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2 10:3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泰安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在鲁迅小说中,看客群体始终是以模糊不清的群体方式存在的,他们更多的是无名无姓,无思想无意识的一群麻木不仁的人,甚至有时候他们仅仅只作为小说的背景或者人物生存的环境而存在,但却能够使人感到强烈的压迫,压抑,甚至“吃掉”“狂人”。这样的力量群体更多的是一个个象征性的符号,是一张张大同小异的面孔。鲁迅在描写他们时往往以他们身上的某种特征来作为他们的称谓,例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等。外在形象的模糊的原因更多的是他们内心的空洞苍白,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没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浑浑噩噩的生活使他们既可怜又可悲。而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描写,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外貌特征的勾勒描绘上,而是更注重从他们的内心深处来挖掘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内在灵魂的深处是愚昧无知,是精神极度空虚,是思想自私自利,不思进取。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几乎都是无知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知,所以他们的生活才会是百无聊赖,对周围事物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有着狂热的态度,对低级趣味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痴迷其中。因为无知,所以对别人的痛苦冷眼旁观,没有自己的思想判断,愚昧地实施着冷漠的语言和行动暴力。在鲁迅的作品《呐喊》中,围观的人虽然拥有着健壮的体格,但是他们却都是病态的,麻木的神情,无知的精神,把自己的同胞被杀头当作盛宴来欣赏。这也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认为只从身体上拯救国民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教育和拯救。
精神世界的空虚造就了他们的无情和冷眼旁观。在他们的眼里,现实生活就是由一出出戏构成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剧,对于他们来说都算是“好戏”。他们碌碌无为,对生活没有任何的期待和向往,总是以别人的痛苦来当作自己的快乐。在生活中把别人的悲剧当作茶余饭后谈笑的内容,不停的嘲讽和讥笑别人使他们感到无比的快乐。在每一次的围观中,他们都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只需要看就行了,用不着参与,用不着付出,甚至还可以在高兴之余戏谑一下被围观的人,没有丝毫的人情味。《孔乙己》中的掌柜和民众完美地诠释了这些,他们在酒馆期待着嘲讽孔乙己,使一次次陷入困境的孔乙己也不能得到嘴上的饶恕。在平庸枯燥的生活当中,对他人生活中痛苦的窥探成为他们寻求消遣的方式,这种消遣又恰巧的建立在别人的悲伤和不适中。
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客自私自利,不思进取,是一群浑浑噩噩度日的可悲小人。他们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认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哪怕是别人的生命。看客自私的同时是他们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他们的眼里,只要能够有口饭吃,不会在街头冻死饿死就十分满足。看客们的生存环境即便不尽如意,但是他们从未想过改变,他们日复一日的沉溺于此,安于现状,在这种不思进取的思想指导下,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在面对复杂的人情世态时,看客们只是活着,快乐和痛苦在他们的心中留不下任何的烙印,转眼间都被自己所遗忘。
(摘编自《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材料二:
从客观角度分析,“看客”旁观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早已经麻痹了群众,迫使百姓收起了对他人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不敢有这样高尚的权利,只能接受管理这一单一的义务。他们用无情冷漠的表情来掩盖自己的内心的恐惧与无助,生怕一个出格就要被抓去杀头。然而围观行为是不犯法的,甚至这是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少有的渠道之一,也就成为民众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了。
孔乙己、祥林嫂默然死去;狂人大喊“救救孩子”;阿Q盲目地要闹革命……这其中有多少“看客”明里暗里地推波助澜?他们也是千千万万的庸众之一,而直到今日,现实中仍然有他们的翻版,见人跳楼,观看者还鼓掌大叫“往下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态度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足见人情冷漠。这是在侵蚀着原本美好的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滋生蔓延!
怎么挽救这样一个病态的群体?鲁迅早年想通过学医济世救民,后来恍然发现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肉体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要改变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根本是要改变国民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使人们渐渐改变了思想,打开了心扉,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焕发出生机。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越来越受到推崇,“幼有所育,教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再遥不可及,社会环境是合众人之力营造出来的,只有每个人的道德都提升上来,以众人之高尚的人格成就高尚的国格,整个国家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困境!
(摘编自谢彤《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小说中看客群体大部分外在形象模糊,甚至只是象征性符号,只代表小说的背景,但使人有强烈的压迫感。
B.鲁迅认为看客群体大多体格健壮,但精神是病态的,因此鲁迅决定弃医从文,要从精神上教育和拯救他们。
C.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鲁迅小说中“看客”行为在现实的翻版,侵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蔓延。
D.鲁迅知道学医不能济世救民,于是弃医从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的思想,打破了铁的“黑屋子”的困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看客们内心空洞苍白,精神极度空虚,生活浑浑噩噩,所以鲁迅对他们的描写是以模糊不清的群体方式存在。
B.鲁迅小说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认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哪怕是别人的生命。
C.在封建制度下,作为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唯一渠道和“娱乐”方式,“围观”这一畸形现象被认为是正常的。
D.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受推崇,这使人们有可能去爱别人,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3.下列选项中描述的情节产生的根本原因与材料二中“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脱下那作为读书人标志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还用手一个个地排钱,来显示自己的身份。
B.《故乡》中的中年闰土,与我再次相见时,对“我”毕恭毕敬,生疏的一声“老爷”使得亲密无间的童年玩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障”。
C.《阿Q正传》中的阿Q以为革命就是喊口号,于是高喊“我要造反,我要革命”;以为革命就是盘头发,用一根筷子把盘起的头发插上。
D.《祝福》中的祥林嫂听了柳妈的话,用辛苦积攒的工钱捐了门槛,她认为自己已赎罪,便坦然地去拿祭祀的物品,但遭到四婶的呵斥。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5.下面的语段是《阿Q正传》结尾对阿Q被杀后看热闹的群众的描写,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些“看客”们的心理特点。(6分)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
春蚕(节选)
茅盾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熟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
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
“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
张老头子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他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
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
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
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
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
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
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
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
四大娘首先反对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
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
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
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
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
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还不算!(有删改)
1932年11月1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表现出她急切、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
B.亲家张财发来“望山头”,给老通宝带来了“今年茧厂不开秤”的消息,另外,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代东家来向老通宝催债。
C.小儿子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
D.春蚕成熟得好,一村的人却都受到了损失,老通宝家“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反而增加了债务,这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B.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C.“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既表现了老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了他们此行的艰难。
D.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并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8.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9.现实主义文学具有细节真实、形象典型、方式客观等特点,请据此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
材料一:
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故致千里。善用其民者亦然。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其谁能当之?《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有雠而众,不若无有。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而不知善,此多其雠也。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曰:“善。”以为造父不过也,使之钩百而返。颜阖入见,庄公曰:“子遇东野稷乎?”对曰:“然,臣遇之。其马必败。”庄公曰:“将何败?”少顷,东野之马败而至。庄公召颜阖而问之曰:“子何以知其败也?”颜阖对曰:“夫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造父之御,无以过焉。乡臣遇之,犹求其马,臣是以知其败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适威》)
材料二:
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陀。故夫治国警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懍檩焉如以腐索御奔马。”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而毋畏?”
(节选自《说苑·政理》)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民日夜祈A用B而不可C得D苟E得为上F用G民H之I走之也J若决积水K于千仞之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多其雠也”中的“多”,与“孔子师郯子”(《师说》)中的“师”用法不一样。
B.“乡臣遇之”与“非及乡时之士也”(《过秦论》)中的“乡”都表示时间。
C.王者,文中指施行仁政治国的君主,行仁政的主张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也有体现。
D.偃,文中描述草,意为倒下、倒伏,与成语“偃武修文”中的“偃”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王对待百姓,就像驾驭良马,让它载运轻物,手持马鞭节制;而当今的国君则不然,欲望繁多,对待百姓的方式也不恰当。
B.魏武侯向李克询问吴国为何会灭亡,李克认为原因在于吴国屡战屡胜——屡战让百姓疲惫,屡胜让国君骄纵,最终导致亡国。
C.东野稷在庄公面前表演自己的驾车技术,庄公称赏,认为其技艺造父也不能超过,颜阖却预言其马必败,他的话后来果然得到应验。
D.季孙请教孔子“诛杀无道,亲近有道”是否可行,孔子先是反对诛杀,接着指出施政者为善会感染百姓,并以风和草为喻具体阐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2)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
14.材料一使用东野稷御车马之事,材料二引用孔子关于御马的言论,这两则素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
游诸葛武侯书台①
陆游
沔阳②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当时典午③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风想像梁甫吟④,尚忆幡然答三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注】①诸葛武侯书台:诸葛亮相蜀时,曾在成都北筑读书台。②沔阳: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有诸葛亮基和武侯祠,武侯祠后迁城北。③典午:指司马懿。
④梁甫吟:古歌曲名一作梁父吟。诸葛亮隆中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本诗开篇交代了诸葛武侯祠的地点、环境,渲染出萧条的气氛。
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
C.诗中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的往事,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D.诗中以《出师表》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
16.本诗与《蜀相》都是咏史怀古诗,并且主要人物都是诸葛亮,但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作了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3)《扬州慢》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扬州的繁华街道,用以反衬眼前荒凉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痴迷数控技术开始,曹彦生的技术水平不断在进步。他可以将长度4米的细长结构件加工做到平面度不超过0.05mm,相当于误差小于一根头发丝的厚度。他成了圈内 ① 的“数控达人”,但这还不够。
经过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曹彦生最终加工出来的产品对称度达到了0.02mm,相当于头发丝的四分之一,使机械加工中的“分毫不差”变成了现实。至此,从“达人”到“大师”,年轻的曹彦生完成了一次技术路上的漂亮飞跃。
曹彦生说,这些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日新月异的技术更迭背景下,哪怕当一名工人,都要时刻保持不断学习进步的姿态,没人能躺在荣誉簿上睡觉。正是基于内心的清醒认识,曹彦生 ② 地汲取技术养料,几乎把能找到的关于数控加工的书籍全都读了个遍;因为他自学过多种外语,进口数控机床上的操作说明、按钮提示对他来说是 ③ ;他能够听声音判断切削用量是否合理,能够根据切屑(如切屑飞行弧线)判断刀具寿命。在学习与实践中,他逐渐达到了“人机合一”的境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数控达人”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C.二诸葛一夜也没睡,一遍一遍念:“大黑怎么还不回来,大黑怎么还不回来。”
D.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了“民众诗人”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单是壁画就有4.5万平方米之多。这些珍贵的文物之所以保留至今, ① 。这里气候干燥,地质环境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大的动荡。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多重因素的作用,使得莫高窟文物受到近些年不同程度的损坏,也严重威胁着石窟中的壁画。
为使包括壁画在内的石窟文物尽可能完好地保存下来,就必须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但这项工作殊非易事。一方面,敦煌石窟壁画生动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除了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艺术品,这就要求修复者除了具备必要的材料、化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还要 ② 。另一方面,敦煌壁画的地仗(一种有防腐防潮作用的油灰衬底)质地比较松散,壁画真正的附着层面极其有限,仅如蛋壳一样薄,这也 ③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纸上,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诗人林庚说:“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但成熟的稻穗总低着头,优雅的垂丝海棠也低垂着头,饱满的向日葵亦低垂着头……这些无言的万物中都内蕴着生命的智慧。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泰安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D。“鲁迅……打破了铁的‘黑屋子’的困境”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社会环境是合众人之力营造出来的,只有每个人的道德都提升上来,以众人之高尚的人格成就高尚的国格,整个国家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困境”,可知“打破‘黑屋子’困境”的不是鲁迅,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
2.A。B.“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认为……”扩大了范围,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的第二句“他们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这里的“他们中”是指“看客中的”而不是指所有的上层阶级和下层民众。
C.“唯一渠道”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少有的渠道之一”可知“唯一”是错误的。
D.“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受推崇”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的最后一段,可知“使人们去爱别人,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的不是“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
3.C。C.材料二中“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而C选项中阿Q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是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地发动和依靠群众,所以很多人民群众不理解,以为革命就是形式主义。
4.答案:①材料一侧重于分析“看客”的三个心理特点:愚昧无知、精神空虚、自私自利;②材料二侧重于分析“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在当今社会的危害和解决办法。
5.答案:①愚昧无知。阿Q是他们的同胞,同胞被杀,看客们却当做盛宴来欣赏,认为枪毙没有杀头好看;未庄的看客们与阿Q是知根知底的同乡人,但都说阿Q是坏的,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②精神极度空虚。看客们精神空虚,以别人的痛苦来当做自己的快乐,围观阿Q行刑是为了去看“好戏”。③自私自利。看客们认为别人的生命比不上自己的利益重要,未庄的看客们都说阿Q坏,是因为怕被阿Q连累了,赶紧划清界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C“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错。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说当时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其实只是“事后诸葛亮”,社会动荡,这样的损失是谁都难以预测的。
7.C“运用双关手法”错。“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这句话没有使用双关手法。
8.①在“山棚”下熟了火以后,一方面紧张而焦灼,另一方面又因淋到蚕尿而快活。②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老通宝立刻充满了欢笑。③今年却没见半个收茧人,使老通宝他们忧愁失望起来。④不得已将茧子贱卖到无锡茧厂后,老通宝又气得生了病。
9.①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②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负债的遭遇,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③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隐蔽在冷静的描写和叙述之中,没有主观的评价却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DGJ(3分)根据上文“若御良马,轻任新节,欲走不得”可知,第一处应在D处断开;“苟”意为如果,是关联词;“为”表示被动;“也”表示停顿;再结合句意和语境,可知DGJ为正确点断处。
11.D(3分)“偃武修文”中的“偃”意为停止。
12.A(3分)A项,“而当今的国君则不然,欲望繁多”不当,原文“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意为“现在世上的君主,大都想使自己百姓众多”。
13.(1)用忠诚和守信引导百姓,致力为民除害,想着为百姓带来福祉(思考着为民造福)。[4分。导,引导;务,致力,专力从事;“导”“务”各1分,大意2分。]
(2)大弦拉得太紧,小弦就会绷断。所以说:拉紧缰绳和衔勒的人,不是驱驰千里的驭手。[4分。急,拉得紧;御,驭手、驾车人;“非……也”,否定判断句;“急”“御”、判断句句式各1分,大意1分。]
14.①东野稷御车马之事:国君应该善待百姓(国君应该爱惜民力;国君对待百姓不可严苛);②孔子的言论:治民者应该用正道引导百姓(治民者应该用仁政教化百姓)。[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圣王役使自己的百姓,就像驾驭好马一样,让马拉着轻载,手里拿着马鞭,马无法乱跑,所以能达到千里远的地方。善于役使自己百姓的人也是这样。百姓日夜祈求被任用却不能够被任用,如果能够被君主任用,百姓为君主奔走,就像积水从千仞高的溪流决口中冲出来,谁又能阻挡得住呢?《周书》上说:“百姓,善待他们,他们就喜爱君主,不善待他们,他们就成为君主的仇人。”有很多仇人,还不如没有好。现在世上的君主,大都想使自己百姓众多,却不知道善待百姓,这只能使仇人增多啊。古代当君主的人,用仁道和正义治理百姓,用惠爱和利益使百姓安定,用忠诚和守信引导百姓,致力为民除害,思考着为民造福。魏武侯当中山君的时候,向李克问道:“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武侯说:“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它却偏偏因此灭亡,是什么原因呢?”李克回答说:“屡次作战,百姓就疲惫,屡次胜利,君主就骄傲。用骄傲的君主役使疲惫的百姓,这样国家却不灭亡的,天下太少了。”东野稷在卫庄公面前表演自己驾驭车马的技术,前进后退都合乎墨线画出的直线,左转右转都合乎圆规画出的圆。卫庄公说:“好。”认为造父也不能超过他,让他的马绕一百个圈再回来。颜阖来谒见卫庄公,卫庄公说:“你遇到东野稷了吗?”颜阖回答说:“是的,我遇到了他。他的马一定要累坏。”卫庄公说:“怎么会累坏呢?”过了一会儿,东野稷的马累坏回来了。卫庄公召来颜阖问他说:“你怎么知道他的马要累坏呢?”颜阖回答说:“前进后退都合乎墨线画出的直线,左转右转都合乎圆规画出的圆,造父驾车的技术都无法超过他了。先前我遇到他,他还在不停苛求自己的马,我因此知道他的马要累坏。”
材料二:
行仁政的君主的政治用仁德教化百姓,图霸业的君主的政治用武力威慑百姓,走强横之路的国家的政治用刑罚胁迫百姓。这三种政治各有施行的场合,但以仁德教化百姓最为可贵。季孙向孔子问道:“如果诛杀不守道义的人以亲近有道义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处理政事,怎么能用诛杀的手段呢?你想要行善,百姓也会跟着变好的。君子的德行好比风,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风从草上吹过,草就跟着倒伏了。”水混浊则鱼无法生存,政令苛刻百姓就会动乱,城墙太陡峭就会崩塌,河岸太直耸就会塌陷。因此治理国家,就好比给琴安上琴弦,大弦拉得太紧,小弦就会绷断。所以说:拉紧缰绳和衔勒的人,不是驱驰千里的驭手。子贡向孔子询问治理百姓的事,孔子说:“内心危惧如同用腐朽的缰绳驾驭奔马一样。”子贡问:“为什么要那样害怕呢?”孔子说:“那四通八达的国都到处都是人,按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他们就顺从我(一译为“他们就好像自己驯养的马一样温顺”);不按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他们就是我的仇敌。怎能不害怕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分析错误,“当”解释为“自称”是错误的,应该是应战,抵挡之意。
16.相同:都有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和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不同:陆诗还嘲讽俗儒们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才建立这样的功业。也讽刺了俗儒不思进取,选择安逸的一贯做法。《蜀相》不仅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抒发了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17.(7分)
(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8.①闻名遐迩(大名鼎鼎) ②孜孜不倦(废寝忘食) ③小菜一碟(易如反掌)
19.D(原文“数控达人”引号的作用是特殊称谓。A项表示讽刺,BC两项表示直接引用)
20.①比喻:将自我满足、不思进取的状态比作躺着“睡觉”,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②借代:用“荣誉簿”代指各种功绩、荣誉,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可感的形象,又与“躺”“睡觉”协调统一。(4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21.①得益于这里的地理环境 ②拥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③给保护和修复工作增加了难度(6分,每句2分,意思答对即可)
22.(示例)由于自然和人为多重因素的作用,近些年莫高窟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石窟中的壁画面临严重威胁。
自然和人为多重因素的作用,使得近些年莫高窟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石窟中的壁画面临严重威胁。(4分,每改对一处得1分,句意1分。有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引用了现在诗人林庚的话,意思是人走路要昂着头;第二句话列举了自然界中一系列低垂着头的植物;第三句话指出无言的万物蕴含着生存的智慧。
材料透露出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林庚的人生箴言,引导考生体悟贤者的人生智慧,关键词是“昂着头”;第二层用“但”领起,引导考生参悟自然无言的智慧,关键词是“垂着头”。材料意在引导考生围绕“昂着头”和“垂着头”这两个关键词,思考其形象表述背后的精神内涵。“昂着头”可以是高贵的尊严,关乎人格,关乎气节,绝不允许践踏和轻慢;可以是自信的人生,斗志昂扬积极向上,绝不退缩,绝不放弃;可以是自尊的灵魂,关乎品质,关乎内涵,绝不允许亵渎和玷污……“垂着头”可以是成熟的智慧,有内涵,不张扬;可以是谦卑的姿态,有敬畏,更低调;可以是优雅的灵魂,有关爱,不冷漠……“昂着头”还可以是做人的姿态,志向高远,抬头做人,逆天改命;可以是为国为民的态度,奋起抗争,蹲厉奋发,不屈不挠;“垂着头”还可以是做事的风格,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可以是承担使命的担当,埋头做事,为国铸剑,俯身担责,击水中流。总之,二者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
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适合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亮明观点,如人生在世要昂着头(垂着头),然后分析昂着头(垂着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阐述我们应该如何做。也可以运用辩证思维,采用并列式结构,阐述人生在世何时应该昂着头,何时应该垂着头,将二者辩证统一。
立意:
1.昂首风骨荦,低头谦良德。 2.俯身许国隐名姓,昂首做人奋楫行。
3.蹲得下去,站得起来。 4.低头做事,抬头做人
例文:
昂首风骨荦,低头谦良德
天戴苍,地履黄,纵千古,横八荒。昂首向前,炎黄子孙风骨卓荦,铁骨铮铮挺脊梁;低头谦恭,华夏儿女温儒内敛,生命智慧万年长。林庚言“人走路要昂着头”,但无言万物却把头低垂下来内蕴智慧,昂首与低头之间,是生命的哲思。时代霄壤,风云际会,我辈青年亦当昂首风骨荦,低头谦良德。
低垂着头,温良恭俭让,是生命的智慧,是成熟内敛,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笃厚恭谨。低头,是厚积德行,是沉潜心绪,是低调做事,是十年磨一剑的匠心独守。“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将磨洗是初心”,叶嘉莹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秀口一出便是半个盛唐”,传承文化,化育一方。北大青年才俊韦东奕,低调做学问,心无旁骛,览数学胜景,窥学术奥秘。亚洲飞人苏炳添沉浸赛场,突破坚持,用日复一日的自律创造辉煌。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我辈青年,放低姿态,垂下头去,守初心、厚德行、积才识,成栋梁。
昂首向前,仁义笃信勇,是卓荦的风骨,是顶天立地,是潮头登高再击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勇毅笃行。抬起头来,是挺起坚硬的脊梁,是责任担当,是不懈追求无止境,是勇攀高峰凌云志,敢教日月再丈量。拒绝躺平不佛系,断臂男孩以汗水与坚毅成就篮球梦想;努力奋斗不畏难,残疾女孩江梦南用拼搏和奋进感动中国,学海遨游成就美好人生;脱贫攻坚战场上,黄文秀倒在的助贫路上,却为青年人树起了站着的丰碑。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昂首人生路,披荆斩棘,向阳而生。青年强则国强,我辈少年郎,莫做神州袖手人,敢教天地再丈量。
低垂着头才有昂首向前的机会与魄力,才能纵目远方。放低姿态成熟内敛才有谦逊广纳的品格,才能雄视世界。低调内敛,深德厚行,于立业成家、开眼界获真知都大有裨益;昂首向前才有资格在成熟后垂下头去,才能厚修德行。没有自立自强,没有足够的才识,没有底气与实力,没有披荆斩棘以启山林,没有创榛辟莽开拓前行,哪里有收获的辉煌,踏实的成绩。揆诸当下,太多的青年人眼高手低,既不能潜心研究学术,昂首向前,深研一技一能,又无法有成熟的心态与智慧,只是糊涂麻木,动辄躺平,佛系游戏人生。当代青年人要有昂首向前的勇气,低头深钻的智慧,人生才大美。
奇花初,商皇皇,昂首勇,低头智。利刃发硎少年郎,芳华晔晔如朝阳;红日升,光万丈,百卉萌动我辈强,前程浩浩如汪洋。低头大格局,昂首硬脊梁。河出伏流潜龙泳,云涌雾集兴家邦。鼙鼓催征稳驭舟,奋楫笃行立潮头。昂首风骨荦,低头谦良德。
昂首做事 低头待人
现代诗人林庚说过:“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不错,昂首挺胸代表带表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是我为们对待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但是有时低下头来也是必要的,自然界中无处不在这样的例子。成熟的稻穗总低垂着头,优雅的垂丝海棠也低垂着头,低下头来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法宝。
总而言之,做事之时昂首,待人之时低头,方可无失。
昂首是内心的一种认可是从心中而生的自信,是卓萃的风骨,是顶天,是立地,是潮头登高再击浆的不懈毅力,是无边胜景在前头的悠然自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独臂男孩张新成,不惧艰险昂首挺胸,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篮球梦,令人赞赏;两弹元勋钱学森,面对困难昂首挺胸,默默无闻十余年载,终在沙漠爆发出炮弹的轰鸣;爱国诗人屈原面对昏庸的国君、破败的朝代,仍能昂首屹立,在汨罗江为自己的人生篇章画上壮烈的绝笔。
我辈青年在学习工作中应昂首挺胸,在奋斗日中坚定决心。无畏艰难险阻、只因昂首挺胸。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相处和培养自身性格中我们应垂下头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收起自己的锋芒,多些友好,多些宽容!
北大教授“韦神”衣着朴素,谦卑躬敬,垂下的头显彰显了自己的学识;半卷红楼传世,一生動勉不倦,曹雪芹于悼红轩中埋头苦干十年五载其间未张扬昂首,而是垂头低调,写就传世佳作《红楼梦》;费朗西斯·倍垠曾说:“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低头苦学铸本领,昂首大意失荆州。
揆诸当下,一些青年在做学问中默不作声,在处人待事中昂首张扬。面对困难,畏畏缩缩,没有成就却张扬炫耀,这恰恰与我们应尽之事相反,以这些的态度会一事无成。
昂首做事与低头做人相结合,以昂首之姿笑对困难,以低头谦虚待人,我们定能战胜一切困难,迈向宽广未来。
鹏北海,风朝阴,义携书剑路湛茫。我辈少年郎,晔晔如扶桑。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我辈青年定能昂首做事,低头待人,以积极谦卑之姿创新时代之辉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