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1. 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基本上一致。
地球夜间灯光遥感图像
2. 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这是因为世界城市和
人口分布不均匀,
一般而言,城市的夜间
灯光明亮,农村的夜间
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
灯光明亮,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地区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一、城镇化
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有什么表现?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1980年:深圳面积为3.8平方千米,城市人口1万人,农村人口30万人,城区5层楼为最高建筑。
2018年:深圳面积为1997平方千米,实现完全城市化,常住人口达到1302.66万人。
城镇化含义: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的表现:
1.人口的集中过程:
2.地域的转换过程:
3.经济结构的变化:
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数量增加,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结合图中深圳的变化,思考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1970s
1980s
1990s
2000s
2010s
2020s
经济发展
城市化主要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服务业发展
农业劳动 生产率提高
剩余 劳动力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城 市 化
农业
工业
主要支柱
第三产业
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
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
是最基本动力
城市化的意义
1、人口转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距。
2、产业结构: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工 业: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4、科 技: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5、文化、思想观念:提高乡村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乡交流。
【活动】P49 1. 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相同点:都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不同点:珠江三角洲—— ① 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② 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
③ 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
长江三角洲——城市间的协调合作,
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世界城市化进程
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不到2%
18世纪中叶
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叶开始,欧美各国相继经历了工业革命,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19世纪
19世纪的100年里,世界人口增加了70%,城镇人口增加了40%,1900年世界城镇人口比例提高到13.3%
20世纪
2016年世界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4.3%
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
2016年
合作探究:
存在经济发展差异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比:城市化起步时间、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化速度。
1. 起步时间
起步早
起步晚
2. 城市化水平
水平高
水平低
3. 城市化速度
慢—快—慢
慢—快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慢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 高低 高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图2 世界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30%
70%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
缓慢
城市化
图2 世界城镇化进程
30%
70%
中期阶段
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发展很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缓慢
迅速
郊区城市化
图2 世界城镇化进程
30%
70%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在有些地区,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缓慢
迅速
缓慢,甚至停滞
逆城市化
项目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镇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居住环境渐趋恶化等 城镇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项目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图 解
联 系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镇化,随后出现逆城镇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镇化
发达国家的
个别城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的现象。
(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水平 城镇化水平较____
特征 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发达;城镇______率高; 重视保护城镇历史文化
问题 有些大城市过度扩张,出现郊区化和__________现象;市中心区居住环境恶化,居民外迁;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
解决 措施 建设________和工业区,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高
绿化
逆城市化
卫星城
新加坡几乎是一个没有农村的国家,城市面积占总面积的绝大部分,新加坡人又注重城市建筑,境内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街头到处是花圃、草坪,草茂花繁、整洁美丽,有“花园城市”的美称。城市人口基本100%。
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
速度减缓,逆城市化
例如,英国、美国的城镇化在19世纪迅速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城镇化水平已达70%
高城镇化率瑞士乡村聚落景观
R- settlement landscape with high U-rate in Switzerland
城镇化 URBANIZATION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及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在英国、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相继出现了与城镇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主要表现为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萎缩
(2)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①特点: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________,推进速度快;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
②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异
比较低
差异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表现 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滞后 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
分布 拉丁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得多。
二战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很低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快
城镇化 URBANIZATION
虚假城镇化(过度城市化)
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原因: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如贫民窟问题、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过度贫困化、暴力犯罪频发以及“去农业化”等。
巴西的虚假城市化
虚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 贫民窟”
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滞后城市化
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城市化模式。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就属于这种状况。
印度、孟加拉国等南亚发展中国家的滞后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城镇的集聚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城镇发展无序。
鄂尔多斯(内蒙古),花5年时间投资50亿建设的康巴什,原意要成为鄂尔多斯的市中心,但如今却成为一座面积达32平方公里的现代化的空城,被称为“无人居住的鬼城”
滞后城市化
A.城市化速度〉工业化速度
B.城市化速度〈工业化速度
C.人口城市化速度<土地城市化速度
D.人口城市化速度>土地城市化速度
鬼城指数=城区人口(万人)/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鬼城”的出现反映我国部分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 )
c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不同点 表现 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化水平低
与工业化关系 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于工业化发展速度 相反
影响 城市人口膨胀,城市内贫富分化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负荷达极限,出现就业、住房、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 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
发生的国家 主要在拉丁美洲,例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相同点 发生的国家 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现象的本质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影响 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的城镇化有何特点 形成该特点原因是什么?
2.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产生了哪些作用?
1.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我国城市化的作用:
①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
拉动了生产与消费;
②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③推进农村产业化和城镇化,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已超过60%,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但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不到50%。
我国主要城市群
城镇化水平呈“东高、中平、西低”的阶梯格局;
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课本53
相同点: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不同点:发达国家 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大部分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大部分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答案: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完成表格内容。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快,呈加速趋势
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人口流动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城镇建设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首要问题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城镇化促进工业发展,改善产业结构,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人口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利用率。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污染物集中排放、集中处理;通过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提高环境质量。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提供教育、医疗、交通等优质服务;提高收水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趋同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城镇化过程中的自然环境问题
表现 成因 措施
资源 短缺 耕地面积 减少 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镇、工业及交通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用地规模扩大,破坏林地、草地、湿地,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增加城市绿地,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表现 成因 措施
环境 污染 大气 污染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设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表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 物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生活消费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等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设绿化隔离带
(2)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表现 成因 危害 治理措施
交通 堵塞 城镇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 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镇道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房价居 高不下 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加快住房建设;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
表现 成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建设用 地紧张 市区人口急剧膨胀 用地紧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科学规划城市用地
增加就业难度, 失业队伍扩大 城镇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社会问 题突出 人口过度集中 地价昂贵、就业困难、犯罪率高 综合治理
城市内涝
环境污染
香港的“铁笼”
住房困难
北京地下室
交通拥挤
就业困难
社会治安变差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卫星城(Satellite Ctiy)
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
知识拓展
建立卫星城的目的
建立这种城镇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母城)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下图为某城市25年间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可直接观察到的城市发展现象是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出城市的面积在扩大,但看不出城市人口和产业的变化。故选C。
√
7.该地区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A.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B.城市道路建设受到限制
C.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D.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变缓
该城市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使城郊地区稻田面积缩小,而市场需求大的花卉、蔬菜生产规模扩大,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道路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伴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标志。故A正确。
√
读下图,回答8~9题。
8.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60%,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发展较慢,略低于发达国家,因此①代表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②代表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大于发达国家,随着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超过发达国家,③表示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④表示发达国家城镇人口,D正确。
√
9.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从图中看,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目前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高于发达国家;2010年,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为75%,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约为45%;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D正确。
√
10.(2023·甘肃临夏高一校考期中)城镇化进程的最主要的表现是
A.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数量上升
B.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集聚
C.城镇用地扩展,出现大量人造景观
D.城镇密度加大,城镇人口规模扩大
在城镇化过程中,最主要的表现是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数量上升,A正确;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集聚、城镇用地扩展,出现大量人造景观,城镇密度加大,城镇人口规模扩大都不是城镇化最主要的表现,B、C、D错误。故选A。
√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