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考查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内容)(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考查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内容)(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1 16:1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阶段性综合复习训练 (考查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内容)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00年,美国纽约市近400万人口中,有150万人居住在贫民窟。1911年,英国一些城市中两人以上同住一间屋的比例仍相当高。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 B.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C.英美社会治理的滞后 D.英美经济水平的倒退
2.19世纪中后期,工厂制度进入中国。至1913年,工厂数量已颇具规模。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人统计发现,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工厂制度( )
A.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物 B.是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C.仍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 D.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3.“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
①自给自足 ②无需交纳赋税 ③男耕女织 ④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宫女铜像的体内是中空的,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燃烧产生的烟雾可以沉淀在宫女体内。截止目前西汉出土文物中具有类似造型的还有很多,如图。由以上信息可知,汉代( )

图1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长信宫灯 图2西汉海昏侯墓青铜雁鱼灯
A.艺术设计体现环保意识 B.私营手工业技术精湛
C.当时青铜工艺领先世界 D.受封诸侯国独立性强
5.《后汉书·张让传》记载,掖庭令毕岚“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魏略》则记载“马钧居京师,有地可为园,患无水以灌,乃作翻车,令童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出更入,其巧百倍于常”。翻车的这一变化体现出( )
A.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技术转型 B.农田灌溉工具技术不断提高
C.由洒水工具到灌溉工具的演变 D.由人力到自然力的动力进步
6.普鲁士于1717年、1763年和1825年三次颁布法令,规定儿童必须入学接受教育,否则政府将对家长处以罚金。上述做法( )
A.推进了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B.得益于教育体系的完善
C.延滞了马克思主义的兴起 D.顺应了工业革命的潮流
7.19世纪70年代前后,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主要因素是( )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 B.外资企业雄厚技术力量的援助
C.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D.清政府优化了投资环境
8.下图为19世纪法国工农业生产者及法国农民占地情况表。据此可知,19世纪的法国( )
A.工业革命打击了小农经济 B.小农经济产业优化升级迅速
C.农村贫富分化现象较严重 D.小农经济制约工业化的发展
9.下图所示为勃列日涅夫时期农业投资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比重。这一举措旨在( )
A.确立农业建设的中心地位 B.增强工业建设的经济基础
C.打破僵化落后的苏联模式 D.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
10.美国《1936年密西西比工业法》规定,由州政府授权地方发行工业发展债券以建造厂房或购买设备,再租给外来私人企业,以企业交纳的租金偿还债券本息。因厂房设备归地方政府所有,企业无须缴纳地产税,购买债券的投资者也不必为利息收入缴纳联邦所得税。这一规定表明( )
A.联邦政府的影响力下降 B.地方政府积极干预经济
C.政府强化市场体制作用 D.垄断资本控制国家经济
11.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而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这一时期贸易情况说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国际合作不断加深
C.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 D.美国谋求世界霸权
12.美国在战后涌现了“婴儿潮”,与生育率上升同步的还有育儿观念的变化,美国社会从国家到个人都非常重视教育。这一变化反映了美国( )
A.计划生育政策已初见成效 B.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严重
C.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潮 D.意在抵制人口移民问题
13.16世纪至18世纪初,大规模的殖民地开拓为国际分工准备了条件,确立了早期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分工的最初形式——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国际分工体系。这一国际分工体系( )
A.实质是农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体系 B.反映出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C.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贸秩序相适应 D.促使远程贸易逐渐发展到洲际贸易
14.苏格兰学者休谟(1711—1776年)曾对当时流行的“与别国贸易其实是别国要赚我们的钱”的“贸易猜忌说”进行谴责,他指出并不存在总想着“从经济上搞垮邻国”的现象,“各国优势不同,彼此互通有无,不必担心恶性竞争的发生”。休谟意在说明( )
A.经济民族主义具有必然性 B.自由贸易符合国家利益
C.政府应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市场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15.古代两河流域人形成了格式比较固定的契约模式,一个标准的果园买卖契约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对果园的描述(面积、位置);买方和卖方;果园的价格;对交易完成仪式的描述;声明对交易满意,将来任何一方不得对交易提出争议、诉讼; 起誓、证人、时间。据此可知,当时两河流域( )
A.经济活动影响社会生活 B.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商业发展理念领先世界 D.公平正义观念深入人心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民初,随着汉口镇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武汉与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武汉棉业贸易格局在外力冲击下开始重塑。早期工业化的推进使武汉地区棉业从生产到销售环节发生了系列变革。
材料二 1920年—1932年中国进口各国棉花情况表
年份国别 印度 美国 日本 其他 总计
担 % 担 % 担 % 担 % 担
1920 418964 60.9 34049 4.9 161978 23.5 73505 10.7 688496
1922 1370069 73.7 155319 8.4 302895 16.3 29587 1.6 1857870
1924 669267 54.3 107180 8.7 426541 34.6 28487 2.3 1231475
1926 1529033 54.7 506424 18.1 733964 26.3 26197 0.9 2795618
1928 981673 50.8 489230 25.3 447735 23.2 14652 0.8 1933290
1930 1941681 55.8 1143874 32.9 350591 10.1 45078 1.3 3481224
1932 426014 11.5 3102351 83.4 88934 2.4 102230 2.7 371952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武汉地区传统、近代棉业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变这种现象的合理对策。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茶是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最主要的出口茶类,它的发展状况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发展的晴雨表。
材料一 表1 1864—1917年红茶出口数量及其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表
年份 1864 1874 1884 1887 1892 1897 1902 1912 1917
数量(担) 1024871 1444249 1564456 1629881 1101229 764915 687289 648544 472272
比重(%) 74.5 83.27 7.6 75.7 67.9 49.9 45.2 43.8 42.0
总量(担) 1375000 1735379 2016217 2152970 1622681 1532158 1519211 1481700 1125535
——据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业复兴计划》等整理材料二 表2 1886—1889年英国市场上中国茶与印度茶、锡兰茶销量比重表
年份 1886 1887 1888 1889
中国茶比重(%) 62.1 51.2 46.5 32.3
印度茶比重(%) 34.6 43.4 44.0 48.9
锡兰茶比重(%) 3.3 5.4 9.5 18.8
三国茶总量(磅) 157990618 154887524 162671092 164771366
——据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949)》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茶叶贸易的兴衰与晚清民国社会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86—1889年英国市场上中国茶销量比重变化带来的影响。
三、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贸易霸权之路
20世纪上半期,经历了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压力与调整后,美国通过签署法案或协定的方式,完成了自身从贸易实力的积累到贸易权力的生成、再到贸易霸权的转变。
阶段 法案 措施 简介
第一阶段 1913年《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案》 大幅下调关税 当时欧洲各国对那些既非自己殖民地范围内,又未与自己签署贸易协定的国家,普遍施行高贸易壁垒的政策。美国在1913年仍只满足于对西半球的统治权,常因此原因遭受贸易歧视,主动给予他国贸易优惠,借以换取他国对自己的平等待遇。
第二阶段 1930年《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 大幅调高关税税率 该法案影响了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贸易政策中关于市场开放程度的倾向性,这种影响力产生作用的基础在于战前贸易秩序的破坏。
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案》 下调进口关税 美国贸易从此摆脱了浓重的国内政治色彩,成为在国际上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
第三阶段 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 以美国为主的战后经济秩序重建者支撑起一个由更多国家组成的更低贸易壁垒的多边协定。
——摘编自张馨《美国对外贸易背后的霸权逻辑》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的“贸易霸权之路”加以解读。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世界历史中,文明中心的产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公元前5~4世纪,雅典经济发达,政治上相对自由,公众参与政治,由此产生一种文化上的吸引力,最早成为欧洲的文明中心。继希腊之后,罗马成为欧洲文明的中心所在。罗马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国家制度建设和法律上。14~17世纪意大利发展成为欧洲的文明中心,文艺复兴运动是其标志。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文明中心都能够维持不坠。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衰弱,文明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了英国、法国等新兴民族国家。欧洲历史上文明中心的转移,还见证了帝国模式的衰弱和民族国家的崛起。如果说16、17世纪的欧洲是德意志、西班牙的天下,那么,18、19世纪在欧洲舞台上独领风骚的则是英、法等新兴民族国家。一方衰亡,一方兴起,显示出大国间力量转移的清晰轨迹。
——摘编自朱孝远周施廷《全球化进程中文明重心的转移》
解读材料,围绕文明中心的形成和转移,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具体明确,阐释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据材料可知,美英两国的城市中有很多人存在居住难的问题,这主要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等因素导致的,B项正确;“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主要表现两个阶级或者几个阶级在政治,经济与社会上的矛盾,但是材料主要陈述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排除A项;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英美社会治理不断进步,“英美社会治理的滞后”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英美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倒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13年以前我国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名人员包括地主、商人、买办和华侨,体现了当时我国多阶层推动近代化的情况,说明中国近代工厂制度深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影响,D项正确;实业救国是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一种思想,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近代工厂制度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的结论,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中国近代工厂制度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小农经济,其基本特点包括自给自足、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来源,②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长信宫灯和青铜雁鱼灯都是将烟气导溶于水中以保持室内清洁,说明艺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A项正确;长信宫灯和雁鱼灯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排除B项;材料并未将青铜工艺与世界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等措施,受封诸侯国受中央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和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毕岚制作的翻车是一种洒水车,尚未用于灌溉农田,马钧加以改进,并首先将翻车用作灌溉田地,因此翻车的这一变化体现出由洒水工具到灌溉工具的演变,C项正确;东汉时期社会相对安定,三国时期战乱较多,翻车技术却得到改进,排除A项;东汉时期毕岚制作的翻车尚未用于灌溉农田,排除B项;灌溉工具翻车是以人力作为动力的,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时空是1717年至1825年的普鲁士。根据材料“普鲁士于1717年、1763年和1825年三次颁布法令,规定儿童必须入学接受教育,否则政府将对家长处以罚金。”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普鲁士运用法律手段使儿童接受教育,学自然科学知识,意在为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和技术劳动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普鲁士现代化进程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普鲁士教育体系完善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颁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题干信息与延滞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这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C项正确;明清时期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发,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这种萌芽状态遭到扼杀,排除A项;外资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这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发展,排除B项;此时的清王朝并未优化投资环境,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法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在19世纪下半叶,法国农村的土地占有上,小农占比过高,这影响了法国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法国农业生产率不高,而且小农被束缚在地方性的小市场上,这就使得法国从事农业的人口高于从事工业的人口,在工业革命期间,工业化进程受到小农经济的拖累,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业革命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与小农经济产业优化升级无关,排除B项;从材料数据来看,不能得出农村贫富分化严重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苏联)。根据材料,勃列日涅夫时期农业投资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比重在增加,增加农业投资可以增强农业部门的发展,为工业建设提供更稳定的农产品供应和基础,农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和食品资源,支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B项正确;图中所示的农业投资占比并不能明确地表明农业建设成为了中心地位,事实上,在苏联时期,工业和重工业通常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排除A项;打破僵化落后的苏联模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全面的经济和政治改革,仅仅通过农业投资的增加可能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打破苏联模式,排除C项;虽然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可能是农业投资的一个目标,但这并不是主要的目的,农业投资也可以着眼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美国)。据材料“州政府授权地方发行工业发展债券以建造厂房或购买设备,再租给外来私人企业”及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一种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材料中州政府的行为反映的正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项正确;在美国联邦制下,州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根据州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就说明联邦政府影响力下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非强化市场体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没有涉及垄断资本对国家经济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美)。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表达出日本多个领域对美商品输出,反映了该时期日美之间经济联系密切以及生产和消费全球化的发展,说明当时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C项正确;这一时期贸易情况说明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日美贸易情况无法反映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A项;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合作不断加深”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是日美贸易关系,未体现美国谋求世界霸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出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劳动力和劳动者的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婴儿潮”的出现体现了劳动力需求,重视教育体现了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材料整体反映了经济发展对社会风潮的影响,C项正确;美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排除A项;婴儿潮的出现不能说明人口老龄化严重,排除B项;婴儿潮的出现反映了人民对于生育的愿望,并不能说明是在抵制人口移民,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6世纪至18世纪初(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6世纪至18世纪初,西欧国家进行大规模海外殖民,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占优势的是宗主国,而这一时期宗主国几乎都是西欧国家,因此,这一国际分工体系伴随着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贸易秩序,C项正确;当时尚未进行工业革命,不存在工业国,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排除B项;古代的丝绸之路贸易就是洲际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8世纪(苏格兰)。据材料“各国优势不同,彼此互通有无,不必担心恶性竞争的发生”可知,休谟主张各国之间应互通有无,自由贸易,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自由贸易的重视,经济民族主义是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与题干所述自由主义相反,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自由贸易的重要性,并不是重商主义政策,排除C项;仅从材料,并未提及市场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材料所述格式比较固定的契约模式的形成得益于商业的发展,反映经济活动影响社会生活,A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商业契约,而非法律规定,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商业发展情况,不能断定“领先世界”,排除C项;仅凭契约模式的完备不能推断社会观念,古代世界文明发展程度有限,“公平正义观念深入人心”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6.(1)传统棉业特征:属于小农经济范畴;专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简;市场规模小、范围小。近代棉业特征:专业植棉、产棉,纺织已经发生分离;机器生产较为普遍;市场扩大,发展深受国际市场影响。
(2)原因: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棉花;中国无完整的关税自主权,无法有效保护本国棉花市场;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中国棉花种植、加工等方面技术落后致使国际市场竞争力低下等。对策:政府要重视棉花产业的发展,提高棉花的国际抗风险能力;改进棉花种植、加工技术;争取关税自主权,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中国)。传统棉业特征:据材料一图1并结合所学可知,属于小农经济范畴;专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简;市场规模小、范围小。近代棉业特征:据材料一“早期工业化的推进使武汉地区棉业从生产到销售环节发生了系列变革”和图2并结合所学可知,专业植棉、产棉,纺织已经发生分离;机器生产较为普遍;据材料一“武汉与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武汉棉业贸易格局在外力冲击下开始重塑”并结合所学可知,市场扩大,发展深受国际市场影响。
(2)本题是背景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0年—1932年(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1920年—1932年中国进口各国棉花情况表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棉花;据所学从关税自主权、民族工业和技术等角度分析可知,近代中国无完整的关税自主权,无法有效保护本国棉花市场;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中国棉花种植、加工等方面技术落后致使国际市场竞争力低下等。第二小问对策,可以从政府政策、科技和对外政策等角度去思考,具体为:政府要重视棉花产业的发展,提高棉花的国际抗风险能力;改进棉花种植、加工技术;争取关税自主权,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17.(1)关系:从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红茶贸易从繁荣走向衰落。红茶贸易的兴衰折射出晚清民国社会的变迁: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辟一系列通商口岸,国际市场对红茶的强烈需求为中国红茶提供了广阔市场,中国红茶外销在19世纪中期迎来繁荣;晚清民国以来,小农经济逐渐瓦解但仍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茶业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茶园规模小、资本微弱、管理水平低、生产效率低、茶质难以统一;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中国茶业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剥削,茶质难以保证,中国茶叶的国际声誉严重受损,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红茶贸易逐渐衰落。
(2)影响:对中国: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中国茶业趋于萧条,冲击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茶业的振兴。(任答两点即可)对世界:客观上推动了世界茶叶种植和生产的进步;促进了世界茶叶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联系。(任答两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关系:分析表格信息可知,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红茶出口数量先增后降,英国市场上中国茶比重下降,印度茶、锡兰茶比重上升,反映中国红茶贸易从繁荣走向衰落。结合所学可知,红茶贸易的兴衰折射出晚清民国社会的变迁,注意结合晚清民国的重要史实及阶段特征(政治、经济等方面),从国内外背景、中国茶业的特点等方面分析。具体而言:鸦片战争后,国际市场对红茶的需求促进中国红茶外销在19世纪中期迎来繁荣;但中国茶业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剥削,面临印度茶、锡兰茶的竞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红茶贸易逐渐衰落。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86—1889年中国和世界。根据表2可知,1886—1889年英国市场上中国茶销量比重逐渐下降。在分析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时,可从对中国和对世界两个角度切入,具体可结合中国茶叶的国际地位、茶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世界茶叶生产及茶叶贸易等进行分析。具体而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红茶贸易逐渐衰落,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冲击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茶业的振兴;同一时期印度茶、锡兰茶比重上升,推动了世界茶叶种植、生产和茶叶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联系。
18.第一阶段: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世界殖民体系确立,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扩张与争夺加剧,欧洲殖民国家推行高贸易壁垒。该时期美国国内奉行孤立主义,处于大国体系的边缘。美国遭受贸易歧视,大幅下调关税,换取平等待遇,积累贸易实力。
第二阶段:一战后帝国主义实力对比发生变化,20年代末美国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大幅调高关税税率,推行贸易保护主义。1934年以“互惠”的名义下调关税,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国际贸易中获取优势,贸易权力生成。
第三阶段:二战后,各国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主导建立关税与贸易协调机制,在该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确立了贸易霸权。
在不同时期,美国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维护国家利益,逐步确立了贸易霸权地位。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13年至1947年的美国。第一阶段:根据材料“1913年《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案》”“当时欧洲各国对那些既非自己殖民地范围内,又未与自己签署贸易协定的国家,普遍施行高贸易壁垒的政策。”及所学可知,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世界殖民体系确立,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扩张与争夺加剧,欧洲殖民国家推行高贸易壁垒;根据材料“大幅下调关税”“美国在1913年仍只满足于对西半球的统治权,常因此原因遭受贸易歧视,主动给予他国贸易优惠,借以换取他国对自己的平等待遇。”及所学可知,该时期美国国内奉行孤立主义,处于大国体系的边缘。美国遭受贸易歧视,大幅下调关税,换取平等待遇,积累贸易实力。第二阶段:根据材料“1930年《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大幅调高关税税率”“该法案影响了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贸易政策中关于市场开放程度的倾向性,这种影响力产生作用的基础在于战前贸易秩序的破坏。”及所学可知,一战后帝国主义实力对比发生变化,20年代末美国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大幅调高关税税率,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根据材料“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案》”“下调进口关税”“美国贸易从此摆脱了浓重的国内政治色彩,成为在国际上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及所学可知,1934年以“互惠”的名义下调关税,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国际贸易中获取优势,贸易权力生成。第三阶段:根据材料“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以美国为主的战后经济秩序重建者支撑起一个由更多国家组成的更低贸易壁垒的多边协定。”及所学可知,二战后,各国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主导建立关税与贸易协调机制,在该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确立了贸易霸权。综上所述,在不同时期,美国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维护国家利益,逐步确立了贸易霸权地位。
19.示例:
论点:近代文明中心由欧洲转移到太平洋沿岸。
阐释:近代以来,西方借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使世界文明的中心向欧洲转移,产生了欧洲中心主义,并逐渐演变为西方中心主义或曰西方中心论,在18世纪至20世纪产生了很大影响。伴随着一战和二战的影响,欧洲的文明中心受到动摇。二战后,美国牵头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并且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文化影响力,成为世界文明中心。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力量在转移,秩序在调整,话语在重构,文明中心在东移。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大历史观辨析历史规律、世界大势和时代风云,把握民族复兴全局和世界百年变局,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世界文明中心逐渐向中国转移的曙光。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14~17世纪意大利发展成为欧洲的文明中心,文艺复兴运动是其标志。”“18、19世纪在欧洲舞台上独领风骚的则是英、法等新兴民族国家”和所学可知,近代世界文明文明中心由欧洲逐渐向太平洋沿岸转移。关于阐释可从欧洲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中心地位的冲击、美国在二战后崛起及21世纪以来中国的复兴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