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05 22:2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图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 )
A.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动摇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D.动摇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2.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动革命的发生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的条件
3.五四运动后,如果中国人要到苏俄首都学习先进的理论,那么它选择的地点是( )
A.彼得格勒   B.彼得堡
C.斯大林格勒  D.莫斯科
4.俄国十月革命就其斗争形式而言,其特征是
A.暴力革命   B.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
C.和平过渡   D.从农村到城市夺取政权
5.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
A.六月革命  B.巴黎公社革命(1871年3月18日革命)
C.十月革命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6十月革命与以往的革命相比,本质的区别是( )
A.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 
B.推翻了旧的统治阶级
C.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革命  
D.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7.俄国十月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最重要的是( )
A.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
B.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C.“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的反动势力受到削弱,而中国大城市反动势力极为强大
D.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
8.1917年11月7日,震惊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世界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这就是( )
A.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B.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
C.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改良  D.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9.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苏维埃政权面临险峻的形势是( )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扑 B.德国的军事进攻
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D.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
10.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导致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帝国主义仇恨苏俄,对其实行经济封锁
11.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
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②是苏维埃政权经济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倒退③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④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A.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私有制,发展商品生产
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13.有学者分析某一经济政策时说:“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对列宁来说,这一政策只是暂时的退却。”这一政策指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14.列宁说:“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15.引起右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年代 1929 1930 1937
户数(百万户) 1.0 6.0 18.5
占农户总数(%) 3.9 23.6 93.0
A.发展商品经济
B.实行农业集体化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6.右图为《1913年和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 )
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图》,其中20世
纪30年代,苏联工业产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A.俄国农奴制废除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
C.新经济政策实施
D.斯大林模式推动
17.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大意义是
A.捍卫了苏维埃政权 B.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18.将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
①二月革命 ②十月革命 ③新经济政策 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⑤苏联成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③⑤ C.①②⑤④③ D.②④①③⑤
19.以下各事件前后排列,或多或少有某些的因果联系,最不相干的排列项是( )
A.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B.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D.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
20.对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有如下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有( )
①它是在苏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 ②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③它存在这严重的弊端 ④它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可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21题14分,22题16分,23题14分,24题16分,共60分)
21.识读下列图片(14分)
图一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图二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图三 攻打冬宫
请回答:
(1)上面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事件?(6分)
(2)上面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8分)
22.阅读下列材料:(16分)
“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目前俄国革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
请回答:
(1)《四月提纲》是列宁在什么时候发表的演说?(4分)
(2)列宁在演说中说的“这个资本家政府”,“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是指的当时的什么政府机关?(4分)
(3)列宁说的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各指什么性质的革命?(4分)
(4)“最自由的国家”情况后来有了什么变化?为此,布尔什维克党作出了什么重大决定?(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阶层对粮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粮食不应移走,而应留在原地。所有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的送往粮食征集中心。这批粮食自然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指令执行。
──摘自列宁签署的《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
材料二 (1)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的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2)为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用来改善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
──摘自《前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
(1)材料一中的措施反映了苏俄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实行的历史背景有哪些?(4分)
(2)材料二中的措施反映了苏俄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哪些成果?(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苏俄在经济政策上的转变体现了怎样的重要原则?(4分)
24.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经济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弊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探究式学习任务。(16分)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
产品项目 1913年 1928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方案 第一个五年计划最佳方案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追加数 实际完成数(1932年)
煤(万吨) 2910 3550 6800 7500 6440
石油(万吨) 920 1160 1900 2200 2100
生铁(万吨) 420 338 800 1000 1700 616
钢(万吨) 420 430 830 1040 592
汽车(万辆) — 0.07 10 20 2.93
拖拉机(万台) — 0.13 5.5 17 4.89
棉织品(亿米) 25.82 26.78 57 62 26.94
注: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同时提出两个方案,即初步方案(也称一般方案、最低方案)和最佳方案(也称最高方案)。就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来说,初步方案与最佳方案的区别是各项主要指标一般相差20%。在1930年联共(布)十六大上,又追加了几项重要产品的指标。
(1)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的经济发展情况怎么样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经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4分)
(2)从上表中,你发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工业发展有什么不足 (4分)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完成数来看,初步方案和最佳方案哪个更切合苏联实际 联共(布)十六大上追加的指标有没有完成 这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什么问题 (8分)
第一单元测试卷
1.A
2.C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正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国内矛盾,才引发了俄国十月革命。
3.D 4.A 5.C 6.D 7.C 8.A 9.D 10.C 11.A 12.C 13.B
14.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历史,难度适中,俄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保证了军事胜利,但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后来实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15.B 16.D 17.A 18.B 19.D 20.D
21.(1)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亲自领导十月革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进攻冬宫的信号;攻打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
(2)十月革命。历史意义:它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世界上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它不仅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的传播,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
22.(1)1917年4月发表的。
(2)指的是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
(4)临时政府继续坚持对外帝国主义战争,对内镇压人民群众革命运动的路线。为此,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23.(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历史背景: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对苏俄政权进行联合反扑,苏维埃政权面临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贫乏的特殊情况。
(2)政策:“新经济政策”。成果: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到1925年基本完成。
(3)重要原则: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4.(1)1927年苏俄经济已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2)从上表中看,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
(3)初步方案更切合苏联实际;联共(布)十六大上追加的指标没有完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基本国情,急于求成等。
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户数及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