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科学24小时1,认读词语:
奏鸣 晨曦 妩媚
谆谆诱导 屏息聆听
普照寰宇 震天撼地 2,填空
本文是( )为杂志《科学24小时》写的( ),这是一篇( )
【体裁】此时,你能不能联系课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
(4分;至少三个要点)
假设这是试卷上的一个题目,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思路解答?
浏览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整理答案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以下科学知识:
1,24小时的由来。
2,时差知识。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有关知识。
思维的完整性 有序性
作者向我们说明什么样的道理?
思路:
划出相关语句——总结概括。
作者说明的道理:珍惜时间;合理而有效的利用时间;努力工作,奉献自己。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作者不仅使用了说明,描写的表达方式,还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作简要的赏析?
例句赏析:
思路:句子特色(修辞/关键词)-----作用范例1:
它用强烈而轻快的节奏,伴和着所有星星自转与相互绕行的优美舞步……
本句运用拟人手法将“宇宙运动”形象地比拟为“优美舞步”,使原本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形象易懂。
范例2:
她将驮着你飞翔4万公里……不停地绕着太阳兜圈……豪迈地向前飞驰约260万公里。
本句通过拟人手法,把地球当作富有情感的人来写。“驮”“兜圈”等动词写出了地球的动作,“豪迈”一词则写出了地球的情感,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和时间赛跑
林清玄 我常做这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
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
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你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我们也和时间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看看我们能不能再加把劲,提高效率,比原来的自己更快一步???《科学24小时》
一、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内含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学生在原有的地理知识基础上,很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二、本文语言生动、简洁、准确,易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因此让学生在了解相关科普知识之基础上,品味语言,提炼人生的哲理,感悟“24小时”。唤起学生珍惜时间的情感,学会科学地艺术地安排时间,使自己之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义。? 2、 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24小时”的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互动探究,了解24小时的由来,24 小时的特点及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本文蕴涵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文章的语言。2、感悟人生哲理。教学方法:运用合作交流与?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学习准备:网上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学过《〈论语〉十则》,在《论语》中孔子有句话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是时间的无情流逝,用以劝告人们要珍惜光阴,抓紧工作。其实,时间老人是最公平的,他给每个人每一天的时间都是(学生回答24小时)?24小时是怎么来的呢?知道的同学请回答。作家田志伟写了一篇介绍“24小时”的科普小品文《科学24小时》,请同学们读课文,说说作者介绍了有关“24小时”的哪些知识。二、 整体感知课文:(一)互动学习:1、找出文中有关介绍“24小时”的科学知识。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整理。3、学生简要介绍有关24小时的科学知识。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师生适当补充。(二)探究学习: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研究一下课文中介绍地理知识方式与我们学过的地理课本介绍地理知识的方式有何异同(学生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老师从写作目的、表达方式等方面加以点拨。三、 揣摩本文语言特点:1、 结合课后练习二,品味本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生动。2、 找出各自喜欢的词句、段落,说出喜欢之理由(各抒己见)。3、 阅读第2段,理解“她是那么勤劳、愉快、默默地载负着人类……”一句中的“愉快”一词的含义?(可从修辞的角度理解;也可从地球的“愉快”、“不愉快”、或“既愉快又不愉快”等方面考虑,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4、 生共同品味第6自然段。(1)、“晨曦妩媚的早春黎明”,“晚霞迷人的深秋黄昏”为什么不能说成是“早春黎明的妩媚晨曦”,“深秋黄昏的迷人晚霞”?(2)仿照句式“既有……又有……有……也有……”写一句话。(3)在熟读该段的基础上背诵。四、延伸拓展:1、 第7段,从“如何安排和使用各自的‘24小时’,却各有各的打算,很不一样”引申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结合。(1)你是如何安排和使用你的24小时的?(2)如果给你24小时让你自由支配,你如何去做?2、 快速阅读8到11段,小组交流探究、提炼本文蕴含的人生哲理。学生只要谈出珍惜时间;热爱生命,过好生命的每一分钟等就行,不求统一。教师可在此处引用朱自清的《匆匆》、保尔对生命意义的感叹等。
五、体验反馈:1、 学生谈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收获。2、 老师适当补充:着重从本课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方面总结以提升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使自己的每一分钟都过得有价值。六、作业设置:1、 课下搜集、整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谚语,诗文。2、 结合课文,写一篇短文,感悟24小时。七.板书设计:?????24小时的由来自然科学????24小时的特点及规律????????????????二十四小时???????????????人文角度:科学?24小时观教学反思:本文在科学知识方面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但对于珍惜时间这一观念能够清楚。所以对本文的知识性最好能深入浅出的讲解。???????????????补充:?珍惜时间的名句:1、 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馀。(《庄子·庚桑楚》)2、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3、 大禹圣人,犹惜寸阴,至于凡俗,当惜分阴。(《世说新语·政事》)4、 长绳难系日,自古共悲辛。(李白《拟古十二首》)5、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6、 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窦巩《赠王氏小儿》)7、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劝学》)8、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9、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陶渊明《饮酒二十首》)10、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魏源《默觚·学篇三》)?
《科学24小时》
学习要点:
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义。
2.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24小时”的科学知识。
3.品味文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4.感悟本文蕴涵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
1.?品味文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2.感悟本文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奏鸣?(zòu???)?????晨曦?(?xī????)?????妩媚?(???mèi?)???屏息聆听?(?líng)???普照寰宇?(?huán?????)??
谆谆教导?(???zhūn????)????震天撼地?(?hàn?????)
2.?解释下列词语:
晨曦:晨光。?????
妩媚:(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屏息:屏气。???????
寰宇:寰球,天下。
谆谆教导:形容恳切教导。
3.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是作者在1980年为《科学24小时》杂志创办写的发刊词。既包含着丰富的科普知识,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4.?初读课文后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文章科学地说明了“24小时”的科学知识。
?
二、检查导入:
1.?导课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回家需要作以下几件事情:做饭30分钟,做作业15分钟,洗菜切菜5分钟,炒菜10分钟,你需要多少时间?的确这里包含一个合理运用时间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时间的文章《科学24小时》。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题解:○1.涵义: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阐述了24小时的由来及特点规律,即有关“24小时”的科学知识。二是从人们应如何科学地正确地对待“24小时”的人文角度阐述相关哲理。
○2.好处:题目新颖别致,把科学和24小时结合在一起,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通过快速默读,把握文章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小组讨论,梳理文章脉络
○1“科学24小时”的相关知识(1——7)
????“?24小时”的由来(1-3)
???????“?24小时”的规律、特点(4-6)
?????????过渡(7)
○2“科学24小时”的相关哲理思考(8)
发出号召,点出《科学24小时》的创刊宗旨。
3.本文的主题:本文让学生在了解相关科普知识之基础上,品味语言,提炼人生的哲理,感悟“24小时”。唤起学生珍惜时间的情感,学会科学地艺术地安排时间,使自己之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精读第5段,这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教师示例:因为人民都把太阳正射的时刻作为登第正午12时,所以地面上的经度每隔15度,时间就差一小时;平行于赤道的一整圈地面上,经度总共差360度,同一时刻的时间便正好相差24小时
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而简明的介绍了有关二十四小时的科学知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
学生合作交流:????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确。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简要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准确,简明,生动的特点。)
示例:如第七自然段写地球的动作“她将驮着你飞翔四万公里不停的兜着圈”等优美词语不仅将地球人格化,而且简洁、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又如:第六段,大量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日出用“妩媚”,写日落用“迷人”,写天气用“万里无云”,“风平浪静”简洁形象,文采斐然。
学生合作交流以下各题:
(1)宇宙间,似乎一直就在奏鸣着永远不会终了却又听不见的奇妙乐曲。(此句中的“一直”、“永远不会终了”、“却又听不见”,准确表达运动、时间的特点及其永恒美、迷离美。)
(2)……它用那强烈而轻快的旋律,伴和着所有星星自转与相互绕行的优美舞步……(本句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宇宙运动”这一哲学概念形象的比拟为“奇妙乐曲”,伴和着“优美的舞步”,把本来深奥的概念变得形象、易懂。)
教师小结:科普小品文一般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而趣味性、人文性不足。本文则是一篇融知识性,科学性,人文性,于一炉的科普佳作,拟人化的手法,优美词语的运用及描写性的语言,使文章既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符合读者心理,便于接受。
四、迁移提高
拓展阅读,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简明生动的语言
1.?仿写:那里,既有晨曦妩媚的早春黎明,又有晚霞迷人的深秋黄昏;有万里无云、风平浪静的晴天,也有暴风骤雨、震天撼地的日子……有机器轰鸣、热浪翻滚的白昼,又有挑灯夜站、刻苦攻关的深夜……
积累有关时间的名言:
(1)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2)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朗费
3.?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达尔文
4.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5.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五、反馈检测:
(一).基础知识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奏鸣(?zòu)?????????晨曦?(?xī)?????妩媚?(?wǔ?mèi)??
屏息聆听?(líng)???普照寰宇?(?huán)???谆谆教导(?zhūn)
震天撼地?(hàn?)
2.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是作者在1980年为《科学24小时》杂志创办写的???创刊词??????????。既包含着丰富的???科普知识?????????,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二).品析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24小时”,不大,也不小。因为人们都把太阳正射的时刻作为当地正午12时,所以地面上的经度每隔15度,时间就差一小时;平行于赤道的一整圈地面上,经度总共差360度,同一时刻的时间便正好相差24小时。
(本句用地域概念“当地”和一系列数字和副词“正好”,准确的介绍了24小时的相关知识。)。
(2)……它用那强烈而轻快的旋律,伴和着所有星星自转与相互绕行的优美舞步……
(本句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宇宙运动”这一哲学概念形象的比拟为“奇妙乐曲”,伴和着“优美的舞步”,把本来深奥的概念变得形象、易懂。)
(三).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泥滩上的水生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如红树、海榄雌、海桑、红茄冬等。适宜生长在风干浪静、淤泥深层的海滩、湿地或河口地区。红树林四季常绿,因其树皮中含有一种称为“单子”的化学物质而显红色,故称为“红树林”。
????红树林与其他类型的树林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为了适应盐分高的海洋环境,叶片上有排盐孔,能把吸入体内的海水盐分有效排出,其功能类似于人皮肤上的汗毛孔。另外,红树林扎根于海底淤泥,通气不良,所以大多发育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形状万千。最为奇特的是红树林的繁殖为“胎生”方式,种子在母树上孕育,待成熟后,先在母树上萌发成芽,然后随同果实一起坠海,数小时内即可扎根成长为独立植株。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密集的支柱根,这些支柱根多在树干基部生出,逐渐下伸,插入土中形成纵横交错、抵抗风浪的弓形支架。
???以红树林为中心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食物链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红树林吸收海底土壤中的养料而生存,其树叶、树枝是鱼虾的食物,鸟类又以鱼虾为食物,淤泥中的微生物又将植物、动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土壤中。
???红树林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以海南岛的红树林为例,该系统内有鸟类114种(占全岛的40%以上)、昆虫100多种、水生动物100多种、平均每公顷每年可产鱼、虾、蟹等海产品750多千克,所以海南自古有“万亩红树养万人”的说法。可作鞣(r6u)料和染料;有些红树植物木质坚硬,耐腐蚀,是建筑物和船舶的优质用材。某些红树植物还可入药,能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病、癌症等。
????红树林还有很高的环保价值。红树林的根部深扎于海水中,可防御海风,抵制海浪侵袭,保护农田和村镇,被誉为“天然的海防卫士”。同时,红树林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还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净化海水。另外,红树林还有较高的生态学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由于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特殊,所以种类相对贫乏。全世界共有23科、34属、81种,大致可分为两类:东方型,分布在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海岸,种类较为丰富;西方型,分布于北美洲、西印度群岛和非洲西海岸,种类相对贫乏。我国的红树林共有13科、24种,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和福建沿海,以海南岛最为丰富,其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
1.第一段文字依次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解释什么是红树林,介绍其生长环境,说明其得名原因。
2.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
明确:叶片上有排盐孔;大多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以“胎生”方式繁殖;有密集的支柱根。
3.依据第三段文字,简要说明红树林与海底土壤之间的关系。
明确:红树林从海底土壤中吸收养料而生存,红树植物的遗体又可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土壤中。
4.文章在谈到红树林的作用时,先后介绍了红树林的?经济价值?????、?环保价值?、生态学研究价值、???旅游观赏价值????。
5.第四段画线的句子用丁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引用等。作用:说明红树林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使说明的内容具体、准确,具有可信度和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