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22:5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我们必须让学生精确地掌握每个字的发音,这样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阅读来促进对古诗内涵的领悟,进而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深意,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这些古诗。
2.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学会运用多样化的阅读技巧。同时,他们应该拥有丰富的文学积累和敏锐的语感,以深化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 诗歌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的诗歌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求知欲
教师深情地朗诵:“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赞美之辞,赞颂了两位杰出的诗人,他们分别是——
学生齐声回答:“李是李白,被誉为诗仙;杜是杜甫,被尊称为诗圣。”这句诗寓意深远,传达了李白和杜甫的诗篇历经千年,仍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诗歌世界,感受那份无尽的魅力。
二、深入了解作者与诗题背后的故事。
1、老师:杜甫,这位唐代的大诗人,一生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流传至今的就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歌如同历史的镜子,真实地映照出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现在,请同学们分享你们课下搜集的杜甫资料,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老师: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篇吗?能否试着吟诵两句,让我们一同感受那份诗意?
学生回答。
老师:这些都是杜甫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现在,请同学们跟随我一起板书课题,并齐声朗读。
2、老师:“闻”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那么,“官军”又是指什么呢?
学生回答。
老师:这和陆游诗中的哪个词有相同的意思呢?
学生回答。
老师:“收”在这里的意思是——
学生回答(收复)。
老师:诗题中的“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两岸的一些地区。现在,你们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诗题的意思吗?
学生回答。
老师:当诗人杜甫听说唐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胜利的喜讯使他欣喜若狂,从而写下了这首深受人们喜爱的七律名篇。你们知道吗?曾经的河南河北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这首诗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那就是“安史之乱”。(出示安史之乱的背景资料,请学生大声朗读)
老师:“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陷入危机,诗人杜甫也因此被卷入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涯。他携家带子,随着逃难的人群流落到四川,途中甚至曾被乱军俘虏,历经磨难与生死离别。八年之后,在四川的剑外之地,诗人终于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你们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预设:喜悦,激动)那么,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与激动的心情,再次朗读课题吧。
三、初读,探诗意。
1.教师引领学生进入诗人内心的喜悦之境:“同学们,你们是否感受到诗人那份难以言表的激动与欢喜呢?请大家翻到课本第45页,让我们一起沉浸在这首诗的韵味中。在读的过程中,请确保每个字音准确无误,诗句流畅自如。那么,谁愿意第一个站出来,用最美的声音为大家朗诵这首诗呢?”
学生轮流朗诵,教师相机给予肯定与鼓励的评价。
随后,教师强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些被标红的词语,正是诗中精髓所在。请大家一起再读两遍,让我们一同感受那独特的节奏与韵律美,尝试将这首诗读得更加流畅动人。”
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古诗的魅力,往往在于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我发现,虽然大家的热情很高,但刚才的朗读中似乎还少了那么一点韵味。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现在,就请大家四人一小组,借助注释,共同探讨、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深意吧。”
请紧记老师的指导:
① 当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我们鼓励大家积极讨论,共同寻找答案。② 若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请务必做好标记,以便日后回顾。
老师:同学们,能否分享一下在古诗中你们还有哪些字或词不太理解呢?
(预设问题:涕泪是指鼻涕和眼泪吗?)
这个问题提得真好!实际上,古诗中的“涕泪”并非我们现代所理解的鼻涕和眼泪。在古代,“涕”就是泪的意思。
(预设问题:为什么“衣裳”读作“衣裳”呢?)
在古代,上衣被称为“衣”,而下衣则被称作“裳”,这实际上是古代男女都穿着的一种裙子。合起来就是“衣裳”。这首诗还有哪些与现代意义不同的词语呢?
同学们,当我们在理解古诗时,需要特别留意这些古今意思有所变化的词语。现在,请大家看看这些标红的词语,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学生回答)
很好,解决了这些难题后,现在你们能否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解释一下这首诗的大意呢?
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说出古诗的大意,老师会给予相应的评价。
老师:现在我们已经明了了诗的意义,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古诗,将这份胜利的喜悦分享给前来听课的老师们吧!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现在,请大家一起朗读这首古诗。
四、品读,领悟诗中的深情。
1.在细细品味诗歌的前两句时,老师对学生们说:“亲爱的同学们,一首优美的诗歌就像是一段悠久的历史,讲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而在这背后,总是蕴含着诗人的深情厚意。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常常充满悲怆之情。但这首诗,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那么,你们认为在这首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呢?”
学生们纷纷回答:“喜!”
老师微笑着追问:“那么,这种喜悦之情又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呢?”
学生回答道:“欲狂。”并解释了“喜欲狂”的含义。
老师继续引导:“想象一下,当诗人第一次听闻收复失地的喜讯时,他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学生答:“他哭了。”
老师感慨地说:“是的,泪洒衣襟。现在,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两句诗,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
接着,老师深情地说:“同学们,杜甫并不是一个轻易流泪的人。但在这首诗之前,他曾经在一次特殊的时刻流下了泪水。你们还记得《春望》这首诗吗?那是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杜甫在逃亡的路上被叛军所俘,囚禁在长安。那时,长安城已经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杜甫看到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但他却只能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那么,你们说,此时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呢?”
学生们纷纷回答:“这是痛苦的泪。”
老师点头:“是的,这是‘国破山河在’的痛苦的泪。”
又有学生说:“这是悲伤的泪。”
老师补充:“没错,这是‘烽火连三月’中悲伤的泪,是深受战乱之苦、满怀仇恨的泪......”
最后,老师激昂地说:“在经历了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现在,请带着你们的感情,大声朗读这两句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感慨的泪、是一种喜极而泣的泪......请学生们带着这种情感,再次朗读这首诗。”
2.品读三四句
师: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到了妻子儿女,请读三四句。
师:他们此时的心情如何?
生:他们很高兴,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从“愁何在”这一句就可以看出。
师:哪里还有一丝忧愁呢?曾经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愁云不再,喜气洋洋的情绪让诗人更加喜悦。诗人此时居然漫卷诗书,漫卷就是——(生答:胡乱卷起)
师:这对一个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文人来说,举动确实有点反常,这足可见他——?(喜欲狂)有谁能来读读这句诗?请一位同学来读。诗人此时此刻会想到什么呢?
预设1、从此以后
(生:不用再逃难了)
师:总算可以给妻子一份幸福安详的生活了。想到这些,能不涕泪满衣裳吗?请读前两句。
(生:不用在外漂泊了)
师:是啊,终于不用再远走他乡,可以和亲人团聚了。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请读三四句。
3.深入品读五六句。
师:泪满衣襟,欣喜若狂,还不足以完全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那么,他还要做些什么呢?
生:放歌纵酒。
师:然而,诗人现在已是疾病缠身的年过半百的老人,放歌和纵酒似乎都不太合适。那么他为何还要这么做呢?原来,他听到了——生读:“剑外忽传收蓟北”;他看到了——生读:“却看妻子愁何在”。这真是令人欣喜若狂啊!现在,请同学带着这种欣喜若狂的心情,再次朗读这两句。
师:诗人之所以如此欣喜若狂,还因为他期待着在这明媚的春光中踏上——还乡之路。
师:想象着与妻子儿女一同踏上回家的路,他的心便激动不已。向东遥望故乡洛阳,仿佛亲人已在那里翘首期盼。那么,你们能否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迫切想要回家的心情呢?
(预设:归心似箭,你积累的词语真不少。)
师: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从剑外到洛阳这千里迢迢的路程吧。(出示地图)
师:他将从四川的剑外出发,乘船顺流而下,穿越巴峡和巫峡的重峦叠嶂,抵达襄阳;然后再由陆路向洛阳进发。这将跨越四川、湖北、河南三个省份,一千多里路。现在,你们能否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诗人回乡的路呢?
(生:遥远)
师:是的,千里迢迢,山高路远。
生:艰难,巴蜀之地地势险峻、山高水深。
师:可在诗人的笔下,回乡的路却是如此轻松。那么,你们从哪些字中看出了诗人的这种轻松呢?
(生答)
师:在诗人的笔下,仿佛瞬间就能回到家。那么,诗人为什么会觉得如此轻松呢?
(生:因为诗人归心似箭。)
师:是啊,他的心早已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对于归心似箭的杜甫来说,千里迢迢又算什么,千山万水又算什么?在他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女生读);洛阳就在眼前——(男生读);亲人就在眼前——(齐读)。
五、情感升华
老师深情地说:“大家想象一下,当年杜甫跟随着庞大的逃难队伍,离开了熟悉的故乡,历经了无数的艰辛和困苦。如今胜利了,难道只有杜甫一家渴望着回到那片热土吗?这份难以言喻的喜悦,难道只是诗人一家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与之共鸣?”
(学生们齐声回答:“是人民!”)
老师感慨道:“正是因为他与人民同悲同喜,忧国忧民,所以他被尊称为人民诗人。他和我们所有的老百姓一样,再也不必忍受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他怎能不高兴呢?他怎能不激动得泪流满面呢?他怎能不欣喜若狂呢?让我们再次与这位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带着对这位深深热爱国家和人民的诗人的无限崇敬,一起背诵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吧!
六、资料拓展
教师询问:杜甫最终是否回归故乡?让我们通过观看一段视频,一同探寻答案。杜甫的人生轨迹与唐朝的兴衰息息相关,他经历了这个时代的辉煌与沉沦。在风华正茂的少年时期,他畅游山水之间,满怀壮志;步入中年,他的才情与抱负未能得偿所愿,心中满是郁闷和无奈;而到了晚年,他在风雨飘摇中度过,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对家国百姓的深切关怀,以天下为己任。
杜甫的爱国之情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即便在被囚禁的日子里,他依然不忘自己的政治理想:辅佐君王成为如尧舜般的明君,让百姓过上淳朴和谐的生活。让我们齐声诵读杜甫的诗句,感受他深沉的爱国情怀。
当杜甫的茅屋在秋风中被吹破时,他心中所念的却是为天下苍生遮风挡雨。这份博大的情怀,通过他的诗句得以传承。杜甫的许多诗句都饱含爱国之情,为我们注入了无尽的力量。让我们再次齐声诵读这些诗句,共同感受杜甫那份炽热的爱国之情。
七、作业布置
课下,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这两首诗。通过深入品味这两首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杜甫深沉的爱国情怀。
《归雁》一诗,以归雁为喻,寄托了杜甫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流露出诗人的拳拳之心,让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而《月夜》则以月夜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中流淌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让人为之动容。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杜甫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因此,我强烈推荐大家在课下阅读这两首诗,让杜甫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感染我们,激发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