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
? 比较阅读,回答如下问题。??? (一)???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在飘空中( )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 )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然后再说说这个标点符号的作用。??? (1) ;(2) ;??? (3) 。??? 2、释加点的词,并从原文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 (1)姿态万千:??? (2)变化无常:??? 3、文中的原句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然后指出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1)原句:??? (2)作用:??? 4、云的特征是什么???? 5、这段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 6、这一段文字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 A、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B、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7、文中最后一句的“天气”能否改成“气候”?为什么???? (二)??? 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意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 8、此段描写黄山的云海,其特点是 (用一个词概括)。??? 9、作者描写黄山的云海,想像也很丰富,他把云海 、 、 、??? 等。??? 10、简析文中划线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1、比较《看云识天气》第一段和以上文段中对云的描写,在写法上它们有何相同之处???? 12、打开记忆的大门,回顾一下你所积累的描写云的诗句。???
一、1.⑴。表示前面是总说,后面是具体描述。⑵;表示前后是并列的句子,分别描绘了云的种种形态。⑶……表示云的变化情况还有许许多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2. ⑴姿势与神态千变万化。“有的像羽毛,……像雄师,像奔马……”⑵变化不定。“刚才还是白云朵朵,……大雨倾盆”。 3. ⑴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⑵这段是全文的总说,后面将作具体说明。 4. 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5.比喻、排比、对比 6.C 7.不能。因为“气候”一般是指较大地区里较长时间的气象情况。“天气”往往是指较小地区和较短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从天上挂的云能识别的是一天或数天较短时间内的气象情况,所以用“天气”恰当、准确。 8.神奇 9.汪洋、大海、急流、绢 10.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极力描写出舞者的舞姿之优美。 11.描写的文笔都很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从云的形态入手,写出了云的动态静态之美,都写出了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 12.“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黑云压城城欲摧”(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王维《终南别业》)等。
课件49张PPT。
诸葛亮不仅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而且通天文,识地利。当周瑜为难他,要他在10天内造出10万枝箭时,他通过登高看云,便料定3日内必有大雾利用,结果借得操军10万枝箭,顺利过了周瑜的难关。
诸葛亮为什么三天能借来十万支箭? 看云识天气体裁:说明文
科普文说明文文体知识 一、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二、说明文的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三、说明文的分类 1、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四、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五、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
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
luán shà zhào yíng
峰峦 一霎间 预 兆 轻盈
yún chèn mí yùn
匀 称 弥 漫 日晕读准字音 1从题目上看,这是一篇说明什么的文章?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2、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请找出表示说明角度变化的句子。文章从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两方面来介绍,
表示说明角度变化的句子是“我们还可以跟
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变化的情况。”读课文,思考问题:读课文,思考问题:3、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4、本文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 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以表格的形式回答)招牌最基本的经验是: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 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文中介绍的几种不同形态的云和光彩是: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晕,华,虹,霞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薄云种类简表(一)卷云像羽毛,像绫纱。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最高卷积云像鳞波一般不会带来雨雪很高积云像棉花团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2000米左右 积 云高积云像羊群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2000米左右高 积 云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像羽毛像绫纱成群成行的卷云排列在空中像水面的鳞波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成群的扁球状,排列匀称,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最高很高2000米左右2000米左右最薄很薄较薄较薄象征晴朗无雨雪阳光温和天晴薄云种类简表厚云的种类简表(二)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卷层云仿佛白色的绸幕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高高层云像毛玻璃它预示着将要下雨或下雪低雨层云布满天空雨雪就开始下降更低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马上就会下暴雨更低低而厚云的种类简表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高层云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或雪雨层云云越压越低,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弥漫天空更低雷雨冰雹薄云——晴天标志底而厚密的云——阴雨风雪云的光彩与天气简表(三)晕华虹。霞华月 华虹虹朝霞晚霞云的光彩与天气简表晕常产生在卷层云上,
分布在太阳月亮的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阳照到天空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理清层次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及局限性云的光彩云的形态招牌 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看样子选择一种云进行介绍)卷云重点研讨,掌握说明方法
1.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
作用: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重点研讨,掌握说明方法 本文在语言上很有特色,对很难描摹的云彩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请你就文中的某一比喻句(在说明文中称为“打比方”)进行赏析。
如: 第一段“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运用了八个比喻,准确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的动态特点。 又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
此句采用了??打比方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卷云轻盈洁白的特点。
文中还有和作者描写各种云形态的句子取得同样效果的语句吗?试着找出来,并作适当分析。
a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c、“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 d、“像棉花团似的白云”。重点研讨,掌握说明方法
2.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作用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重点研讨,掌握说明方法
学以致用 运用分类别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你熟悉的某一事物。
要点回顾,体验学习成果 1、归纳总结,体验参与课堂学习的成果;
2、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了解了有关看云识天气的知识;
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的条理要清楚;
说明的语言可生动;
说明的方法有打比方、分类别等。
……
要点回顾,体验学习成果 讨论交流:你在本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课堂检测,促进知识迁移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一定 有时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一定 有时 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3)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______(相当 一定 非常)的限度。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2165374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
(2)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
(3)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课堂检测,促进知识迁移 (4)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 ) 1、收集并积累有关云的谚语、成语、诗词等。
2、收集并积累关于天气的谚语。
走出文本,培养积累习惯有关天气的谚语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云交云,雨淋淋。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所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留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课外观察自然界的现象,用《看……识……》为题,写一则观察日记。要求:用比喻、拟人句描写;用分类别等方法说明。看云识天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合作互助,质疑探究,小组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看云识天气》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学习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学习难点】
1、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3、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自主预习案】
1、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课内探究案】
一、 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的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1.复习思考。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____
2.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习提问。
(1)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晴朗天气的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都是阴雨风雪的征兆,光彩包括晕、华、虹、霞。这些是什么说明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一句是什么说明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气晴朗的云有什么特点?阴雨雪风的天气,云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中,结构是怎样的?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形态?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本文寓准确于生动的语言特点,研究讨论: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检测案】
1、给下列字注音。
燚yí 霎shà 刹chà(那) 晕yùn(圈) 盈yíng
2、解释下列词语。
峦:__________ 点缀:____
轻盈:_______ 姿态万千:_______
弥漫:_________
3、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分层?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近几年来,有关酸雨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酸雨对我国的影响愈来愈大,作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
②什么是酸雨呢?它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危害?我们如何来清除它的危害呢?
③酸雨是指因大气污染而产生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露等。酸雨中的酸主要是稀硫酸和稀硝酸,另外还有有机酸。酸雨的形成虽然有诸多复杂因素,但根源在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这些物质进入大气对流层后,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过程,在暖湿静风等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碳或氮氧化物富集,在水汽凝结过程中溶于水而形成硫酸、亚硫酸或硝酸、亚硝酸,然后随雨降落,形成酸雨。
④酸雨给森林、土壤、湖泊、农作物等带来巨大危害,更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是当今世界三大环境灾害之一,被人们称为“空中杀手”。
⑤酸雨破坏植物气孔,使植物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林木的大面积死亡。欧洲、北美、亚洲等大面积的森林受到酸雨的危害;我国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每年都有大面积林木受酸雨危害枯萎或死亡,江苏、浙江等省森林受害面积达128万多公顷,每年林材损失达6亿元,生态效益损失更高达54亿元。
⑥酸雨破坏土壤结构,中和土壤中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造成农作物减产,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
⑦酸雨使河流、湖泊的水质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物难以生存。西欧、美国、加拿大等地的许多湖泊正变成生物难以生存的“死湖”。
⑧酸雨对文物、古建筑的破坏程度令人吃惊。世界上许多千古不朽的建筑物、雕像等,被酸雨腐蚀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像希腊的雅典女神、意大利科洛西姆斗兽场、我国北京故宫的汉白玉雕、卢沟桥上的石狮等等,数千年保存完好的文化遗迹,在数十年间成了酸雨的牺牲品。
⑨酸雨更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科学家们测算,由于受酸雨的影响,地下水中的铝、铜、锌、镉等金属含量已超出正常值的几十倍,人类在饮用这种水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毒害。含酸的空气也使多种呼吸道疾病增加。例如,巴西的库巴坦布有20%的居民因受酸雨毒害而患有哮喘、支气管炎和鼻炎,其中5岁以下儿童患病率高达38%。
⑩防治酸雨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和氨氧化物的排放,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在目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能源结构的情况下,应尽快改变我国对能源利用的传统方式,加快对煤炭液化、气化等技术的研究及生产步伐,加强二氧化硫的排放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环保投入,治理酸雨污染,防止酸雨扩大;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开发低污染新能源,特别是在水能丰富而酸雨危害严重的西南地区加快水能的开发……
111998年初我国提出“向酸雨宣战”,经过两年的集中治理,一些污染重灾区如重庆、沈阳等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积极行动,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扼杀这个来自空中的“杀手”,我们的天空会更蓝。
4、请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l)千疮百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牺牲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它的特点。
6、本文采用________顺序来说明。
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例。
8、第⑨自然段介绍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方面说明。
9、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附答案:
【自主预习案】
1.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2、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
形态变化
位置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
形状变化过程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里紫外红
华环小到大晴
华环大到小阴雨
虹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课内探究案】
1、(1)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1)分类别。
(2)打比方。
3、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4、(1)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3)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轻、高、薄;低、厚、密。
(5)总分总的结构,姿态万千总写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写云的特征。
5、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这里的比喻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比如:还有的像峰峦,像刚川,像雄狮,像奔马……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
【拓展检测案】
1、给下列字注音。
燚yí霎shà刹chà(那)晕yùn(圈)盈yíng
2、解释下列词语。
峦:又小又尖的山或连着的山。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
轻盈:轻巧优美。
姿态万千:姿态多种多样。
弥漫:布满。
3、(l)总分总
(2)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4、(l)千疮百孔:受损严重
(2)牺牲品:受害者
5、酸雨 酸雨的形成危害与治理
6、逻辑顺序
7、略
8、酸雨更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水 与 空气
9、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