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板芙一中 张晶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幽怆的气氛,借助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编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识记: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和内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运用:模仿课文写景抒情的方法,就你家附近的某处景观写片断作文。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经过初一一年尤其是初二上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已经初步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再加上如果是由语文老师从初一带上来的,那么,学生和老师之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将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并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2、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3、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时重点:
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时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唐代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曾经和韩愈一起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曾经和刘禹锡一起参与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后因革新失败而遭贬谪,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柳宗元。(展示柳宗元画像)
讲授:
一、简要介绍柳宗元: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但在文学上却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去感受作者文中的景,心中的情。
二、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例如:《桃花源记》)
活动:
一、诵读课文:
1、大声地自由朗读,初步体会文中的景。
2、欣赏示范朗读,深入体会文中的景。
3、看图齐声朗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4、配乐朗诵,感悟作者的情。
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主学习,教师排疑解难。
三、品味,与柳宗元对话:
(一)互动感悟,体会以景写情。
1、畅说感受:优美的景物总使人赏心悦目,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上,你会有什么感受?
2、面对如此优美的景物,作者却“悄怆幽邃”,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感受?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3、揭示主题:作者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遭贬谪之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二)与柳宗元对话:对于柳宗元此时的心境,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开头与作者对话,劝解他直面挫折。
练习:
一、给下列划线的字词注音: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二、一词多义: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为 全石以为底( )
隶而从者( ) 为坻,为屿( )
清 水尤清冽( ) 环 如鸣珮环( )
以其境过清( ) 四面竹树环合( )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
明灭可见( )
测试:
一、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思考:在游小石潭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请结合历史背景,说说导致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
作业:
1、完成《学习辅导》26课。
2、背诵全文。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从、尤、为、可、斗、参互、清、居”等。
2、体会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学时重点:
体会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学时难点:
体会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活动:
导入:
有感情地朗诵全文。
讲授:
合作探究,与柳宗元同游:
1、小石潭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怎么发现小石潭的?
2、文中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小石潭的水从何而来?
4、小石潭周围的气氛如何?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小石潭的?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活动:
小组合作,归纳文言词汇。
小组展示。
练习:
一、根据课文默写:
1.文中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表现小石潭周围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 。
2.从侧面描写潭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 , , 。
3.文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句子是 , , 。
二、下列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 B.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C.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 D.悄怆幽邃(静悄悄的样子)
三、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表现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正面写出来潭水的清澈。
C.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溪身的曲折蜿蜒和溪岸的参差不齐。
D.作者不能久居潭上,“记之而去”的原因是“其境过清”。
测试:
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作业:
请从以下两个作业中,任选一个完成。
作业一:选择一处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自然景物,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人物的心境。
作业二:请撷取夏天之景,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26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板芙一中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张晶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幽怆的气氛,借助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编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习目标:
识记: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和内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运用:模仿课文写景抒情的方法,就你家附近的某处景观写片断作文。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曾经和韩愈一起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曾经和刘禹锡一起参与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后因革新失败而遭贬谪,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柳宗元。(展示柳宗元画像)
二、简要介绍柳宗元: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但在文学上却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去感受作者文中的景,心中的情。
三、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例如:《桃花源记》)
四、诵读课文:
1、大声地自由朗读,初步体会文中的景。
2、欣赏示范朗读,深入体会文中的景。
3、看图齐声朗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4、配乐朗诵,感悟作者的情。
五、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排疑解难。
六、合作探究:
1、小石潭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怎么发现小石潭的?
2、文中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小石潭的水从何而来?
4、小石潭周围的气氛如何?
七、品味,与柳宗元对话:
(一)互动感悟,体会以景写情。
1、畅说感受:优美的景物总使人赏心悦目,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上,你会有什么感受?
2、面对如此优美的景物,作者却“悄怆幽邃”,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感受?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3、揭示主题:作者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遭贬谪之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二)与柳宗元对话:对于柳宗元此时的心境,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开头与作者对话,劝解他直面挫折。
八、布置作业
作业一:选择一处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自然景物,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人物的心境。
作业二:请撷取盛夏之景,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
课件16张PPT。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
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
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
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
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
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
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
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
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
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
编为《柳河东集》。柳宗元的文学成就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但在文学上却创造了
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
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其中以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
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
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
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写的都是当时永州
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
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
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小石潭记柳宗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2、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3、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
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例如:《桃花源记》诵读文章1、大声地自由朗读,初步体会文中的景。2、欣赏示范朗读,深入体会文中的景。3、配乐朗诵,感悟作者的情。自主学习 疏通文意1、西行:向西走。西,名词作状语,向西。行,走。2、心乐之:心里感到很高兴。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高兴。3、全石以为底:为,作为。4、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为,成为。5、似与游者相乐:好像在和游人互相逗乐。乐,逗乐。6、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7、其岸势犬牙差互:那些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自主学习 疏通文意8、环合:环绕。9、寂寥无人:寂静寥落,空无一人。10、凄神寒骨: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11、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
以,因为。清,凄清。12、不可久居:不可以长久地停留。13、乃记之而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象就离开了。品味 与柳宗元对话 1、畅说感受:优美的景物总使人赏心悦目,如果
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上,你会有什么感受? 2、面对如此优美的景物,作者却产生了怎样的感
受?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感受? 作者的感受:悄怆幽邃。(景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
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
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
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
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
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
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
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
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
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写作背景揭示主题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遭贬谪之后在寂寞
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后面
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思考感悟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
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
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
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与柳宗元对话 对于柳宗元此时的心境,请以“柳宗元,我想对
你说”为开头与作者对话,劝解他直面挫折。 课堂练习一、给下列划线的字词注音: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寂寥( )悄怆( ) 幽邃( )
二、一词多义: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隶而从者( )
清 水尤清冽( ) 环 如鸣珮环( )
以其境过清( ) 四面竹树环合( )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
明灭可见( )
为 全石以为底( )
为坻,为屿( )huánglièchíyǔkānyǐchùxīcīliáoqiǎochuàngsuì向跟从清澈凄清玉环环绕大约可以作为形成课堂小测试一、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思考:在游小石潭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请结合历史背景,说说导致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
(2分)课后作业1、完成《学习辅导》26课。
2、背诵全文。课件11张PPT。小石潭记柳宗元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从、尤、为、可、
斗、参互、清、居”等。
2、体会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
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小组合作,归纳文言词汇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词
4、重点词语
5、词类活用
6、特殊句式小组展示合作探究 与柳宗元同游1、小石潭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怎么发现小石潭的? 2、文中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小石潭的水从何而来? 4、小石潭周围的气氛如何?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小石潭的?突出表现了
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按游览的先后顺序。特点:水清、石奇、树绿、鱼活、溪流曲折隔、闻、伐、取、见发现小潭:(移步换景)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形态各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水:游鱼:清冽清澈透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潭中景物潭西南而望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形象比喻)(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寂寥无人悄怆幽邃(幽深冷寂)作者的感受凄神寒骨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回顾本文主旨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遭贬谪之后在寂寞
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课堂练习一、根据课文默写:
1.文中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表现小石潭周围优美景色
的句子是: , , 。
2.从侧面描写潭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
, , 。
3.文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句子是 ,
, 。
二、下列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
B.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C.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
D.悄怆幽邃(静悄悄的样子)
三、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表现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正面写出来潭水的清澈。
C.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溪身的曲折蜿蜒和溪岸的参差不齐。
D.作者不能久居潭上,“记之而去”的原因是“其境过清”。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DB课堂小测试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 ”和“_________ ”两个句子
得到印证。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全石以为底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游览的先后顺序。幽静侧面描写曲折、蜿蜒、参差不齐比喻作业布置 作业一:选择一处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自然景物,
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人
物的心境。
作业二:请撷取夏天之景,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
一段话。200字左右。
(以上作业二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