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22:5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借助课本的详尽注释,结合丰富的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而自主的学习过程,深入理解和领悟诗句的深刻内涵。
2. 通过精心品读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个人的丰富想象和多样化的诵读方式,感受诗中描绘的生动情境,领略其独特的韵味。
3. 深入体会诗中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全面了解陆游诗词的鲜明特点,感受其深邃的艺术魅力。
4. 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悟诗人那份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感受其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让我们沉浸于诗中的世界,感受那悠远的意境。细心品味诗中别具一格的笔触,领略陆游诗词的独特魅力。透过文字,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刻体会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在这个诗意的旅程中,我们将被诗人的才华所折服,被诗中的情感所打动,共同品味那份超越时空的美的追求。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浸润家国情怀,探索诗人心志
1、教师展示课件,深情朗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诠释了林则徐深沉的爱国情怀。爱国,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一首充满爱国情感的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引领学生们一起读题,注重语音的停顿与节奏。再读,细心体会(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韵律之美。随后指定学生朗读,确保停顿准确,语音流畅。
3、解读题目的深层含义。其中,“晓”指的是天亮,“篱门”则是以竹子或树枝编织而成的门扉。而“迎凉”则描绘了诗人出门时感受到的一缕清新凉风。邀请学生结合这些元素,连贯地阐述题意:在秋天的一个深夜,天将破晓,人们都还沉浸在梦乡之中,唯有陆游独自醒来,他走出篱门,迎着清凉的夜风,心中涌起万千感慨。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我们再次饱含感情地朗读题目。
(二)初步朗诵:正确读音,感知停顿,初步领略诗意。
1、初次品味古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请各位同学自由地朗诵这首古诗,务求准确掌握每一个字的读音,流畅读出每一句诗句。随后,将挑选几位同学进行朗读展示,并由师生共同评议。
2、深情诵读古诗,感受其韵味。在此过程中,教师将适时指导如何正确停顿。请注意,朗诵古诗不仅要求读音准确,更需注重停顿和韵律。适当地放慢语速,拉长音节,让词语之间有微妙的停顿,如此方能更好地体现古诗的韵味。
请各位同学根据诗句中的“/”标记进行停顿,尝试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例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我们将通过指名读、男女分组比赛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共同感受这首古诗的音韵之美。
3、对诗意的初步感悟:请问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你从这首诗中了解到的内容呢?你可以按照“我从诗句.........中知道了........”的格式进行分享。在此过程中,我们鼓励大家运用已学的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难词,寻找意象解读诗意,甚至可以通过观察插图来想象诗中的画面。同学们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共同分享自己的感悟。
(三)研读:品读古诗,感受诗境。
诗歌的魅力远不止于其韵律之美,它更深邃、更动人的地方在于,每一处描绘的景象都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每一句表达的情感都是心灵的独白。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以诗为媒介,将内心的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1、深入品读前两句,感受山河的壮美辽阔。
(1)倾听前两句的诗意。我将指定同学朗读,引领我们理解“三万里”和“五千仞”的深邃意境。“三万里”寓意着黄河如同一条巨龙,奔腾万里,气势磅礴;“五千仞”则形容华山高耸入云,雄伟壮观。
你能在脑海中描绘出这样的场景吗?黄河绵延不绝,如同一条金色的丝带,贯穿中华大地;华山则巍峨耸立,仿佛要刺破蓝天。现在,我将邀请同学们尝试朗读,谁能将黄河的浩渺读出来?你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那奔腾不息的黄河。那么,谁又能将华山的雄伟展现得淋漓尽致?你的朗读让我仿佛置身山巅,仰望那直插云霄的华山。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黄河和华山的美景,深刻感受山河的壮丽。
(2)借助版图,感受诗人的情感。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当我们读到这两句诗时,内心充满了自豪和热爱。然而,当年的陆游在走出篱门,吟诵这两句诗时,他的心情却与我们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观察北宋和南宋的疆域对比图来寻找答案。
你们发现了什么?北宋时期,金兵入侵中原,一路南下,占领了北宋都城。北宋朝廷无奈南逃,在杭州建立了南宋。相比北宋,南宋失去了北部的大片领土,其中就包括黄河和华山。这些曾让宋人引以为傲的山河,在金人的铁蹄下遭受了践踏。看到这一幕,你们的心情又是如何?
我猜,你们可能会感到惋惜、悲痛,甚至痛恨。这种情感与诗人陆游是相通的。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次朗读这两句诗,感受诗人的悲痛与愤恨。
2、学习第三、四句,我们借助“泪尽”和“南望”等词语,去描绘遗民们的动作和神情,以此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刻感受其情感。
(1)当我们品味“泪尽”这个词时,我们可以想象遗民们的神态,感受他们内心的情感。
老师:诗人除了怀念故土的山河壮丽,他还深深地牵挂着北方的老百姓——那些被遗忘在这里的遗民。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句,然后想象一下,这些遗民在这里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从哪个词中看出他们的生活状况呢?
“泪尽”,眼泪都已经流尽了。通过这个神态描写,我们可以想象金人会如何对待南宋的遗民。
预设 1:他们可能会肆意杀害。
(面对这种肆意杀害,如果你是遗民之一,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绝望、害怕。请你读出这种感受。)
预设 2:他们可能会把遗民当作牛马来使用。(你的心情如何?请用你的声音将这种痛苦表达出来。)
预设 3:他们可能会让遗民妻离子散。(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请你读出来。)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一些遗民的图片,伴随着音乐,我将为你们讲述他们的遭遇。南宋时期,金人对遗民实行残暴的统治,他们动则击其脑杀之,或者抢其家人为奴隶。金人在中原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导致无数老百姓流离失所。他们有的被活活饿死、冻死,有的病死街头,无人问津。看到这些,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预设:愤怒、悲愤、痛恨、痛苦……请用你的声音将这些感受读出来,让我们一起体会诗人的情感。
(2)沉浸于“南望”的情感之中,用笔尖描绘出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深入体会那份期盼与渴望。
师:南宋时代,金人的铁蹄下,百姓们饱受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民众流离失所,他们的泪水仿佛已流尽,被金兵扬起的尘土所淹没。然而,在这无尽的苦难中,他们心中却有一个共同的期盼,那就是——“南望”。他们在南望什么呢?他们的表情、动作又是怎样的呢?心中又在默默期盼着什么呢?
(现在,请你用你手中的笔,记录下你所感受到的一切。)
学生展示分享。然后,请你放下笔,用你的心去聆听,用你的眼去看见那些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遗民。你仿佛看到了……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坚韧不屈的遗民,他们内心深深地呼唤着:王师啊,王师,你在哪里?)
将你所感受到的那份期盼、渴望、乞求,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师引导朗读。
师:就如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衣衫褴褛的中原百姓,他们登上山顶,朝着南方望去,心中默念: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齐声朗读)
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眼睛,即使生活艰难,他们也依旧怀揣期待,他们向南方祈盼: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齐声朗读)
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些每日以泪洗面的遗民,他们的眼泪已经流尽,只剩下血红的眼眶,他们朝着南方哭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齐声朗读)
师:不仅是我们,就连年岁已高的诗人陆游也看到了这一切。那个夜晚,他躺在床上,心中想着那些遗民的悲惨生活,无法入眠。他走出家门,希望能用散步来驱散心中的愁绪,却迎来了一阵来自北方的凉风,这更让他为那些遗民感到心痛,他深深地叹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齐声朗读)
(3)补充诗人生平,深化品读,体会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师:同学们,这“又一年”究竟望了多少年呢?
(生自由说)
老师告诉大家,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整整65年了。65年间,遗民尽管饱受苦难,却对朝廷一直抱有期望,可让人心寒的是,这一年又一年的希望,换来的却是一年又一年的失望。日日盼、夜夜盼、年年盼,老百姓眼泪都流尽了,也没能盼来王朝军队。
陆游对此更是念念不忘。早在十几岁时,看到祖国的一半土地被金兵侵占,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他就痛下决心,写下:
“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陆游《壬子除夕》
20岁时,爱国热情越来越强烈,他立志: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
30岁时,又发下了这样的誓言: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陆游《夜读兵书》
40岁时,虽抗击金兵被罢官,但他爱国之情丝毫不减,再次高喊: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68岁,虽重病缠身,卧床难起,依然挥笔写下: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5岁,直到临终前依然惦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师引读:那么,这令人心寒的南宋王师又在哪呢?林升在《题临安邸》中看到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生齐读)
(4)深究南方统治阶层与北方遗民的生活差异,我们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澎湃情感。他们身处其中,所作所为又究竟如何?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而此刻,北方的普通百姓又正在经历哪些磨难与困苦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朗读:当遗民在“泪尽胡尘里”的悲怆中挣扎时,南方的王师却“暖风熏得游人醉”;
(学生齐声朗读)
当遗民“南望王师又一年”期盼着救援时,王师却仍沉浸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醉生梦死中;
(学生齐声朗读)
当南方的繁华世界纸醉金迷时,北方的大地却正经历着生灵涂炭的惨状;
当南方的歌舞升平之际,北方却是哀嚎遍野、满目疮痍!
这一切,正是诗人陆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缘由。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
预设回答:他是一位爱国者,他忧国忧民……
(5)通过诵读这首古诗,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教师:他忧民,他爱国,尽管南宋朝廷昏暗,君臣庸碌,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他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这份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志,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爱国热情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全部的作品里。他把对遗民、对祖国至死未渝的爱都凝结在这千古的文字之中。现在,让我们伴着音乐,共同诵读全诗,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师先示范朗读,再与学生对读,最后重复诵读后两句三遍结束!
四、作业设计,深化巩固
1. 熟记于心,流畅默写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感受其中韵味与意境。
2. 精心搜集并整理陆游以及南宋其他诗人的爱国诗篇,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沉情感,以此涵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五、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我走出篱门,迎接清晨的凉意。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忧国忧民的感慨,泪水悄然滑落,沾湿了我的脸庞。我神态凝重,南望远方,思绪万千。这个国家的未来,这个民族的命运,让我心中充满了忧虑和关切。在这个寂静的秋夜,我独自面对内心的挣扎和无奈,但无论如何,我都要坚定信念,为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而努力。
教学反思
一、借助合理想象,深入体会深情厚意。想象是心灵的翅膀,能够飞翔在无尽的思维天空。学生拥有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想象,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本节课中,我巧妙运用教材的独特魅力,捕捉文中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深入探索文章内涵,全面感受诗人隐藏在诗句背后的赞美、同情、无奈和悲愤的情感。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当我们结合一二句诗时,可以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壮丽画面,这不仅让我们沉浸在美景之中,更能体会到他对奇伟壮丽河山的深深赞美。
2. 当我们领略三四句诗时,应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基础上,想象一下北方的遗民们正在过着怎样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悲惨遭遇,理解他们对朝廷的深切企盼。通过这样的想象练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能通过诗句的延伸和背景的引入,逐步深化对陆游思想情感的体会,使学生的诗文学习更加深入。
二、激发对比阅读的火花,点燃情感共鸣的火焰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阅读的艺术并不仅仅局限于单纯地解释字义、死记硬背文句或研究文法的修辞技巧,其精髓更在于多进行对比、多进行总结归纳。”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采用了对比探究性的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探索课文内容,更全面地掌握语文的知识与技能。
在本节课中,我巧妙地结合了诗句,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探究。我们共同探寻着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品味着诗人的深沉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更让他们在对比中发现了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具体表现为:
1. 在学习完前两句后,学生沉浸于山河的壮美之中。此时,我们展示北宋与南宋的疆域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通过介绍历史背景,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国土的沦陷之痛。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诗人以“壮”字反衬“悲”情的深刻内涵。
2.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当时中原遗民所经历的凄惨生活,我引入《题临安邸》,展现朝廷统治者的奢靡生活。随后,将此与北方遗民当前所受的苦难相对比,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时局的动荡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这种对比性阅读让学生跨越了近千年的时空,与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诗句的理解,更使他们深切体会到了诗人对故国山河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广大遗民的同情。
三、回归学生个性评价,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彰显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认识,更映射出其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在本节课中,我始终将学生置于主体的位置,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关注他们的多元成长。
在课堂的尾声,我通过引导学生朗读陆游不同阶段的诗词,将其一生的经历巧妙地串联起来。这一环节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陆游收复中原、定国安民的家国情怀,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层次。随后,我展示了钱钟书对陆游的评价,让学生从中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紧接着,我鼓励学生分享他们此刻心中陆游的形象,让他们将内心的感受转化为个性化的表达。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诗文的韵律中回到现实,畅所欲言,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陆游其他的爱国诗歌,这不仅是课堂的延伸,更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