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15:20:53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画家石涛反对‘拟古”错,表述绝对,他没有完全反对“拟古”,反对的是“一味拟古”)
2.B(A项,“指出了文人画与画工画在创作意图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的是苏轼,不是董其昌。
C项,“历史的最高峰”说法错误,是“历史的第一个高峰”。D项,“开始追求笔墨与心灵直接
对应”说法错误,原文是说“同一机杼”,即构思和布局相同之处)
3.B(B项是材料一的中心观点)
4.A(“到宋代出现了禅宗一派”说法错误,从原文“到了宋代,其中最盛行的一支—禅宗”可
知,禅宗一派并不是出现在宋代)
5.①坚定文化自信,主动了解文人画的发展脉络,学习文人画的主要特点。②深刻理解中国艺
术精神,强调“画品即人品”的创作理念。③坚持“古为今用”“他为我用”“借古以开今”的发展
理念,积极融合新时代的发展内涵。(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B(“也为后文父亲患阿尔茨海默病埋下伏笔”分析错误,文中并无伏笔之意)
7.B(“刻画了乡长不作为的负面形象”分析错误,乡长是实在没有钱修路,并无不作为之意)
8.①长路是指乡村所修之路,修好前,坑坑注注,湿滑难行;修好后,更平更宽,景色宜人;同时也
象征着村民们通往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②短句是指父亲说的少,说的话铿锵有力,同时也
指父亲为修路做了很多。(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一条线索是父亲致力于改造乡村;②一条线索是儿子“他”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为大学生村
官,参与到新路扩建工程中。③两条线索交织,既突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又凸显了父子传承
共建美丽家园的主题。(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的情给分)
10.CFG[(原文标点)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故使如此。如此则善安从生]
11.C(两者文言句式不同,“我未之思也”是宾语前置句式,“臣未敢受也”是判断句式)》
12.D(“是因为他担心卫君身边的小人用谗言来打击他”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是故竞求射君
之心,而莫有非君之非者,此臣所以无非也”)
13.(1)子思住在卫国的时候,有个卫国人在河里钓鱼,钓到了一条鳏鱼,大得能装满一辆车子。
(得分点:“居”“得”“盈”各1分,句意1分)
(2)所以群臣都竞相猜度您的心思,而没有人敢批评您的过错。(得分点:“是故”“射”“非君”
各1分,句意1分)
14.①子思离开鲁国后,鲁君却没有祭扫他的宗庙。②子思现在居住在卫国,不在鲁国的臣子之
列。③子思祭祖也是在卫国。(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曾中向子思问道:“是使自己屈身于王侯之下而弘扬礼义之道呢,还是坚守志节而甘守贫贱
呢?”子思说:“如果礼义之道能够得到弘杨,当然是我的心愿。但如今天下的王侯们,又有谁能
够真正愿意弘扬礼义之道呢?所以与其试图通过屈身于王侯之下来弘扬礼义之道,还不如坚守
自己的节操而甘愿贫贱。屈尊于别人之下就必然受制于人,而坚守节操就无愧于礼义之道。”
【可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可】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
一单元及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人画是中国古代具有深厚、全面文学修养的文人士大夫画家的绘画,它与民间传统绘画、
宫廷画师的绘画都有着明显不同的特色。文人画重主观意念、重表现、重写意的美学思想似乎

是中华民族艺术特定的遗传基因,早早就存在于中国画的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中了。
关于文人画的起源,画坛普遍认为北宋时期是文人画创作形成自觉意识和成熟的时期。北

宋苏轼首先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他在一段画跋中写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苏轼

不仅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还明确界定了“士人画”与“画工画”的不同,他认为画工画只知道
画表面形体,只得到些皮毛,是对自然事物的描摹,无“意气”,所以“看数尺许便倦”,而士人画则

有深度,取其内在意气而不重表面皮毛,所以“真士人画也”。这是文人画与画工画在创作意图
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傅抱石也有这样的描述:文人画第一是文(诗),第二是人(人品),第三是画(技法)。其实这
其中就包含了人的学问、道德人品和绘画技法三层意思,中国艺术讲究“画品即人品”,强调人的

人品、道德、学问与绘画的统一,强调画家的人品和才情是第一位的,这具有浓厚的人文价值,似
乎就是中国艺术精神之所在。
虽然苏轼提出了“士人画”并明确了“士人画”与“画工画”的不同,但“文人画”这一概念,却
是明末董其昌首先提出的。他不仅首先提出了“文人画”的概念,还对历代画家做出了明确的划
分。他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王维)始。其后董原、巨然为嫡子。王晋卿、米芾皆从董、巨得
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微明则又远借衣钵。”由
此可见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可谓是历史悠久、一脉相承。
董其昌指出唐代王维是“文人画之祖”,“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就是指王维。
之所以说文人画在北宋时期发展完备,是和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首先宋朝
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等空前繁荣的时期:其次佛救自唐传入中原大地后,经过本土化发
展,到了宋代,其中最盛行的一支—禅宗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学
说一理学。也正是在这种文化大繁荣的基础上出现了“逸格”的说法,讲究“逸”美,这也正是
文人画的主旨思想,所以说文人画形成于这一时期是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
【可高一语文第1而(#8而1可1
餐国全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