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1 16:4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认为人要变“自爱”为“兼相爱”,还要兴天下之利,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使民众和国家富足。这反映出儒墨两家( )
A.思想主张呈现融合趋向 B.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
C.具有功利实用主义倾向 D.站在相同的阶级立场
2.天命、民惟邦本、德作为治国理政最基本的理念,在周朝被确立下来后,一直是统治者治国理政最根本的指导思想,这些理念和原则的确立,使改革换代被视为寻常,因为“皇天上帝,改厥元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人们将此视作“亡国”,而非“亡天下”,这反映出( )
A.中国古代各朝代的治国理念没有改变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正确性
C.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奠定了观念基础 D.中国古代一直在进行制度的改革创新
3.《论语·雍也》记载“夫仁者,己欲立面立人,己欲达面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荀子·王制》记载“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些思想( )
A.促使民本思想与君主权力相结合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
C.致力于协调民众与地主间的利益 D.强调统治者应加强道德修养
4.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告诫儿童面对尊长时:“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声喧哄,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陈淳也在《启蒙初诵》中要求小儿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这可用来说明该时期( )
A.教育的功利化色彩浓厚 B.理学影响家庭教育
C.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D.政府重视幼儿启蒙
5.如表是有关“文化”的词源解析,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词 词源解析
“文” “纹理”,引申出“人为修养和美、善、德行之义”
“化” “改变”
“文”“化”并联使用 引申出“以文教化”之义
“文化” (“文”与“化”合成一个词使用) 文治和教化
A.道法自然 B.以人为本 C.和而不同 D.敬天保民
6.北宋时期,僧人常以作诗为由主动结交士大夫,悉心维持友谊;如遇士大夫请教佛法,僧人不仅积极回应,还邀请他们参加佛社。该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
A.儒学地位上升 B.僧侣干政严重
C.三教合一完成 D.政治结社盛行
7.理学家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不相信现实社会以外的彼岸世界,不信灵魂不死、轮回转生之说……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上述材料指出理学的作用是( )
A.引导人们关注现实 B.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
C.宣扬传统儒家思想 D.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
8.王阳明曾说:“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良知......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而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着,以此也。”这一说法( )
A.隐含一定的平等色彩 B.抨击了封建专制
C.提倡个性自由 D.批判了传统儒学
9.“祝融”是目前文献中所见最早被若干族群共同认可的祖先。春秋金文、战国竹简中存在不少有关追认“祝融”为祖的记载,《国语·郑语》出现“祝融八姓”之说。春秋战国时期,局部共祖现象普遍出现。这可用于说明( )
A.炎黄共祖之说被最新考古成果否定 B.战乱频繁客观上推动了民族间交流融合
C.血缘政治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发展 D.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根植于久远历史传统
10.《吕氏春秋·古乐》中有“昔古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玄瑟以来阴气(雨水),以定群生(促使万物生存)……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三曰遂草木(祝愿草木生长),四曰奋五谷(祝愿五谷丰登)”。这可用于印证( )
A.“敬天保民”思想开始出现 B.文献记载必须与文物考证相互一致
C.礼乐文化推动了文明进步 D.先秦艺术活动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
11.清初大儒颜元主持漳南书院时,在“习讲堂”所题楹联“聊存孔绪,励习行,脱去乡愿、禅宗、训诂、帖括之套;恭体天心,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气数之机”。这反映出其( )
A.致力儒学复兴 B.适应经济需要 C.追求崇实黜虚 D.摆脱传统儒学
12.《逸周书》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一记载( )
A.可为当代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B.反映了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
C.说明环保理念需要与时俱进 D.体现了古代和谐思想的形成
13.《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说人要按照天生本性的要求,要遵从“道”去生活,而认识、把握“道”的过程需要学习、教育。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 )
A.崇尚道法自然 B.主张崇德尚贤
C.提倡自然和谐 D.强调格物致知
14.北宋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两者的共同点是( )
A.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为君主服务
B.蔑视权威和教条,坚持民主与自由
C.捍卫儒家尊严,争得更高社会地位
D.强调责任与担当,为社会现实服务
15.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的一套编钟。全套编钟共65件,为铜木结构,在其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编钟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念,被中外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A.蕴含了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
B.见证了先秦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C.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
D.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原地区文化的先进性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着装有严格规范。下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服饰规范的部分内容:
出处 内容
《礼记·深衣篇》 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
《新唐书·车服志》 唐高宗时对官服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绯,五品袍浅绯,六品袍深绿,七品袍浅绿,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
《宋史·舆服志》 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
——摘编自张玲《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制度规范》等材料二 明代的“服妖”分为衣冠复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四个类别。衣冠复古,即穿戴模仿前朝服饰,包括了元蒙遗风和之前其他朝代的服饰:奢侈僭越,即以下僭上,违制使用贵重饰品和贵族服饰;男女混装,即女着男装、男着女装;习俗禁忌,即与传统社会认知相违背的服饰或服饰行为,如上层人士穿戴低贱之人服饰等。
——整编自赵梦菲《明代“服妖”服饰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服妖”下一定义,并对明代“服妖”的成因进行分析。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瓜,原产于非洲干旱地区,唐五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本草纲目》也认为“按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传中国,今南北皆有。”
——《略论古代丝绸之路中西动植物物种的交流》
材料二 材料三 古代中国的知识和学术,原本是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但是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成为“士”(特殊的知识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就大大地扩展了受教育的范围,使知识以更快的速度向民间转移和传递,这成为士人的另外一个来源。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他们二者的结合,则是诸子学出现的直接土壤。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西瓜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比较古代中埃农业的共同点,并列举上古时期两地主要农作物。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私学和士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结合所学,指出“诸子学出现”所指代的思想局面及其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学复兴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中正在发生的文化事件,尽管在所谓中、西、马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中,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仍然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但儒学的复兴正在由民间的自发转向体制内的自觉,在儒学发展史中具有周期性特征的由“学在民间”向“学在官府”的转移又一次在中国大地上展开。无论是民间自发的读经运动与民间书院的讲学活动,还是体制内大学的各种国学院、儒学院等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的设立,以及国家政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倡,都在表象层面上证明着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儒学在当代中国能够且必然复兴的充要理由并不在于这些表象层面,而在于儒学自身的理论品质与文化个性符合生命的本性,为人性所必须,从而必然衰而复兴。
——摘编自孙铁骑《论儒学复兴的当代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儒学发展史中由“学在民间”向“学在官府”的转移的史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中国复兴儒学的意义。
19.【服饰制度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服妖”为一种“妖风”“妖象”,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服妖”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僭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韦《从“服制”与“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使民众和国家富足”及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墨子的兼爱及重视发展生产的思想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两者的思想主张呈现融合的趋向,排除A项;功利实用主义是指一种把“功利”或效用作为人的行为原则的伦理学说,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儒家和墨家代表的阶级不同,儒家代表贵族统治阶级,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天命、民惟邦本、德作为治国理政最基本的理念,在周朝被确立下来后,一直是统治者治国理政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可知,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天命观念,自周朝以来,在古代社会一直得到延续,说明的是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奠定了观念基础,C项正确;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且一直在进行制度的改革创新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论语·雍也》强调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荀子·王制》强调人的重要性,说明儒家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和地位,体现了人文精神,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君主权力的论述和对君主的要求,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立的地主和民众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人的普遍认知,而非单独指统治者,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题意可知,朱熹和陈淳都是南宋的理学家,材料反映的是他们都对儿童的行为依据理学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准则,所以说明理学影响了家庭教育,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并不能说明教育功利化色彩浓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没有体现理学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朱熹和陈淳的个人观点,没有体现政府意志,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由文化的词源解析可知,文化是文治和教化,培养民众道德情操,塑造民众心灵品性,以达到人伦秩序和谐,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B项正确;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学态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和而不同指的是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产生新事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天”,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僧人主动结交士大夫,并建立起遍布朝野的人际网络,这主要是因为儒学地位回升,佛教地位受到冲击,僧人需要通过结交士大夫来维护佛教的地位,A项正确;中国古代并未发生僧侣严重干预政权的现象,排除B项;“三教合一完成”的说法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政治结社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人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的行为,材料未涉及政治结社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理学家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不相信现实社会以外的彼岸世界,不信灵魂不死、轮回转生之说……”和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家不信仰虚无缥缈的来世与轮回,而是强调与肯定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存意义,追求现实世界的价值和理想,体现了较强的理性主义,A项正确;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宣扬传统儒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人的主观意志力量,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良知”“此良知所以为圣愚而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着,以此也”和所学可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隐含一定的平等色彩,A项正确;心学维护的是封建专制,排除B项;李贽提倡个性自由,排除C项;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从华夏民族共同尊奉炎黄为祖先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局部共祖是向华夏共祖的过渡,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点的体现,D项正确;考古文献只能说明祝融共祖的存在,并未否定炎黄共祖,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材料虽涉及血缘,但未涉及血缘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根据材料“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玄瑟以来阴气”,意思是万物散解,果实难以成熟,故士达做五玄瑟,以招来阴雨,稳定众生;“遂草木”是祝愿草木生长;“奋五谷”是祝愿五谷丰登。据此可知,原始时代的先民艺术活动与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D项正确;“敬天保民”思想开始出现,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文献记载必须与文物考证相互一致,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证明礼乐文化推动了文明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脱去乡愿、禅宗、训诂帖括之套”“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可知,颜元认为要继承孔子的事业,必须去掉诸多的弊端,靠习行教育加以纠正,告诫学子要认真学习经世济民的本领,把握人才、政事、道统和命运的关键,做一个“格致诚正之功,修齐治平之务”的有用人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复兴儒学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经济思想无关,排除B项;清初大儒颜元并未摆脱传统儒学,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材料意思是阳春三月,不去拿斧头进山林砍伐,让草木自然生长,夏三月,不拿网具到江河、湖泽去捕捞,让鱼鳖好好成长,这是尊重自然规律的体现,可为当代环境保护提供借鉴,A项正确;材料的意思是不要采用竭泽而渔的政策,要给生物以修养的时间,维护生态的平衡,与土地制度无关,排除B项;与时俱进的意思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材料未涉及不同时代,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的是尊重自然规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不能得出和谐思想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人要按照天生本性的要求,要遵从“道”去生活,体现了崇尚道法自然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顺应本性,遵从“道”去生活,而非崇德尚贤,也不是提倡自然和谐,排除BC项;理学强调格物致知,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强调了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可知,朱熹批判当时有些学者“空谈”的学风,主张学术为现实服务,D项正确;“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属于心学内容,排除A项;蔑视教条与权威是李贽的思想,且本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责任与担当,为社会现实服务,未涉及捍卫儒家尊严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不属于中原地区,不能反映先秦时期中原地区文化的先进性,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曾侯乙青铜编钟作为礼乐之器,蕴含着先秦时期丰富的礼乐文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的一套编钟,见证了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编钟的造型和雕饰展现了战国高超的装饰艺术,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6.(1)文化内涵:儒家道德标准的象征(或:四时秩序的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象征;公正诚直的 象征。);等级的象征(或:官员品衔的象征。);崇尚节俭的价值观的象征(或:主流价值观的象征。)。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形成重视道德的社会风气;有助于维护社会及政治稳定;有助于塑造崇尚节俭的社会 风尚。 (消极方面)强化等级秩序;强化了等级尊秩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定义:“服妖”现象,是一种与传统风俗、礼法秩序、主流价值观念等相背离的个人或群体的服饰行为。 成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元朝服饰习惯的影响(或:民族交融的影响。); 市民阶层的壮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文化内涵:由材料一表格中“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可得出儒家道德标准的象征(或:四时秩序的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象征;公正诚直的象征。);由材料一表格中“唐高宗时对官服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绯,五品袍浅绯,六品袍深绿,七品袍浅绿,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可得出等级的象征(或:官员品衔的象征。);由材料一表格中“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可得出崇尚节俭的价值观的象征(或:主流价值观的象征)。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积极方面:服饰要求体现儒家道德标准,有利于形成重视道德的社会风气;强调等级,有助于维护社会及政治稳定;服饰崇尚节俭,有助于塑造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 消极方面:服饰强调等级观念,强化等级秩序;强化了等级尊秩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明朝。第一小问定义,根据材料二“明代的‘服妖’分为衣冠复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四个类别”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服妖”现象,是一种与传统风俗、礼法秩序、主流价值观念等相背离的个人或群体的服饰行为。
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所学可知,服饰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状况,可从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政治上民族交融影响、社会阶层上市民阶层壮大、思想上个性解放等方面回答。根据材料“包括了元蒙遗风和之前其他朝代的服饰”可得出元朝服饰习惯的影响,即受民族交融的影响;根据材料“男女混装,即女着男装、男着女装;习俗禁忌,即与传统社会认知相违背的服饰或服饰行为,如上层人士穿戴低贱之人服饰等”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服妖”有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等分类,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个性解放思想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17.(1)历史条件:①丝绸之路的畅通;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③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④西瓜自身优势。影响:①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②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2)中埃农业共同点:①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②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③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写出都“采用牛耕”亦可)④大江大河为发展农业提供有利条件(埃及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古代中国大河文明的发展)。主要作物:埃及——大麦、小麦;中国——稻、粟。
(3)互动关系:士人兴起推动私学出现,私学发展又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思想局面:百家争鸣;地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西瓜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根据“唐五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首先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其次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第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最后是西瓜自身优势。其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丰富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推动经贸发展的角度进行总结概括。
(2)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埃及。根据图1和图2内容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和埃及都已经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结合所学可知两地的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根据图3和图4的内容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和埃及都出现了牛耕,说明两地的农业生产在工具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代中国和埃及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大江大河为发展农业提供有利条件。两地的主要农作物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代埃及主要是大麦和小麦,古代中国主要是水稻和粟。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 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成为‘士’(特殊的知识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就大大地扩展了受教育的范围,使知识以更快的速度向民间转移和传递,这成为士人的另外一个来源”可知,私学和士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表现为士人兴起推动私学出现,私学发展又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诸子学出现”所指代的思想局面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根据所学进行作答,主要是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18.(1)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朝设置国子学;宋代编四书五经形成理学;南宋时期和明朝出现心学,对儒学进一步发展。
(2)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交流。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还是体制内大学的各种国学院、儒学院等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的设立,以及国家政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倡,都在表象层面上证明着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复兴”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朝设立国子学,宋代编四书五经并形成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南宋和明朝出现心学,儒学进一步发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以及国家政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倡,都在表象层面上证明着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儒学在当代中国能够且必然复兴的充要理由并不在于这些表象层面,而在于儒学自身的理论品质与文化个性符合生命的本性,为人性所必须,从而必然衰而复兴”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国与国之间和平交流。
19.(1)内涵:礼仪(等级鲜明、区分尊卑);道德教化;多样;美观;天人合一。(任答三点)
(2)原因:社会秩序的变革;民族交融;商品经济的冲击;统治者的提倡;个人审美与时尚观念的变化(人文主义的发展);门第等级的淡化。(任答四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内涵:据材料“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得出礼仪(等级鲜明、区分尊卑);据材料“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得出道德教化;据材料“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得出多样、美观;据材料“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得出天人合一。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据材料“对封建礼制……的背叛和挑战”“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得出社会秩序的变革;据材料“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得出民族交融;据材料“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得出统治者的提倡;据材料“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得出个人审美与时尚观念的变化(人文主义的发展);结合所学得出,传统社会秩序和礼制受到冲击与商品经济的冲击、门第等级的淡化密切相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