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2015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邓稼先》课件 +教案+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打包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金识源】2015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邓稼先》课件 +教案+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打包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5 19:14:27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从这天起中国人挺直了腰板。邓稼先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作者简介他们是
同乡
同学
情同手足的
好朋友
一个获诺贝尔奖
蜚声世界半世纪
一个为国造核弹
隐姓埋名28载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邓稼先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研制出了原子弹? 八国联军攻陷的北京甲午战争黄海大战日军屠杀大连、旅顺居民被带上枷锁的中国人 对于自己的祖国,邓稼先做出了怎样的牺牲?又做出了多少贡献?第二课时复习回顾:
聪明的你们,还能记得上节课的内容么?相信在师友互助过程中你们定能温故知新。人物评说 交流感知
贡献如此巨大的邓稼先为何会鲜为人知呢?工作性质国家机密
忠于国家性格原因不引人注目
忠厚平实
不骄人,不自私人物评说奉献精神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工作环境
戈壁滩
环境恶劣荒无人烟
人物评说互助释疑 你是善于发现问题的智者么?勇敢提出你的疑问,你将能得到大家的赞叹和属于你的智慧小星。 1.文中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2.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对比着写他们? 3.你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句话的含义? 4.为什么文中对邓稼先在“两弹”研制上的贡献没有详写? 5.文章第六部分引用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书信中的对话起到什么作用?精读品析精读品析
3.你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句话的含义?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是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并把它们变成了自己的精神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它是理想的党员。精读品析精读品析 4.为什么文中对邓稼先在“两弹”研制上的贡献没有详写? 作者没有把文章的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是因为作者对分隔在大洋彼岸的老朋友邓稼先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再加上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而作为大科学家写大科学家,宜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方面,而不是放在具体实践的描述上;作者写这篇文章包含了对邓稼先的不尽的思念,同时渗透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与他有相同的东西,因此也不会把重点放在具体事件的描写上。
精读品析精读品析 5.文章第六部分引用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书信中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这些从电报、书信中摘录出来的话,是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同时也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厚感情。这一部分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精读品析精读品析研读课文第五部分1.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2.标出文中的排比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3.邓稼先遇到危险时是怎么说的?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4.文中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中华男儿歌》有什么作用? 表明工作环境的恶劣,工作的艰辛,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忠诚之心。 整齐的短句,展现了邓稼先卓越的才能,字里行间流露着钦佩赞颂之情。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振我国威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精读品析 归纳: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总结提高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拓展延伸:1、场景一:
1950,美国普渡大学
邓稼先博士毕业典礼邓稼先博士毕业典礼
2、场景二:
1986年5月,在病房。假设你是中央电台的记者,面对身患绝症的邓稼先你会问他什么问题?他又会如何回答?邓稼先 带给你的——
    心灵的震撼!
    生命的感悟?
    人生的启迪……
同学们,你要做一个
    什么样的人?用一句话谈谈:作业:1、积累字词、抄写动人的句子。
2、自拟题目,写一段文字整理自己的感想。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热泪盈眶( ) 可歌可泣 ( )
鞠躬尽瘁( ) 彷徨( )

殷红( ) 鲜红( )
殷切( ) 鲜为人知( ) 读一读1.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
2.很少有人知道。 ( )
3.小心谨慎,贡献全部力量。( )
4.承当荣誉时无羞愧之感。( )
5.每家每户都明白。( )
6.比喻锐气、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
7.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战场。( )
根据意思写成语郭永怀王淦昌钱三强彭桓武赵忠尧我国的两弹功臣课件61张PPT。邓稼先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悼邓稼先词
(张爱萍)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自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功勋泽人间。  邓稼先1942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读完小学和中学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1950年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他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1950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名大学毕业生开始研制原子弹、氢弹,直至病逝。 邓稼先简介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1938年中学还没毕业,就进入西南联大就读,1942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1945年到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1956年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
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
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一、正音识字:
热泪盈眶 可歌可泣
鞠躬尽瘁 彷 徨

殷红 鲜红
殷切 鲜为人知(kuàng)(qì)(cuì)(páng huáng)(yān)(yīn)(xiān)(xiǎn)比一比,谁读得准! 宰割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筹划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彷徨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仰慕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zǎi gē kě gē kěqì   xiǎn wié rén zhī chóu huà dāng zhī wǘ kuì fēng wáng bì lou páng huáng mǎ ge guǒ shī jǖ gōng jìn cuìyáng mù jiā yǜhù xiǎo fù rú jiē zhī词语记诵宰割:比喻侵害,压迫,剥削。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承当得起,不愧这个称号。
元勋:立了大功的人。 铤:疾走。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懂得。
妇孺皆知:妇女儿童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的力量。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2.文中的小标题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提示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事例?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⑥一封短短的信⑦1982年,“我不能走”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2、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没有私心真诚坦白
从不骄傲
最高奉献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朴实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直接赞美邓稼先的句子:(朗读)第一部分最后一节;
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
第六部分。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忠厚老实
真诚坦白
谦虚朴实没有私心
人们相信他1982年,“我不能走”。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
公正无私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的赤子心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没有私心勇敢、
公正无私1971年,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小中见大三、跳读课文: 1、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来。
2、然后按照 “我最感动的句子是,原因在于它写……” 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发言。“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4、品读句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写邓稼先,却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写起?5、问题探究 这是1898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几幅照片,那是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因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往往与人物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课文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起点高。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将人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了一定的高度。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祖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以来的历史? 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5、问题探究奥本海默 他们是各自祖国的原子弹之父:一个锋芒毕露; 一个忠厚平实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比较:奉献精神 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这样写对突出人物形象有何作用?1、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
2、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探究
第五部分5、问题探究 朗读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想想作者为何要引用这首歌,为什么建议采用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探究
第五部分采用它作为背景音乐:1、因为这首歌表达了当年中华优秀儿女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的奋斗献身精神;2、它也最能体现邓稼先为祖国研制原子弹而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5、问题探究探究第六部分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5、问题探究摘读评语,了解人物 归纳: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说一说: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赞扬邓稼先
邓稼先曾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网友的颁奖词(邓稼先)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邓稼先)国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他面对重重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站在选择面前,他毫不犹豫,愿以身许国,因为他心中怀有梅风傲骨,是龙的传人,这是不可动摇的内心、血液。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却又在众人面前不动声色,默默无闻。他,是忠义之大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 为了祖国,他默默无闻,隐姓埋名31年,壮大的蘑菇云见证了他的伟大,他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就算在临死前,他也面不改色,始终想着祖国,他是真正的中国男儿。大哉邓稼先 事例一:钱学森召见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爆竹,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当晚,稼先回去后与夫人通宵未眠。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确实的,在稼先为国防大事献身时,他的女儿照样的下乡和回城没工作。
事例二:有一天,许德珩(邓稼先的岳父)问严济慈:“是谁为中国造出原子弹?”严哈哈大笑,说:“你去问你的女婿吧!”
事例三:杨振宁在美国听美国人说,中国人的原子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他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稼先当时不便回答,待周总理说“把实情告诉他”之后,稼先写了“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的信。信从北京直接送到上海市委欢送杨振宁的宴会上。杨振宁当场打开一看,立即泪流满面。延伸:说一说 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划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句式整齐:长短句交错使用:写作特色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归纳总结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两弹元勋邓稼先(杨振宁)一、铺垫写—写屈辱的历史,突出他的巨大贡献。
二、概括写——生平简介与主要贡献。
三、对比写——表现他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四、侧面写——用“我”的感情震荡、心中的佩服表现他贡献巨大。
五、特写——表现沙漠创业,精神崇高。
六、总写——高度评价,热情赞颂。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一生的祖国的伟大儿子。参考资料朗读本文揭示邓稼先工作环境和高尚品格的段落——体味:1、《吊古战场文》:悲壮惨烈
2、排比:艰险的环境;过人的胆识;
由衷的敬佩3、“我不能走”:身先士卒,奋不顾身
、勇担风险的高尚品格4、五四歌词:时代精神和壮志豪情。《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原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邓稼先写法特色 一、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
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
路等方面, 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作者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
尽的思念;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
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作者与邓稼先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
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这 又是一篇短文,
不宜 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二、有人说,本文作者是大手笔,表现在哪里? 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得不同凡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例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邓稼先写法特色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的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邓稼先写法特色邓稼先写法特色三、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 至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
作者在第五部分写道:“不知道稼先在那里时有没有想起
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
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
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
有没有颤抖?”这些语句中,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
深情。
比较阅读:难忘蘑菇云
——记两弹元勋邓稼先 在安徽省怀宁县五横乡白麟畈的一所院落里,两百年前出了一位被推崇为清代篆刻、书法第一的大家,“完白山人”邓石如。可谁也不会想到,在两百多年以后,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的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者,也诞生在这里,他就是邓石如的六世子孙邓稼先。 1950年8月20日,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仅九天,便毅然乘船返回到了祖国。1958年夏天,他年仅34岁,就接受了研制原子弹的特别任务。从此以后的28年,他告别了一个学者所有的社交和学术活动,隐姓埋名,肩负着一个民族的重托和希望,踏上了那条艰难而神秘的道路。 没有外援,缺乏资料,当国外已经开始使用高速运转的计算机的时候,他却是带领着几十个大学生,靠着手摇计算机,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当一朵朵蘑菇云腾空升起,全国人民久久沉浸在狂喜之中时,邓稼先却在转瞬间承受了成功的喜悦和失去母亲的悲恸这强烈的情感震荡。 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一次次心提到嗓子眼上,一朵蘑菇云升起,每次一句“我不能走,我一定要站在这儿”的朴实语言,真正铁下心走这条道路的人,有时就回避不了用生命作代价。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直肠癌晚期,留给亲人“死而无憾”的遗言,与世长辞,享年62岁。 世界上不断涌现一些杰出的人物。这些人物在不同的领域开拓进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在核武器领域里奋斗一生的卓越的科学家。掩卷沉思,我们对邓稼先的敬佩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这真是一篇荡气回肠的元勋颂,一曲情文并茂的正气歌。结束语本文总结 两弹元勋邓稼先(杨振宁)
一、历史背景(小引)
二、简介生平和贡献
三、人物对比
四、感情震荡
五、沙漠创业
六、热情赞颂(总结)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一生的祖国的伟大儿子。《邓稼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等词语在评价人物中的作用。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繁荣、民族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2.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理解记忆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搜集邓稼先轶事及图片。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课上时间有限,不能组织学生通读全文,要求学生课前必须熟读课文(也可给专门时间朗读)
2.文中两个古文小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吊古战场文》,课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它。
3.课前搜集邓稼先的事迹及图片并非随意提出,要督促学生查找,如此,既能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锻炼他们检索资料能力,又能使他们先对这位功勋人物有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4.至于对“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问题,笔者认为难度很大,本文所确立的难点已不少,故不作讨论。如学生提出,教师可临场适时点播、诱导。
(注: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按常理文章应把重点放在他对“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有很多复杂原因,其主要原因是:
(1)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他们的着眼点往往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描写上。
(2)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此文饱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多从自己与邓稼先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能着重介绍事件具体细节。
(3)作者虽与邓稼先交往甚密,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20余年,国度不同,当时中美关系又很紧张,邓从事的又是国家机密工作,他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文中提到“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工作地点。他自己只是说‘在外地工作’。”确是实情。另外从资料看,杨邓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是截然不同的:杨学成后执意留在美国,连其父都很气愤,最后不认这个儿子,所幸后来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邓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返回故土,报效祖国。从此点看,写邓杨的底气是不足的,他心里有愧。还有71年杨访华时,他只知道邓参与了“两弹”研究工作,邓是设计领导他并不知情。不客气说,71年杨回美前在上海大厦吃饭时收到邓稼先的字条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不仅仅是民族情,朋友情吧?也该有悔、有愧……
(4)这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也是一方面原因吧。)
教学设备: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介绍邓稼先生平事迹,了解作者。
2.概括六部分的主要内容,体会内在联系。
3.画出文章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片1]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
[幻灯片2]文章标题──邓稼先及照片
问:谁搜集到了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及图片,请谈谈或展示出来。
师生交谈、展示。
[幻灯片3]再展示几幅邓稼先工作照,请大家欣赏。
师生共同总结:邓稼先是个什么样的人?
[幻灯片4]
邓稼先──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两弹元勋
──两弹一星功勋
──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幻灯片5](补充资料──教师搜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邓稼先并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1.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2.邓稼先有病后,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二、整体感悟
速读训练:迅速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思考其中的联系。(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最后师生总结)
[幻灯片6]
1.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2.简介邓稼先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
5.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6.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
三、品味研读
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1.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2.四人合作小组讨论4—5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此处通过议论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血肉也更丰满,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魅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3.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在文中的画龙点睛作用。
教学过程
一、师生一起继续品读研究课文。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高度评价邓家先的重要词语,体会其在议论、抒情中的作用。
1.品读词语
(1)元勋:立大功的人。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3)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4)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这几个词虽简单,但是他也从不同侧面表现、刻画了邓稼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要求学生把这些词语与文句及这位大科学家的人品结合起来。)
2.品读写作手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此种手法,超凡脱俗,别具匠心,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品读精典语句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二、归纳、总结
结构特点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一枝多花,色彩纷呈,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文章主旨
2.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附:板书设计
《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结合语境赏析精彩句段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写作的手法,体会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两弹元勋”的足迹,感受他为科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长,课上时间有限,不能组织学生通读全文,要求学生课前必须熟读课文
2.文中两个古文小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吊古战场文》,课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它。
3.课前搜集邓稼先和杨振宁的事迹,如此,既能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锻炼他们检索资料能力,又能使他们先对这位功勋人物有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一个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那段惨痛的历史(幻灯片展示图片)。1964年,随着中国大地上的一声巨响,“任人宰割”的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原子弹爆炸视频)在这背后,对这一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今天就让我们结识一位为我们中华民族铸造了“铁的脊梁”的人——中国的“核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背景介绍
1、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三、字词识记
读一读,写一写
邓稼先 ? ?宰割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
鞠躬尽瘁 家喻户晓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说服 热泪满眶 马革裹尸 平沙无垠
风悲日曛 兽铤亡群 蓬断草枯 殷红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大家快速默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的内容
本文共有六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现时代背景,突出邓稼先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了解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惘,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以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写作者得知中国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不禁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 第五部分,描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荒凉,赞颂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对邓稼先一生的总评价。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2.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放在概括完第一部分后讲) ——先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五、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为了对邓稼先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再跳读文章,找出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用文中的词语或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些事情表现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家边读边圈出、勾画出重点的词语,并在语句旁边做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
生快速跳读课文,后找三生回答师总结
明确: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可信朴实的人格魅力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朴实的民族自尊心(为国着想、忠诚于民族、不愿国家蒙受委屈误解)
⑦1982年,“我不能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责任心强,沉稳果断,认真执着,不怕吃苦
总结: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问题探究(穿插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讲)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本国的功臣。
——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令人难堪;而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2.作者为什么说(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2)“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2)“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3.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这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我不能走”是邓稼先的原话,更能突出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贡献的精神。一句普通的“我不能走”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让世人震惊,让中国人由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2)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巧妙地写出邓稼先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营造了悲凉、悲壮的气氛,突烘托邓稼先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小结: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学习第六部分。
让我们齐读第六部分杨振宁写给邓稼先夫人的书信,进一步加深对邓稼先的认识(大声朗读,从“稼先为人忠诚……开始到段末”)
(1)作者说邓稼先是“永恒的骄傲”,这里的“永恒”指邓稼先的哪些方面?
——这里的“永恒”指邓稼先的无私贡献精神和他对祖国科学事业的巨大贡献。
(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和品质决定的。所以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你从邓稼先身上学到了什么?
八、课堂小结
邓稼先带给我们的有思考、有感动。邓稼先做到了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为了灵魂深处的希望,为了不受宰割的中国,邓稼先让生命喷发着绚烂激情,他对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解和感悟,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虽然他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请大家牢记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我们“永恒的骄傲”的大漠英雄——邓稼先
《邓稼先》
一、自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二、课前预习 1、自学提示: 识记字词,串词成句;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结构;评析人物形象。 2、文学常识: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3、走近作者 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杨教授经常回国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三、基础同步·千锤百炼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难堪( ) 选聘( ) 妇孺( ) 彷徨( )
殷红( ) zhì( )友 元xūn( ) yáo( )言
2、解释加点的词。
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 锋芒毕露
鞠躬尽瘁 风悲日曛
平沙无垠 河水萦带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是一篇_________散文,也是一篇典范的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他曾获得1957年________奖。
四、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2、分组讨论:全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跟文章中心内容的关系并不紧密,能否去掉?
  
五、阅读精练·小试牛刀
(一)
①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②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③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④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
⑤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⑥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 ;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 。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根据文章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
2、从文章中找出一个与“家喻户晓”意思相同的成语,在其底下画曲线。
3、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相同的地方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
4、文章表现了奥本海默 的性格和为人;表现了邓稼先 性格和为人。
5、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的原因除了他们自身的因素外,重要的是因为 。
6、在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两个人物中,你更喜欢谁?说出你的理由来。

7、文章主要运用了 的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 。
8、根据文章内容推断,补写出第⑥段中空缺的句子。
; 。
参考答案
2. 泣:流泪 喻:明白、了解 鲜:很少 毕:全;都
瘁:劳累 曛,昏黄 垠:边 萦:围绕,缠绕
3.回忆性散文,人物传记
内容: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1)第一部分是全文的背景,把邓稼先放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中来写,既让读者更清楚了解邓稼先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所做的巨大贡献;也是作者“大手笔”的体现。(2)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更是邓稼先光辉一生的写照,也是作者与邓稼先友谊的写照。牛刀小试: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
2妇孺皆知
3、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
4、锋芒毕露;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5、中美两国的文化、社会背景不同。 6、略
7、对比 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而然地得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的结论。
8、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邓稼先
【导学目标】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积累字词 1.给加粗的字注音
可歌可泣___ 鲜为人知___ 鞠躬尽瘁___ 锋芒毕露___
热泪满眶___ 马革裹尸___ 层出不穷___ 风悲日曛___
2.据拼音写汉字
至死不xiè___ 妇rú___皆知 平沙无yín___
家喻户xiǎo___ 兽tǐng___亡群 燕然lè___功
3.你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 (1)比喻人的锐气、才能完全显露出来,多用于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
(2)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为止。( ) (3)每家每户都知道。( ) (4)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 (5)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
(二)根据你掌握的文学知识填空。
4.《邓稼先》的作者是______,美籍华裔____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____学奖。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合作探究】
5.速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
6.请用“我发现……词语(句子、段落)写得好,它好在……”的句式赏析文中的美点。 【拓展提升】 7.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仿照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写一段话礼赞伟大的科学家邓稼先。 【2002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 黄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面对名利的起落,他处之淡然。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的领域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两弹”元勋──邓稼先: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说说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1) (2) (3) (4) (5) (6)
【合作探究】
2.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3.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
4.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5.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拓展提升】
6.课文第五部分中引用了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显示了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用300字左右的文字,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与联想,描绘邓稼先工作的环境。 7.读下列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杨振宁和周润发同机抵达上海机场。周润发一下飞机,就被无数的歌迷影迷团团围住,拍照、送鲜花、请求签名……热闹非凡。一位工作人员对身边的青年说:“杨振宁也在这架飞机上!”有青年问了一句:“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
第三课时
【预习导学】
1.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完成文后问题
(1)这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不知稼先在……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友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五四时代的歌曲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2.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完成文后问题
我在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望是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坐了半个月的摊,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以至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桥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下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早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1)这篇文章写了哪三件事?各用一句话概括。
(2)这篇文章是按照________顺序记叙的。
(3)老舍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试根据示例,用一两句话简析下面的话。
示例:“她愣住了”,写出母亲听说儿子还须辞母返校时感到突然,爱子情深。
[甲]“母亲笑了”,写出母亲

[乙]“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写出母亲
[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写出母亲
(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邓稼先》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1、(1) 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2) 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3) 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5) 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6) 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先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3、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4、——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本国的功臣。——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令人难堪;而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5、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