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测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辽宁省鞍山市马驿屯的白大娘在解放前出生,一直没有名字,结婚前人们叫她刘姑娘,结婚后人们叫她白大娘。为参加1953年的普选,70岁的她让家人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刘文明”,郑重地写在了选民证上。这反映()
A. 土地改革激发生产积极性 B. 三大改造提升了白大娘的文化素养
C. 妇女积极参加基层的普选 D. 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保障人民权利
2.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毛泽东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
A. 土地改革取得了极大胜利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C.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领导班子 D.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2018年3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再次修改。1954年宪法颁布后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1954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尚未成功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还未废止
C. 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D. 第一个五年计划尚未完成
5.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实践“人民来制定宪法”思想的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6.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下图为20世纪50、60年代发行的部分人民币图案,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一系列建设,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8.在“一五”计划取得的建设成就中,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联系的工程项目是()
A. 川藏、新藏、青藏公路 B. 鹰厦、宝成铁路
C. 武汉长江大桥 D. 鞍山钢铁公司
9.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实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美好愿望的建设成就是( )
A. 鹰厦铁路 B. 宝成铁路 C. 川藏公路 D. 武汉长江大桥
10.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以下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②修建青藏、新藏等公路
③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1.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中国人寻求了一个多世纪的梦想。为实现这一“梦想”,新中国于1953年开始( )
A. 实行土地改革 B.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以下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乡镇企业的发展
C.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D. 工业布局的调整
13.如图是张老师上课时的板书设计。请你根据内容为其拟定一个最适当的标题( )
A. 土地改造 B. 三大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A.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C. 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15.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对________进行的改造()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交通运输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6.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导致这些数据的直接原因是()
A. 新中国的建立 B. 召开一届全国人大
C. 实施三大改造 D. 掀起“大跃进”运动
17.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下面不能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词汇是()
A. 生产合作社 B. 赎买 C. 集体化 D. 大跃进
18.“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
A. 背景 B. 目的 C. 内容 D. 作用
19.下图展示的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某行业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的情况。下列做法,与图示目的相同的是( )
A. 颁布《土地改革法》,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 实行包产到组、包干到户,打破农业生产上的“大锅饭”
C. 成立缝纫社、铁业社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 创办经济特区,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0.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下面不能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词汇是( )
A. 生产合作社 B. 赎买 C. 集体化 D. 大包干
21.下面年代尺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其中②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 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B. 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C. 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D. 左倾泛滥,国家内乱
22.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 )
A. 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 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 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23.“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A.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4.下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民经济走势图,产生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A. 土地改革、中共八大 B. 中共八大、“大跃进”运动
C. “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D. 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
25.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现严重失误。出现失误的原因是( )
A. 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 B. 人民群众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 各地频繁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 D.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2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时期, 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的趋势是( )
A. 经济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B. 初期和中期较好,后期有问题
C. 初期和后期较好,中期有问题 D. 初期有问题,后期逐步得到纠正
27.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小说《蛙》有以下描写:“1962 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 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导致过去三年土地“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的开展 B.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 人民公社化的展开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8.“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这则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A. 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B. 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 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D. 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29.标语口号体现了时代特色。在某些旧报上我们还能看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等标语口号。其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的是( )
A. 三大改造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 D. “文化大革命”
30.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吸取的最主要教训是( )
A.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B. 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
C.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D.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 1954年,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三 如图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四 一五腾飞,两个第一,三藏三鞍,四鹰铁路,五(武)汉大桥,六百项目。
(1) 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状况?
(2) 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3) 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主要重工业企业分布在哪里?试举两例说明。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口诀中“三藏”对应的成就。
(5) 材料三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比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32.“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建国后,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相应调整,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材料二:
材料三: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分配方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社员)工资分5-7个等级,由公社统一发放。生产好坏分配也一样。
材料四: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在村西一间茅屋里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包干到户的第一年,这个自实行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
(1) 什么事件导致上表中土地占有比重发生改变?
(2) 材料二图片反映的是同一重大历史事件,请你写出这一事件的名称。
(3) 材料三反映了在当时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该“失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材料四反映了农村改革实行了什么新措施?该措施的实施有何作用?
(5) 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从中你有何认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云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发行的一本图书,目录如下(节选)
引子 1958年北戴河之夏
第一章 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
第二章 发动“大跃进”,出台“总路线”
第三章 高产“卫星上天”,钢铁“元帅升帐”
第四章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
材料二
材料三 这场持续了十年的政治运动,给十亿中国人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损失以及人身伤害,更大的伤害是心灵层面的,只有那些经历过这次运动的人,才能了解它真正的含义。
(1) 根据节选图书目录判断在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 “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怎样的良好愿望?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造成了哪些不良的后果?
(3) 材料二图片中三位英雄模范分别是谁?他们的称谓分别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应该学习什么精神?
(4) 材料三中“这场持续了十年的政治运动”指的是什么?在这场运动中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的人物是谁?
(5)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曲折和失误,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 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团结起来, 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 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49年9月21日)
材料二
行业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方式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材料三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在我国的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占32.2%,合作社经济占53.4%,公私合营经济占7.3%,三者合计,公有制经济占92.9%。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先人反对内外压迫者的途径, 并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三大改造的行业,并写出材料二中处所缺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大改造的结果。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1949—1956年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绝密★启用前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测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辽宁省鞍山市马驿屯的白大娘在解放前出生,一直没有名字,结婚前人们叫她刘姑娘,结婚后人们叫她白大娘。为参加1953年的普选,70岁的她让家人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刘文明”,郑重地写在了选民证上。这反映()
A. 土地改革激发生产积极性 B. 三大改造提升了白大娘的文化素养
C. 妇女积极参加基层的普选 D. 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保障人民权利
答案:C
【解析】根据“为参加1953年的普选,70岁的她让家人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刘文明’,郑重地写在了选民证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妇女积极参加基层的普选,C项正确;土地改革是在1950-1952年进行,排除A项;材没有涉及三大改造,排除B项;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是在1954年,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毛泽东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结合题干描述“人民来制定宪法”“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可知,该宪法是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即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推测该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故选C。
3.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
A. 土地改革取得了极大胜利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C.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领导班子 D.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结合教材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故选择D。
4.2018年3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再次修改。1954年宪法颁布后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1954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尚未成功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还未废止
C. 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D. 第一个五年计划尚未完成
答案:C
【解析】略
5.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实践“人民来制定宪法”思想的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实践“人民来制定宪法”思想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故D正确。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故A错误。
1945年召开了中共“七大”,故B错误。
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故C错误。
故选D。
6.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下图为20世纪50、60年代发行的部分人民币图案,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据新中国曾发行的部分人民币图案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图案中能得出的信息是在1953年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各民族大团结”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人民代表步出人民大会堂说明当时我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一五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的相关史实。
7.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一系列建设,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内容。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故选B。
8.在“一五”计划取得的建设成就中,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联系的工程项目是()
A. 川藏、新藏、青藏公路 B. 鹰厦、宝成铁路
C. 武汉长江大桥 D. 鞍山钢铁公司
答案:A
【解析】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1953—1957年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川藏、新藏、青藏公路是在“一五”计划取得的建设成就中,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联系的工程项目,A项符合题意;BCD项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但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项。
9.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实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美好愿望的建设成就是( )
A. 鹰厦铁路 B. 宝成铁路 C. 川藏公路 D. 武汉长江大桥
答案:D
【解析】据题干”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10.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以下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②修建青藏、新藏等公路
③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是1957年,修建青藏、新藏等公路,所以①②④是正确的选项;③选项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成就,排除。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一五计划成就的相关知识点。
11.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中国人寻求了一个多世纪的梦想。为实现这一“梦想”,新中国于1953年开始( )
A. 实行土地改革 B.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就是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就是发展重工业。
12.以下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乡镇企业的发展
C.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D. 工业布局的调整
答案:A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农民报名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组织的木器生产合作社、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反映的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题干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A项正确;题干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项;题干和工业布局的调整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如图是张老师上课时的板书设计。请你根据内容为其拟定一个最适当的标题( )
A. 土地改造 B. 三大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解析】三大改造的对象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从此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标题应为三大改造。
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改造的相关内容。
本题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14.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A.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C. 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要求运用所学解答图片信息。
【解答】
A.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赎买的方式,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故A正确。
B.三大改造属于向社会主义过渡,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故B错误。
C.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设的转折时期,故排除C。
D.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加速了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故排除D。
故选A。
15.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对________进行的改造()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交通运输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选择A项。
16.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导致这些数据的直接原因是()
A. 新中国的建立 B. 召开一届全国人大
C. 实施三大改造 D. 掀起“大跃进”运动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点三大改造。切入点为“1956年底”“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公私合营”。在三大改造中,对农业、手工业采用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进行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进行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故选择C项。
17.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下面不能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词汇是()
A. 生产合作社 B. 赎买 C. 集体化 D. 大跃进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BC.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赎买的方式,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建立全民所有制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ABC都与社会主义改造有关,故ABC能反映。
D.“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开始的,故D不能反映。
故选D。
18.“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
A. 背景 B. 目的 C. 内容 D. 作用
答案:A
【解析】“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1954年起,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956年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本题以题干信息为依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9.下图展示的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某行业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的情况。下列做法,与图示目的相同的是( )
A. 颁布《土地改革法》,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 实行包产到组、包干到户,打破农业生产上的“大锅饭”
C. 成立缝纫社、铁业社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 创办经济特区,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展示的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过渡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方式是加入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营。故选C。
20.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下面不能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词汇是( )
A. 生产合作社 B. 赎买 C. 集体化 D. 大包干
答案:D
【解析】略
21.下面年代尺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其中②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 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B. 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C. 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D. 左倾泛滥,国家内乱
答案:A
【解析】观察题干年代尺及及所学知识可知,②是指1956--1966年,这一阶段体现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在曲折发展,故②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选项A。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相关史实。
22.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特征?( )
A. 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 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 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1953年,中共中央开始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8年推行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客观规律,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灾难;从1960年起,中共开始转变政策,国民经济逐渐恢复;至1965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综合来看,1956-1966年这一历史阶段是成就与挫折并存的。
故选D。
23.“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A.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探索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失误和挫折,面对“大跃进”等失误,中共中央进行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故“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共同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故选D。
24.下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民经济走势图,产生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A. 土地改革、中共八大 B. 中共八大、“大跃进”运动
C. “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D. 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1958—1961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发展, 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下滑。1961年, 党和政府开始对经济进行调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针,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故选C。
25.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现严重失误。出现失误的原因是( )
A. 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 B. 人民群众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 各地频繁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 D.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答案:A
【解析】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现严重失误。出现失误的原因是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总路线的指导下,1958年,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由于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错误,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本题以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现严重失误为依托,考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2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时期, 我国经济建设呈现的趋势是( )
A. 经济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B. 初期和中期较好,后期有问题
C. 初期和后期较好,中期有问题 D. 初期有问题,后期逐步得到纠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是从1956年到1966年, 初期“一五”计划完成,形势较好;1958年开始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给经济建设带来了破坏, 加上自然灾害严重, 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961年我国开始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到1965年, 经济恢复发展。所以C符合题意。
27.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小说《蛙》有以下描写:“1962 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 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导致过去三年土地“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的开展 B.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 人民公社化的展开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C
【解析】由于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1958年发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使国家和人民1959年到1961年遭受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困难。导致过去三年土地“几乎是颗粒无收”。
故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发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本题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8.“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这则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A. 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B. 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 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D. 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答案:B
【解析】“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这则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故选B。
29.标语口号体现了时代特色。在某些旧报上我们还能看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等标语口号。其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的是( )
A. 三大改造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 D. “文化大革命”
答案:D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他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批判党内出现的走资派和修正主义。“文革”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故“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
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识点。“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
30.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吸取的最主要教训是( )
A.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B. 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
C.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D.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答案:C
【解析】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吸取的最主要教训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办事。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因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总路线的指导下,1958年,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本题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为依托,考查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吸取的最主要教训。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 1954年,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三 如图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四 一五腾飞,两个第一,三藏三鞍,四鹰铁路,五(武)汉大桥,六百项目。
(1) 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状况?
(2) 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3) 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主要重工业企业分布在哪里?试举两例说明。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口诀中“三藏”对应的成就。
(5) 材料三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比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小题1】我国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小题2】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小题3】东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等。
【小题4】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小题5】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解析】1.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史实。掌握一五计划的背景、成就、意义。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一五计划的背景。
2.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史实。掌握一五计划的背景、成就、意义。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一五计划的背景。
3.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史实。掌握一五计划的背景、成就、意义。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一五计划的成就。
4.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史实。掌握一五计划的背景、成就、意义。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一五计划的成就。
5.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史实。掌握一五计划的背景、成就、意义。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一五计划的意义。
32.“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建国后,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相应调整,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材料二:
材料三: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分配方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社员)工资分5-7个等级,由公社统一发放。生产好坏分配也一样。
材料四: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在村西一间茅屋里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包干到户的第一年,这个自实行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
(1) 什么事件导致上表中土地占有比重发生改变?
(2) 材料二图片反映的是同一重大历史事件,请你写出这一事件的名称。
(3) 材料三反映了在当时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该“失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材料四反映了农村改革实行了什么新措施?该措施的实施有何作用?
(5) 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从中你有何认识?
答案:【小题1】土地改革。
【小题2】三大改造。
【小题3】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小题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等。
【小题5】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
(1)本题考查土地改革。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土地改革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
2.
(2)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改造的知识点。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三大改造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
3.
(3)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内容。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民公社化运动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
4.
(4)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
5.
(5)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云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发行的一本图书,目录如下(节选)
引子 1958年北戴河之夏
第一章 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
第二章 发动“大跃进”,出台“总路线”
第三章 高产“卫星上天”,钢铁“元帅升帐”
第四章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
材料二
材料三 这场持续了十年的政治运动,给十亿中国人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损失以及人身伤害,更大的伤害是心灵层面的,只有那些经历过这次运动的人,才能了解它真正的含义。
(1) 根据节选图书目录判断在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 “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怎样的良好愿望?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造成了哪些不良的后果?
(3) 材料二图片中三位英雄模范分别是谁?他们的称谓分别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应该学习什么精神?
(4) 材料三中“这场持续了十年的政治运动”指的是什么?在这场运动中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的人物是谁?
(5)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曲折和失误,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小题1】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小题2】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小题3】图(a):王进喜——“铁人”,图(b):焦裕禄——党的好干部,图(c):雷锋——解放军好战士。艰苦奋斗,坚定信念,以国家利益为重。(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4】“文化大革命”。刘少奇。
【小题5】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立足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健全民主与法制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
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及影响。
2.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重大失误。
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及影响。
3.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
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及影响。
4.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重大失误。
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及影响。
5.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重大失误。
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及影响。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 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团结起来, 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 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49年9月21日)
材料二
行业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方式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材料三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在我国的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占32.2%,合作社经济占53.4%,公私合营经济占7.3%,三者合计,公有制经济占92.9%。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先人反对内外压迫者的途径, 并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三大改造的行业,并写出材料二中处所缺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大改造的结果。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1949—1956年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答案:(1)途径: 不屈不挠的斗争。
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行业: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3)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4)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
(1)据材料一“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可知, 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先人反对内外压迫者的途径是不屈不挠的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据材料二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行业是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年, 我国在农村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 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 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 农民踊跃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上了集体化道路。故是农业生产合作社。
(3)据材料三“到1956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公有制经济占92.9%”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
(4)本题为总结性试题,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1956年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