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斟句酌细审题,情真理切深立意——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审题——清晰限制细解读
【活动一:初探题目意,巧用限制词】
1. 展示近年考题、市一模作文评分标准。
2. 解读考情:命题作文居多;命题作文获低分的主要原因是偏题。
3. 示例:《因为有我》、《见证美好》。
4. 思考:如何避免偏题?
5. 明确:找出限制词,划定选材范围。【审题步骤一:找限制词】
6. 真题演练:《这创意,让我激动不已》。限制词:创意、激动、我。
【活动二:详解题中词,读懂题目意】
1. 追问:《这创意,让我激动不已》中,“创意”一词的含义,不够清楚明白,能否予以解释?激动呢?
2. 明确:创意--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 激动--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
3. 将解释放回题目,完整解读题目。【审题步骤二:详解词语】
4. 真题演练:《见证美好》。限制词:见证、美好。
(1)详解“见证”:亲眼目睹/亲身经历。
(2)详解“美好”:指“美丽的东西”让人身心舒畅,更好地生活。
(3)解读题目: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的,让人身心舒畅,更好地生活的“美丽的东西”。
【活动三:回忆生活美,发掘写作材】
1. 追问:《见证美好》一题,带着审题的收获,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回忆你生活中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的,让人身心舒畅,更好地生活的“美丽的东西”,用一两句话记录下来。
2. 三分钟时间,学生现场写作。
3. 学生发言,分享写作成果。教师点评。【立意步骤一:回忆素材】
二、立意——深思情理提高度
【活动一:回顾文章旨,梳理情理志】
1.展示:
《秋天的怀念》: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壶口瀑布》:通过描绘壶口瀑布的雄壮之美,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爱,赞美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
《背影》:通过记叙父亲送自己去车站和买橘子的经历,表达出自己对父亲的敬爱和怀念。
2.提问:这三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都属于什么类型?
3.明确:感情。
4.展示:
《孔乙己》:通过对孔己乙悲惨生活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送东阳马生序》:通过写自己小时候艰苦求学经历,表达了“只要勤奋刻苦,无论物质条件多么艰苦,都能学业有成”的道理。
《孤独之旅》: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表达了“人生需要在孤寂中磨炼,才能长大成人”的道理。
5.提问:这三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都属于什么类型?
6.明确:道理。
7.展示:
《最后一次讲演》:围绕李公朴先生被杀事件,表达了自己将同中国人民一起坚决斗争到底的坚定志向。
《秋天的怀念》: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也表达了不屈服于命运,好好活着的决心。
8.提问:这两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都属于什么类型?
9.明确:志向。
10.总结,作文主旨类型:情理志。【立意步骤二;表情理志】
【活动二:看齐评判规,明确深立意】
1. 展示一模作文评分标准,明确“立意深刻”的要求。
2. 思考“深刻”是什么意思。
3. 教师明确:(1)达到事情或问题本质的。(2)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4. 展示
【从情到理】
《壶口瀑布》:通过描绘壶口瀑布的雄壮之美,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爱,赞美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揭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性格是在历史的磨难中铸就的”这一深刻道理。
原文:“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点拨: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实现从情到理。
【从情到志】
《秋天的怀念》:叙述了作者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怀念。还表达了不屈服于命运,好好活着的决心。
原文:“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点拨:含蓄表达决心。
两层表达。可以从情到理,也可以从情到志。【立意步骤二:两层表达】
1. 五分钟时间,学生现场写作。
2. 学生发言,分享写作成果。教师点评。
3. 找一位学生,为本堂课做总结。
【作业设计】
按照本课所讲授的审题立意方法,为2022年深圳中考作文题目《是你,让我超越了平常的自己》立意。
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方面
1.【审题加强“生成性”】本课在设计上,以“审题立意”的具体方法为纲,用五个步骤串起一节课。但如果老师能更加深入地代入学生的视角和思维,本课的“生成性”可能会更强。应该先问自己:假如是我在考场上,拿到一个题目,我会先做什么?从这个问题可以想见:前面审题的环节,其实学生是很有心得的,应当让学生更多地来讲他们审题的办法,老师再加以引导,来归纳出有效的审题方法。
2.【立意加强“生成性”】立意环节,本课老师讲的过多。比如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是直接出示的。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应当对课文都还有印象,如果时间能进一步把控好,其实可以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旨,让他们来说,进一步加强课堂的生成性。
3.【给具体抓手】对于从情到理和从情到志的“两层表达”方法,学生缺乏具体的抓手。老师应当简单予以梳理和点拨,帮助学生在写作中,不仅能想到“两层表达”,更能切实做到“两层表达”。不然这个方法就只是一个空的概念,而非能落到实处的办法。
4.【深究思维路径】本节课的目的是教方法,但缺憾在于只教了方法,而没有教思维。上完课后,反思来看,本课所教授的思维路径是:先将范围较大的题目,具体化到自己生活中的事例,再由这个事例,提炼出可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个由大到小,再由小到高的过程。如果能将这个思维方法准确提炼出来,再加以明确,以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恐怕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会更大。
5.【古文讲解】当讲述一些道理使,最好不要用自己说的语言,而可以采用权威性的学术语言或是古文中的语言。第一,自己的话不一定精准,可能有歧义。第二,自己的话权威程度不够。第三,运用一些古文来说明道理,能提升课堂的质感,更有文学气息。
二、课堂教学方面
1.【语言幽默】个人认为,一节语文课,要么有趣,要么有用。特别对于写作课而言,有趣就是有用。因为有趣的课堂,更容易打开学生的心扉,让他们敢于真实地表达自我。如果能两项全占,那这节课对学生来讲,体验一定是很好的,也是比较有效的。因此,我在课堂上比较注意语言的幽默性。幽默能带来真诚,我期待以老师的生动语言,带动学生的真实表达。
2.【对话状态很重要】过去我在设计课堂的时候,往往只关注“老师说什么”,整节课如同话剧。但课堂不是话剧,反倒更接近当下时兴的“互动剧”,而且课堂是带着某种教学目的的“互动剧”。因此,我不仅要想好自己该说的,学生可能说些什么也要提前好好思考。在几次磨课之后,我渐渐摸清了学生发言时的思考方向,也想好了对于他们的不同回答,我该如何引导、点评。
这种“对话”的状态,是要建立在对课程内容高度熟悉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如果老师自己在紧张,还在想着下一步该讲什么,那就很难做到真正的关注学生。只有老师心中有数,真正认真听学生讲话,仔细了解学生说话的内容,才能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有效的点评和引导。
很多时候,课堂点评空洞乏味,其实是因为老师自己并没有十分认真地听学生讲话,只是表面上在听,心中实际在盘算自己的“独角戏”剧本呢。过去我上课,其实就是这样。本次课,是因为有了多次磨课才能达到这一状态,期待自己的教学更加成熟之后,能在每节课上都有这种真实的“对话状态”。
3.【了解学情】本节课做对了一件事,就是提前到授课学校对学生进行了了解,查阅了学生们的作文。这不仅有助于我在上课时的知识讲解更有针对性,更能迅速拉近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我在课堂上看似不经意地随口提到“昨天看了大家的作文”,但在那一瞬间,我看见学生的眼睛亮了一下,听讲也更认真了。看来,该提前做的预备工作,一个也不能少。
4.【注重美观】本次的学案、课件均采用统一字体,字体虽谈不上多么美观,但和普通的字体有了区别之后,就有“陌生感”,这个“陌生感”十分重要,不但显得精致,更显得有些仪式感。这些基本的东西提升档次了,学生的重视程度自然也就提高了。而换个字体实际只用十秒钟就够了。在平时的课上,也应该多多注意这些基础的细节,从每一个小处提升课堂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