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地理 七下第十章 极地地区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2022七下·银川期末)小华从网上看到一则为期15天的南极大陆深度游的广告,出发日期为2021年11月20日。如图为“南极科考站分布示意图”和“南极大陆深度游路线图”。据此完成问题。
1.在南极探索的时间正是北京寒冷的冬季,小华认为正确的是( )
A.此时南极地区处于最寒冷季节
B.因为高纬度、高海拔,南极全年都寒冷
C.如果暑假去,会是南极一年中最温暖的时候
D.此时南极地区同北京一样昼短夜长
2.旅行中有利于保护“人类最后一片净土”的行为是( )
A.开展捕猎活动 B.在岩石上刻上国籍和姓名
C.修建私人别墅 D.不丢弃垃圾
3.我国南极科考站中,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泰山站 D.昆仑站
4.(2023七下·忠县期中)我国的科考队员什么时候到南极考察最合适( )。
A.“五一”前后 B.“六一”前后
C.国庆前后 D.春节前后
5.(2023七下·耒阳期末)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 )
A.南美洲大陆 B.澳大利亚大陆
C.非洲大陆 D.南极洲大陆
6.(2023七下·铁锋期末)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 )
A.北极熊 B.企鹅 C.北极狐 D.蓝鲸
7.(2023七下·高台期末)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8.(2023七下·陇县期末)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时需挑战的恶劣自然条件是( )
A.酷寒狂风 B.炎热潮湿 C.淡水匮乏 D.沙漠广布
(2023七下·淮安期末)2018年1月我国在南极的罗斯海海域的恩克斯堡岛(165°E,76°S)上正式开建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罗斯海生物种类多达16000余种,恩克斯堡岛地面碎石遍布。完成下列各题。
9.下列纬度范围与南极地区最吻合的是( )
A.≥23.5°N B.≥66.5°N C.≥23.5°S D.≥66.5°S
10.去南极地区考察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是( )
A.6月~8月 B.5月~9月
C.8月~10月 D.11月~次年3月
11.下列科学研究,不属于南极科考队员科考项目的是( )
A.雨林调查 B.冰川考察 C.气象监测 D.天文观测
(2023七下·大余期末)
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南极冰雪消融。如图为我国5座科考站在南极地区分布。完成下列各题。
12.
我国科考站( )
A.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 B.泰山站纬度最高
C.罗斯海新站深居内陆 D.中山站位于东半球
13.
每年1月至2月是南极科学考察的最佳时段,原因是( )
A.气候寒冷,冰层厚 B.处于暖季,白昼长
C.气候寒冷,降水少 D.处于暖季,炎热干燥
14.
南极冰雪消融,( )将失去家园。
A.企鹅 B.北极熊 C.袋鼠 D.斑马
15.
可在南极地区开展的科考项目有( )
A.考察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分布
B.利用南极广阔空间进行核试验
C.研究南极冰川,分析全球气候变化
D.寻找处理生产生活垃圾的场所
16.(2023七下·宜州期末)南极科考队员在南极地区,可能看到的是( )
A.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 B.企鹅在游泳
C.我国的黄河科考站 D.北极熊在活动
17.(2023七下·佳木斯期末)下列称呼不是描述南极大陆或南极地区的是( )
A.“冰雪高原” B.“白色荒漠”
C.“世界屋脊” D.“风库”
18.(2023七下·西丰期末)下列关于两极地区的比较,正确的是( )
A.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寒冷 B.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降水多
C.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纬度高 D.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风速大
(2023七下·隆回期末)如图为南极地区示意图,右侧为该地区某地多年平均逐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有关该地区西摩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极昼夜现象 B.位于东半球
C.位于南半球 D.位于北半球
20.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冬季温和、夏季凉爽 B.冬季温和、夏季炎热
C.终年严寒干燥 D.冬冷夏热,全年少雨
21.南极地区气候正在慢慢变暖,当地受影响最大的动物是( )
A.北极熊 B.鲸鱼 C.海豹 D.企鹅
22.(2022七下·梅河口期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使南极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这里可以开展的科研活动包括( )
①海洋环境考察②矿产资源开采③气候变化观测④淡水资源开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3.(2021七下·宁明期末)读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简图,关于两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更寒冷 B.乙为北极
C.甲为“冰雪高原” D.乙淡水资源更丰富
24.(2021七下·宁安期末)爱护和保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下列哪一项的做法是正确的( )
A.去南极洲捕鱼 B.大规模开发南极洲的矿产
C.把丢弃的垃圾埋在雪地下 D.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
25.(2021七下·德宏期末)在极地科考时科学家会进行海冰变化的研究,其目的是( )
A.研究全球气候变化 B.改变极地生态环境
C.大量捕捞海洋生物 D.开采极地矿产资源
26.(2021七下·富拉尔基期末)北极熊在北极点建了一幢豪华别墅,四面都有落地窗,请问落地窗的朝向是( )
A.东 B.南 C.北 D.西
27.(2021七下·凉山期末)极地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①海洋生物遭到人们的滥杀②水土流失严重③石油泄漏污染海洋生态环境④全球变暖,极地冰川面积减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1七下·银海期中) 2019年10月15日,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队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本次考察实施“两船”“四站”考察任务。“雪龙2”号首航南极,与“雪龙”号一起开启极地考察新格局。下图为“南极站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长城站位于泰山站的( )
A.东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南方向
29.科考队在南极进行考察期间,最可能遇到的问题是( )
①酷寒②烈风③降雪④干燥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0.保护与和平利用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建设居民点,大量移民
B.南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应大力开采
C.可以大规模捕鲸,丰富食物资源
D.各国加强合作,履行《南极条约》
31.(2020七下·常熟期末)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下图示意南极地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罗斯海新站位于昆仑站的( )
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2)下列关于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贫乏 B.酷寒、风力小、降水多
C.代表动物是北极熊 D.被称为大“冰雪高原”
(3)我国南极洲科学考察站工作的时段主要集中在11月到来年3月,原因是该时段的南极洲( )
①有极昼现象白昼时间长利于考察②正处“暖季”③降水较多,可用水源充足④动物冬眠,对人类威胁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南极大陆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科学家们在南极冰层钻取冰芯用于科学一项研究是获取冰层内不同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此项研究主要有助于( )
A.了解全球火山活动的原因 B.探究太阳活动的原因
C.探究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D.研究生物进化的规律
二、图文材料题
32.(2023七下·江南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全球气候变化的冷源。尤其是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南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材料二:图为南极和北极我国科考站分布图。
(1)两极地区非常寒冷的共同原因是 (写一点即可),当广西正值高温季节 (南极/北极)有极夜现象。
(2)北极地区泛指北极圈以北的地区,以 (大洋)为核心,周围被大陆和岛屿环绕。
(3)图中所示我国在南极建立的极地考察站中,纬度位置最低的是 ,黄河站位于北极点的 方向。极地考察站房屋的墙板采用“夹心式”,中间为保温材料,窗户小且为双层玻璃,这样设计的原因是 。
33.(2023七下·渝中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极地科考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小明同学在中科院的专家带领下对北极地区进行了多个项目的科学考察,并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下图为北极地区图和朗伊尔城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7月18日
明天即将出发,今天准备好前往北极地区必带的物品是____(单项选择)。
A.防蚊液 B.羽绒服 C.凉拖鞋 D.防暑药
(2)7月20日
到达朗伊尔城后,由于此时太阳直射 半球,当地位于北极圈以北,出现了 现象,我们看到太阳一直到午夜都不落。
(3)7月22日
考察的目的地一我国黄河科考站位于北极点的 方向,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黄河站附近小镇人们通过建设玻离温室,改善 、湿度条件,进行绿色蔬菜的无土栽培。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A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针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国际上也非常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于1991年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1.北京的冬季是南半球的夏季,处于气温最高的季节;北半球的暑假是南半球的冬季,是南极一年最冷的时候;此时南极地区昼长夜短。
故答案为:B。
2.开展捕猎活动、在岩石上刻上国籍和姓名、修建私人别墅都会对南极地区的环境造成影响,不丢弃垃圾是保护环境的措施。
故答案为:D。
3.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极圈内,长城站位于极圈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故答案为:A。
4.【答案】D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我国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时间,最好为南半球的夏季,即我国的冬季。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大于夜并且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有利于科学考察。这个时候也是南半球的夏季,气温相对于冬季较高,此时也是南极科考队最繁忙的时期。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1)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迄今为止俄罗斯、美国、英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日本、中国等30多个国家在极地建立了一系列科学科考站,对南极开展了多学科考察研究,有多项重大科学研究都是在南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
(2)中国南极科考站是提供中国科学家及科研团体或组织对南极开展多项学科考察研究、多项重大科学研究的科学实验基地。最早科考站长城站于1985年2月20日建设完工。目前我国南极科考站包括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新建的罗斯海新站。五个科考站中纬度最高的科考站是昆仑站,纬度最低的是长城站。
5.【答案】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分析】南极洲大陆纬度高,气候严寒,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故答案为:D。
【点评】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6.【答案】A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分析】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北极熊,南极地区的代表东区是企鹅;
故答案为:A。
【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7.【答案】C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到北极地区考察,应选择7一9月,即我国的夏季,此时段北极地区为暖季,气温较高,且有极昼现象,便于进行科学考查。故答案为:C。
【点评】极地地区气候恶劣,考察时间应选择当地暖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8.【答案】A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分析】南极地区纬度高,受太阳辐射小,气候常年严寒、降水少,多大风天气,但是南极地区淡水资源丰富,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可概括为:酷寒、干燥、烈风
【答案】9.D
10.D
11.A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的范围是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被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所环绕。
9.南极地区位于南极圈(66.5°S)以南的范围。
故答案为:D
10.11月-次年的3月,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南极地区的气温更加温暖,适合科学考察。
故答案为:D
11.南极地区气候为极地气候,气候终年寒冷,不适合开展雨林调查,A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2.D
13.B
14.A
15.C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被称为:“白色荒漠”“风库”“冰雪高原”“大仓库”。
12.长城站位于南极圈外。A错误。
昆仑站最接近南极点,纬度最高。B错误。
罗斯海新站位于沿海地区。C错误。
中山站位于0°E-90°E之间,位于东半球。D正确。
故答案为:D。
13.每年的1月-2月为南极的暖季,气温高,白昼时间长,给南极考察提供了好的条件。B正确。
故答案为:D。
14.企鹅是南极特有的动物。故答案为:A。
15.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故答案为C。
16.【答案】B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南极大部分被冰雪覆盖,看不到森林。A错误。
企鹅是南极特有的动物。B正确。
黄河科考站是我国首个北极科考站。C错误。
北极熊是北极特有的动物,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中国南极考察站 1. 长城站2. 中山站3.昆仑站
中国北极考察站 1. 黄河站
17.【答案】C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D、南极地区气候酷寒、降水稀少、多狂风,被称为“冰雪高原”、“白色荒漠”和“风库”,ABD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世界屋脊”指的是青藏高原,C错误,符合题意。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室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
18.【答案】A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分析】A、南极地区是世界上风速最大、降水最少和气温最低的地区,南极地区有世界风库、白色荒漠和世界寒极之称,故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寒冷,A正确;
B、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降水更少,B错误;
C、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纬度一样高,C错误;
D、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风速大,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南极大陆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
【答案】19.C
20.C
21.D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冰川融化,企鹅栖息地减少,觅食变得困难,生命受到威胁: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将会淹没岛国,威胁人类的生存。
19.A、读图可知, 西摩岛位于南极圈以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A错误;
B、图示为南极地区图,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北逆南顺,西摩岛所处位置经度自西向东减小,大致为西经60°附近,位于西半球,B错误;
C、西摩岛位于南极圈附近,为南半球,C正确,D错误;
故选C。
20.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除严寒外,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因此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为终年严寒干燥,故选C。
21.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企鹅,所以说南极地区气候变暖,对当地影响最大的动物是企鹅,故选D。
22.【答案】B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南极科学考察开展的科研活动包括①海洋环境考察,③气候变化观测;①③正确;②矿产资源开采,④淡水资源开发不利于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排除②④,排除ACD,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南极地区的科学考查以及南极地区的自然特征,我国在南极建立了四个科学考察站,分别是昆仑站,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其中长城站在极圈以外没有极昼极夜出现。科学考察最好在12月到第二年的2月你。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主要是寒带气候,终年寒冷干燥,冰川广布,多大风天。代表性动物是企鹅。南极四周分布着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23.【答案】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分析】根据甲图中的北极熊和极点附近为海洋,可判断出甲为北极地区,B错;根据乙图中的南极圈和企鹅,可判断出乙为南极地区,南极地区因冰川覆盖,被称为“冰雪高原”,淡水资源丰富,更寒冷,A、C错,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和烈风。南极地区降水量虽然很少,但是由于气候寒冷,蒸发极强,降雪基本积存起来,经过漫长的时代而形成了巨厚的冰层,被称为“冰雪高原”。南极地区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淡水资源,此外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很大的煤炭和铁矿,油气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
24.【答案】D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南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去南极捕鱼造成生态破坏;大规模的开发南极矿产,必然改变南极地区现有的自然环境;把丢弃的垃圾埋在雪地下造成环境污染;应该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综上述,ABC不符合题意,ABC错误。D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
【点评】保护南极环境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主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①逐步淘汰消耗臭氧的物质,使南极臭氧空洞逐渐减小、消失;
②禁止在南极附近海域捕鲸等动物,保护南极附近海洋的生态平衡;
③禁止将来在南极地区进行核试验或堆放核废料等危险废弃物;
④慎重开发南极的矿产资源和其他资源,各国的考察站建站和工作产生的垃圾要妥善处理,不允许随便丢弃。
25.【答案】A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极地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起有“放大器”的作用,极地冰盖巨厚、冰雪沉积,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高分辨率、高保真记录载体,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基础,开展极地地区的海冰研究有助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故答案为:A。
【点评】保护南极环境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主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①逐步淘汰消耗臭氧的物质,使南极臭氧空洞逐渐减小、消失;
②禁止在南极附近海域捕鲸等动物,保护南极附近海洋的生态平衡;
③禁止将来在南极地区进行核试验或堆放核废料等危险废弃物;
④慎重开发南极的矿产资源和其他资源,各国的考察站建站和工作产生的垃圾要妥善处理,不允许随便丢弃。
26.【答案】B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
【解析】【分析】北极点是地球的最北端,四周都是南。因此如果北极熊在北极点建一幢豪华别墅,四面都有落地窗,落地窗的朝向都是南。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地球的最北端是北极,北极点上四周都是南方;地球最南端是南极,南极点上四周都是北方。
27.【答案】C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极地地区长期冰封,不会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极地地区有猎杀海豹、海狮、海象的现象,开采石油过程中石油泄露导致海洋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面积减小,动物栖息地减小。故①③④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保护南极环境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主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①逐步淘汰消耗臭氧的物质,使南极臭氧空洞逐渐减小、消失;
②禁止在南极附近海域捕鲸等动物,保护南极附近海洋的生态平衡;
③禁止将来在南极地区进行核试验或堆放核废料等危险废弃物;
④慎重开发南极的矿产资源和其他资源,各国的考察站建站和工作产生的垃圾要妥善处理,不允许随便丢弃。
【答案】28.B
29.C
30.D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1)①在经纬网图上判断方向时,利用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来辨别。同一经线上为正南或正北关系,同一纬线上为正东或正西关系。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个点,通常要先判断出二者的东西方向,再判断出南北方向,最后结合前两步的判断最终确定位置关系。
②在极地俯视图上判断方向时,一般需先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出是南极点还是北极点,再依据经纬度变化方向去判读。在南极点上,四周都是北方;在北极点上,四周都是南方。
(2)南极大陆位于地球最南端,所接受的太阳辐射最少,且地表为白雪和冰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又减少大部分。南极附近有终年的寒流降温减湿,使南极更加寒冷。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受极地东风的影响很大,多产生大风。南极地表被冰雪覆盖,对风的摩擦阻力较小,加剧了风势。
(3)《南极条约》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促进在南极洲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物,冻结目前领土所有权的主张,促进国际在科学方面的合作。
28.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网辨别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由图可知,该图是南极上空俯视图,结合经纬线的指向可知,长城站位于泰山站的西北方向,B正确,故答案为:B。
29.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即使在暖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也十分寒冷。除了严寒之外,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南极地区也被称为地球上的“风库”,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科考队在南极进行考察期间,最可能遇到的问题是酷寒、烈风、干燥,①②④正确,对应的选项是C,故答案为:C。
30.“建设居民点,大量移民会”和“大力开采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会对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坏,A、B做法错误;大规模捕鲸会破坏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C做法错误;保护与和平利用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应加强国际合作,履行《南极条约》,D做法正确。故答案为:D。
31.【答案】(1)B
(2)D
(3)A
(4)C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本题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中心是南,四面都是北方。由此可判断罗斯海新站位于昆仑站的东北方向。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2)南极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淡水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企鹅,南极地区地表覆盖者厚厚的冰川,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有“冰雪高原”之称。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3)我们到南极科学考察,一般选择在11月到来年3月,主要原因是,此时是南极地区的暖季,且有极昼现象,白昼时间长,有利于科学考察。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4)科学家们在南极冰层钻取冰芯用于科学一项研究是获取冰层内不同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此项研究主要有助于探究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因为二氧化碳增多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故答案为:C。
【点评】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是长城站,我国先后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一般选择11月至次年3月去南极考察,因为这段时间是南半球的暖季,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在12月22日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适合去南极考查。
32.【答案】(1)大部分位于极圈内,纬度高,气候寒冷;南极
(2)北冰洋
(3)长城站;正南;有利保暖、隔离寒冷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分析】(1)两极地区共同特点是都位于极圈内,纬度高,气候严寒。广西正值高温是属于北半球的夏季,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
(2)北极地区泛指北极圈以北地区,以北冰洋为核心。
(3)由图可知,我国的南极的科考站,纬度位置最低的是长城站,位于南极圈外,黄河站位于北极点的正南方向,极地墙板采用“夹心式”,双层玻璃的原因是纬度高,气候严寒,需要防寒保暖。
故答案为:(1)大部分位于极圈内,纬度高,气候寒冷;南极(2)北冰洋(3)长城站;正南;有利于防寒保暖
【点评】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针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国际上也非常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于1991年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33.【答案】(1)B
(2)北;极昼
(3)正南;热量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1)极地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因此要携带防寒保暖的衣服。故答案为:B。
(2)由题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当地纬度大于66.5°N,会出现极昼现象。
(3)北极点是地球上最北的位置,因此黄河考察站位于北极点的正南方向。由于黄河站纬度较高,气温低,在考察时,发现人们在建设温室,改善热量条件。
【点评】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针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国际上也非常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于1991年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1 / 1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地理 七下第十章 极地地区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2022七下·银川期末)小华从网上看到一则为期15天的南极大陆深度游的广告,出发日期为2021年11月20日。如图为“南极科考站分布示意图”和“南极大陆深度游路线图”。据此完成问题。
1.在南极探索的时间正是北京寒冷的冬季,小华认为正确的是( )
A.此时南极地区处于最寒冷季节
B.因为高纬度、高海拔,南极全年都寒冷
C.如果暑假去,会是南极一年中最温暖的时候
D.此时南极地区同北京一样昼短夜长
2.旅行中有利于保护“人类最后一片净土”的行为是( )
A.开展捕猎活动 B.在岩石上刻上国籍和姓名
C.修建私人别墅 D.不丢弃垃圾
3.我国南极科考站中,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泰山站 D.昆仑站
【答案】1.B
2.D
3.A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针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国际上也非常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于1991年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1.北京的冬季是南半球的夏季,处于气温最高的季节;北半球的暑假是南半球的冬季,是南极一年最冷的时候;此时南极地区昼长夜短。
故答案为:B。
2.开展捕猎活动、在岩石上刻上国籍和姓名、修建私人别墅都会对南极地区的环境造成影响,不丢弃垃圾是保护环境的措施。
故答案为:D。
3.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极圈内,长城站位于极圈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故答案为:A。
4.(2023七下·忠县期中)我国的科考队员什么时候到南极考察最合适( )。
A.“五一”前后 B.“六一”前后
C.国庆前后 D.春节前后
【答案】D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我国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时间,最好为南半球的夏季,即我国的冬季。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大于夜并且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有利于科学考察。这个时候也是南半球的夏季,气温相对于冬季较高,此时也是南极科考队最繁忙的时期。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1)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迄今为止俄罗斯、美国、英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日本、中国等30多个国家在极地建立了一系列科学科考站,对南极开展了多学科考察研究,有多项重大科学研究都是在南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
(2)中国南极科考站是提供中国科学家及科研团体或组织对南极开展多项学科考察研究、多项重大科学研究的科学实验基地。最早科考站长城站于1985年2月20日建设完工。目前我国南极科考站包括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新建的罗斯海新站。五个科考站中纬度最高的科考站是昆仑站,纬度最低的是长城站。
5.(2023七下·耒阳期末)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 )
A.南美洲大陆 B.澳大利亚大陆
C.非洲大陆 D.南极洲大陆
【答案】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分析】南极洲大陆纬度高,气候严寒,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故答案为:D。
【点评】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6.(2023七下·铁锋期末)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 )
A.北极熊 B.企鹅 C.北极狐 D.蓝鲸
【答案】A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分析】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北极熊,南极地区的代表东区是企鹅;
故答案为:A。
【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7.(2023七下·高台期末)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C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到北极地区考察,应选择7一9月,即我国的夏季,此时段北极地区为暖季,气温较高,且有极昼现象,便于进行科学考查。故答案为:C。
【点评】极地地区气候恶劣,考察时间应选择当地暖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8.(2023七下·陇县期末)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时需挑战的恶劣自然条件是( )
A.酷寒狂风 B.炎热潮湿 C.淡水匮乏 D.沙漠广布
【答案】A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分析】南极地区纬度高,受太阳辐射小,气候常年严寒、降水少,多大风天气,但是南极地区淡水资源丰富,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可概括为:酷寒、干燥、烈风
(2023七下·淮安期末)2018年1月我国在南极的罗斯海海域的恩克斯堡岛(165°E,76°S)上正式开建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罗斯海生物种类多达16000余种,恩克斯堡岛地面碎石遍布。完成下列各题。
9.下列纬度范围与南极地区最吻合的是( )
A.≥23.5°N B.≥66.5°N C.≥23.5°S D.≥66.5°S
10.去南极地区考察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是( )
A.6月~8月 B.5月~9月
C.8月~10月 D.11月~次年3月
11.下列科学研究,不属于南极科考队员科考项目的是( )
A.雨林调查 B.冰川考察 C.气象监测 D.天文观测
【答案】9.D
10.D
11.A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的范围是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被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所环绕。
9.南极地区位于南极圈(66.5°S)以南的范围。
故答案为:D
10.11月-次年的3月,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南极地区的气温更加温暖,适合科学考察。
故答案为:D
11.南极地区气候为极地气候,气候终年寒冷,不适合开展雨林调查,A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七下·大余期末)
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南极冰雪消融。如图为我国5座科考站在南极地区分布。完成下列各题。
12.
我国科考站( )
A.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 B.泰山站纬度最高
C.罗斯海新站深居内陆 D.中山站位于东半球
13.
每年1月至2月是南极科学考察的最佳时段,原因是( )
A.气候寒冷,冰层厚 B.处于暖季,白昼长
C.气候寒冷,降水少 D.处于暖季,炎热干燥
14.
南极冰雪消融,( )将失去家园。
A.企鹅 B.北极熊 C.袋鼠 D.斑马
15.
可在南极地区开展的科考项目有( )
A.考察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分布
B.利用南极广阔空间进行核试验
C.研究南极冰川,分析全球气候变化
D.寻找处理生产生活垃圾的场所
【答案】12.D
13.B
14.A
15.C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被称为:“白色荒漠”“风库”“冰雪高原”“大仓库”。
12.长城站位于南极圈外。A错误。
昆仑站最接近南极点,纬度最高。B错误。
罗斯海新站位于沿海地区。C错误。
中山站位于0°E-90°E之间,位于东半球。D正确。
故答案为:D。
13.每年的1月-2月为南极的暖季,气温高,白昼时间长,给南极考察提供了好的条件。B正确。
故答案为:D。
14.企鹅是南极特有的动物。故答案为:A。
15.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故答案为C。
16.(2023七下·宜州期末)南极科考队员在南极地区,可能看到的是( )
A.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 B.企鹅在游泳
C.我国的黄河科考站 D.北极熊在活动
【答案】B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南极大部分被冰雪覆盖,看不到森林。A错误。
企鹅是南极特有的动物。B正确。
黄河科考站是我国首个北极科考站。C错误。
北极熊是北极特有的动物,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中国南极考察站 1. 长城站2. 中山站3.昆仑站
中国北极考察站 1. 黄河站
17.(2023七下·佳木斯期末)下列称呼不是描述南极大陆或南极地区的是( )
A.“冰雪高原” B.“白色荒漠”
C.“世界屋脊” D.“风库”
【答案】C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D、南极地区气候酷寒、降水稀少、多狂风,被称为“冰雪高原”、“白色荒漠”和“风库”,ABD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世界屋脊”指的是青藏高原,C错误,符合题意。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室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
18.(2023七下·西丰期末)下列关于两极地区的比较,正确的是( )
A.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寒冷 B.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降水多
C.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纬度高 D.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风速大
【答案】A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分析】A、南极地区是世界上风速最大、降水最少和气温最低的地区,南极地区有世界风库、白色荒漠和世界寒极之称,故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寒冷,A正确;
B、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降水更少,B错误;
C、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纬度一样高,C错误;
D、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风速大,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南极大陆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
(2023七下·隆回期末)如图为南极地区示意图,右侧为该地区某地多年平均逐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有关该地区西摩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极昼夜现象 B.位于东半球
C.位于南半球 D.位于北半球
20.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冬季温和、夏季凉爽 B.冬季温和、夏季炎热
C.终年严寒干燥 D.冬冷夏热,全年少雨
21.南极地区气候正在慢慢变暖,当地受影响最大的动物是( )
A.北极熊 B.鲸鱼 C.海豹 D.企鹅
【答案】19.C
20.C
21.D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冰川融化,企鹅栖息地减少,觅食变得困难,生命受到威胁: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将会淹没岛国,威胁人类的生存。
19.A、读图可知, 西摩岛位于南极圈以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A错误;
B、图示为南极地区图,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北逆南顺,西摩岛所处位置经度自西向东减小,大致为西经60°附近,位于西半球,B错误;
C、西摩岛位于南极圈附近,为南半球,C正确,D错误;
故选C。
20.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除严寒外,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因此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为终年严寒干燥,故选C。
21.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企鹅,所以说南极地区气候变暖,对当地影响最大的动物是企鹅,故选D。
22.(2022七下·梅河口期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使南极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这里可以开展的科研活动包括( )
①海洋环境考察②矿产资源开采③气候变化观测④淡水资源开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南极科学考察开展的科研活动包括①海洋环境考察,③气候变化观测;①③正确;②矿产资源开采,④淡水资源开发不利于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排除②④,排除ACD,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南极地区的科学考查以及南极地区的自然特征,我国在南极建立了四个科学考察站,分别是昆仑站,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其中长城站在极圈以外没有极昼极夜出现。科学考察最好在12月到第二年的2月你。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主要是寒带气候,终年寒冷干燥,冰川广布,多大风天。代表性动物是企鹅。南极四周分布着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23.(2021七下·宁明期末)读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简图,关于两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更寒冷 B.乙为北极
C.甲为“冰雪高原” D.乙淡水资源更丰富
【答案】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分析】根据甲图中的北极熊和极点附近为海洋,可判断出甲为北极地区,B错;根据乙图中的南极圈和企鹅,可判断出乙为南极地区,南极地区因冰川覆盖,被称为“冰雪高原”,淡水资源丰富,更寒冷,A、C错,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和烈风。南极地区降水量虽然很少,但是由于气候寒冷,蒸发极强,降雪基本积存起来,经过漫长的时代而形成了巨厚的冰层,被称为“冰雪高原”。南极地区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淡水资源,此外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很大的煤炭和铁矿,油气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
24.(2021七下·宁安期末)爱护和保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下列哪一项的做法是正确的( )
A.去南极洲捕鱼 B.大规模开发南极洲的矿产
C.把丢弃的垃圾埋在雪地下 D.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
【答案】D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南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去南极捕鱼造成生态破坏;大规模的开发南极矿产,必然改变南极地区现有的自然环境;把丢弃的垃圾埋在雪地下造成环境污染;应该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综上述,ABC不符合题意,ABC错误。D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
【点评】保护南极环境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主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①逐步淘汰消耗臭氧的物质,使南极臭氧空洞逐渐减小、消失;
②禁止在南极附近海域捕鲸等动物,保护南极附近海洋的生态平衡;
③禁止将来在南极地区进行核试验或堆放核废料等危险废弃物;
④慎重开发南极的矿产资源和其他资源,各国的考察站建站和工作产生的垃圾要妥善处理,不允许随便丢弃。
25.(2021七下·德宏期末)在极地科考时科学家会进行海冰变化的研究,其目的是( )
A.研究全球气候变化 B.改变极地生态环境
C.大量捕捞海洋生物 D.开采极地矿产资源
【答案】A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极地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起有“放大器”的作用,极地冰盖巨厚、冰雪沉积,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高分辨率、高保真记录载体,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基础,开展极地地区的海冰研究有助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故答案为:A。
【点评】保护南极环境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主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①逐步淘汰消耗臭氧的物质,使南极臭氧空洞逐渐减小、消失;
②禁止在南极附近海域捕鲸等动物,保护南极附近海洋的生态平衡;
③禁止将来在南极地区进行核试验或堆放核废料等危险废弃物;
④慎重开发南极的矿产资源和其他资源,各国的考察站建站和工作产生的垃圾要妥善处理,不允许随便丢弃。
26.(2021七下·富拉尔基期末)北极熊在北极点建了一幢豪华别墅,四面都有落地窗,请问落地窗的朝向是( )
A.东 B.南 C.北 D.西
【答案】B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
【解析】【分析】北极点是地球的最北端,四周都是南。因此如果北极熊在北极点建一幢豪华别墅,四面都有落地窗,落地窗的朝向都是南。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地球的最北端是北极,北极点上四周都是南方;地球最南端是南极,南极点上四周都是北方。
27.(2021七下·凉山期末)极地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①海洋生物遭到人们的滥杀②水土流失严重③石油泄漏污染海洋生态环境④全球变暖,极地冰川面积减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极地地区长期冰封,不会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极地地区有猎杀海豹、海狮、海象的现象,开采石油过程中石油泄露导致海洋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面积减小,动物栖息地减小。故①③④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保护南极环境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主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①逐步淘汰消耗臭氧的物质,使南极臭氧空洞逐渐减小、消失;
②禁止在南极附近海域捕鲸等动物,保护南极附近海洋的生态平衡;
③禁止将来在南极地区进行核试验或堆放核废料等危险废弃物;
④慎重开发南极的矿产资源和其他资源,各国的考察站建站和工作产生的垃圾要妥善处理,不允许随便丢弃。
(2021七下·银海期中) 2019年10月15日,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队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本次考察实施“两船”“四站”考察任务。“雪龙2”号首航南极,与“雪龙”号一起开启极地考察新格局。下图为“南极站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长城站位于泰山站的( )
A.东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南方向
29.科考队在南极进行考察期间,最可能遇到的问题是( )
①酷寒②烈风③降雪④干燥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0.保护与和平利用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建设居民点,大量移民
B.南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应大力开采
C.可以大规模捕鲸,丰富食物资源
D.各国加强合作,履行《南极条约》
【答案】28.B
29.C
30.D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1)①在经纬网图上判断方向时,利用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来辨别。同一经线上为正南或正北关系,同一纬线上为正东或正西关系。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个点,通常要先判断出二者的东西方向,再判断出南北方向,最后结合前两步的判断最终确定位置关系。
②在极地俯视图上判断方向时,一般需先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出是南极点还是北极点,再依据经纬度变化方向去判读。在南极点上,四周都是北方;在北极点上,四周都是南方。
(2)南极大陆位于地球最南端,所接受的太阳辐射最少,且地表为白雪和冰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又减少大部分。南极附近有终年的寒流降温减湿,使南极更加寒冷。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受极地东风的影响很大,多产生大风。南极地表被冰雪覆盖,对风的摩擦阻力较小,加剧了风势。
(3)《南极条约》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促进在南极洲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物,冻结目前领土所有权的主张,促进国际在科学方面的合作。
28.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网辨别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由图可知,该图是南极上空俯视图,结合经纬线的指向可知,长城站位于泰山站的西北方向,B正确,故答案为:B。
29.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即使在暖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也十分寒冷。除了严寒之外,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南极地区也被称为地球上的“风库”,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科考队在南极进行考察期间,最可能遇到的问题是酷寒、烈风、干燥,①②④正确,对应的选项是C,故答案为:C。
30.“建设居民点,大量移民会”和“大力开采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会对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坏,A、B做法错误;大规模捕鲸会破坏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C做法错误;保护与和平利用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应加强国际合作,履行《南极条约》,D做法正确。故答案为:D。
31.(2020七下·常熟期末)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下图示意南极地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罗斯海新站位于昆仑站的( )
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2)下列关于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贫乏 B.酷寒、风力小、降水多
C.代表动物是北极熊 D.被称为大“冰雪高原”
(3)我国南极洲科学考察站工作的时段主要集中在11月到来年3月,原因是该时段的南极洲( )
①有极昼现象白昼时间长利于考察②正处“暖季”③降水较多,可用水源充足④动物冬眠,对人类威胁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南极大陆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科学家们在南极冰层钻取冰芯用于科学一项研究是获取冰层内不同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此项研究主要有助于( )
A.了解全球火山活动的原因 B.探究太阳活动的原因
C.探究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D.研究生物进化的规律
【答案】(1)B
(2)D
(3)A
(4)C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本题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中心是南,四面都是北方。由此可判断罗斯海新站位于昆仑站的东北方向。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2)南极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淡水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企鹅,南极地区地表覆盖者厚厚的冰川,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有“冰雪高原”之称。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3)我们到南极科学考察,一般选择在11月到来年3月,主要原因是,此时是南极地区的暖季,且有极昼现象,白昼时间长,有利于科学考察。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4)科学家们在南极冰层钻取冰芯用于科学一项研究是获取冰层内不同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此项研究主要有助于探究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因为二氧化碳增多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故答案为:C。
【点评】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是长城站,我国先后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一般选择11月至次年3月去南极考察,因为这段时间是南半球的暖季,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在12月22日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适合去南极考查。
二、图文材料题
32.(2023七下·江南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全球气候变化的冷源。尤其是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南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材料二:图为南极和北极我国科考站分布图。
(1)两极地区非常寒冷的共同原因是 (写一点即可),当广西正值高温季节 (南极/北极)有极夜现象。
(2)北极地区泛指北极圈以北的地区,以 (大洋)为核心,周围被大陆和岛屿环绕。
(3)图中所示我国在南极建立的极地考察站中,纬度位置最低的是 ,黄河站位于北极点的 方向。极地考察站房屋的墙板采用“夹心式”,中间为保温材料,窗户小且为双层玻璃,这样设计的原因是 。
【答案】(1)大部分位于极圈内,纬度高,气候寒冷;南极
(2)北冰洋
(3)长城站;正南;有利保暖、隔离寒冷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分析】(1)两极地区共同特点是都位于极圈内,纬度高,气候严寒。广西正值高温是属于北半球的夏季,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
(2)北极地区泛指北极圈以北地区,以北冰洋为核心。
(3)由图可知,我国的南极的科考站,纬度位置最低的是长城站,位于南极圈外,黄河站位于北极点的正南方向,极地墙板采用“夹心式”,双层玻璃的原因是纬度高,气候严寒,需要防寒保暖。
故答案为:(1)大部分位于极圈内,纬度高,气候寒冷;南极(2)北冰洋(3)长城站;正南;有利于防寒保暖
【点评】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针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国际上也非常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于1991年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33.(2023七下·渝中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极地科考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小明同学在中科院的专家带领下对北极地区进行了多个项目的科学考察,并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下图为北极地区图和朗伊尔城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7月18日
明天即将出发,今天准备好前往北极地区必带的物品是____(单项选择)。
A.防蚊液 B.羽绒服 C.凉拖鞋 D.防暑药
(2)7月20日
到达朗伊尔城后,由于此时太阳直射 半球,当地位于北极圈以北,出现了 现象,我们看到太阳一直到午夜都不落。
(3)7月22日
考察的目的地一我国黄河科考站位于北极点的 方向,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黄河站附近小镇人们通过建设玻离温室,改善 、湿度条件,进行绿色蔬菜的无土栽培。
【答案】(1)B
(2)北;极昼
(3)正南;热量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1)极地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因此要携带防寒保暖的衣服。故答案为:B。
(2)由题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当地纬度大于66.5°N,会出现极昼现象。
(3)北极点是地球上最北的位置,因此黄河考察站位于北极点的正南方向。由于黄河站纬度较高,气温低,在考察时,发现人们在建设温室,改善热量条件。
【点评】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针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国际上也非常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于1991年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