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
一、本课重点
《秋天》这首诗以“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三幅优美的图画创造了一个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凡尘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充满诗意的“秋天”。本诗直陈其事,语言简单、直白、精粹、意味深长。要注意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品味诗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基础训练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丁丁( ) (2)肥硕( ) (3)鳊鱼( )
(4)乌桕( ) (5)栖息( ) (6)寥阔( )
(7)枯涸( ) (8)清冽( ) (9)芦篷( )
(10)梦寐( )
2.填空:
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现代 、 ,代表诗集 等,本诗表达了作者对 的 。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写出其在句中的含义。
(1)放下 过稻香的镰刀( )
(2)秋天 在农家里。( )
(3)秋天 在渔船上。( )
(4)秋天 在牧羊女的眼里。( )
4.课文感知,想象延伸。
(1)《秋天》中对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仿照课文以《春天》为题写一首小诗。
拓展训练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 我祝福秋天……1.本文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绘,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2分)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6分)(1) 这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3) 那缥缈的游丝迷蒙着游子的心。?????????????????????????????????????????????????????????????????3.“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和“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两句中加点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4.文中说“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请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4分)“兼容四季”?????????????????????????????????????????????????????????????????????????????????????????????????????????????????“自己的个性”???????????????????????????????
四、火眼金睛
找出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向江面的冷雾撤下园园的网。
(2)轻轻摇着归舶的小浆。
(3)草野在悉蟀声中更辽阔了。
(4)溪水因枯竭见石更清冽了。
下列关于课文的理解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改正。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相对比,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笔下秋天的沉积,荒凉的特点。
五、学习预报
预习《古代诗歌五首》
熟读课文。
搜集关于课文的背景资料。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1)丁丁(zhēnɡ zhēnɡ) (2)肥硕( shuò ) (3)鳊鱼( biān )
(4)乌桕( jiù ) (5)栖息( qī ) (6)寥阔( liáo )
(7)枯涸( hé ) (8)清冽( liè ) (9)芦篷( pénɡ )
(10)梦寐( mèi )
何其芳,诗人、评论家,《预言》,秋天,热爱与赞美。
3.(1)饱食;用拟人的手法写丰收之景。
(2)栖息;停留,休息。
(3)游戏;虚实相生,写出了秋天的活泼和渔人收获的喜悦。
(4)梦寐;睡梦。
4.(1)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拓展阅读
1.秋天美好景物??热爱秋天、赞美秋天??2.(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悄悄地、不知不觉来到的情状。(2)形象地写出雁儿南飞时的思乡之情。?3.不能。从内容上看,“霜花”落下就不动了,故形成的过程用“走进”表示;“秋向深处走去”是指秋意一天天浓起来,用“走去”可准确地写出发展变化的情态。?4.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天的余韵;(秋略);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火眼金睛:
1.(1)“撤”改为“撒”,“园园”改为“圆圆”。
(2)“舶”改为“泊”,“浆”改为“桨”。
(3)“悉”改为“蟋”,“辽”改为“寥”。
(4)“竭”改为“涸”,“冽”改为“洌”。
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相呼应,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笔下秋天的宁静、悠远的特点。
课件25张PPT。 秋 天何其芳咏秋诗课文欣赏作者简介比较阅读写作平台欣赏秋景图课文小结欣赏秋景图秋韵秋怅秋雨秋叶秋月秋水秋风咏秋诗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唐·王昌龄《边愁》
“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坛鬼唱鲍家诗。” 唐·李贺《秋来》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戊忆辽阳。” 唐·沈全期《独不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唐·杜甫的《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刘禹锡《无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宋·苏东坡
何其芳(1912.2.5-1977.7.24)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在现实影响下创作的《还乡杂记》等。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了《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诗文。1938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这期间有诗集《夜歌》,散文集《星火集》。主要致力于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组织工作,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等。
作者简介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从听觉角度写出伐木声,更生动形象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视觉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总结前面,好比一个精灵,给农家带来丰收、喜悦。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轻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轻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运用一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渔夫的满载而归。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诉诸听觉以及视觉和触觉。伴随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欣然、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然后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得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的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小结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不和谐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秋景 [美]狄金森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我不愿显得古板,
玫瑰在郊外盛开。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写作平台 以《我是风》为题,试写一篇诗文。
要求:根据《秋天》一诗的内容,选取一 个诗节 ,以风的眼光见证每一个场 景,以风的口吻创造性地描述每一幅画面。
再 见秋天
教材分析: 《秋天》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人何其芳用朴素但又意味深长的语言描绘了三幅农家秋天的场景,即农家丰收,渔民满载而归和少女思恋的景象,创设出一种悠远、宁静却又充满丰收喜悦的氛围。整首诗就是三幅画面的组合,诗人融情入景,诗歌入情入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情怀。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仿写歌词来体会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教师:1、搜集资料,利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 2、阅读何其芳的其他诗作,丰富自己的底蕴,为能游刃有余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作准备。 3、与学生一起在课外收集描绘秋天的诗文,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的秋天,为课堂学习中做到旁征博引做准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人。 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是一个失落的忧郁的季节,清代女诗人秋瑾就有“秋风秋雨秋煞人”的名句,但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眼里,秋天却是胜过春天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将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去领略诗人笔下的浓浓秋意。 (板书课题)? 二、师配乐范读诗歌,指导朗读,生扫清障碍。 [要求] a.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 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四、精读诗歌,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明确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六、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写一首短诗,题目为《我眼中的秋天》。全班交流,体会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七、课堂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八、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秋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幅画面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本诗优美的意境,品味语言凝练、形象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幅画面的内容。
【学习难点】体会本诗优美的意境,品味语言凝练、形象的特点。
【知识链接】
1.走近作家
何其芳(1912年—1977年)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之一。著作主要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给加点字注音。幽谷( ) 镰刀( ) 背篓( ) 竹篱( ) 肥硕( )
栖息( ) 乌桕( ) 蟋蟀( ) 寥廓( ) 清冽( )
二、【合作探究】:
1. 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3幅,农家丰收图、霜晨渔归图、少女思恋图
2.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3. 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因为在文中主要描写的是秋天农家特有的景象。
【达标检测】:
1.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 拟人 )
(2)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 比喻 )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 拟人 )
2. 《秋天》结构整齐精美,作者以三个画面平行展开,将乡村多种景物收诸笔下,每节诗都按_ 由远及近 的顺序写景,全诗抒发了_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_的感情 。
四、【课堂总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五、【拓展训练】:课内语段阅读。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1.给诗中加点字注音。
青鳊鱼(?? ) 乌桕叶(?? )?满载(?? )? 归泊(?? )
2.诗中“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此句有双层含义:一是(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 ),一是江岸上乌桕树树影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这里,用倒装句体现渔人(悠闲) 的心情。
3.本节诗以写景为主,诗中收束性的画龙点睛的句子(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4.品味下面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