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教材版课题题目 1
教学时间 1
教学对象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2
教学目标 2
教学重点 3
教学难点 3
教学方法 3
学习方法 3
教学器材 3
教学流程图 4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4
新课导入 4
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功” 4
实验探究 5
公式引入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5
课堂练习 6
课后作业、总结 6
板书设计 7
课题题目 功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教材版本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该内容位于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本章内容是前面所学的力的内容的延伸,同时为后文的功率、动能和机械能等知识打下基础,并且功的知识将贯穿整个物理学科知识领域,本节内容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功能关系的认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物理学科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主要注重认识功的概念,认识功的表达式,并且学会初步运用功的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课程标准要求 内容要求: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分析,以及相关的实验,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功的概念,学会巧妙地运用功的公式去解决物理问题。 课标体例:能够清楚地分析出生活中哪些是做功,哪些没有做功。 (3)活动建议:收集资料,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活动,探讨功在生活中的实际体现。
教材的编排和处理 教材的编排: 教材按照“功的概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功的表达式”的思路来展开。教材首先提出对叉车高举货物的过程进行受力分析,并由此提出功的概念;随后在“想想议议”中分别提出物体做功与物体不做功的两个实例,引发同学们对做功与不做功两者之间的思考,从而引出力学中做功必然包含的两个因素;根据功的概念,推导出功的表达式以及功的单位,并且结合书本的相关例题进行巩固;在“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中,设置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题,进一步巩固对功的表达式的运用。 教材处理: 教材中没有涉及到有关功的实验说明,多是与生活中的情景实例进行说明,我将会增加一个小实验,组织部分学生分别拿着书包走路和拿着书包做上下蹲,比较两者哪个更累,两者之间哪个是做了功,由此展开对功的教学课题。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学生在先前对力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力的三要素,知道力有方向性,移动距离这一概念也已经掌握,但是对力的方向与距离之间的理解仍存在较大的困难。
心理特点 初二的学生才刚刚接触物理这一学科不久,对于物理学科的各方面知识还是充满着强烈的探知欲望的,同时在他们的知识范围内也充斥着许多未知和迷惑。因此,在本节课的内容中,我将会采取更加贴切,简单有效的方法使同学们更快、更全面地接受知识。
认知困难 同学们将面对新的知识点,需要更强的逻辑能力与思维能力去串联起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认识本节课的内容;同时需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以此来巩固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明确做功的两个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定物体是否做工;初步理解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以及相关的实验,理解功及做功的因素,培养从生活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起学生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关于做功的各项教学讨论中。 (2)通过了解物体做功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体会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做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会使用公式进行简单基础的做功运算; 理解做功的两大要素,并学会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难点 根据做功的两大要素来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会使用力对物体做功的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方法 演示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情景操作、演示实验等形式,让学生直观观察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眼脑手共同参与下自主获取知识。
讲授法 通过教师直接使用多媒体课件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更加全面掌握该方面的知识。
讨论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疑惑进行讨论,深化本节课的知识。
学习方法 观察分析与实验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引导,组织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探讨,培养学生自我分析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练习法 在学生亲自参与下,经过自己的尝试体验,掌握知识,并通过相应的习题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器材 定滑轮、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木箱子、桌子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和媒体运用
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人们在使用机械工具时发现,省力的机器不省距离,省距离的机器不省力,那么力与距离有何种关系呢? 两到三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做实验:用定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一条线穿过滑轮,挂住钩码,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拉; 则有:①FS=Gh; ②物理学中把力与力的方向上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通过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以及做实验的方式导入新课,能够让学生对新的课程内容更加感兴趣,对知识更加渴望。
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功” 提出问题:怎么样力才算对物体做功呢? 让学生思考课本中的例子,并讨论哪一些现象是做了功;如:①吊车的作用力使货物移动一段距离,吊车对货物做功了吗? ②小孩用力推车,满头大汗,车却未动,小孩是否做功了? ③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动了,那小孩的重力是否做功了呢? 得出结论: ①吊车对货物做了功 ②小孩没有做功 ③小孩没有做功
通过上述的实例分析,可得出做功的两大要素: 组织学生讨论做功的两大要素 通过学生讨论后,可得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学生进行讨论
实验探究 在课堂上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趣味小实验,并分析讨论该实验中的相关物体是否还工作。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分析“功”的定义 ①用力推讲台的桌子(已经固定),讲台移动了吗,实验者是否感到劳累,实验者是否已经做功,为什么呢? ②抛出的小球,在地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 ③当你端着一盘水时,你是否感到累,你是否已经做功? 分析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力F; 距离S; 方向 通过学生的亲自试验与讨论,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相关知识,巧妙地利用做功的两大要素判断生活中的现象是否做功。 在演示多媒体时,可以启示学生通过前面的分析猜想影响功的大小的因素,并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活跃课堂的氛围。
公式引入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向学生讲授功的计算公式:W=FS; 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功的单位是N·m,专用名称是焦耳,国际单位中,用符号J表示,1J=1N·m 要求学生认真听讲,有疑惑要及时提出,掌握重难点。
例题讲解:(1)足球运动员用400N的力将足球踢出20m远,问运动员对足球做了多少功? (2)小明用50N的力将重100N的物品向前推了5m,求小明对该物体做了多少功。 学生先思考例题,再听教师讲解。
课堂练习 用100N的力将物体举高2米,做了多少功? 用100N的力提着物体沿扶梯走在2m高的平台上,做了多少功? 用100N的力将铅球投掷出10m做了多少功? 学生做练习,并且请三位同学进行板演 教师和学生对板演进行评价,并给予指正和肯定。
课后作业、总结 教师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同学们巩固知识。并做本节课的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节课程的热情,同时经过学生们的自主探究与分析,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理解也更加透彻。同时在通过针对性的习题练习后,也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