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22:5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学创作,节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十课,由才华横溢的作者晓年执笔。作品基于史实,生动描绘了毛主席在得知挚爱的儿子毛岸英牺牲的沉痛消息后,内心的极度痛苦与挣扎。在历经深思熟虑后,他毅然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展现了一位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与父爱如山。
全文精巧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毛主席接到关于毛岸英在朝鲜英勇牺牲的电报,他悲痛欲绝,心情沉痛至极。第二部分则聚焦于毛主席面临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的艰难抉择,他内心历经了痛苦的挣扎,最终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庄重决定。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毛主席作为父亲的深情厚爱,更彰显了他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宽广胸怀与崇高精神。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聚焦于“责任”,通过阅读课文中细腻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我们得以深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本文正是这样一篇范例,通过生动的描绘,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毛主席内心的波澜壮阔。课文中还配有一幅插图,画面上连绵起伏的群山与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相映成趣,营造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这不仅与课题相呼应,更象征着毛主席博大的胸怀与先烈们不朽的革命精神。这幅插图如同画龙点睛之笔,将读者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幅插图作为课件背景,它不仅能够为课堂增添一抹亮色,更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主旨,感受毛主席的伟大情怀。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符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又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深入理解课文中细致入微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来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体验毛主席在痛失爱子后那种深切的悲痛与超乎寻常的宽广胸怀。教学重点则在于通过细致品味这些描写,来深入领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课文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一深情的结尾,既是对毛岸英英勇牺牲后长眠朝鲜的壮丽告别,也是对历史上无数为国家献身的英雄儿女最真实、最动人的写照。
【教学目标】
1. 请你深情地朗读这篇课文,细心地描绘出毛主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言语、每一个神态。通过这些描绘,去感受毛主席身为人父的失子之痛,以及他身为伟人的博大情怀。
2. 参照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深入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的深远含义。
3. 试着通过“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一细节,去想象毛主席在那漫长的不眠之夜可能会有哪些动作、会说出哪些言语、会展现出怎样的神态,并将这些细节生动地描绘出来。
【课前准备】请准备好与课程相关的图片以及毛岸英的相关资料等课件。
【教学时数】本课程预计需要1课时的时间来完成。
【教学流程】
一、诗意启迪
1、清代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之一》中曾深情吟咏:“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各位,这句诗你们是否曾读过?它所传达的“忠骨”,难道仅仅是骨灰的象征吗?它更是指代那些为了正义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的遗骸。在此文中,它所具体指代的,便是那位英勇的毛岸英烈士的骨灰。
原意:青山重重叠叠,何处不是安葬忠义之士的圣地?又何苦非要将其运回家乡,方能表达我们的哀思呢?
2、老师为我们揭示:在古代战争的岁月里,为国捐躯的将士们,其尸体会被同伴用马皮包裹,运送回故乡。这既是对他们用生命报效祖国的最好诠释,也是活着的人们,为纪念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彰显其忠诚之心的一种方式。龚自珍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深化了这一意境,于是诞生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
那么,毛主席借用这两句诗,究竟想要传达何种深意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课文,追溯那段历史,一探这位一代伟人的内心世界。课前,我们都已预习过,也搜集了相关资料,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的战火纷飞之中。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这篇课文的两部分,分别描绘了哪些动人的历史场景吧。
生交流:小结:
① 当我们收到那个令人心碎的消息时,内心涌动着无尽的悲痛;
② 然而,我们必须强忍内心的眷恋,面对艰难的抉择。
现在,让我们共同学习第一部分,从一份电报开始。(老师开始朗读)电报中,我们得知了一个令人沉痛的消息:毛岸英已经去世了。
二、深切感受丧子之痛
同学们,让我们一同探索主席在得知岸英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的悲痛心情。文章中最能触动我们内心的,往往是那些隐藏在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深处的细腻情感。请你们默读第四段,用心去感受那些触动你的细节,并在文字旁批注下你的体会。
再请你们大声朗读这篇课文,让感情随着文字流淌,让我们共同沉浸在这段悲伤而崇高的历史时刻中。
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痛失爱子的毛泽东主席此时的心情吗?
(1)是的,他的心情悲痛至极。从这段描述中,“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我们不难看出,毛主席的悲痛已经深入骨髓,甚至连言语都无法表达。这其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和“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的饭菜,成为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它们无声地诉说着毛主席内心的无尽哀痛。
预设:
a. "整整一天"这个词汇深深触动了我,我仿佛能感受到毛主席在这一天里,沉默寡言,无声地承受着内心的悲痛。
b. "一支接着一支"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主席内心的沉重,他或许是在通过吸烟的方式,去消解那份难以言说的痛苦。你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这段文字吗?(生读)
c. "热了几次"这个细节从侧面反映出主席心情的沉痛,他茶饭不思,心力交瘁。你能用你的声音,表达出这种无法进食的沉痛吗?(生读)
A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老的中国,人们常说的人生四大悲事分别是:雪上加霜、年幼丧母、中年丧妻和老来丧子。对于年近六十的毛主席来说,失去像岸英这样优秀的儿子,是怎样的心如刀割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感受他的痛苦。
B教师:更何况,岸英已经是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补充图片)这是一种怎样的切肤之痛啊,让我们再次朗读,感受那份无尽的悲痛。
C教师:同学们,此时的主席虽然心中悲痛欲绝,但他并没有流泪。那么,他的眼泪在哪里呢?是的,它深藏在他的心中。他内心痛苦难当,只能一支又一支地吸烟。
教师:此刻,透过这满屋的烟雾,过去的点点滴滴在主席的眼前一一浮现。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岸英趴在毛主席的腿上,天真地央求着爸爸给他讲述革命的故事。我又仿佛看到了少年岸英在他的书房里,偷偷地翻阅着书本。我还看到了青年岸英从部队归来,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
总结:是啊,有岸英在身边的日子,总是充满了快乐、幸福和难忘的回忆。作为一位领袖,毛主席希望岸英能成为一个为国家人民奉献的英勇战士。但作为一个父亲,他和所有的父亲一样,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平安、幸福。让我们再次朗读这段文字,感受主席的深情厚意:“岸英!岸英!”他紧锁眉头,用食指轻轻按压,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痛苦。
(2)此时此刻,他紧锁着眉头,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思索。这张合影,是毛岸英与父亲的珍贵瞬间,通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我们。我们可以一同探究毛岸英那曲折而又丰富的经历。(他从小生活并不安稳,时常颠沛流离,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多)
(3)我们来看他的经历。毛岸英,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在他年仅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他也被迫关进牢房。母亲牺牲后,8岁的毛岸英带着两个弟弟,依靠乞讨和擦皮鞋艰难求生。后来,地下党终于找到了他们,但最小的弟弟毛岸龙却已下落不明。接着,毛岸英前往苏联求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加入了苏联红军,勇敢地走上了战场,为反抗德国法西斯而战。回国后,毛主席又安排毛岸英到农村、工厂,到最艰苦的基层去锻炼……(他从小就颠沛流离,与父亲相聚
(4)(补充材料)毛主席接到电报后,心中一沉,自然而然地点燃了抽烟的冲动。他轻轻拿起一支烟,准备放进嘴里,然而却意外地发现桌上的火柴盒不见了踪影。尽管火柴盒明明就在桌上,但毛主席仿佛失去了平日的敏锐,眼中满是迷茫。他在上衣口袋里焦急地翻找,但始终不见火柴盒的踪影,眼眶不禁湿润,内心充满了焦虑与无助。
三、感受抉择的艰难
同学们,你们知道痛失儿子时,主席内心最深处的想法是什么吗?
1. 请大家阅读第5到10自然段,通过对比朗读来感受毛泽东身为父亲和领袖的复杂情感。在默读的过程中,请大家圈出那些充满矛盾的细节,并思考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体验一下毛泽东做出的“艰难决定”——(生:见见儿子)。请大家朗读相关句子。
老师:是的,此时此刻,他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个豪气万丈的主席了,也不再是那个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气定神闲的主席了。他只是一个父亲,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一个渴望再见自己儿子遗体的父亲。
然而,第二天早上,当秘书进入主席的卧室时,竟然发现电文稿下那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究竟为什么主席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同学们,明明主席非常想见到岸英的遗体,为什么他最后却决定将他葬在朝鲜呢?你能用文中的话来告诉我吗?“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3. 同学们已经找到了这段话了吧 (是的)。那么,毛主席是否真的不再珍爱岸英了呢 (不是) 他是否真的不想再见到岸英的遗体了呢 (不是)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请同学们先放下手,不必急于回答。请你们大声而自由地阅读这段话,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一个怎样的父亲,又能读懂一个怎样的主席呢
学生回答:我读懂了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
学生回答:我读懂了一个舍己为公的主席。
老师总结:是的,毛泽东在作为父亲和主席这两种身份之间,做出了这样一个既普通又伟大的决定。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4. 但是,同学们,对于刚刚得知噩耗的毛主席来说,做出这个决定又是多么艰难而痛苦的选择啊!在文中,哪句话最能触动你的心弦呢 是那电文稿下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5. 是啊,这位主席曾经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他带领红军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面对强敌时也从不退缩。如此无畏的他,竟然流泪了。这也许验证了那句古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6. 小练笔。透过那被泪水浸湿的枕巾,我们仿佛能窥见深夜的寂静之中,一位充满慈爱的父亲正在低声细语,对他的爱子诉说着心声。请同学们挥动你们的羽毛笔,描绘出这位父亲可能的话语。想象毛主席在那漫长而痛苦的一夜,十几个小时里,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痛苦。他可能会思考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让我们用文字的魅力去揭开这位伟大领袖的内心世界吧。那一夜,毛主席未曾合眼,他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痛和抉择。
他或许会喃喃自语:“岸英啊,岸英,我多么希望能再见到你一面。但你知道吗,你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你的牺牲是为了两国的和平与安宁。所以,你就安心地在朝鲜休息吧,我的孩子。”
师:多么深情的父亲啊!多么伟大的主席!
7. 二十年后,当毛主席走完他辉煌而伟大的一生,工作人员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意外地发现,这位通常对生活物品不太在意的领袖的衣橱里,竟整齐地叠放着一叠衣物。那是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它们曾是岸英的遗物。看到这一幕,我们无不被主席对儿子的深深思念所打动。
主席曾经说过:“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固有一死,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这样的言辞,让我们对这位慈爱的父亲、伟大的领袖充满了敬意。
当他挥笔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时,我们被这句话所传达的震撼深深打动。毛主席以他的伟大情怀,告诉我们,英雄的忠骨不必一定要回到故乡,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牺牲已经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四、拓展提升
1.尽管文中并未直接使用我们之前提及的表示悲痛的词汇,但其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深沉的哀痛之情。那么,作者究竟是如何通过描写达到这一效果的呢?是动作、语言、神态还是心理描写?
2.今年正值我国抗美援朝作战72周年之际,那19万名将士的英灵已在朝鲜土地上沉睡70多个春秋。为了加深两国间的友谊并扩大国际共识,我国与韩朝两国共同举行了烈士遗骸归国仪式。历经半个世纪的异乡埋骨,这些忠魂终于得以“马革裹尸还”。让我们怀着对革命英雄的深深敬意以及对毛主席的无比崇敬,齐声诵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推荐阅读: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儿女为国捐躯,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你还知道哪些英勇事迹呢?阅读以下书籍,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思考谁是你心中最可爱的人。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深情课文,它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主线,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领袖的凡人一面。文章首先描绘了彭德怀从朝鲜传来的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以及毛泽东收到消息后的巨大悲痛。那份沉痛,如同青山之沉重,压在每个读者的心头。
紧接着,彭司令请求将毛岸英的遗体送回国,而金日成首相则希望将这位英雄安葬在朝鲜。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矛盾,我们不得而知。但最终,他作出了一个艰难而痛楚的决定,让爱子长眠于朝鲜的青山之中。
这一决定,不仅展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位父亲的凡人情感,更突显了他超越常人的博大胸怀。他深知,作为一名领袖,他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到无数人的命运。而他,为了大局,为了和平,愿意承受这份失去至亲的悲痛。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深感其情感之真挚、文字之优美。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教学,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位伟大领袖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他作为一位父亲、一位领袖的不易与伟大。同时,也期待学生们能够在生活中,学会珍惜身边的亲情与友情,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篇课文精心描绘了毛主席从“初闻噩耗,悲痛欲绝”到“在矛盾中痛苦抉择”的心路历程,字里行间流淌着毛主席深深的“痛”。文章通过对毛主席细微动作、沉痛神态的细致刻画,生动地展示了他的内心痛苦。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应以“痛”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领略文本丰富的内涵和主人公真挚的内心情感,从而巧妙突破课文的重难点,让学生在品味文字的同时,感受到毛主席的悲痛与挣扎。
一、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我竭尽全力引领他们走入情境,深入感悟。例如,在课程中,我详细讲解了时代背景,将学生带回到抗美援朝的历史时期。课堂上,我们一同观看了毛岸英遗物的照片,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这位年轻英雄的逝去是多么令人惋惜,从而感受到毛主席心中的悲痛。
我还展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人数,并与主席的决定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拥有博大胸怀的主席形象。我着重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反复品读,深刻体会,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朗读,力求以读悟情,以情促读,以情激情。在进行人物刻画时,我始终强调细节描写的重要性,这些细节正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技巧,我安排了一些小练笔活动,以便他们在写作中更好地描绘人物形象。
二、不足之处
课程结束后,当我回顾自己的授课视频时,不禁感到有些遗憾。我意识到,如果能更加注重激发孩子们主动阅读的兴趣,以及更加珍视他们的阅读体验,那么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加出色。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致力于改进这一点,让孩子们的学习之旅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