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度下期3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堂考试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 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 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
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 有人说:“淇水遗风。” 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 ”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
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淑”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蘅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
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红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后者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
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一回的叙事展现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
(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
材料二:
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
材料三: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籍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
B.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
C.“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
D.“稻香村”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在种细致的审思及体悟中诞生的过程。
B.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
C.蘅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是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
D.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 )(3分)
A.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人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默,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
B.“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C.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
D.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1自然段的论证思路。(4分)
5.《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爷和他的马
李海燕
(1)凛冽的北风穿透四爷单薄的身体,他脸如霜雪,一手拿鞭,一手扯着马缰绳,与一匹枣红马对峙着。
(2)四爷一鞭子抽下去,枣红马身上又落下一道鞭痕。疼痛使枣红马不停地倒着四蹄,马棚里灰尘横飞。
(3)走啊!四爷怒吼。
(4)四爷扔掉鞭子,用力拽着缰绳,企图把枣红马拽出马棚。枣红马仍然倒着四蹄不肯离开。
(5)你真是个畜生!四爷疯了一样,一鞭鞭抽下去。枣红马终于被四爷疯狂的举动激怒了,它一声嘶鸣,两只后蹄猛地一蹶。被踢出去的四爷,撞在马棚墙上,又弹回来,重重地摔在马槽子上。
(6)鲜血顺着四爷叠满皱褶的脸,流了下来。
(7)北风愈加狂妄,冻住了四爷脸上的血条子,他的脸显得狰狞可怕。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就杀了你!枣红马又发出一声长嘶。四爷扔掉缰绳,踉跄着回到屋子里,回来时手里握着一把尖刀。
(8)四爷手里拿着尖刀,胸膛里敲着鼓点,他的眼前错落着出现了三匹马,长得如此相像的它们昂着头,威风凛凛地站着。四爷跟它们祖孙三代耳鬓厮磨了半个世纪,四爷知道它们谁是谁,却从来不认真去分辨它们,因为在他心里,它们就是同一匹马,一匹站在他心头上的马。
(9)那年夏天,大雨滂沱,儿子带着乡亲们冒雨一路寻来。四爷被车闸失灵的马车甩下,腿摔断了,掉进山崖下的马车摔散了,两匹马摔死了。被儿子背回家的四爷,看着院子里横着的两匹枣红马的尸体,抱着刚三个月大的小枣红马的脖子,把牙齿咬得嘎嘣响。姚三说,愁眉苦脸顶个球,人没事就是万幸,大伙儿把马肉分了,少损失点儿。四爷看一眼姚三,沉着脸指着菜园,命令儿子挖坑葬两匹马,把一院子人闪得大眼瞪小眼。
(10)儿子今天从城里回来,不容四爷分说,就把五亩地以长期租赁的方式承包给了姚三。儿子说,把东西收拾收拾,星期天我来接你。
(11)土地和枣红马都在,四爷转眼就没有土地可以耕种了。
(12)东山坡那些山地,三年前被姚三悉数承包,栽上了苹果树,姚三三番五次找四爷,希望四爷把那块地包给他,都被四爷挡在门外。十七岁就驾车扬鞭的四爷,驾驭着自己心爱的枣红马,在自己的五亩地里,春种秋收。枣红马有力的四蹄蹬着土地,土地便被犁铧依次豁开,翻着黑色的浪。
(13)四爷感到踏实,更痴情于那种陶醉感。
(14)四爷说我不走。儿子说,如果昨天姚三叔不来,你还有命吗?四爷努力挺直的腰杆,就矮下去几分。昨天身子就那么一软,容不得四爷有任何的牵念,就瘫了下去,连喊救命的力气都被抽走了,亏得又来找四爷碰运气的姚三,用五粒救心丸救了他的命。
(15)四爷说,我走了马咋办?
(16)儿子说,卖。
(17)四爷说,我不卖马。
(18)儿子说,这回你说了不算。
(19)四爷瞪眼珠子,我是你老子!
(20)儿子也不服弱,老子也没权让儿子成为不孝之子。
(21)冬日的阳光把光线扯上半截炕,四爷闭眼躺在炕上,心里一半阳光,一半哀伤。
(22)后半晌,来了俩人,四爷认得是镇子上卖驴肉的屠夫。一个屠夫围着枣红马转了几圈,另一个用手按了又按枣红马的后臀,四目相对。四爷看到四只眼里射出带着杀气的满足。四爷说不卖。屠夫看着四爷的儿子,你们谁说了算?儿子把四爷推进屋子里,在外面用锁头别住门鼻儿。
(23)俩屠夫走了,儿子手里捏着屠夫留下的一叠定钱,明天他们来牵马。一阵汽车引擎声后,小院里平静下来。
(24)四爷倚在马棚的门口,不错眼珠地看着枣红马,想当年,他牵着一匹枣红马从大街上走过,那种自豪和满足感,让他像个将军似的,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四爷给枣红马添足了草料,拍拍马脸,吃吧老伙计,吃饱喝足了,咱俩走。至于去哪儿,四爷没多想,只想和马一起在村庄里消失。
(25)集体制结束那年,土地承包到户,牲畜也瓜分,四爷赶了十里路,在镇上供销社买回两瓶二锅头,揣在怀里,径直去了队长姚三家。四爷掏出酒。姚三一愣,啥意思?我要枣红马。姚三露出一口黄牙,明天抓阄决定,看你自己的造化。我不管,我就要枣红马。姚三冷笑,你凭啥?四爷说你把枣红马给我,我给你种一辈子地,绝不要一分钱。四爷手里,就有了一张写着枣红马的阄。
(26)四爷手里的刀锋蘸着月光,闪着凛厉的寒光。我再问你一句,畜生,你走不走?
(27)枣红马昂着头,眼里那份恐惧感被深深的迷茫取代,或者它始终都没弄明白,一向待它温和的主人,今天为何这般拼命抽打它,又为何黑灯瞎火地让它走。直到四爷狠命地勒住它的脖子,它才感到真正的恐惧,它拼命地反抗着。
(28)四爷瘦弱的身子,被枣红马有力的脖颈甩得左右摇摆,像风中干枯的玉米叶子。四爷声音颤抖,畜生,你死了,我还把你葬在院子里,我不要别人千刀万剐你!
(29)跟马打了五十年交道的四爷,尽管摇摆不定,还是有机会把刀子插进枣红马脖子的命脉里,可是四爷一次次让机会从手边溜走。
(30)刀子“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四爷也从马身上摔了下来。
(31)天空像一面深蓝色的湖,深蓝色的湖水里潜着抖动的星星,一眨一眨地看着流泪的四爷,和那匹惊魂未定的枣红马。
(选自《小小说月刊》)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小说写四爷想赶马离开,多次用鞭子抽马,三次称呼马为“畜生”,其过激行为既表明四爷对马的喜爱,也表明其护马心切。
B. 写四爷与儿子的争论,是为了形象地表明父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也影射了现实中父与子深深的代沟。
C. 四爷填足了草料,拍拍马脸;手握尖刀,有机会把刀子插进枣红马脖子,但最终“一次次让机会从手边溜走”。这些情节表现了四爷不想让自己心爱的马任人宰割和欲亲手杀死马而不忍的痛苦心理。
D. “一鞭子抽下去……枣红马不停地倒着四蹄”“一鞭鞭抽下……两只后蹄猛地一蹶”“枣红马昂着……拼命地反抗着”枣红马的一系列动作是对四爷的粗暴动作的激烈回击。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四爷看到四只眼里射出带着杀气的满足”,此处对屠夫神情的侧面描写,表现出四爷强烈的抵触情绪,侧面表现马的膘肥体壮。
B. “抱着刚三个月大的小枣红马的脖子,把牙齿咬得嘎嘣响”,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四爷失去枣红马的痛心。
C. “凛冽的北风”“北风愈加狂妄”等环境描写,渲染了激烈紧张的气氛,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D. “天空像一面深蓝色的湖,深蓝色的湖水里潜着抖动的星星”小说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暗合枣红马吉凶未卜的命运,给读者以回味的空间。
8.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心里一半阳光,一半哀伤”的含义。(4分)
9. 小说多次插叙四爷与马打交道的往事,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概述文中插叙的内容有何作用。(6分)
二、古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
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节选自《资治通鉴·一九二·唐纪八》)
材料二:
太宗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房玄龄,初仕隋。太宗徇地②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论者称为良相焉。杜如晦,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③,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自此弥加礼重,寄以心腹,常参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时称房、杜焉。魏征,初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④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任贤第三》)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徇地:掠取土地。③端拱:闲适自得,清静无为。④隐太子:太子李建成。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太宗A既诛B隐太子C召征D责之曰E汝离间我F兄弟G何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遇,遇到,与《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的“遇”意思相同。
B.秦王,唐高祖李渊封李世民为秦王,因其封地主要在以前秦国境内故称秦王。
C.四方,原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泛指各处,文中指天下亦即整个国家。
D.敛容,神色变得庄重,与《琵琶行》“整顿衣裳起敛容”的“敛容”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封德彝受命推举贤能,很久却一无所得,他认为自己已很尽力,只是当下没有奇才。
B.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认为治国安邦之本须用对人才,故选才不拘一格、不问出处。
C.房玄龄对太宗一见如故,感念太宗知遇之恩,尽心尽力,日夜操劳,不敢稍有所失。
D.魏征有经国之才,但性情耿直,常常不顾情面犯颜进谏,规劝太宗,深得太宗信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①
[宋]秦观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②。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③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注】①本首词作于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是秦观的晚年作品。因党派斗争,仕途坎坷,屡次遭贬。②两衰翁:指的是秦观和苏轼,两人自秦观1075年访苏轼以来结下了深厚的师友情谊。③小槽:古时制酒器中的一个部件,酒由此缓缓流出。
14.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句运用了比兴手法,“飞燕和归鸿”并非在写眼前之物,而是词人与苏轼。
B.“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将曼妙少女与白发老人对比,落寞之情溢于言表。
C.“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出语自然,形象逼真,更兼词人殷勤劝酒,倍觉感人。
D.“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三句,以景结情,蕴含深远,虽未言情,自寓景中。
1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表述了相似的观点。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远离奸佞小人的两句是“ , ”。
(3)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借盘庚迁都之事,以“ , ”两句道出若是行动合乎道义,就可以无悔的道理。
(4)《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统治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开幕。10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走的是人间正道。
仿佛一个象征,这次“一带一路”时间开启后,习近平主席会见的第一位客人,是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十年前,正是在那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历史性成就。成绩( ),经验值得总结。回望10年历程,我们认识到,各国人民是一个( )的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 ① 。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为了中国的发展,也是为了世界的发展。10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内陆地区从“后卫”变成“前锋”,沿海地区开放发展更上一层楼,中国市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今天,中国已经是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国。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 ② 。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只有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才能让大家一起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的阳光大道,是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是各国共同发展的大舞台,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
历史反复证明,只要各国有合作的愿望、协调的行动,天堑可以变通途,“陆锁国”可以变成“陆联国”。共建“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行的阳光大道,只要大家把彼此视为朋友和伙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成就,赠人玫瑰则手有余香, ③ 。
古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共建“一带一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丝路精神,不仅激发出各国实现互联互通的极大热情,更唤起人们对过往时代的美好记忆。
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正值风华正茂,务当昂扬奋进,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
17.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8.请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前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B.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C.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等。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给工人做饭吃。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退出朋友圈,卸载社交视频软件、新闻推送软件、智能搜索引擎……这使人们离这个世界更远了还是更近了?
你对这一问题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度下期3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答案
1.B 2.A 3.C
4.首先通过引用张岱名言以及与现代“主题园”的对比,表明园林命名的关键在于雅俗;然后以“曲径通幽”和“沁芳桥”两处命名为例驳斥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的认识,指出《红楼梦》第十七回所涉园林命名用典之俗有三个角度。
5.(1)“翼然”有“不中”的缺点,不如“泻玉”更切合实际;(2)“泻玉”粗陋不雅,犯在违制;(3)“沁芳”既切景又没有太“实”,做到了“蕴藉含蓄”,体现出了“雅”的真意。
6. B 7. A
8. “一半阳光”是指儿子要四爷离开土地和村庄,是因为四爷年老体弱。四爷明白儿子对自己的孝心,故心里像阳光般敞亮。(2分)
“一半哀伤”是指要离开心爱的枣红马、离开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土地和村庄,心里不舍。表明老农四爷对马、土地和村庄有深厚情感。(2分)
9. ①从情节上看,多次插叙往事使情节更加丰富完整,也使主要情节四爷不忍把马卖给屠夫而想放走马更加合乎情理。(2分)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多次插叙往事有利于塑造四爷爱马如命、与马相伴、以马为荣的朴实而孤独的农夫形象。(2分)③从主题上看,多次插叙往事有利于表现一个年老体弱的农夫对自己与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土地和马的那种难以割舍的深情。(2分)
10.C E G
11.A
12.C
13.(1)当时军政、国政事务繁多,杜如晦分析、决断如流水般顺畅,很被当时的人佩服。(“断”、“流”、被动句各1分,大意1分)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凡百”、“景”、“殷”各1分,大意1分)
(3)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两天的事了,士大夫大多把不忧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美德。(“恤”、“同俗”、“善”各1分,大意1分)
【译文】
14.B
15.①抒发了对容颜已逝,年华不再的悲慨之情。“绿鬓朱颜”与“衰翁”中感受到时间飞逝,两相对照,年华空老。②表达对世事无常、仕途坎坷的感慨,流露出凄凉之意。“无限事,不言中”,这分别的年岁里种种变故,百般无奈,难以诉说。③表达了对好友离开的不舍与境遇难料的担忧。下阕中“莫匆匆,满金钟”“各西东”道出了临别的不舍,“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又多了隐隐的担忧。
16.(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3)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4)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7.弥足珍贵 休戚与共 (每空1分,共2分)
18.①而是各方的合唱 ②也造福了世界 ③成就别人也是帮助自己(每处2分,共6分)
19.A
20.共建“一带一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丝路精神,不仅唤起人们对过往时代的美好记忆,更激发出各国实现互联互通的极大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