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环 境 问 题 及 其 危 害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三 第一章 第三节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 1.根据区域具体的环境问题,认识影响环境问题的基本因素。
2.综合分析某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目录
CONENTS
环境问题的产生
一
二
环境问题的危害
导入新课
由于合成了一种高效的有机杀虫剂DDT(二氯联苯三氯甲烷),瑞士化学家米勒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度被广泛使用的DDT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
思考:
1.为什么DDT被禁止使用?
2.DDT的广泛使用到禁止过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1.自然系统
(1)特点
①由 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 ,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 。
②自然环境能够通过 来维持稳定。
太阳能
生命体
流动
自我调节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1.自然系统
(2)对人类的要求
服务功能
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要限制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损害自然环境的 。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2.人类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大量自然资源,维持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的运行
将所形成的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读图1.14思考
1.在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流动方向、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有什么不同
系统类型 物质和能量来源 流动方向 生物多样性 系统的稳定状态
自然系统
人类系统
太阳能
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
单向流动
单一
循环流动
丰富
通过自我调节达到稳定状态
不具有调节能力,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读图1.14思考
2.你认为哪种系统能维持稳定状态 请说明理由.
自然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服务功能,系统中的生物数量和种类 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平衡,靠的就是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
而人类系统没有这种功能,它的稳定与平衡要靠人类调控。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读图1.14思考
3.如果人类获取自然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会带来什么问题。
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受损,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4.如果人类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又会带来什么问题。
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读图1.14思考
5.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在人类发展哪个阶段环境问题明显加重,说说理由。
工业文明阶段环境问题明显加重。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水平明显提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剧增,在某些方面超出了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了环境的服务功能,自然环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3.环境问题的产生
数量
速度
超过再生速度
破坏
供给服务
超过自净能力
数量
速度
调节服务
利用
排放
破坏
支撑服务
影响
影响
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案例分析:探讨近代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O2浓度增加
矿物燃料
燃烧排放
温室气体
吸收二氧化碳减少
破坏森林
CO2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全球气候变暖
自然原因:地球处于温暖期,气温处于上升的趋势中,火山爆发等因素的影响。
人为原因: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4.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1)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增加
所需资源数量及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增加
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环境问题
产生
典型案例: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
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
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
扩大荒地开垦面积
农作物产量下降
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4.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2)人均消费水平
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人均资源消费量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人口数量
×
人均资源消费量
单位数量资源使用
所造成的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
×
=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4.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3)技术水平:两面性
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
例如: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人地矛盾急剧恶化,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②人类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科技可以降低能耗,资源利用率提高,污染物排放减少;发展循环经济,使用清洁能源,环境得到改善。
课堂提升
观测表明,2009—2012年我国东部某城市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在工作日(周一至周五)与周末(周六和周日)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这种现象称之为大气污染的周末效应。图B1-3-5示意该城市工作日和周末的PM2.5平均浓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图B1-3-5
1. 该城市PM2.5平均浓度 ( )
①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呈正相关 ②清晨整体高于傍晚 ③日变化呈较明显的双峰结构 ④周末整体低于工作日
A. ③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②
A
课堂提升
观测表明,2009—2012年我国东部某城市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在工作日(周一至周五)与周末(周六和周日)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这种现象称之为大气污染的周末效应。图B1-3-5示意该城市工作日和周末的PM2.5平均浓度日变化。
图B1-3-5
2. 近年来,该城市PM2.5平均浓度日变化的周末效应减弱,原因可能是该城市( )
A. 优化了能源消费结构
B. 调整了日常作息时间
C. 增加了市内绿地面积
D. 控制了机动车保有量
A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类型 对服务功能的影响
供给服务功能(下降)
调节服务功能(失常)
文化服务功能(降低)
支撑服务功能(破坏)
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加剧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
并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会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①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城市噪音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结膜炎:空气污染烟雾刺激性气体等可引起结膜炎症
哮喘:雾霾天,风力小空气流动慢,可能引发哮喘复发
气管炎:雾霾常发生于寒冷季节,或者气温突然变化时
雾霾所诱发的疾病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②有些污染物质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DDT在环境中非常难降解,并能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后DDT被许多国家禁止使用。
思考:1.为什么DDT被禁止使用?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3.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生态脆弱地区发展经济容易导致自然环境退化,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造成损害,制约经济的发展,构成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我国南方某山区环境问题
课堂小结
案例分析:日本琵琶湖污染治理
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日本的“母亲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琵琶湖附近人口大量增加,工厂大量出现。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湖中,出现严重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并在1971年至1972年达到高峰。水质恶化导致琵琶湖丧失了水资源和渔业资源的供给能力,也损害了琵琶湖的水质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芦苇、河边森林的减少也表明琵琶湖支撑服务功能受到危害。
【思考题】
1.结合材料说明琵琶湖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2.这些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危害?
原因
问题
危害
案例分析:日本琵琶湖污染治理
1972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制定琵琶湖治理的相关政策,控制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组织全民参与琵琶湖的治理,同时注重对水源地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日本政府对琵琶湖周边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实行了综合整治。当地政府通过修建城市下水道、农村生活排水设施、联合处理净化槽,处理生活污水;通过制定鼓励环保型农业政策,与当地农民协商减少50%的化肥使用量,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在重点污染行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可再生和再循环使用的产品和材料,降低工业污染;还采取多种措施,如疏浚河底污泥、在河流入口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对入湖河流直接净化。
3.结合材料说明日本琵琶湖水污染治理的措施?
案例分析:日本琵琶湖污染治理
4.通过案例分析,你是如何看待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损害了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环境问题又反作用于人类,但是环境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然而恢复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包括时间和金钱,而且有些环境问题可能形成之后就难以解决了,所以在目前的状态下我们要尽可能地保护环境,维持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
活动: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教材16)
历史上,许多地区的发展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 的过程,有学者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括这一过程(图1.19)。该曲线显示,环境质量在前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恶化,但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环境污染的程度会逐渐降低。
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出现拐点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环境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收入水平低的社会群体很少产生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贫穷会加剧环境恶化;收入水平提高后,人们关注现实和未来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对高质量环境的需求,不仅愿意购买环境友好产品,而且不断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愿意接受严格的环境标准,并带动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减缓环境恶化。最终导致拐点岀现。
活动: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教材16)
区域经济发展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废弃物排放,使资源的获取与废弃物的排放控制在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就能避免。
2.环境“先污染、后治理”是不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
3.区域经济发展如何避免经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不是。当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后,充分利用自然规律,转变传统发展模式,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进行环境保护,就可以做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提升
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的巢湖也面临着生态被破坏的环境问题。由于片面的追求旅游经济的增长,从而忽视了对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5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猛增,给巢湖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巨大的生态压力。上游水源地林木横遭砍伐和土地资源的掠夺性经营,引起大面积水土流失,加速了湖盆的淤积,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以及农业化肥、农药等,使巢湖水体受到严重污染、营养物质超标,使巢湖水生植物破坏殆尽,长期滥捕使水产资源面临枯竭。
(1)分析“巢湖水域变小”的原因。
(2)简述巢湖水域变小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3)有人说要解决巢湖环境问题,就要大力退耕还湖,请说说你不赞同的两个理由。
课堂提升
(3)有人说要解决巢湖环境问题,就要大力退耕还湖,请说说你不赞同的两个理由。
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入湖;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污染大,水体富营养化,水深变浅;人口众多,发展农业,围湖造田 。
人口众多,粮食、用地需求大;退耕还湖工程量大;后期治理复杂等。
(1)分析“巢湖水域变小”的原因。
(2)简述巢湖水域变小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体污染,饮用水减少;防洪能力减弱;净化能力减弱;城市热岛效应调节能力减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