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仞、岳”等六个生字,并熟练书写“仞、岳”等六个汉字。
2. 以饱满的情感朗读课文,直至流利背诵;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古诗。
3. 通过参考注释,深入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够用生动的语言表述诗句所蕴含的意义。
【教学重点】
1. 用心感受古诗的韵律与情感,声情并茂地朗读并背诵。同时,准确地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让每一字一句都跃然纸上。
2. 借助注释,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能够清晰、流畅地讲述诗句的意思。在品味诗句的同时,更要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让心灵得到升华与熏陶。
【教学难点】
当你沉浸在古诗的美妙词句中时,试着在脑海中描绘出诗人所勾勒的画面,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你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在想象中领略到诗中的意境之美。
【教学过程】
一、追寻学法,展现课题之美
1.学生们悠然回想,探索古诗学习的奥妙。
老师温和提示:先领悟课题深意,熟悉作者背景;再逐词解意,揭示诗句韵味;
将知识与生活相织,让想象驰骋;最后,以情感朗读,感受诗的深远意境。
2.今日,我们将继续以这些方法,领略第九课《古诗三首》的迷人风采。
二、初读古诗,领略诗意
1. 请同学们展示三首古诗,自由放声朗读。不仅要力求流畅通顺,更要把握诗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将其韵味展现出来。
2. 经过初步的吟诵,同学们有何发现?这三首诗虽然各有特色,但它们共同的主题都是爱国。每一句诗词都传递出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感,感人至深。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一)领略《从军行》的诗意之美
1. 呈现《从军行》这首古诗,邀请学生高声诵读,并结合注释,于小组内共同探究、理解其深沉的诗意。
2. 教师与学生共同解读这首诗的内涵,分享彼此的理解与感受。
3. 学生再次深情朗读《从军行》,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热烈的讨论:
(1)诗中描绘了哪些边塞风光的景物?这些景物组合成的画面,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心灵触动?
(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象,共同渲染出一幅边塞艰苦、战士坚韧的画面,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守边战士的艰辛与坚守。)
(2)“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背后蕴含了怎样的意境?
战士历经黄沙滚滚的战场,金甲都被磨穿,这句诗生动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的坚韧。)
(3)战士们的誓言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哪些深沉的情感?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誓言彰显了战士们的坚定信念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4. 教师总结:尽管战士们的金甲已被磨穿,但他们的报国之心却丝毫不减,反而在这大漠风沙的洗礼中更加坚定。正如岑参在诗中所言:“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士们,他们的豪情壮志和坚定誓言,永远值得我们敬仰与铭记。
5. 请同学们出示《从军行》(其一),一同进行阅读比较。现在,请大家深入思考一下:这两首古诗之间有何异同之处?
参考:在《从军行》(其一)中,诗人运用了曲笔抒情的手法,深情地表达了征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而第二首诗则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法,展现了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6. 现在,请同学们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起齐声朗诵这些古诗,感受它们所蕴含的韵律和情感。
(二)探索《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魅力
1. 诗人陆游,熟悉的名字,南宋文坛的璀璨明星,更是历史长河中的爱国巨匠。他那份对国家的深沉情感,在临终前的遗嘱《示儿》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将一起领略他的另一首佳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课题)学生们齐声朗读课题,仿佛能感受到那秋夜的清凉与诗人的情怀。
2. 我们先来解读这个诗题,它蕴藏着怎样的深意呢?
3.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古诗,感受其中的韵律与节奏。
4. 诗中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描述了怎样的景象呢?“河”与“岳”分别指什么?哪些字词让我们领略到了它们的宏伟与壮观?特别要关注“三万里河”与“五千仞岳”这两个词汇,它们所蕴含的意境是何等的深远。
5. 当我们面对如此壮美的祖国河山,内心会涌起怎样的情感呢?是欢愉、激动、自豪,还是难以言表的兴奋?
6. 然而,这片美丽的土地曾遭受金人铁蹄的践踏。你们知道吗?北宋末年,民众生活困苦,北方的强大少数民族“金”大举进攻,一举占领了都城汴州,掳走了皇帝及大量财物,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的覆灭。随后,赵构称帝,将都城迁至临安(今杭州),恢复了宋的国号,史称南宋。虽然北宋的皇帝和大臣们南迁了,但北方的百姓却无法随之迁移。这些留在沦陷区的民众被称为“遗民”。此时出示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我们共同朗读,感受那份无奈与期盼。
7.小组成员之间积极互动交流,借助注释深入理解诗句的内涵,随后全班分享各自的见解。
8.我们尝试想象一下,那时北方的老百姓是如何度日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又怀着怎样的期盼呢?无疑,他们渴望能够收复失地,重建家园。
那么,在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这种强烈感受呢?或许,“尽”和“又”这两个字正是最能表达他们内心渴望的。
9.现在,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深刻理解和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让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充满情感。
10.读完这首诗,你是否已经能够深深体会到陆游的心情了呢?在此,我想补充一些关于陆游的背景信息。陆游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都在勤于创作,写下了大量抗金保国的作品。尽管此时他已经身处南宋,生活相对安定,但当他看到南宋统治者们终日沉迷于享乐,而北方的老百姓却还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他的内心怎能平静?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心情。
11.现在,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齐声朗读这首充满深情的古诗,让它的韵律和意境深深刻在我们的心中。
(三)品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 教师娓娓讲述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杜甫,这位被尊称为“诗圣”的巨匠,他的诗篇被誉为“诗史”。他的诗作,无不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诸如《春夜喜雨》与《江畔独步寻花》展现了唐朝的繁华盛景,而《登高》与《春望》则映射出衰败的阴影。今日,我们要一同领略的这首诗篇,正是杜甫在唐朝衰败之际的佳作,尽管时期艰难,但其旋律却尽显欢愉,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展示古诗)学生纷纷解读诗题,探索其深层含义。
2. 学生们在小组内共同研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随后全班汇聚思想,分享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3. 我们不禁要思考:当杜甫听闻失地重归的喜讯时,他的内心是如何的波澜起伏?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描绘他当时的心情呢?那便是——“喜欲狂”。杜甫为何会“喜欲狂”呢?这里,我们补充一下历史背景——安史之乱。那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晚年疏于朝政,引发了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叛军首领安禄山与史思明,使得这场战乱持续了七年零两个月,历经三代皇帝才得以平定。尽管战乱最终结束,但唐朝却再无复兴之日。那时,叛军南下,洛阳沦陷,周边数百里州县沦为废墟,人烟断绝,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杜甫也离开了他的故乡,与逃难的人群一同漂泊。
教师深情讲述:这些便是杜甫逃离家园后生活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再次回顾他的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彭衙行》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我们真正领略到了杜甫诗中那种“喜欲狂”的情感。他是如何展现这种“狂”的呢?同学们深情地诵读着相关的诗句:“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一个已经52岁、白发苍苍的老人,既要纵情歌唱,又要开怀畅饮,这种情境真的让人感受到“喜欲狂”的激昂情绪!杜甫甚至还细致地想象了具体的还乡路线:从巴峡穿越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达襄阳,最终奔向洛阳。这宛如一支箭矢,直指故乡,他的归心似箭,如此迫切!
5. 现在,让我们尝试着通过朗读来传达这种“喜欲狂”的情感,让诗歌的韵味在我们的声音中流淌。
6. 然而,杜甫的喜悦仅仅是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吗?不,他的喜悦还源于战争的结束、国家的统一,以及人们不再流离失所的美好愿景。
7. 小结:杜甫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理想。最后,让我们一起背诵杜甫生平的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受那份深深的爱国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热切期盼。
四、拓展阅读,实现整合
从军行
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 提供自学指引。
(1)借助注释及深入研究资料,领悟诗句的深层含义,与小组成员分享你的理解。
(2)自由地朗读诗歌,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描绘出诗中生动的画面,体会诗人独特的思想感情。
2. 牢记并背诵古诗,以丰富个人的诗词积累。
【作业布置】
1. 请学生们尽情挥洒诗意,自如地吟咏,将这三首古诗深深铭记在心,娴熟背诵。
2. 在课余之余,不妨积极探索,寻找更多满怀爱国情怀的优美诗句,让它们成为你们心中的精神瑰宝。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爱国
誓死卫国 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