嗓子笑/撒开腿来跑/活泼是我们的主张。”
[材料二] 毛泽东说:“把思想活泼一下。脑子一固定,就很危险。……要多想,不要死背经典著作,而要开动脑筋,使思想活泼起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可以“活泼是我们的主张”为题,也可自拟题目;② 可任选其中一则材料展开联想和思考,完成写作;③ 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不少于600字;④ 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文题解析]
这次作文要求以“活泼是我们的主张”为题,或自拟题目。材料一引用了诗人朱湘在《少年歌》中的内容,其中的“活泼”是指富有生气和活力,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主张”可以看作一种生活方式、态度、状态。材料二引用了毛泽东说过的话,其中的“活泼”是指活络思想,开动脑筋,不要呆板、呆滞,“主张”在这里侧重自己的想法。可围绕自己“活泼”的生活方式,或者如何做到思想上的活泼等角度立意。
该习作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展现自己“活泼”的一面的事例,这里的“活泼”并不仅仅局限于行为上的活泼。若写成议论文,可围绕“思想的活泼”确定中心论点,注意所选事例要是名人事例,道理论证也要是名人言论。不要选用某个同学或者家长的事例、言论。
[佳作示例]
活泼是我们的主张
◎ 苏州一考生
我的同桌是一个怪人。每当他走进教室,便会引来一片目光,这时原本小声交谈的众人会骤然安静,坐在我前排的同学更是会夸张地推开窗子,掩鼻露出嫌弃的神色。原因无他,只是我的同桌总是一副脏兮兮的样子,手肘处也总是沾着泥土。虽然活泼是少年的本色,但在标语“冲刺期末,不负光阴”号召下的学习气氛里,“活泼”的同桌与我们格格不入。
然而在期末考试后,并不受待见的怪人同桌令我们吃了一惊!因为在这次特意提高了难度的考试中,每个人的成绩都不理想,只有同桌,竟在生物和语文考试中都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其中生物还是满分。试卷分析课上,同桌被邀请到讲台上分享学习经验,不善言谈的他挠着头,吞吐半晌说道:“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经验,我只是很擅长‘玩’。”
他的话让我们这些习惯埋头读书的人纷纷抬头,但很快,我们便明白了他话里的“玩”究竟是什么意思。暑假,他带我们来到学校的植物角,我们一起参观了他种下的各种植物;他还邀请我们去参观他在小区楼下开垦出的一小片土地。在那里,我们见到了金灿灿的向日葵,还有如红宝石般藏在绿叶下的一粒粒尚未熟透的草莓……绿浪簇拥成生命的海洋,藤叶与茎干处细小的茸毛也被阳光温柔地照耀。
这个夏天里,我们学会了辨别各种植物的部位,学会了在阳光下和泥土上游戏,我们的手肘和衣襟上也沾上了泥土,但此时已经没有人在意。我们从书本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活泼与恣意成为青春最张扬的颜色,也变成最浓墨重彩的成长记忆。
如果有什么是青春必需的主张,我想我们一定会主张活泼,在自然里,在欢笑中,原来生命如此美好动人。
名师点评:本文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大家开始时都不喜欢同桌的“活泼”,最后主张“活泼”,凸显了文章中心“活泼是我们的主张”。其中作者使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出一个热爱自然、钻研学习的人物形象;使用排比手法,写出“我们”在他的带领下,与植物、自然的亲密接触。文章多角度凸显“活泼”这一中心,扣题紧密。
2. (2022·江苏苏州)作文。
赏留园,觅得江南园林的故事;习方言,解锁传统文化的密码;访博物馆,洞见人类文明的星火……大千世界,学问无处不在,但它常常隐藏在物之后,事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探寻,去发现。
  请以“学问藏在      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将题目补充完整;② 文体不限;③ 不少于600字;④ 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文题解析]
2022年苏州中考作文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由“导语+题目”组成。导语阐述了学问的丰富内涵,启发我们探寻和发现学问所在之处。该命题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引导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生活里获得学问,悟出道理。
本题紧扣“学问”二字展开。学问的范围很广,包括知识、经验、道理、见识等。我们要善于化大为小,对“学问”进行细化和拓展。我们既可以把目光投向风景名胜,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如补题为“学问藏在园林里”“学问藏在爬山里”等;也可以把目光投向社会,写人情世态、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如补题为“学问藏在二十四节气里”“学问藏在吴侬软语里”等;还可以关注个人成长经历,写自己领悟到理趣哲思,如补题为“学问藏在阅读里”“学问藏在书法里”等。“学问藏在      里”,“藏”字是构思的关键。我们要写出学问是如何“藏”的;自己是如何透过表象,发现所“藏”学问的以及发现所“藏”学问后,获得了什么启示。我们既可以叙写一个探寻、发现学问的故事,也可以阐述某个探寻、发现学问的路径或道理。
[佳作示例]
学问藏在古诗里
◎ 苏州一考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许多人都对中国古典诗歌情有独钟,不过,有些人读古诗,仅满足于了解大意。其实,如果我们能钻研古诗,努力探寻,就会发现古诗里也藏着许多学问。
白居易有一首诗《问刘十九》,诗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讲的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诗人摆好新酿的酒,烧旺了小小的火炉,等待客人前来共诉衷肠。这里的“绿蚁”指的是酒。为什么呢?原来,受当时酿酒工艺的限制,新酿的米酒上层总是泛着绿色的泡沫,泡沫细如蚂蚁,故称“绿蚁”,这就是学问。如果你感兴趣,顺着“绿蚁”去研究一番,还能得到中国酿酒工艺的发展进程图,你对酿酒知识的了解就会比别人多得多,你在这方面的学问就会胜人一筹。
白居易还写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为什么四月芳菲尽了,山寺的桃花才刚刚盛开呢?因为山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不一,这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除此之外,古诗里还有很多气候学知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对范围小、历时短的对流雨的极好写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则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变化特征。如果继续探索,你还能从古诗中了解到更多关于气候的学问。
我曾经读过一些描写古人运动的诗歌,如曹植写道:“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这里的“鞠”即古代的马球。钱福写道:“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这里的“蹴鞠”就类似今天的踢足球。杨万里写道:“角抵罢时还宴罢,卷班出殿戴花回。”“角抵”是什么?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摔跤。宋代理学家程颢写道:“大都博弈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战法,偏裨兼备汉官名。”这里的“博弈”显然就是象棋比赛了。你看看,这些古诗里竟然藏着一部中国古代文体史呢!
看来,我们读古诗,绝不能“浮光掠影”,而应努力去探寻它背后藏着的学问。日积月累,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其实,除了古诗,书画、音乐、建筑、陶瓷等,里面也都藏着学问,等着我们去发现呢!谁能拥有一双探寻学问的慧眼,学问就会青睐谁!
名师点评:本文通过大量引用,边叙边议,讲述了古诗中关于酿酒、气候、文体方面的知识,折射出作者深厚的阅读积累,很好地诠释了“学问藏在古诗里”这一主题。文章开篇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一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直接切入主题,引出下文,然后通过引用与阐释让读者领略古诗中的学问;最后进行总结,不仅指出了古诗之中藏有学问,还指出一切事物皆有学问,发出“谁能拥有一双探寻学问的慧眼,学问就会青睐谁”的感叹,升华了主题。
3. (2021·江苏苏州)作文。
“箪食瓢饮,贫居陋巷,而能不改其乐”,是颜回的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精神;
“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是赵一曼的精神;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是叶剑英元帅提倡的精神;
……
古往今来,那些优秀人物的精神常常令人感动、向往,然而一旦遇到具体问题需要做出选择时,人们往往又会犹豫,甚至畏难不前。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和思考,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 不少于600字;② 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文题解析]
2021年苏州中考作文题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要仔细审题,读懂所给材料。提示语暗示了立意的角度和选材的范围,文题“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中的关键词是“精神”,这个“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节。提示语对“精神”的内涵作了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尽管朝代不同,时代各异,发展阶段不一,但人们干事创业,都离不开饱满旺盛的“精气神”,“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强调的是“精神”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谋求成功”“获取幸福”“获得财富”“突破困境”“成就精彩”需要“精神”;职场、官场、商场、考场、战场……场场都需要“精神”;教师、医生、律师、警察、工人、农民……行行都需要“精神”;商业界、企业界、学术界、文艺界……界界都需要“精神”……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让精神提升我们的涵养。新时代新精神,青年尤其需要精神的养料,崇高的志向就是青年的精神旗帜等。要聚焦“精神”的内涵,阐释对“精神”的理解,要与时代紧紧相连,最好是写发生在身边的、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可以写成记叙文,在叙述人或事的过程中,表达“精神”对于人的重要性;可以写成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佳作示例]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 苏州一考生
看着夕阳缓缓沉落,我又想起了那件事——母亲下岗了。
那天傍晚,母亲突然问我:“孩子,你想上大学吗?”
我心里一惊,愣住了,惊讶地看着母亲:“妈,您不是说现在竞争激烈,不上大学很难有一个好前途吗?怎么……”
母亲不再说话了,只是转头看向远处,握紧了拳头,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第二天放学回家后,我发现母亲不在家,问正在剥豆的邻居阿姨,才知母亲去了市场。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半边天。我穿过大半个市场,寻到了母亲。在一个卖鱼的摊位旁边,她正弯着腰杀鱼,手法十分娴熟:刮鱼鳞,清洗鱼身,剖鱼肚,清理内脏,冲洗鱼……
“妈!”我叫了她一声,她转头看向我,我们相视一笑。她有点儿不好意思地回过头,将杀好的鱼放到案板上,而后拎起旁边那个装满水的铁桶。铁桶似乎很重,我看到母亲手上的青筋明显凸起。母亲不够高,无法将那铁桶放到摊位的桌上。她只好找来一块木板垫在脚下,以右膝作为支点发力,吃力地将铁桶往上提。
我看着母亲瘦小的身躯,眼泪不知何时开始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大步跨过摊位前的鱼盆,双手抓住桶柄,说:“妈,我来吧!”母亲略有些嫌弃地拍开了我的手,说:“去去去,你能搬得动这个?这里那么脏,你不用过来,我搬得动!”
看着累得满头大汗的母亲,我终于忍不住问:“妈,您来这儿干吗呀?”
母亲自顾自地干着活儿,喃喃道:“我这不是下岗了,没有事做嘛!就来这里做临时工。人嘛,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再说,你不是说你还要上大学吗?我得努力攒钱呢!”
我上前拉着母亲纤细的手腕说:“妈,我不上学了,我们回家吧!”母亲有些恼了,挣脱我的手说:“不上学可不行!你现在就只管好好读书,其他什么都不要想!”
“可是,妈……”
母亲没等我说完,就拍了拍我的肩膀,叮嘱我回家路上注意安全,学习要注意劳逸结合……
走到市场门口,我回头再看母亲,在夕阳的照耀下,市场里来来往往的人似乎消失了,我只看到母亲瘦小的背影,她在刮鱼鳞、清洗鱼身……
每当夕阳西下,我总会忆起母亲说的那句话——人嘛,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名师点评:全文紧扣“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一主题展开叙述,母亲的辛勤“我”看在眼里,面对“我”的疑问,母亲给出了“人嘛,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的回答,这句话蕴含着母亲对“我”深深的爱,也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考生在描写母亲处理鱼的情景时用词准确,如“刮”“清洗”“剖”等动词,将母亲娴熟的动作展现了出来,刻画出一个不怕吃苦、疼爱孩子的母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