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卷共两大题,满分40分。
2.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Cl-35.5 S-32 Zn-65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12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2 分。每小题的 4个选项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传统工艺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用泥土烧制陶瓷 B.晒海盐
C.扎风筝 D.捏面人
2.规范的操作方法是实验安全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闻气体气味 B. 点燃酒精灯 C. 加热液体 D. 收集氧气
A.A B.B C.C D.D
3.2024 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全球战塑”,下列措施与这一主题最直接相关的是
A.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B.鼓励人们多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C.提倡垃圾分类和回收
D.增加煤炭发电的占比
4.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A.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氧气浓度不同
B.硝酸钾在热水和冷水中溶解的快慢不同——温度不同,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同
C.酒精和食醋的气味不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D.金刚石和石墨硬度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5.荧光灯内的白色粉末涂层是一种叫钨酸钙(CaWO4)的化合物,如图所示为钙元素与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钨原子中的电子数为74 B.一个钙原子的质量为40.08g
C.CaWO4中非金属元素有两种 D.Ca与W的本质区别是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6.激烈的足球比赛中常会出现运动员受伤的情况,医生常用氯乙烷(CH3CH2Cl)药水喷洒伤口治疗。下列关于氯乙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每个氯乙烷分子中含有8个原子 B.氯乙烷是由碳、氢、氯原子构成的
C.氯乙烷中氯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D.氯乙烷中碳、氢、氯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5:1
7.化学观念和科学思维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分类观念:生铁、矿泉水、液氮都属于混合物
B.守恒思想: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有水生成,证明该物质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C.宏微结合: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D.证据推理: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氧化物就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
8.梦天舱燃烧科学柜采用a作燃料成功实施首次在轨点火实验。a完全燃烧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C.a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4
D.反应生成c、d的质量比为 22:9
9.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关系的是
A.高温条件下,向一定量的氧化铁中通入一氧化碳 B.向相等质量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铁粉和锌粉 C.向一定量的碳酸钙中加入稀盐酸 D.加热一定质量高锰酸钾
A.A B.B C.C D.D
1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叙述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B.倡导低碳生活,少开私家车
C.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D.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11.学生承担家务是劳动教育的方式之一。下列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利用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来灭火的原理的是
A.用水浇灭家庭聚会的篝火 B.旋转燃气炉开关熄灭炉火
C.盖上锅盖熄灭锅中的油火 D.移除炉灶内木柴熄灭灶火
12.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在 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在 t2℃时, 向盛有30ga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 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5g
C.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最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D.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a>b>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 28分)
13.万物本来都是辩证地存在着,这一客观事实决定了我们的主观可以辩证地看待万物,CO2作为自然界中的重要物质之一,对人类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CO2是一种温室气体,减少CO2的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见图) 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
(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 和 天然气,煤的燃烧过程中将 能转化为热能。
(2)化石燃料的燃烧与动植物的呼吸都能产生大量的 CO2,写出鉴别 CO2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
(3)人们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填序号)。
a.氢能 b.木炭 c.太阳能 d.秸秆
14.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城市的废旧电器是一座“金属矿山”,某废旧电器中含有锌、铜、镍(Ni)三种金属,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从中回收金属铜和镍,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物质转化流程。已知:金属镍(Ni)的活泼性介于 Fe 与Sn之间; 硫酸镍(化学式Ni2SO4)能溶于水。
(1)步骤①中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得到的金属A是 。
(2)步骤②中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反思评价】合理开发城市“金属矿山”的意义是 (答1条即可)。
15.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好化学的保障,实验室用图中的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取及性质实验。
(1)若用装置AD制取气体O2装置A 中缺少的仪器是 ,用D收集气体的最佳时机是 。
(2)若用装置B为制O2的发生装置(反应时倾斜使固液混合),将产生的氧气通入装置F,热水中的白磷燃烧,白磷燃烧前后的现象对比可以说明 。
(3)若用装置BCE 制取气体CO2并检验其性质,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连接装置BCE时,导管链接的顺序是a→ 。
16.某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探究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按图甲装好药品、连好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其中A装置的作用 是 。
(2)加热一段时间后,灰色铁粉逐渐变黑,吹泡器连续吹出气泡,且气泡向上飞起;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泡,能产生爆鸣。该气体是 。
同学们讨论后认为: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固体是“铁的一种氧化物”,玻璃管内的黑色固体中还可能含有“过量的铁”。
【查阅资料】铁有三种氧化物(FeO黑色、Fe2O3红棕色、Fe3O4黑色),其中FeO接触到空气会立即由黑色变为红棕色;铁的三种氧化物都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实验探究】
(3)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倒出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平铺于白纸上 黑色固体不变色 黑色固体中一定没有 (填物质名称)
取上述黑色固体少许,装入试管,加入足量 溶液 黑色固体减少,且有红色固体出现,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黑色固体中一定含有
【探究结论】
(4)铁与水蒸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拓展创新】
(5)同学们利用微型仪器“长柄V形玻璃管”改进了图甲装置,设计出图乙装置,并分别选用湿棉花、湿粉笔、芦荟叶、芭蕉茎、氢氧化镁、氢氧化铜等作为供水剂,实验都获得成功。
①甲、乙装置相比,乙装置有很多优点,请你写出2条: 、 。
②分析上述供水剂的供水原理,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疏松、多孔的物质,有良好的吸水和保水性能
B.新鲜的富水植物,在受热时水分容易释放出来
C.本身不含水的固体物质,不能用作供水剂
17.某同学将锌和氧化锌的混合物20g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测得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氢气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求:
(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是_______g;
(2)计算原20g混合物中氧化锌的质量分数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A
【详解】A、用泥土烧制陶瓷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B、晒海盐是盐与水的分离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扎风筝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D、捏面人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故选A。
2.A
【详解】A、闻药品气味时,用手在瓶口上方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闻到气味,选项正确;
B、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选项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加热时手持长柄加热,不能将拇指按在短柄上,选项错误;
D、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应伸到集气瓶的底部,选项错误;
故选A。
3.B
【详解】2024 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全球战塑”,应鼓励人们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减少环境污染,故B选项措施与这一主题最直接相关;
故选:B。
4.B
【详解】A、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是由于氧气浓度不同,正确;B、硝酸钾在热水和冷水中溶解的快慢不同,是由于温度不同,硝酸钾的溶解速率不同,错误;C、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气味;闻到不同的气味,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正确;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其碳原子排列组成不同,正确。故选B。
点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A
【详解】A、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钨原子中的电子数为74,正确;
B、元素周期表总元素名称正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钙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并不是一个钙原子的质量,错误;
C、CaWO4是由钙、钨和氧组成,其中钙、钨元素名称中含有“钅”旁,属于金属元素,氧元素名称中含有“气”字头,属于非金属元素,CaWO4中非金属元素有一种,错误;
D、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Ca与W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不同,不是相对原子质量不同,错误。
故选A。
6.B
【详解】A、根据氯乙烷的化学式可知,1个氯乙烷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1个氯原子构成的,每个氯乙烷分子中含有(2+5+1)=8个原子,说法正确;
B、根据氯乙烷的化学式可知,氯乙烷是由氯乙烷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氯乙烷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氯原子构成的,说法错误;
C、根据氯乙烷中碳、氢、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5):(35.5×1)=24:5:35.5可知,氯元素质量分数最大,说法正确;
D、根据氯乙烷的化学式可知,1个氯乙烷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1个氯原子构成的,氯乙烷中碳、氢、氯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5:1,说法正确。
故选B。
7.C
【详解】A、生铁中含有铁、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矿泉水中含有水和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但液氮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该选项认识错误;
B、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有水生成,H2O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某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该选项认识错误;
C、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该选项认识正确;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氧化物不是就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该选项认识错误。
故选:C。
8.D
【详解】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a完全燃烧的反应微观示意图,该反应是甲烷分子和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前3个分子,反应后4个分子,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1个a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则a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4,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c、d的质量比为44 :(18×2)=11:9,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9.C
【详解】A、氧化铁能在高温条件下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铁,则固体质量减小,待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可能零,错误;
B、锌比铁活泼,则锌与酸反应的速率快,向相等质量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铁粉和锌粉,锌先完全反应,由于消耗的酸的质量相同,氢气中氢元素全部来自酸,最终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错误;
C、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向一定量的碳酸钙中加入稀盐酸,随着盐酸加入,二氧化碳质量不断增大,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增大,正确;
D、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高锰酸钾达到一定温度才开始分解,不是加热立即产生氧气,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A、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符合主题;
B、倡导低碳生活,少开私家车,可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主题;
C、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不符合主题;
D、分类投放生活垃圾,既有利于节约资源,又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主题;
故选C。
11.A
【详解】A、用水浇灭家庭聚会的篝火,水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至其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旋转燃气炉开关熄灭炉火,清除了可燃物,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盖上锅盖熄灭锅中的油火,隔绝了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移除炉灶内木柴熄灭灶火,清除了可燃物,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D
【详解】A、由图可知,t1℃时,a、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 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选项正确;
B、由图可知,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在 t2℃时, 向盛有30ga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 充分溶解后,25ga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5g,选项正确;
C、由图可知,a、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最好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选项正确;
D、由图可知,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则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但不明确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关系,不能判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关系,选项错误,故选D。
13.(1) 石油 化学
(2)
(3)bd
【详解】(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煤的燃烧过程中是将煤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故常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该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乙醇等,因此不属于新能源的是木炭和秸秆,故选:bd。
14.(1) 使锌和镍完全反应除去,得到金属铜 铜##Cu
(2)
(3)节约金属资源
【详解】(1)锌、镍能与稀硫酸反应,铜不能,故步骤①中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使锌和镍完全反应除去,得到金属铜;得到的金属A是:铜;
(2)步骤②中生成C的反应是锌粉和硫酸镍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镍,化学方程式为:;
(3)合理开发城市“金属矿山”的意义是: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等。
15.(1) 酒精灯 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2)可燃物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
(3) CaCO3+2HCl=CaCl2+H2O+CO2↑ b
【详解】(1)装置A 为固体受热发生装置,其中缺少的仪器是酒精灯,故填酒精灯;
装置D为排水法收集气体,用D收集气体的最佳时机是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故填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2)没有通入氧气前,水下的白磷不燃烧,氧气通入装置F,热水中的白磷燃烧,白磷燃烧前后的现象对比可以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故填可燃物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
(3)用装置B来制取二氧化碳,其中的反应是石灰石中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CO3+2HCl=CaCl2+H2O+CO2↑;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适合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应从长管进入瓶中,所以导管链接的顺序是a→b,故填b。
16.(1)产生水蒸气
(2)氢气##H2
(3) 氧化亚铁和氧化铁 硫酸铜##CuSO4 铁和四氧化三铁
(4)
(5) 操作更简单 节约能源 AB
【详解】(1)A装置为酒精灯,用酒精灯加热使水气化,为反应提供水蒸气;
(2)加热一段时间后,灰色铁粉逐渐变黑,吹泡器连续吹出气泡,且气泡向上飞起;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泡,能产生爆鸣,说明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且具有可燃性,结合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气体是氢气;
(3)实验探究:由于FeO接触到空气会立即由黑色变为红棕色,而氧化铁是红棕色的固体,所以倒出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平铺于白纸上,黑色固体不变色,说明黑色固体中一定没有氧化亚铁和氧化铁;
铁的三种氧化物都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取上述黑色固体少许,装入试管,加入足量CuSO4溶液,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黑色固体部分溶解,且有红色固体出现(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铜为红色固体,硫酸亚铁为浅绿色溶液,四氧化三铁不能与硫酸铜反应),说明黑色固体中一定含有铁和四氧化三铁;
(4)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和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①同学们利用微型仪器“长柄V形玻璃管”改进了图甲装置,设计出图乙装置,并分别选用湿棉花、湿粉笔、芦荟叶、芭蕉茎、氢氧化镁、氢氧化铜等作为供水剂,甲、乙装置相比,乙装置少用酒精灯,故乙装置有很多优点,例如操作更简单,节约药品,供水物质丰富,节约能源等;(合理即可)
②A.疏松、多孔的物质,可以吸收较多的水,有良好的吸水性和保水性能,该选项说法正确;
B.新鲜的富水植物,在受热时水分容易释放出来,如芦荟叶、芭蕉茎,该选项说法正确;
C.本身不含水的固体物质,也可以用作供水剂,如氢氧化镁、氢氧化铜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B。
17.(1)0.4(2)35%。
【详解】本题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根据关系图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是0.4g;
(2)设:产生0.4g的氢气需锌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2
x 0.4g
x=13g
混合物中氧化锌的质量=20g-13g=7g;
混合物中氧化锌的质量分数=×100%=35%。
答:(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是0.4g;
(2)计算原20g混合物中氧化锌的质量分数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