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郴州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1 15:40:13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答案
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B
2.C
3.C
4.C
5.A
6.D
7.A
8.B
9.D
10.A
11.D
12.B
13.A
14.C
15.D
16.B
17.(1)时间:开始于秦汉,结束于隋唐五代时期。(2分)
表现:国家之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分)
民间之俗:土地租佃关系:世俗文化发展:商品经济活跃等。(任选一项得2分)
需者之所守:理学的主导地位。(2分)】
(2)朱元璋把秦朝速亡原因归于设置丞相,而且以“多有小人乱政”否定宰相制度,对于宰相的积极作用则以
“虽有贤相”轻轻带过。(3分)
黄宗羲则从三个理由出发批评了废除宰相制度的做法。首先强调“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其次肯定了宰相对
皇权的制衡作用:最后指出由于皇位世袭,对皇帝治国的素质要求高。(3分)
朱元璋和黄宗羲从不同身份立场对废除宰相制度提出了看法。朱元璋阐述废除宰相的理由并不充分,且对明
朝及后来的国家治理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黄宗羲对此提出尖锐批评,并认识到权力制衡的重要性,具有历史
的进步性。(4分)】
18.(1)田中正明是日本右翼势力代表,狂热否定日本罪行:写作目的服务于日本政治诉求;主要史料是没有公开
的日记,带有极强主观性,可信度不足;史料来源较为单一;史料经过明显篡改;使用史料论证逻辑存在缺陷
(每点3分,任答3点给9分。其他答案言之合理亦可的情给分。)
(2)判断:可信度高。(3分)》
说明:这些史料都是当事者或亲历者提供,可公开查阅,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史料类型多样,信息互证:史料数
量较为丰富:史料有不同的来源。(每点2分,任答3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合理亦可的情给分。)
19.(1)社会动因:经济因素: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对金银财富的追求:
精神动机:西欧通过开辟新航路和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
个人动机:可因功封爵实现个人荣誉和社会价值。(三点每点2分,共6分。)
作用: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人们从全球视角而不是从某一地区的视角来看待和研究历
史的发展,从而形成世界历史。(4分)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生产方式主导下的社会由低
级到高级的发展,横向发展是指各民族因交往而打破相对孤立而联成密不可分整体的过程。两者相互影响推
动世界历史形成。(4分)
新航路开辟在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即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中是个重要节点。因此,世界历史不是从来
就存在的,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2分)绝密★启用前
郴州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浙江杭州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000年,是长江下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城址内出土了精美的玉器,还有祭坛和最早的水利系统。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掌握成熟的农耕技术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进入阶级社会
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3.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4.南朝文风讲究声律词藻,颇为华丽,北朝文风质朴,宜于实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齐、北周时,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出现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这可用于说明南北朝时期
A.南方统一北方趋势明显 B.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C.文化发展助推民族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5.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历史试题 第1页(共4页)
6.南宋临安城水路沿岸建有塌房数十所,房屋达数千间。塌房主将其租赁给本地铺户及外来客商存放货物,并向承租者征收保护与管理费用。材料表明,南宋时
A.经济重心南移 B.商旅安全有所保障
C.海外贸易发达 D.都市商业繁盛
7.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8.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说:“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并指出:“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议论,筹划)也。”魏源提出以上主张
A.颠覆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变局下知识分子的探索
C.顺应了民主共和的潮流 D.利于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9.1902 年,梁启超在《新史学》中主张要以“民统”代替“君统”,以“国史”代替“朝史”,以“民史”代替“君史”。梁启超的主张旨在
A.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 B.积极宣扬民主与科学
B.倡导反清的武装起义 D.激发国人的国家意识
10.关于五四运动,多数学者认同其为“爱国政治运动”“群众反抗运动”;也有不少学者为其贴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反传统运动”的标签。这表明五四运动
A.具有多维度的社会影响 B.展现了大众的磅礴力量
C.使爱国救亡压倒了启蒙 D.实现了民主革命的转型
11.陕甘宁边区的许多地方都建起了《解放日报》读报小组,由工农兵通讯员,各级工作人员等人带领读报,到1944年,边区有1万多群众加入。读报组的设立有助于
A.践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动员人民反抗国民党统治
C.宣传土地革命政策 D.提高民众政治觉悟
12.“一五”计划时期,社会主义改造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工业事业。材料表明,建国初期
A.合理调整工商业 B.较为重视工业建设
C.经济建设均衡协调 D.社会改造和建设并举
13.1978年,中国不但多次邀请外国首脑来中国访问,而且中国领导人也纷纷出国访问,这一年,仅副总理和副委员长以上的领导人,就有13位先后21次出访,访问的国家达51个。这一现象
A.推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B.保障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实施
B.实现了与西方关系的正常化 D.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外交格局
14.史诗《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据此可推知
A.酒类生产是文明诞生的基础 B.早期文明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富足
B.两河流域孕育较早的古文明 D.史诗是了解古文明最直接的史料
历史试题 第2页(共4页)
15.据记载,中世纪时期,西欧庄园“生产大部分自己需要的物品,庄园中有自己的铁匠、磨坊主、制革工人以及织布匠”。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
A.农奴拥有人身自由 B.司法权力相对独立
B.农民无需缴纳租税 D.自给自足特征明显
16.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寻找黄金是传播基督教 B.多维动机推动新航路开辟
B.得到黄金即可因功封爵 D.贵族实现晋升的理想途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有这样一段评论: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 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 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 非慕宋而乐趣之,而势固然已!
材料二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记载了明太祖废除宰相一事: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置相》中对明初废宰相的做法发表了看法: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指出“天下不能一人而治”,认为“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 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他还认为宰相的存在可一定程度上补皇权制下皇帝个人素质的不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陈邦瞻所划中华文明演变中第二阶段的起止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明朝在“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儒者之所守”三个方面沿袭宋朝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朱元璋、黄宗羲对废除宰相做法的看法。(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按语: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通常要从史料来源、数量、类型、多个史料能否互证等角度思考史料的可信度。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日本狂热右翼分子——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的秘书田中正明以未公开且被其修改九百多处的《松井日记》为
历史试题 第3页(共4页)
主要依据,于1985年发表了《“南京大屠杀”之虚构》一书,妄称:“南京大屠杀完全是政治上制造出来的虚构。”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一个重要逻辑是认为日军军规严格,“军纪严明”,因此“不会发生大屠杀”。
—摘编自李松林《日本学者田中正明篡改松井石根的〈战中日记〉》等
材料二 近年,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纷纷出来控诉日军的暴行。与此同时,大量的历史档案被发掘出来,包括:大屠杀期间负责指挥处理中国人尸体的日军中佐大田寿男在战后的口供称,“毁尸灭迹的部分就达15万具”;1990年在德国档案馆发现的原德国驻华使馆文书,描述了当时留在南京的多国人士目睹日军暴行,记载长达一百九十余页;1991年,在美国发现的牧师偷偷摄制的日军暴行动态纪录片等。这些独立来源的历史档案都表明“南京大屠杀”这一悲剧的历史真实性。
—摘编自高兴祖《“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现状和今后的课题》
(1)材料一中田中正明的观点受到广泛质疑,请尝试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批驳其观点。(9分)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历史档案”的可信度,并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加以说明。(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 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材料二 马克思在1857—1858年撰写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新航路开辟的社会动因并指出其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历史”形成的理解。(6分)
历史试题 第4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