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优质资源评选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教案+课件备课资源(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山市优质资源评选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教案+课件备课资源(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6 16:07:26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导学案
执笔:杨 时间:2015、3、4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并默写;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此句。
2、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
知识链接:
作者及背景: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这种坎坷遭遇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思想基础。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读)——通读全文,找出不会读的字;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二、(译)——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疏通课文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具体方法如下:
结合课文下面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译读课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与同学交流,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知识巩固
一、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B、策之不以其道/不以物喜
C、不以千里称也/称心如意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翻译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课时
一、(复)——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析)——分析课文。
(一)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首先请同学们独立阅读,自主探究;然后交流合作,共同研讨。)
1、文中的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和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5、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二)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三、(诵)——背诵并默写课文。
知识巩固
一、文中的千里马有着怎样的遭遇?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自比喻什么样的人?

四、拓展训练
(太祖)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士卒无败麦( ) (2)因援剑( )
2、翻译划线句。
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
3、文中的太祖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这样做?

课件10张PPT。 马 说 韩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
一、(复)——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二、(析)——分析课文。
(一)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首先请同学们独立阅读,自主探究;然后交流合作,共同研讨。)
1、文中的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和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5、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1、文中的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食马者的愚蠢和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其真不知马也。(二)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
不是。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用“伯乐”比喻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的贤人;用“千里马”比喻人才;用“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小结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处境,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愤不平。观点鲜明,讽喻深刻。课件8张PPT。 马 说 韩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成诵,并默写;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句。知识链接:
作者及背景: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这种坎坷遭遇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思想基础。 第一课时 一、(读)——通读全文,找出不会读的字;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祇 ( ) 骈(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才美不外见( )
其真无马邪( )
zhǐpiánshídànsìxiànyé二、(译)——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疏通课文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具体方法如下:
结合课文下面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译读课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与同学交流,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注意下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执策而临之 。
6、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巩固训练答案
一、A
(A面对;B按照/因为;C著称/符合;D意思/情趣。)
二、1、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2、吃不饱,力气不足够,才能和美好的素质没有表现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不识千里马啊。马说(第一课时)
〔唐〕韩愈
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1)食马者 通 ,解释
(2)才美不外见 通 ,解释
(3)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解释
(4)其真无马耶 通 ,解释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通 ,解释
2、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不能通其意
(2)能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5)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6)其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今异义
(1)是马也 是:古义 今义
(2)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古义 今义
(3)且欲于常马等不可等 等:古义 今义
(4)故虽有名马 虽:古义 今义
(5)策之不以其道 策:古义 今义
(6)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古义 今义
二、翻译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第二课时)
〔唐〕韩愈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 ”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 ”通过语言刻画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2、作者认为“ ”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 , ”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二、内容理解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探究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延伸训练
(太祖)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士卒无败麦( ) (2)因援剑( )
2、翻译划线句。
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
3、文中的太祖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