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地理 七下 8.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培优训练
一、选择题
(2023七上·章贡期末)咖啡树一般适合生长在平均气温16℃~25℃, 年降水量达到1000mm~2000mm, 海拔500米~2000米排水良好的高原山地地区,咖啡的采摘收获季节需要一定的干燥条件。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图中四地中,咖啡树最适宜生长在(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推断下列月份中适合图中咖啡采摘的是( )
A.1月 B.6月 C.8月 D.7月
3.影响马达加斯岛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答案】1.B
2.A
3.C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撒哈拉以南非洲概况(位置和范围、国家、居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气候
(2023七下·合肥期中)读“非洲地形图”,完成下面问题。
4.有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贫乏 B.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C.被称为“热带大陆” D.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5.据图判断,非洲的地势特点是( )
A.北高南低 B.西北高东南低
C.西高东低 D.东南高西北低
6.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山顶终年积雪的成因是( )
A.纬度位置 B.海拔高度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7.非洲一些国家为改变“单一商品经济”的局面,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种经营
B.大力进口外国工业产品
C.扩大初级产品生产
D.大力推销国外的产品
【答案】4.C
5.D
6.B
7.A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非洲的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解析】【点评】(1)非洲矿物资源丰富,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储量大。目前已知的石油、铜、金、金刚石、铝土矿、磷酸盐、铌和钴的储量在世界上均占有很大比重; 非洲的动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居世界首位;名贵树种有桃花心木、檀木、花梨木。
(2)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三大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因素、地形因素、地球的运动、人类活动等。受纬度位置影响,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受海陆位置影响,陆地冬冷夏热,海洋冬暖夏凉;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受地形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处气温低;受洋流影响,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4)本题考查非洲一些国家为改变“单一商品经济”的局面可采取的措施,理解解答即可。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特征是:
A. 矿产资源丰富,A不符合题意;
B. 进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B不符合题意;
C.大部分地处热带,气候炎热,被称为“热带大陆”,C符合题意;
D.人口自然增长率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读图分析可知,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原集中分布在非洲东南部,而非洲西北部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因此非洲的地势特点是东南高西北低,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但山顶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因此终年积雪。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长期的殖民统治,使非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洲。非洲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以后,民族经济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基础仍很薄弱,片面发展一种或几种面向出口的农矿初级产品,形成了“单一商品经济",成为发达国家的原材料供应地。因此非洲国家若想改变“单一商品经济"的局面,必须要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23七下·承德期末)每年东非高原上数以百万计的野生动物都会组成一支壮观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和肯尼亚的马萨伊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间来回迁徙。壮观的景象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旅游。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8.根据当地动物迁徙的习性,可推测该地的气候类型为(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9.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类似坦桑尼亚的国家还有很多,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为( )
A.以进口——加工——出口模式为主
B.以服务业为主
C.以出口一种或几种农矿产品为主
D.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答案】8.B
9.C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非洲的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解析】【点评】(1)非洲大陆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部个苏伊士运河和红海与亚洲相邻,非洲大陆轮廓比较完整,简单,以高原地形为主,气候普遍炎热,被称为热带大陆。非洲的气候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其中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及东非高原,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非洲北部和南回归线附近西岸,地中海气候分布在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南角,而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在埃塞尔比亚高原和东非高原上的部分地区。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穿过中部,绝大部分为于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其中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大,90%以上为黑种人,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出口初级农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因此导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财富流失迅速,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8.动物之所以需要迁徙,是因为它们所居住的地方是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不均,分为干季和湿季,所以动物们需要在干季的时候向另一边迁徙;
故答案为:B。
9.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仍然以出口初级农产品为主,是单一的商品经济,同时进口工业制成品,使得该地区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故答案为:C。
(2023七下·汝南期末)开普敦位于印度洋通往大西洋航线的重要通道上,目前是南非主要港口和第二大城市。结合“开普敦城区及交通分布图”和“开普敦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开普敦城市兴起的最主要条件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气候温和湿润
C.矿产资源丰富 D.科技发达
11.下列对开普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北温带 B.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
C.南回归线穿过 D.7月要注意防晒
【答案】10.A
11.B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气候
【解析】【点评】开普敦,南非第二大城市,南非立法首都,西开普省省会,开普敦都会城区的组成部分,南非国会及众多政府部门亦坐落于该市。开普敦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及码头而闻名于世。开普半岛拥有地中海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即每年5月至8月,冷锋连同大量的雨水自大西洋到来,平均最低温度只有约7℃左右,整个城市降雨量最高为冬季。
10.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开普敦地处非洲南端,位于印度洋通往大西洋航线的重要通道上,因此,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开普敦城市兴起的主要条件,A正确;
B、开普敦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B错误;
CD、矿产资源丰富不是主要因素,该地区科技不发达,C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A。
11.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开普敦的经纬度位置大约在(18°E,34°S),属于南温带,A错误;
B、开普敦属于地中海气候,降水主要集中于冬季,B正确;
C、南回归线未穿过开普敦,C错误;
D、开普敦属于地中海气候,7月南半球为冬季,对防晒需求较低,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B。
(2023七下·汶上期末)读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分国家主要出口商品示意图,完成9~10题。
12.图中四个国家经济的相同点是( )
A.以出口加工型经济为主 B.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
C.工矿业发达 D.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13.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合理的措施是( )
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②开垦草原扩大耕地,解决食物短缺问题
③依托资源和劳动力,发展加工工业 ④加强区域内联合,寻求跨区域国际合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2.B
13.D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
【解析】【点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穿过中部,绝大部分为于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其中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大,90%以上为黑种人,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出口初级农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因此导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财富流失迅速,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12.读图可以看出,四个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都以出口初级农产品为主;
故答案为:B。
13.①该地人口增长迅速,需要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①正确;
②无节制的开垦会导致环境的破坏不可取,②错误;
③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着丰富的物资,依托这些物资可以发展工业,③正确;
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应该联合起来共同谋求发展,加强国际合作,④正确;
符合题意的是①③④,故答案为:D。
(2023七下·德宏期末)猴面包树根系发达,树干粗壮高大,木质疏松如海绵利于储水。适宜生长在喜热耐旱,年降水量为300~800毫米的地区。干季时完全落叶以减少水分蒸发,湿季时可大量储水于树干中。猴面包树果实可直接食用,树干还能为人们提供救命之水,因此,被称为“生命之树”。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非洲某地降水量图”和“猴面包树景观图”,回答下面小题。
14.据图文材料推断猴面包树最可能出现在非洲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5.图2为非洲某地的年降水量情况,图3为在该地拍到的猴面包树景观,据图文材料推断图3最可能拍摄于( )
A.6月 B.7月 C.9月 D.12月
16.猴面包树曾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几次大饥荒时期拯救了数万饥民,导致该区域饥荒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过快②能源短缺③旱灾频发④宗教文化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答案】14.C
15.D
16.B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气候;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
【解析】【点评】撒哈拉以南非洲, 东临印度洋, 西临大西洋, 本区绝大部分地处热带, 地形以高原为主;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矿产资源的宝库, 不仅种类多, 而且储量大。金刚石、黄金的储量和产量居世界第一; 石油、铀、铜、铁等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很大。
14.读图可知,①地是热带沙漠气候,②地是热带雨林气候,③地是热带草原气候,④地是地中海气候。图中猴面包树,树干粗壮,湿季可以储备大量水分,干季时落叶以减少水分蒸发,猴面包树被称为“生命之树”。猴面包树生长的气候类型是③热带草原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故答案为:C。
15.读材料可知,猴面包树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地区,图中景观的猴面包树枝繁叶茂,拍摄于湿季。图2中12月到次年的3月降水多, 为湿季,故选12月,D符合题意,6、7、9月为干季,排除ABC。故答案为:D。
1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 农业生产落后; 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为热带草原气候,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 易出现旱灾等, 导致粮食供应不足而忍受饥饿,被称为饥饿的大陆, ①③正确;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矿产资源丰富, 能源充足, ②错误;宗教文化差异与饥荒无关,④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七下·鄂伦春期末)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农牧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小麦是该地重要的粮食作物,受气候影响,该地的粮食生产常受旱灾威胁,粮食供应不足成为该地普遍遇到的问题。图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冬小麦在秋末冬初播种,第二年夏初收获。图中甲地冬小麦的播种时间为(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18.图中甲地旱灾频繁发生的气候原因是( )
A.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季降水少
B.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多
C.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少
D.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沛
19.以下措施,利于解决甲地粮食问题的是( )
①毁林开荒②修建水利设施③过度放牧④控制人口增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7.B
18.A
19.D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气候;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
【解析】【点评】(1)以北半球为例,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2)非洲的气候类型有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非洲的气候类型分布表现为东西带状分布,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3)目前非洲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粮食和环境三大问题。解决办法:①保护自然环境;②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③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④加强民族团结。
17.根据题意可知, 冬小麦在秋末冬初播种,第二年夏初收获。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甲地位于南半球,4-5月处在秋末冬初,正好是冬小麦的播种时间。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8.读图分析可知, 图中甲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季降水少,因此旱灾频繁发生。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9.读图分析可知,甲地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压力大,粮食短缺,为此应该采取的措施是:②修建水利设施,缓解旱灾;④控制人口增速,减轻人口压力。③过度放牧、①毁林开荒都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23七下·翁源期末)读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完成下面问题。
20.撒哈拉以南非洲东、西两侧濒临的大洋分别是( )
A.太平洋、大西洋 B.印度洋、太平洋
C.印度洋、大西洋 D.大西洋、印度洋
21.据图判断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势特点是( )
A.北高南低 B.西高东低
C.东北高,西南低 D.东南高,西北低
【答案】20.C
21.D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非洲概况(位置和范围、国家、居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气候
【解析】【点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穿过中部,绝大部分为于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其中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大,90%以上为黑种人,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出口初级农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因此导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财富流失迅速,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20.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部是印度洋,西部是大西洋;
故答案为:C。
21.读图可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势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
故答案为:D。
(2023七下·江城期末)非洲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在肯尼亚的东北部建设了大规模光伏发电站,电站的修建大大降低了当地清洁能源的价格,图1为非洲主要矿产分布图,图2为肯尼亚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图3为光伏电站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22.撒哈拉以南非洲具有“热、黑、富、高”的特点,对这些特点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热——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B.黑——以黑色人种为主
C.富——矿产、生物资源丰富
D.高——出口工业产品,经济收入高
23.肯尼亚发展光伏发电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太阳能资源丰富②政府支持③降水季节变化大④地形平坦开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22.D
23.B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气候
【解析】【点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穿过中部,绝大部分为于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其中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大,90%以上为黑种人,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出口初级农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因此导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财富流失迅速,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22.高指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
故答案为:D。
23.①.肯尼亚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①正确;
②.政府支持不是自然条件,②错误;
③.降水季节变化与太阳能的利用关系不大,③错误;
④.肯尼亚地形平坦开阔,适合建立光伏发电站,④正确;
符合题意的是①④,故答案为:B。
(2023七下·东莞期末)萨赫勒地区是世界上最贫瘠的地区之一。读“萨赫勒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萨赫勒地区( )
A.横跨亚欧大陆 B.属沙漠和草原的过渡地带
C.在中纬度地区 D.年降水量从南向北递增
25.萨赫勒地区面临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雨林破坏严重 B.土地荒漠化严重
C.工业废水污染 D.生物多样性锐减
26.能缓解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①全面禁止放牧②注重植被保护③大力发展种植业④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24.B
25.B
26.D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气候;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
【解析】【点评】萨赫勒地带萨赫勒地带西起大西洋,东抵红海,自塞内加尔北部和毛里塔尼亚南部、东经马里中部、布基纳法索北部、尼日尔南部,直到乍得中部。该地带的地形为波状起伏的高原,气候干热,年平均气温约27℃左右,年降水量从南部的700毫米减至北部沙漠边缘地区200毫米,干湿季变化明显。萨赫勒地带植被种类少,多为低矮小叶、硬叶有刺灌木和稀疏草丛,多呈半荒漠景象。河谷地带有少量棕榈和金合欢树。土壤为沙质土、红棕壤和石质土。畜牧业以骆驼、牛、山羊、绵羊等为主。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的活动,这里已成为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萨赫勒地带亦沦落为世界上最贫瘠的地区。
24.A、萨赫勒地区地处非洲大陆,A正确;
B、该地位于沙漠和草原之间,为两者的过渡地带,B正确;
C、萨赫勒地区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属于低纬度地区,C错误;
D、该地年降水量从南向北递减,D错误。
故答案为:B。
25.A、萨赫勒地区降水较少,没有雨林分布,A错误;
B、该地降水较少,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土地荒漠化严重,B正确;
C、该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C错误;
D、该地物种丰富度较差,D错误;
故答案为:B。
26.全面禁止放牧,会导致区域发展受到影响,①错误;注重植被保护可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②正确;大力发展种植业,会破坏生态环境,加剧土地荒漠化,③错误;人口增长过快是导致该地区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可以有效缓解生态环境问题,④正确。故答案为:D。
(2023七下·紫金期末)欧洲西部和撒哈拉以南非洲都位于大西洋东岸,但是两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却有很大差异。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27.撒哈拉以南非洲俗称“黑非洲”,原因是( )
A.极夜时间长 B.煤炭资源丰富
C.黑土地面积广 D.黑种人的故乡
28.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相比,欧洲西部( )
A.地势更高耸 B.气候更炎热
C.海岸线更平直 D.科技发展水平更高
29.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国家经济落后,与此有关的经济特点是( )
A.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B.多样化的商品经济
C.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D.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
【答案】27.D
28.D
29.C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非洲概况(位置和范围、国家、居民);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
【解析】【点评】(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穿过中部,绝大部分为于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其中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大,90%以上为黑种人,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出口初级农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因此导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财富流失迅速,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2)欧洲西部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北寒带,位置在欧洲的西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与非洲相望,工业发展早,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欧洲西部大多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这样的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同时欧洲西部的地形多以平原为主,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因此在欧洲西部,乳畜业非常发达。
27.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所以又被称为黑非洲;
故答案为:D。
28.欧洲西部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国家经济发展都比较落后;
故答案为:D。
29.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经济落后是因为大部分国家都是以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出口原材料,进口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故答案为:C。
(2023七下·泰兴期末)萨赫勒地区曾经水草丰美、动物成群,20世纪5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人口过快增长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该地区环境不断恶化,如今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最贫困、饥荒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图为萨赫勒地区位置图。据此完成问题。
30.萨赫勒地区( )
A.地处撒哈拉沙漠以南 B.横跨尼罗河和刚果河
C.地处雨林气候区南部 D.年降水量从北向南递减
31.萨赫勒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是( )
A.森林破坏严重 B.湿地面积减小
C.土地污染 D.土地荒漠化
32.下列行为有助于缓解萨赫勒地区饥荒问题的是( )
A.过度放牧 B.鼓励生育
C.控制人口增长 D.加速开垦草原
【答案】30.A
31.D
32.C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气候
【解析】【点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穿过中部,绝大部分为于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其中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大,90%以上为黑种人,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出口初级农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因此导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财富流失迅速,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30.读图可知,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
故答案为:A。
31.该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故答案为:D。
32.想要缓解此处的饥荒问题,应该控制人口增长,此处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扩大开垦面积是不合适的;
故答案为:C。
二、图文材料题
33.(2023七上·岳阳楼期末)2023年是中国与西非国家科特迪瓦建交40周年,中科两国双边贸易额近年来稳步增长,该国可可种植历史悠久,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首位。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内容。
(1)从南、北半球看,科特迪瓦位于 半球;该国全部位于五带中的 带;该国属于 (岛国/临海国)。
(2)根据河流流向,可推测该国的地势特征是 高 低。
(3)请你就该国的人种提一个地理问题,并作答。
(4)科特迪瓦被称为“可可王国”,城市河流可可种植区可可是制作巧克力、冰淇淋、糖果等食品的重要原料。有人建议该国进一步扩大可可的种植面积,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答案】(1)北;热;临海国
(2)北;南
(3)该国属于什么人种 (或就该人种的体质特征等方面进行提问);回答:黑色人种。( 或答皮肤黝黑,头发卷曲,体毛较少等)
(4)赞成或不赞成均可;赞成理由:该国地处热带适合种植可可或答可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大面积种植,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出口量,促进经济发展。;不赞成理由:可可属于初级产品,价格低廉或答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大面积种植,使得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或答大面积种植,容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非洲的位置与国家;非洲的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解析】【分析】(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为赤道,科特迪瓦位于赤道以北,处于北半球;在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属于热带;该国濒临大西洋,属于临海国。
故答案为:北;热;临海国。
(2)河流由北向南注入几内亚湾,所以地势北高南低。
故答案为:北;南。
(3)因为该国位于非洲,可以提有关人种和体质的问题: 该国属于什么人种 (或就该人种的体质特征等方面进行提问);回答:黑色人种。( 或答皮肤黝黑,头发卷曲,体毛较少等)
故答案为: 该国属于什么人种 (或就该人种的体质特征等方面进行提问);回答:黑色人种。( 或答皮肤黝黑,头发卷曲,体毛较少等)
(4)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赞成理由:该国地处热带适合种植可可或答可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大面积种植,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出口量,促进经济发展。;不赞成理由:可可属于初级产品,价格低廉或答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大面积种植,使得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或答大面积种植,容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故答案为: 赞成或不赞成均可;赞成理由:该国地处热带适合种植可可或答可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大面积种植,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出口量,促进经济发展。;不赞成理由:可可属于初级产品,价格低廉或答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大面积种植,使得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或答大面积种植,容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点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是黑非洲,主要人种是黑色人种,撒哈拉沙漠以北是北非,主要人种是白色人种。
34.(2023·东城模拟) 2023年1月,埃及、南非和肯尼亚成为新冠疫情后首批接待中国旅行团的国家。寒假期间,北京某中学三位同学及家人分别到上述三个国家旅行。如图1为非洲示意图及旅行地景观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旅行出发前,同学们查阅地图了解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从纬度位置看,国土全部位于热带的国家是 ;从海陆位置看,三个国家都属于 (内陆国/岛国/临海国)。
(2)甲同学前往埃及,在参观金字塔途中经过尼罗河,尼罗河的大致流向是 ,河流两岸种植着大片的 (农作物),它是当地传统服饰长袍的重要原料。
(3)开普敦是南非著名港口和旅游城市。图2为开普敦和北京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乙同学在开普敦旅行期间发现____。(单项选择)
A.开普敦比北京白昼短 B.开普敦比北京气温低
C.开普敦与北京都少雨 D.开普敦与北京都是冬季
(4)在南非的矿石博物馆,乙同学了解到南非矿产资源丰富,金和 (矿产)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5)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建有肯尼亚最大的国际机场。市中心高楼林立,街道干净整洁,建有星级酒店、高档商场、休闲娱乐场所。内罗毕国家公园位于城市南部,公园内有成群的狮子、斑马、羚羊等动物,是动物大迁徙的重要通道。
丙同学来到位于 气候区的内罗毕国家公园,这里全年气温 ,当地野生动物有逐水草而迁徙的现象,这是由于当地降水 。
(6)结合资料,说明内罗毕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至少答出两点)
【答案】(1)肯尼亚;临海国
(2)自南向北;棉花
(3)C
(4)金刚石
(5)热带草原;高;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6)内罗毕国家公园内有野生动物迁徙,旅游资源独特;建有酒店、商场、休闲娱乐场所,旅游服务设施完善。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埃及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三个国家中,埃及南部有北回归线穿过,只有少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大部分位于北温带,肯尼亚全部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南非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属于南温带;埃及北临地中海,东临红海;肯尼亚东临印度洋;南非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三国都属于临海国家。
(2)尼罗河起源于非洲的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自南向北流动,最终汇入地中海;尼罗河两岸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热资源充足,主要种植棉花等农作物,是当地传统服饰的主要原料。
(3)南非位于南半球,该同学旅行期间,正值南半球的夏季,气温较高,白昼时间长,夜晚时间短;而北京正值冬季,气温较低,白昼时间短,夜晚时间长;由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分析,开普敦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二者总体降水量都比较少。
故答案为:C。
(4)南非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黄金和金刚石的产量和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5)肯尼亚为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6)肯尼亚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生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受气候干湿季的影响,这些动物每年都进行有规律的迁徙,成为独特的旅游景观;除此以外,随着肯尼亚五年旅游业战略的发展,国家政策重点倾斜,旅游服务设施逐渐完善,交通、安全、酒店、商场、休闲娱乐场所等服务得到保障。
【点评】易错点:南北半球季节刚好相反,容易忽略半球位置而导致判断失误。
1 / 1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地理 七下 8.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培优训练
一、选择题
(2023七上·章贡期末)咖啡树一般适合生长在平均气温16℃~25℃, 年降水量达到1000mm~2000mm, 海拔500米~2000米排水良好的高原山地地区,咖啡的采摘收获季节需要一定的干燥条件。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图中四地中,咖啡树最适宜生长在(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推断下列月份中适合图中咖啡采摘的是( )
A.1月 B.6月 C.8月 D.7月
3.影响马达加斯岛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2023七下·合肥期中)读“非洲地形图”,完成下面问题。
4.有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贫乏 B.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C.被称为“热带大陆” D.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5.据图判断,非洲的地势特点是( )
A.北高南低 B.西北高东南低
C.西高东低 D.东南高西北低
6.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山顶终年积雪的成因是( )
A.纬度位置 B.海拔高度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7.非洲一些国家为改变“单一商品经济”的局面,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种经营
B.大力进口外国工业产品
C.扩大初级产品生产
D.大力推销国外的产品
(2023七下·承德期末)每年东非高原上数以百万计的野生动物都会组成一支壮观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和肯尼亚的马萨伊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间来回迁徙。壮观的景象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旅游。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8.根据当地动物迁徙的习性,可推测该地的气候类型为(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9.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类似坦桑尼亚的国家还有很多,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为( )
A.以进口——加工——出口模式为主
B.以服务业为主
C.以出口一种或几种农矿产品为主
D.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2023七下·汝南期末)开普敦位于印度洋通往大西洋航线的重要通道上,目前是南非主要港口和第二大城市。结合“开普敦城区及交通分布图”和“开普敦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开普敦城市兴起的最主要条件是( )
A.地理位置优越 B.气候温和湿润
C.矿产资源丰富 D.科技发达
11.下列对开普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北温带 B.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
C.南回归线穿过 D.7月要注意防晒
(2023七下·汶上期末)读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分国家主要出口商品示意图,完成9~10题。
12.图中四个国家经济的相同点是( )
A.以出口加工型经济为主 B.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
C.工矿业发达 D.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13.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合理的措施是( )
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②开垦草原扩大耕地,解决食物短缺问题
③依托资源和劳动力,发展加工工业 ④加强区域内联合,寻求跨区域国际合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23七下·德宏期末)猴面包树根系发达,树干粗壮高大,木质疏松如海绵利于储水。适宜生长在喜热耐旱,年降水量为300~800毫米的地区。干季时完全落叶以减少水分蒸发,湿季时可大量储水于树干中。猴面包树果实可直接食用,树干还能为人们提供救命之水,因此,被称为“生命之树”。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非洲某地降水量图”和“猴面包树景观图”,回答下面小题。
14.据图文材料推断猴面包树最可能出现在非洲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5.图2为非洲某地的年降水量情况,图3为在该地拍到的猴面包树景观,据图文材料推断图3最可能拍摄于( )
A.6月 B.7月 C.9月 D.12月
16.猴面包树曾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几次大饥荒时期拯救了数万饥民,导致该区域饥荒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过快②能源短缺③旱灾频发④宗教文化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2023七下·鄂伦春期末)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农牧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小麦是该地重要的粮食作物,受气候影响,该地的粮食生产常受旱灾威胁,粮食供应不足成为该地普遍遇到的问题。图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冬小麦在秋末冬初播种,第二年夏初收获。图中甲地冬小麦的播种时间为(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18.图中甲地旱灾频繁发生的气候原因是( )
A.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季降水少
B.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多
C.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少
D.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沛
19.以下措施,利于解决甲地粮食问题的是( )
①毁林开荒②修建水利设施③过度放牧④控制人口增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七下·翁源期末)读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完成下面问题。
20.撒哈拉以南非洲东、西两侧濒临的大洋分别是( )
A.太平洋、大西洋 B.印度洋、太平洋
C.印度洋、大西洋 D.大西洋、印度洋
21.据图判断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势特点是( )
A.北高南低 B.西高东低
C.东北高,西南低 D.东南高,西北低
(2023七下·江城期末)非洲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在肯尼亚的东北部建设了大规模光伏发电站,电站的修建大大降低了当地清洁能源的价格,图1为非洲主要矿产分布图,图2为肯尼亚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图3为光伏电站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22.撒哈拉以南非洲具有“热、黑、富、高”的特点,对这些特点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热——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B.黑——以黑色人种为主
C.富——矿产、生物资源丰富
D.高——出口工业产品,经济收入高
23.肯尼亚发展光伏发电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太阳能资源丰富②政府支持③降水季节变化大④地形平坦开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七下·东莞期末)萨赫勒地区是世界上最贫瘠的地区之一。读“萨赫勒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萨赫勒地区( )
A.横跨亚欧大陆 B.属沙漠和草原的过渡地带
C.在中纬度地区 D.年降水量从南向北递增
25.萨赫勒地区面临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雨林破坏严重 B.土地荒漠化严重
C.工业废水污染 D.生物多样性锐减
26.能缓解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①全面禁止放牧②注重植被保护③大力发展种植业④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23七下·紫金期末)欧洲西部和撒哈拉以南非洲都位于大西洋东岸,但是两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却有很大差异。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27.撒哈拉以南非洲俗称“黑非洲”,原因是( )
A.极夜时间长 B.煤炭资源丰富
C.黑土地面积广 D.黑种人的故乡
28.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相比,欧洲西部( )
A.地势更高耸 B.气候更炎热
C.海岸线更平直 D.科技发展水平更高
29.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国家经济落后,与此有关的经济特点是( )
A.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B.多样化的商品经济
C.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D.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
(2023七下·泰兴期末)萨赫勒地区曾经水草丰美、动物成群,20世纪5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人口过快增长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该地区环境不断恶化,如今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最贫困、饥荒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图为萨赫勒地区位置图。据此完成问题。
30.萨赫勒地区( )
A.地处撒哈拉沙漠以南 B.横跨尼罗河和刚果河
C.地处雨林气候区南部 D.年降水量从北向南递减
31.萨赫勒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是( )
A.森林破坏严重 B.湿地面积减小
C.土地污染 D.土地荒漠化
32.下列行为有助于缓解萨赫勒地区饥荒问题的是( )
A.过度放牧 B.鼓励生育
C.控制人口增长 D.加速开垦草原
二、图文材料题
33.(2023七上·岳阳楼期末)2023年是中国与西非国家科特迪瓦建交40周年,中科两国双边贸易额近年来稳步增长,该国可可种植历史悠久,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首位。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内容。
(1)从南、北半球看,科特迪瓦位于 半球;该国全部位于五带中的 带;该国属于 (岛国/临海国)。
(2)根据河流流向,可推测该国的地势特征是 高 低。
(3)请你就该国的人种提一个地理问题,并作答。
(4)科特迪瓦被称为“可可王国”,城市河流可可种植区可可是制作巧克力、冰淇淋、糖果等食品的重要原料。有人建议该国进一步扩大可可的种植面积,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34.(2023·东城模拟) 2023年1月,埃及、南非和肯尼亚成为新冠疫情后首批接待中国旅行团的国家。寒假期间,北京某中学三位同学及家人分别到上述三个国家旅行。如图1为非洲示意图及旅行地景观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旅行出发前,同学们查阅地图了解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从纬度位置看,国土全部位于热带的国家是 ;从海陆位置看,三个国家都属于 (内陆国/岛国/临海国)。
(2)甲同学前往埃及,在参观金字塔途中经过尼罗河,尼罗河的大致流向是 ,河流两岸种植着大片的 (农作物),它是当地传统服饰长袍的重要原料。
(3)开普敦是南非著名港口和旅游城市。图2为开普敦和北京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乙同学在开普敦旅行期间发现____。(单项选择)
A.开普敦比北京白昼短 B.开普敦比北京气温低
C.开普敦与北京都少雨 D.开普敦与北京都是冬季
(4)在南非的矿石博物馆,乙同学了解到南非矿产资源丰富,金和 (矿产)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5)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建有肯尼亚最大的国际机场。市中心高楼林立,街道干净整洁,建有星级酒店、高档商场、休闲娱乐场所。内罗毕国家公园位于城市南部,公园内有成群的狮子、斑马、羚羊等动物,是动物大迁徙的重要通道。
丙同学来到位于 气候区的内罗毕国家公园,这里全年气温 ,当地野生动物有逐水草而迁徙的现象,这是由于当地降水 。
(6)结合资料,说明内罗毕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至少答出两点)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C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撒哈拉以南非洲概况(位置和范围、国家、居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气候
【答案】4.C
5.D
6.B
7.A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非洲的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解析】【点评】(1)非洲矿物资源丰富,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储量大。目前已知的石油、铜、金、金刚石、铝土矿、磷酸盐、铌和钴的储量在世界上均占有很大比重; 非洲的动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居世界首位;名贵树种有桃花心木、檀木、花梨木。
(2)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三大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因素、地形因素、地球的运动、人类活动等。受纬度位置影响,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受海陆位置影响,陆地冬冷夏热,海洋冬暖夏凉;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受地形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处气温低;受洋流影响,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4)本题考查非洲一些国家为改变“单一商品经济”的局面可采取的措施,理解解答即可。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特征是:
A. 矿产资源丰富,A不符合题意;
B. 进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B不符合题意;
C.大部分地处热带,气候炎热,被称为“热带大陆”,C符合题意;
D.人口自然增长率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读图分析可知,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原集中分布在非洲东南部,而非洲西北部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因此非洲的地势特点是东南高西北低,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但山顶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因此终年积雪。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长期的殖民统治,使非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洲。非洲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以后,民族经济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基础仍很薄弱,片面发展一种或几种面向出口的农矿初级产品,形成了“单一商品经济",成为发达国家的原材料供应地。因此非洲国家若想改变“单一商品经济"的局面,必须要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答案】8.B
9.C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非洲的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解析】【点评】(1)非洲大陆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部个苏伊士运河和红海与亚洲相邻,非洲大陆轮廓比较完整,简单,以高原地形为主,气候普遍炎热,被称为热带大陆。非洲的气候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其中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及东非高原,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非洲北部和南回归线附近西岸,地中海气候分布在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南角,而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在埃塞尔比亚高原和东非高原上的部分地区。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穿过中部,绝大部分为于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其中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大,90%以上为黑种人,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出口初级农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因此导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财富流失迅速,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8.动物之所以需要迁徙,是因为它们所居住的地方是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不均,分为干季和湿季,所以动物们需要在干季的时候向另一边迁徙;
故答案为:B。
9.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仍然以出口初级农产品为主,是单一的商品经济,同时进口工业制成品,使得该地区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故答案为:C。
【答案】10.A
11.B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气候
【解析】【点评】开普敦,南非第二大城市,南非立法首都,西开普省省会,开普敦都会城区的组成部分,南非国会及众多政府部门亦坐落于该市。开普敦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及码头而闻名于世。开普半岛拥有地中海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即每年5月至8月,冷锋连同大量的雨水自大西洋到来,平均最低温度只有约7℃左右,整个城市降雨量最高为冬季。
10.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开普敦地处非洲南端,位于印度洋通往大西洋航线的重要通道上,因此,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开普敦城市兴起的主要条件,A正确;
B、开普敦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B错误;
CD、矿产资源丰富不是主要因素,该地区科技不发达,C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A。
11.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开普敦的经纬度位置大约在(18°E,34°S),属于南温带,A错误;
B、开普敦属于地中海气候,降水主要集中于冬季,B正确;
C、南回归线未穿过开普敦,C错误;
D、开普敦属于地中海气候,7月南半球为冬季,对防晒需求较低,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B。
【答案】12.B
13.D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
【解析】【点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穿过中部,绝大部分为于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其中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大,90%以上为黑种人,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出口初级农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因此导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财富流失迅速,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12.读图可以看出,四个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都以出口初级农产品为主;
故答案为:B。
13.①该地人口增长迅速,需要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①正确;
②无节制的开垦会导致环境的破坏不可取,②错误;
③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着丰富的物资,依托这些物资可以发展工业,③正确;
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应该联合起来共同谋求发展,加强国际合作,④正确;
符合题意的是①③④,故答案为:D。
【答案】14.C
15.D
16.B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气候;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
【解析】【点评】撒哈拉以南非洲, 东临印度洋, 西临大西洋, 本区绝大部分地处热带, 地形以高原为主;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矿产资源的宝库, 不仅种类多, 而且储量大。金刚石、黄金的储量和产量居世界第一; 石油、铀、铜、铁等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很大。
14.读图可知,①地是热带沙漠气候,②地是热带雨林气候,③地是热带草原气候,④地是地中海气候。图中猴面包树,树干粗壮,湿季可以储备大量水分,干季时落叶以减少水分蒸发,猴面包树被称为“生命之树”。猴面包树生长的气候类型是③热带草原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故答案为:C。
15.读材料可知,猴面包树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地区,图中景观的猴面包树枝繁叶茂,拍摄于湿季。图2中12月到次年的3月降水多, 为湿季,故选12月,D符合题意,6、7、9月为干季,排除ABC。故答案为:D。
1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 农业生产落后; 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为热带草原气候,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 易出现旱灾等, 导致粮食供应不足而忍受饥饿,被称为饥饿的大陆, ①③正确;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矿产资源丰富, 能源充足, ②错误;宗教文化差异与饥荒无关,④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7.B
18.A
19.D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气候;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
【解析】【点评】(1)以北半球为例,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2)非洲的气候类型有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非洲的气候类型分布表现为东西带状分布,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3)目前非洲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粮食和环境三大问题。解决办法:①保护自然环境;②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③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④加强民族团结。
17.根据题意可知, 冬小麦在秋末冬初播种,第二年夏初收获。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甲地位于南半球,4-5月处在秋末冬初,正好是冬小麦的播种时间。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8.读图分析可知, 图中甲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季降水少,因此旱灾频繁发生。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9.读图分析可知,甲地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压力大,粮食短缺,为此应该采取的措施是:②修建水利设施,缓解旱灾;④控制人口增速,减轻人口压力。③过度放牧、①毁林开荒都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答案】20.C
21.D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非洲概况(位置和范围、国家、居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气候
【解析】【点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穿过中部,绝大部分为于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其中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大,90%以上为黑种人,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出口初级农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因此导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财富流失迅速,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20.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部是印度洋,西部是大西洋;
故答案为:C。
21.读图可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势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
故答案为:D。
【答案】22.D
23.B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气候
【解析】【点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穿过中部,绝大部分为于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其中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大,90%以上为黑种人,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出口初级农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因此导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财富流失迅速,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22.高指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
故答案为:D。
23.①.肯尼亚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①正确;
②.政府支持不是自然条件,②错误;
③.降水季节变化与太阳能的利用关系不大,③错误;
④.肯尼亚地形平坦开阔,适合建立光伏发电站,④正确;
符合题意的是①④,故答案为:B。
【答案】24.B
25.B
26.D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气候;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
【解析】【点评】萨赫勒地带萨赫勒地带西起大西洋,东抵红海,自塞内加尔北部和毛里塔尼亚南部、东经马里中部、布基纳法索北部、尼日尔南部,直到乍得中部。该地带的地形为波状起伏的高原,气候干热,年平均气温约27℃左右,年降水量从南部的700毫米减至北部沙漠边缘地区200毫米,干湿季变化明显。萨赫勒地带植被种类少,多为低矮小叶、硬叶有刺灌木和稀疏草丛,多呈半荒漠景象。河谷地带有少量棕榈和金合欢树。土壤为沙质土、红棕壤和石质土。畜牧业以骆驼、牛、山羊、绵羊等为主。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的活动,这里已成为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萨赫勒地带亦沦落为世界上最贫瘠的地区。
24.A、萨赫勒地区地处非洲大陆,A正确;
B、该地位于沙漠和草原之间,为两者的过渡地带,B正确;
C、萨赫勒地区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属于低纬度地区,C错误;
D、该地年降水量从南向北递减,D错误。
故答案为:B。
25.A、萨赫勒地区降水较少,没有雨林分布,A错误;
B、该地降水较少,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土地荒漠化严重,B正确;
C、该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C错误;
D、该地物种丰富度较差,D错误;
故答案为:B。
26.全面禁止放牧,会导致区域发展受到影响,①错误;注重植被保护可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②正确;大力发展种植业,会破坏生态环境,加剧土地荒漠化,③错误;人口增长过快是导致该地区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可以有效缓解生态环境问题,④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27.D
28.D
29.C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非洲概况(位置和范围、国家、居民);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
【解析】【点评】(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穿过中部,绝大部分为于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其中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大,90%以上为黑种人,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出口初级农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因此导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财富流失迅速,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2)欧洲西部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北寒带,位置在欧洲的西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与非洲相望,工业发展早,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欧洲西部大多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这样的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同时欧洲西部的地形多以平原为主,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因此在欧洲西部,乳畜业非常发达。
27.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所以又被称为黑非洲;
故答案为:D。
28.欧洲西部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国家经济发展都比较落后;
故答案为:D。
29.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区经济落后是因为大部分国家都是以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出口原材料,进口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故答案为:C。
【答案】30.A
31.D
32.C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气候
【解析】【点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穿过中部,绝大部分为于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其中热带草原气候面积广大,90%以上为黑种人,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出口初级农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因此导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财富流失迅速,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30.读图可知,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
故答案为:A。
31.该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故答案为:D。
32.想要缓解此处的饥荒问题,应该控制人口增长,此处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扩大开垦面积是不合适的;
故答案为:C。
33.【答案】(1)北;热;临海国
(2)北;南
(3)该国属于什么人种 (或就该人种的体质特征等方面进行提问);回答:黑色人种。( 或答皮肤黝黑,头发卷曲,体毛较少等)
(4)赞成或不赞成均可;赞成理由:该国地处热带适合种植可可或答可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大面积种植,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出口量,促进经济发展。;不赞成理由:可可属于初级产品,价格低廉或答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大面积种植,使得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或答大面积种植,容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知识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非洲的位置与国家;非洲的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河流)
【解析】【分析】(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为赤道,科特迪瓦位于赤道以北,处于北半球;在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属于热带;该国濒临大西洋,属于临海国。
故答案为:北;热;临海国。
(2)河流由北向南注入几内亚湾,所以地势北高南低。
故答案为:北;南。
(3)因为该国位于非洲,可以提有关人种和体质的问题: 该国属于什么人种 (或就该人种的体质特征等方面进行提问);回答:黑色人种。( 或答皮肤黝黑,头发卷曲,体毛较少等)
故答案为: 该国属于什么人种 (或就该人种的体质特征等方面进行提问);回答:黑色人种。( 或答皮肤黝黑,头发卷曲,体毛较少等)
(4)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赞成理由:该国地处热带适合种植可可或答可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大面积种植,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出口量,促进经济发展。;不赞成理由:可可属于初级产品,价格低廉或答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大面积种植,使得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或答大面积种植,容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故答案为: 赞成或不赞成均可;赞成理由:该国地处热带适合种植可可或答可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大面积种植,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出口量,促进经济发展。;不赞成理由:可可属于初级产品,价格低廉或答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大面积种植,使得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或答大面积种植,容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点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是黑非洲,主要人种是黑色人种,撒哈拉沙漠以北是北非,主要人种是白色人种。
34.【答案】(1)肯尼亚;临海国
(2)自南向北;棉花
(3)C
(4)金刚石
(5)热带草原;高;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6)内罗毕国家公园内有野生动物迁徙,旅游资源独特;建有酒店、商场、休闲娱乐场所,旅游服务设施完善。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埃及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三个国家中,埃及南部有北回归线穿过,只有少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大部分位于北温带,肯尼亚全部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南非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属于南温带;埃及北临地中海,东临红海;肯尼亚东临印度洋;南非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三国都属于临海国家。
(2)尼罗河起源于非洲的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自南向北流动,最终汇入地中海;尼罗河两岸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热资源充足,主要种植棉花等农作物,是当地传统服饰的主要原料。
(3)南非位于南半球,该同学旅行期间,正值南半球的夏季,气温较高,白昼时间长,夜晚时间短;而北京正值冬季,气温较低,白昼时间短,夜晚时间长;由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分析,开普敦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二者总体降水量都比较少。
故答案为:C。
(4)南非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黄金和金刚石的产量和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5)肯尼亚为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6)肯尼亚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生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受气候干湿季的影响,这些动物每年都进行有规律的迁徙,成为独特的旅游景观;除此以外,随着肯尼亚五年旅游业战略的发展,国家政策重点倾斜,旅游服务设施逐渐完善,交通、安全、酒店、商场、休闲娱乐场所等服务得到保障。
【点评】易错点:南北半球季节刚好相反,容易忽略半球位置而导致判断失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