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执教的初二(3)班属普通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仅止于能翻译准确,至于对具体字词的涵泳以及篇章内容情感的把握则需要老师引导,才能领会其妙处。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不够主动,思维品质有待提升,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不能够一下子想到,因此假如课堂容量十分大,学生会跟不上,所得甚少。
二、教学内容分析:
《醉翁亭记》此文一大特色就是通篇由21个“也”字句组成,形成了肯定赞扬的语气,表达了对滁州这一片山水的热爱跟陶醉之情,这跟作者贬官在此的心情是有所矛盾的,异于常人的。二是与民同乐的思想,主要由二、三、四自然段体现,但不容忽视的是第一自然段的铺垫,以对及对奠定感情基调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学生们对全文主旨的把握以及对全文朗读基调的把握。基于这点,本文宜设计为两课时,而第一课时应把目光放在“……者,……也”句式语气和表达感情的把握,而第二课时应放在对“山水之乐”的理解上,如第二自然段是对作者为何能欣赏到山间的朝暮及四时变化之景原因的思考,第三自段应重点放在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及太守醉的理解,通过对情景的再现以及设身处地的思考,理解那种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太守没架子,没等级观念这样的一个风俗淳朴的社会。从而铺垫到理解第四自然段太守的“与民同乐”的那种完全把自己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以天下为己任的情环。由于时间关系,本次优课只展示第一课时,也就是对21个“也”字句的语气及感情的把握,从而指导学生正确读出本文的韵味。
三、教学目标:
1.落实第一自段的文言实词
2.从“……者,……也”的句式体会并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3.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读出句式“……者,……也”的韵味。
四、教学环节与活动:
(一)导入:猜一猜,以下文字所描写的这个人是谁?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老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让学生猜测,最后明确“六一居士”欧阳修
(二)出示作者简介,老师念一次: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出示写作背景,老师念一次:宋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领导的新政失败,被贬河南邓州。积极参与新政的欧阳修,“慨言上书”,一度下狱,后被贬为滁州知州。本文作于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他此时的心情和范促淹应该同样的忧心忡忡的。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就是以忧愁代替了一节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欢乐。这一点,我们在分析《岳阳楼记》时,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而欧阳修却没有像范促淹那样“进亦忧,退亦忧”。他在《晚泊岳阳》中这样写道: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辑去如飞。
老师主要抓住“云水苍茫失江路”及“弄清辉”、“去如飞”几字来讲作者虽也有失落之意但更多的是轻松和快乐的惬意。强调《醉翁亭记》同样是这种风格。
(四)朗读及翻译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按自己喜欢的语调语速大声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老师对学生的朗读稍作评价,强调要读出韵味,必须领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学生开口译第一自然段,给2分钟。
然后学生以抢答形式举手翻译句子,一人一句,老师适时落实字词以及用串讲的形式对第一自然段进行概括。
(五)深入研读:
1.感受“……者,……也”语气及内容
比较下列句子之不同: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琅琊山蔚然而深秀。
老师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提问,最后出示答案: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先有所感后有所解,展现心理的提示、惊异、发现和理解的过程。
琅琊山蔚然而深秀。
陈述的语气,较平淡。
课堂讨论活动:第一段中还有哪些句子句式与之类似?找出来,品味它表达了怎样的心理过程及语气。
学生讨论后以抢答的形式进行回答。老师适时指导——明确“……者,……也”的判断句表肯定语气。
2.感受“……者,……也”表达的情感。
既然判断句表肯定语气,那么假如让大家在这段文字的( )处填入一个表示肯定语气的现代汉语词,你会填哪个?——明确“啊”,并且让学生读一次。
环滁皆山(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
提问,从大家刚刚读的语气当中,你体会到这个啊字表达出一种什么情感?——明确对山水的赞美及陶醉在其中的情感。
3.体会全文的感情基调。
本文有21个“也”字句,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这是本文的感情基调,而第一自然段有那么一句话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是哪句?“——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六)分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及总结本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为何又自称醉翁,可见不醉酒却醉什么?——明确醉山水。这种山水之乐将是我们第二课时要深入探讨的。现在请同学们以肯定赞扬的语气,大声齐读全文,读出韵味。
学生朗读课文
五、教学资源:配乐《夜的钢琴曲》
设计者信息:
姓名:刘思栩
工作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语文科组
联系方式:13703038710
课件15张PPT。个人简介:主讲人:刘思栩
工作单位:中山一中
适用年级:八年级下
任教科目:语文
主讲篇目:<<醉翁亭记>>第一课时
教材:人教版
<<醉翁亭记>>第一课时--主讲人:中山一中刘思栩学习目标:落实第一自段的文言实词
从“……者,……也”的句式体会并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读出句式“……者,……也”的韵味。
六一居士:“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老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背景简介:宋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领导的新政失败,被贬河南邓州。积极参与新政的欧阳修,“慨言上书”,一度下狱,后被贬为滁州知州。本文作于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他此时的心情和范促淹应该同样的忧心忡忡的。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就是以忧愁代替了一节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欢乐。这一点,我们在分析《岳阳楼记》时,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而欧阳修却没有像范促淹那样“进亦忧,退亦忧”。他在《晚泊岳阳》中这样写道: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辑去如飞。请大家翻译第一自然段“……者,……也”的句式应译为“……的,是……”
山行六七里 走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张开的翅膀的样
子 高踞
作亭者谁 建
名之者谁 命名
太守自谓也 称谓
饮少辄醉 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感受“……者,……也”语气及内容讨论:比较下列句子之不同: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琅琊山蔚然而深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先有所感后有所解,展现心理的提示、惊异、发现和理解的过程。
琅琊山蔚然而深秀。
陈述的语气,较平淡。找一找:第一段中还有哪些句子句式与之类似?找出来,品味它表达了怎样的心理过程及语气。统一认识:判断句表肯定语气!练一练:判断句表肯定语气,你说以下句子括号处应配上什么语气词能表达出肯定的语气呢?环滁皆山(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啊思考:通过这个“啊”字,你可知第一自然段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第一自然段哪句话直接表明了这种情感呢?通读全文,读出韵味带着肯定赞扬的语气,通读全文
祝贺你!顺利完成本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