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同学们,你们了解古典音乐吗?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本来是专指德奥在1750—1830年间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即“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翻译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这就是狭义的古典音乐。从这个狭义的古典音乐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向前追溯到巴赫、亨德尔,乃至更早的天主教、基督教的宗教音乐,向後延伸到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以及20世纪西方的现代音乐。这些都是广义的古典音乐,也就是基于这个传统的,无论是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还是试图以创新来突破这个传统的音乐创作尝试,都可以归入古典音乐之内。而在这个传统外独立发展的音乐,虽然有借鉴和影响古典音乐创作的,但是一般也不归入古典音乐之内,比如爵士乐、摇滚乐,以及东方一些民族的音乐。(1750 - 1820 )古典主义时期,从复调音乐转入以主调音乐为主,曲风明朗、旋律澄澈,古典主义代表人物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贝多芬是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同时开浪漫主义先河),另外还有格鲁克(歌剧改革者)、博凯里尼等。 “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首奏鸣曲一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贝多芬贝多芬简介
GO TO THERE
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GO TO THERE
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
GO TO THERE
其他音乐欣赏
GO TO THERE贝多芬简介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于1770年12月16日,逝世于1827年3月26日。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贫穷家庭。父亲是当地碌碌无为的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宫廷大厨师的女儿。在父亲的严格训练下,贝多芬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但贝多芬常常遭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在5岁时患上中耳炎;8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贝多芬在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当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13岁的贝多芬参加宫廷乐队担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贝多芬简介1781年贝多芬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学习钢琴和作曲,贝多芬还跟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在新老师的指导下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1787年到维也纳后,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刚开始的时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让他演奏音乐,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也跟随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列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达到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贝多芬在此期间创作《F小调前奏曲》、两首前奏曲等。贝多芬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他对生活的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他在痛苦中仍然顽强地创作《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状态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1813-1817年贝多芬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8一1827年贝多芬在耳朵失聪、健康情况恶化,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贝多芬简介四十六岁的贝多芬听觉完全丧失,依然坚持音乐创作。晚年的贝多芬创作最后几首弦乐四重奏。1826年贝多芬因患上重病未能完成。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
下葬的那天,所有学校停课以示哀悼,两万人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他的墓碑上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贝多芬生前用过的最后一架钢琴贝多芬生前在工作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德】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曲(第三乐章)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乐曲简介F小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作于1804年,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钢琴杰作之一,而贝多芬自己则认为本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有关此曲,贝多芬:“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吧! ”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的主曾说过题表现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必将战胜大自然的力量,这一主题与本曲所表达出来的热情奔放、具有英雄气概的中心思想是完全吻合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十分赞赏这一奏鸣曲,他曾经每天都要欣赏一次本曲,从中获取无尽的力量。本曲的曲名《热情》虽然是出版商取的,但十分贴切,所以一直延用到今天。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乐曲聆听及分析该作品是使用展开式对比的综合性中段的三段曲式。呈示段:共四个小节,可分为2+2,采用并行乐句法,方正型乐句。从主调A大调进入。乐曲性格活泼,有舞曲风格。第二句,与第一句结构一样,和声持续在A大调上。音乐材料是呈示句的变化发展,主要旋律整体下移,保持主题的旋律形态和节奏型。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乐曲聆听及分析中段:使用综合性中段,可分为两部分一:展开部分:由一个乐段+两小节连接构成,从A大调进入,第10小节转入其关系小调升F小调,第二乐句第14小节转入升G小调。整体材料保持呈示段的旋律形态和结构。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乐曲聆听及分析中段:使用综合性中段,可分为两部分二, 对比部分结构:由一个乐句+Re构成
和声持续在升G小调上。Re共7小节采用B句的核心材料,回到A大调进行重复。在调性上为再现做准备。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乐曲聆听及分析再现段:是呈示段的静止再现,结构相同,只是规模扩展了一小节。结尾:共4小节,在主调A调上,将呈示段主题的核心材料再现重复,回顾和总结全曲。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奏鸣曲后人评价但是我不能常常听音乐,它会刺激神经,使我想说一些漂亮的蠢话,抚摸人们的脑袋,因为他们住在肮脏的狱里,却能创造出这样美丽的东西来。但是现在,谁的脑袋也涌抚摸一下,——自己的手会被咬掉的。一定要打脑袋,毫不留情地打,虽然我们在理想上是反对用暴力对待人的。唔——唔,——任务是多么可怕地艰巨啊!”(引自高尔基《忆列宁》,见《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第二卷第885页)
一八七O年十月三十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被鲁士军队包围已经三个多月,设在凡尔赛的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里,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件。这天晚上,曾任德国驻意大利大使的格台尔,在凡尔塞的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热情奏鸣曲》。俾斯麦听了最后一个乐章说:“这是整个一代人斗争嚎哭。”他是从一个嗜血成性的野心立场来领会贝多芬的“热情”的,他曾说过:“要是我能常听这个曲子,我的勇气将不枯竭”,因为 “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贝多芬在一八O一年六月二十九说过,“我的艺术用以改善可怜的人们的命运。”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听说他的音乐为俾斯麦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富尔特文格勒对贝多芬的理解十分深入,他曾对贝多芬有过如下评论:
贝多芬有着人性各方面的所有复杂性。他真的是包罗万象的。他不象莫扎特那么富于流畅的歌唱性(cantabile),不象巴赫那样富有生气的结构(architectural),也不象瓦格纳那样有戏剧欲。他是(这是他的特点)同时拥有这一切,包括这一切的各方面。但当你正确地观察他时,他是那么的独特!在欧洲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其它音乐如此自然地包含了抒情和纯结构(lyricism & pure structure)、轻柔和刚劲(softness & hardness)这些迥然相异的特性,这些特性却又和其它的融洽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自然的有机整体。也没有其它音乐象贝多芬的一样有血有肉自然而紧密地相连,就象我们自己的身躯一样。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有一股神圣的力量使其适应自然的组织规律。贝多芬的音乐是爆发性的,甚至是欣喜若狂的,直至人类体验能力的极点,但却没有丝毫的偏差……
(摘自1942年的文章《光芒照全球的贝多芬》) 轶闻:富尔特文格勒曾在二战期间,于1942年4月19日,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该部交响曲。这个版本瑰丽异常,但是由于此作品是为纳粹战犯阿道夫·希特勒庆生演奏,所以又被称为“黑色第九交响曲”。战后富尔特文格勒重新理解此部作品后又重新录制。阅读下列材料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德】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曲第九(合唱)交响曲乐曲简介D小调第九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因为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该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
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
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第九(合唱)交响曲乐曲简介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子,庞大的诙谐曲式。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响乐中第二乐章为慢板的传统。这一乐章的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奥地利民间舞曲的特征,但其中还带有不安的情绪。
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乐章,急板,D大调,4/4拍。在主题“欢乐颂”开始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并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整个乐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欢乐颂”主题,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整个交响曲的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第九(合唱)交响曲乐曲简介合唱部分歌词: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后来成为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整个交响曲的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第九(合唱)交响曲乐曲聆听及分析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拓展延伸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
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
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
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本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而事实上,本曲也确实具有堂堂王者风范。但是“皇帝”这一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关,公认的说法是由于本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在本曲中,作曲技巧炉火纯青的贝多芬,又设计出众多崭新的思路,整部作品在工稳的结构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钢琴的花奏开始的第一乐章,一开始便给听众以极端宏伟、华丽的印象。C小调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作品第67号。和贝多芬本人一样,这是一曲集中表现活力、斗争和胜利的音乐,是一部热望未来的作品。贝多芬从1804年至1808年花了四年时间创作此曲,1809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演。是演出次数最多、声誉最高的交响曲之一,乐曲体现了与命运博斗、战胜命运、迎来光明的思想。全曲由四个乐章构成: Ⅰ.灿烂的快板。乐章开始即出现了由四个音构成的庄严的主题,类似格言;它是古今交响曲中最短小有力也是最著名的主题,贝多芬称这是“命运的敲门声”。第二主题明朗抒情。“命运”主题反复出现并有微小的变化,造成不结束的效果,像是一个未获答复的问题。 Ⅱ.稍快的行板。是由双主题写的一系列变奏曲组成,自由而富于幻想。第二主题之后由铜管奏出凯旋式的进行曲。 Ⅲ.快板,谐谑曲,开头是虚幻而使人畏缩的,突然由圆号奏出的依据命运主题发展的主题依然吓人。乐章末尾不安定的气氛逐渐增强,引出了第四乐章宏伟而英勇的主题。 Ⅳ.乐章,快板。C大调上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乐队全奏的效果激动人心,表现了与命运的斗争以胜利而告终。 这时它已踏着坚定且稳健的步伐,不再像初时一般紧张与不安。曲子开始由低音往上爬升,试图寻找摆脱命运束缚的出路。几番尝试后,终于如黎明乍现般,毫无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 ─ 那一个胜利的乐章。 其实,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各项遭遇时,常常就像听《命运交响曲》。粗略的概念总是:要赢得胜利,一定要奋不顾身向前冲刺。凡事要「向前走」,因为「要拼才会赢」。殊不知没有静下来思考的阶段,或做一番全盘计画,则可能只是白忙一场,甚至会头破血流,肝脑涂地而一事无成。谢谢!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曲式结构图:
A44=A8(a4+a’4)+[a”4+a’”4+re2]+B(b6+re7)]+A9(a5+a’4)+coda4
该作品是使用展开式对比的综合性中段的三段曲式。
呈示段:共四个小节,可分为2+2,采用并行乐句法,方正型乐句。从主调A大调进入。乐曲性格活泼,有舞曲风格。
第二句,与第一句结构一样,和声持续在A大调上。音乐材料是呈示句的变化发展,主要旋律整体下移,保持主题的旋律形态和节奏型。
中段:使用综合性中段,可分为两部分
展开部分:由一个乐段+两小节连接构成
从A大调进入,第10小节转入其关系小调升f小调,第二乐句第14小节转入升g小调。整体材料保持呈示段的旋律形态和结构。
对比部分结构:由一个乐句+re构成
和声持续在升g小调上。Re共7小节采用b句的核心材料,回到A大调进行重复。在调性上为再现做准备。
再现段:是呈示段的静止再现,结构相同,只是规模扩展了一小节
结尾:共4小节,在主调A调上,将呈示段主题的核心材料再现重复,回顾和总结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