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地理 七下第十章 极地地区培优训练
一、选择题
(2023七下·青岛期中)2018年1月26日,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国是北极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愿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图为黄河站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
1.黄河站是我国首个北极科考站,它位于图中甲点的(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2.关于我国科考队员在黄河站的见闻说法错误的是( )
A.有时能在午夜看见太阳
B.每年11月到2月为科考的旺季
C.可感受到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
D.能见到北极熊、北极狐等动物出没
(2023七下·道县期末)读两极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科考队员去北极考察时间一般选择在6~8月的主要原因是( )
A.此时正是北极极夜时期,风雪小
B.此时北极冰雪大量消融,草长莺飞
C.6~8月为北极的暖季,白昼时间长
D.此时为北极的雨季
4.科考队员在南极大陆考察时,科考员不能感受到的是( )
A.暴风雪在冰原上不停地咆哮,使人晕眩迷途
B.看到因纽特人在捕鱼
C.酷寒的天气,导致考察队员冻伤
D.企鹅在冰面上觅食
5.两极地区的各个科考站中,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昆仑站 B.泰山站 C.黄河站 D.长城站
(2023七下·文山期末)我国在南极地区已建成长城站和泰山站等科考站。泰山站的房屋采用圆环形外观、碟形结构和高架设计。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四个科学考察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 D.泰山站
7.泰山站房屋采用圆环形外观、碟形结构和高架设计是为了( )
A.防潮、防暴雨 B.通风散热
C.防止积雪融水进入 D.视野开阔、减小风阻
(2022七下·汶上期中)读北极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8.北极地区周围大洲①②③的名称正确的是( )
A.非洲、亚洲、北美洲 B.北美洲、亚洲、欧洲
C.欧洲、北美洲、南美洲 D.亚洲、北美洲、南美洲
9.对北极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指以北冰洋为中心的地区 B.代表动物是北极熊
C.黄河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D.原住居民是因纽特人
(2023七下·梅州期末)南极罗斯海新站是我国建设的第五个南极科考站。我国科学家将开展罗斯海区域海洋、海冰、冰川、生物生态等的调查、监测和研究工作。下图为南极地区中国科考站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距离约为111千米。估算一下,五个科学考察站中位置最南的考察站与南极点的距离约为( )
A.555千米 B.1110千米 C.2220千米 D.3330千米
11.读南极地区中国科考站位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的夏季是南极科考的最佳时期
②罗斯海新站位于太平洋沿岸
③位于西半球的长城站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科学考察的任务有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3七下·海东期末)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2023年4月返回国内。读“雪龙号科考航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本次前往南极的过程中,雪龙号的航线依次经过( )
A.太平洋、北冰洋 B.大西洋、印度洋
C.太平洋、大西洋 D.太平洋、印度洋
13.极地地区气候终年严寒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度因素 B.纬度因素 C.海陆位置 D.地形地势
14.关于我国赴南极科考的说法,下列错误的是( )
A.为今后向南极大量移民做准备
B.将科考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带回处理
C.开展对特殊自然环境的研究
D.科考最佳时间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
(2023七下·汝南期末)我国在南极科考站建立了智慧温室大棚(下图),科考队员吃上了亲手栽种的新鲜蔬菜,实现了“蔬菜自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南极地区无法自然生长蔬菜,是因为当地( )
A.温和湿润、少光照 B.高温、干旱、多风沙
C.低温、下雨、刮台风 D.酷寒、干燥、吹烈风
16.在南极地区建造温室大棚的最佳时间是( )
A.3月~5月 B.6月~8月
C.9月~11月 D.11月~次年2月
17.南极智慧温室大棚的主体建筑架空离地,目的是为了( )
A.减少太阳辐射 B.避免积雪掩埋
C.抵御洪水灾害 D.防止动物入侵
(2023七下·徐闻期末)读南极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图中大洋A是( )
A.北冰洋 B.大西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19.相比北极地区,南极更为寒冷,其原因是南极地区( )
①以陆地为主且海拔高 ②风暴更多,风力更大
③大部分陆地被冰雪覆盖,对阳光反射强 ④纬度比北极地区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3七下·中山期末)2020年我国远征队完成了从海岸线到南极大陆“难抵极”“难抵极”是指一块大陆上,距离任何一个方向海岸线最远的地点)的徒步远征,这是人类首次依靠双脚到达此地。图为“南极洲区域图”,据此完成问题。
20.我国远征队在南极洲徒步前行时需要克服的恶劣天气有( )
①酷寒②大风③白色荒漠④暴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1.徒步队员向“难抵极”的前进方向大致是( )
A.先向北,再向东 B.先向北,再向西
C.先向南,再向东 D.先向南,再向西
22.距离南极洲“南抵极”最近的中国科考站是( )
①酷寒②大风③白色荒漠④暴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各国科学家“长途跋涉”赴南极科考,主要是为了( )
A.开发利用种类多样的自然资源 B.建设南半球航空交通运输枢纽
C.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开展科研 D.开辟世界游客旅游新的目的地
(2023七下·石城期末)在南极地区,科研队先后发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读南极地区示意图和南极地区气候资料图,完成完成下面小题。
24.能解释南极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的学说是( )
A.大陆漂移说学 B.板块构造学说
C.海底扩张学说 D.生物演化学说
25.罗斯海新站选择在2月份建设是因为( )
A.动物在冬眠 B.气温较温和 C.降水较丰富 D.冰雪已融化
26.各国对南极地区矿产没有开采的原因是( )
A.矿产难以开采 B.运输距离遥远
C.为了保护环境 D.技术难以保障
(2023七下·泰兴期末)图1为南极地区中国科考站分布示意图,图2为南极大陆“白色荒漠”的成因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
图1 图2
27.下列科考站中,离南极点最近的是( )
A.长城站 B.中山站 C.罗斯海新站 D.昆仑站
28.科考队在南极开展的考察项目有( )
①冰下地形探测②企鹅的生活习性③冰雪环境监测④因纽特人的分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9.图11中数字含义正确的是( )
A.①-气温低 B.②-降水少 C.③-海拔高 D.④-冰雪覆盖
(2023七下·海淀期末)新伊丽莎白公主站是比利时建造的全球首座零碳排放的南极科考站。图为南极地区简图。读图,完成问题。
30.该科考站
①位于高纬度地区②有极昼极夜现象
③位于西半球④位于北半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1.比利时建造零碳排放的科考站主要目的是
A.降低站点运营成本 B.开发南极自然资源
C.保护南极生态环境 D.改变南极气候特点
(2023七下·惠州期末)一项于2023年6月发表的研究表明,到2030年,北极地区(见图)有可能会出现无冰夏季,这比此前的预测提前了大约10年。据此完成问题。
32.北极地区出现无冰夏季时间提前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环保意识弱化 B.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C.当地火山活动频繁 D.当地降水量在减少
33.北极出现无冰夏季会
①促进北极航运发展②改善动物生存环境
③沿海低洼地区被淹④极昼极夜现象消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二、图文材料题
34.(2023七下·海口期末)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3年4月,南极雪变成红色和绿色的照片再次引发关注。这是继南极乌克兰科考站在去年发现“西瓜雪"后,南极地区气候异常变化的又一例证。研究人员表示,南极雪的变色或与当地雪藻在偏暖气候时大量繁殖有关,异常开温可能导致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重视。
材料二:图为我国两极地区科考站分布简图。
(1)为了研究和保护南、北极资源,我国科学家到南、北极科考的最佳时间分别是____。
A.12、1、2月和6、7、8月 B.都在12、1、2月
C.6、7、8月和12、1、2月 D.都在6、7、8月
(2)“西瓜雪”出现时,南极地区正值 季。气温异常偏高,会造成藻类繁殖加快,冰面变暗,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增强/减弱),使气温进步升高,加速冰川融化。
(3)我国的科考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罗斯海新站面向 洋。
(4)北极的代表性动物是 ,南极比北极气候更寒冷,原因是 。
(5)南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向标”,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有助于保护极地环境的建议。(至少两点)
。
35.(2023七下·桐柏期末) 2021年2月,南极地区发现红色的“西瓜雪”,“西瓜雪”的出现与当地雪藻在偏暖气候时大量繁殖有关。
(1)此次“西瓜雪”出现时,气温偏 ,造成藻类繁殖加快。每到此季,成群的 (北极熊或企鹅)聚集在沿海一带,蔚为壮观。此时,中山站正处于 (极昼或极夜)。
(2)南极科学考察站的房屋下面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2米,这样设计是为了 。
A.防寒、保暖 B.防御动物侵袭 C.防积雪融水进入 D.防暴风雪掩埋
(3) 2022年3月14日,中国极地气象科学研究所观测发现,南极海冰面积创下1979年以来最小面积纪录,异常高温导致冰层不稳定,引发世人对全球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担忧。
在框图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词语,完成对冰川面积变化、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
① ,② ,③
(4)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企业、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以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结合图文资料,写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具体措施。(至少两条)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1)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正北方。在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中国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勒松地区 ,是中国建立的首个北极科考站,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又名白熊,皮肤为黑色,由于毛发透明故外观上通常为白色,也有黄色等颜色,体型巨大,凶猛。
1.读图分析可知,黄河站比甲点距离北极点近,因此位于甲点北方;又因在北极地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为逆时针,因此黄河站位于甲点东方。综合分析, 黄河站位于图中甲点的东北方向。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我国科考队员在黄河站:
A.黄河站位于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因此有时能在午夜看见太阳,A不符合题意;
B.每年6月到9月为科考的旺季,B符合题意;
C. 可感受到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C不符合题意;
D. 能见到北极熊、北极狐等动物出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答案】3.C
4.B
5.D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城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3.去北极考察时间一般选择在6~8月,此时正是北极极昼时期,风雪小,A错误;北极地区终年寒冷,冰雪不会大量消融,B错误;6~8月为北极的暖季,白昼时间长,C正确;北极降水少,气候干燥,无雨季,D错误;故答案为:C。
4.科考队员在南极大陆考察时,能感受到暴风雪在冰原上不停地咆哮,使人晕眩迷途;酷寒的天气,导致考察队员冻伤;企鹅在冰面上觅食,ACD正确;南极地区无人定居,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地区,B错误;故答案为:B。
5.只有极圈以内才有极昼极夜现象,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北,无极昼极夜现象,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6.A
7.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6.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之外,是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
故答案为:A。
7.将房屋架高是因为南极地区的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在下面留出通道可以使大风通过,同时防止积雪掩埋,提高安全性;
故答案为:D。
【答案】8.B
9.A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
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北极圈以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的一部分。
8.读图可知,北冰洋位于亚洲、北美洲、欧洲之间。依据位置,图中①为北美洲,②为亚洲,③为欧洲,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大部分、亚洲、欧洲、北美洲的部分地区,A错误,符合题意;北极地区代表动物是北极熊,黄河站位于北极圈以北,故有极昼极夜现象;北极地区原住居民是因纽特人,属于黄种人,BC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10.B
11.B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10.读图可知,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是昆仑站,跟南极点的距离大概是1110千米;
故答案为:B。
11.①.我国的夏季是南极地区的冬季,不适合科考,①错误;
②.罗斯海新站位于太平洋沿岸,②正确;
③.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之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③正确;
④.科学考察的任务有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不包含开发资源,④正确;
符合题意的是②③④,故答案为:B。
【答案】12.D
13.B
14.A
【知识点】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征;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1)世界大洋水体相互连通,共有四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大西洋是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印度洋是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北冰洋是最小的大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
(2)南极大陆位于地球最南端,所接受的太阳辐射最少,且地表为白雪和冰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又减少大部分。南极附近有终年的寒流降温减湿,使南极更加寒冷。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受极地东风的影响很大,多产生大风。南极地表被冰雪覆盖,对风的摩擦阻力较小,加剧了风势。
(3)我国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时间,最好为南半球的夏季,我国的冬季。11月至次年3月,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大于夜并且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有利于考察。这个时候也是南半球的夏季,气温相对于冬季较高,此时也是南极科考队最繁忙的时期。距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南美洲,很多南极考察队都是通过南美洲南端进入南极洲。
12.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读图可知,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先向南经过太平洋,从苏门答腊岛向西南进入印度洋,最后从马达加斯加岛向南到达南极大陆,故途中经过的大洋依次是太平洋和印度洋,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3.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地形地势、纬度、海陆位置、洋流及人类活动等。具体表现为: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暖流流经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寒流流经地区气温低,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温室效应”及“热岛效应”等。极地地区纬度高,得到的太阳辐射少,故气候终年严寒。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4.A、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和烈风,不适合人类居住,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科考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进行分类并带回处理,保持南极一片净土,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南极自然地理环境特殊,赴南极科考可开展对特殊自然环境的研究,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南极地区11月至次年3月为极昼期,同时也是南极的暖季,是最佳科考时间,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答案】15.D
16.D
17.B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室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室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能,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15.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极采用温室种植蔬菜是因为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内,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严酷的自然环境使蔬菜无法生长。故D正确,ABC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16.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极地区大部分在南极圈以内,南半球季节和北半球相反,北半球的冬季是南半球的夏季,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每年的11月-次年2月,南极地区是暖季,且有极昼现象,是南极地区建造温室大棚的最佳时间。故D正确,ABC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17.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极地区的特点之一是烈风,南极智慧温室大棚的主体建筑架空离地,目的是为了防风及避免积雪掩埋。故B正确,AC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B。
【答案】18.B
19.A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18.读图可知,A大洋是大西洋,可以根据南极洲的地形来判断,也可以根据经度位置来判断;
故答案为:B。
19.南极地区比北极更冷的原因是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且海拔很高,冰层深厚,风力更大,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对阳光的反射很强;
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③,故答案为:A。
【答案】20.A
21.C
22.C
23.C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的一部分。我国在南极地区已经建成的科学考察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罗斯海新站,在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有黄河站。
20.南极洲纬度高,气候严寒,酷寒、烈风、干燥是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年平均降水量小于50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这里还是世界上风速最大、风力最强劲的地区,故我国远征队在南极洲徒步前行时需要克服的恶劣天气有①酷寒②大风③白色荒漠,A正确;无暴雨,④错误,故答案为:A。
21.“难抵极”是指一块大陆上,距离任何一个方向海岸线最远的地点,我国远征队完成了从海岸线到南极大陆“难抵极”,南极点是地球最南端,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故徒步队员向“难抵极”的前进方向大致是先向南,再向东,故答案为:C。
22.距离南极洲“南抵极”最近的中国科考站是昆仑站,C正确;中山站、泰山站、罗斯海新站距离较远,排除ABD;故选C。
23.南极气候独特,可开展多种科研活动;
故答案为:C。
【答案】24.A
25.B
26.C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24.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南极地区的煤炭资源丰富,说明南极地区曾经可能也是位于热带和温带地区;
故答案为:A。
25.2月为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地区的暖季,此时的气温相对高一些;
故答案为:B。
26.南极地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比脆弱,对南极地区的资源应该以保护为主;
故答案为:C。
【答案】27.D
28.A
29.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27.读图可知,距离南极点最近的科考站是昆仑站;
故答案为:D。
28.科考队可以在南极开展冰下地形开展,了解企鹅的习性和环境监测;因纽特人主要分布在北极地区;
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③,故答案为:A。
29.①应该是海拔高,和纬度高一起,导致了此地气温低,降水少,使得此地被冰雪覆盖,成为白色荒漠;
故答案为:D。
【答案】30.A
31.C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30.①.该科考站位于南极大陆,属于高纬度地区,①正确;
②.该地位于南极圈以南,有极昼极夜现象,②正确;
③.该地位于20°W的东侧,是东半球,③错误;
④.该地位于南半球,④错误;
符合题意的是①②,故答案:A。
31.建造零排放科考站是因为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保护,而不是为了开发此地的资源;
故答案为:C。
【答案】32.B
33.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北极地区为北极圈以北地区,包括北冰洋、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地区,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是北极熊和北极狐等。
32.北极地区出现无冰夏季时间提前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北极地区的冰川融化加快,B正确。
故答案为:B
33.北极出现无冰夏季可以促进北极航运发展,但是冰川消融使得沿海低洼地区被淹,①③正确,北极冰川融化使得北极熊等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小,②错误,极昼极夜现象不会因此消失,④错误。
故答案为:D
34.【答案】(1)A
(2)暖;减弱
(3)长城站;太平洋
(4)北极熊;南极中心是陆地海拔高;表面被冰川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5)植树造林;绿色出行。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1)南极科考的最佳时间是12月至次年2月,北极地区的最佳科考时间是6-8月,都是该地区的暖季;
(2)西瓜雪在南极的暖季出现,此时气温升高,使得藻类大量繁殖,覆盖冰面,减弱反射,使得气温进一步升高;
(3)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之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罗斯海新站面向的是太平洋;
(4)北极的代表动物是北极熊,南极是企鹅;南极地区被北极更冷,是因为南极中心是陆地,海拔高,终年被冰川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更强,气温更低;
(5)想要保护极地地区,就要减缓温室效应,在日常中可以绿色出行,植树造林,减少一次性用具的使用;
故答案为:(1)A;(2)暖;减弱;(3)长城站;太平;(4)北极熊;南极中心是陆地海拔高;表面被冰川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5)植树造林;绿色出行。
【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35.【答案】(1)高;企鹅;极昼
(2)D
(3)变暖;上升;沿海
(4)植树造林、低碳出行等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1)2月份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更高一点,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是企鹅,此时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
(2) 南极科学考察站的房屋下面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2米,这样设计是为了 防止暴雪把房屋掩埋。
(3)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
(4)使用新能源、绿色低碳出行,多植树造林。
【点评】12月到次年的2月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南极地区的气温相对更加温暖,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是酷寒、干燥和烈风。
1 / 1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地理 七下第十章 极地地区培优训练
一、选择题
(2023七下·青岛期中)2018年1月26日,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国是北极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愿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图为黄河站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
1.黄河站是我国首个北极科考站,它位于图中甲点的(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2.关于我国科考队员在黄河站的见闻说法错误的是( )
A.有时能在午夜看见太阳
B.每年11月到2月为科考的旺季
C.可感受到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
D.能见到北极熊、北极狐等动物出没
【答案】1.A
2.B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1)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正北方。在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中国北极黄河站,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勒松地区 ,是中国建立的首个北极科考站,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又名白熊,皮肤为黑色,由于毛发透明故外观上通常为白色,也有黄色等颜色,体型巨大,凶猛。
1.读图分析可知,黄河站比甲点距离北极点近,因此位于甲点北方;又因在北极地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为逆时针,因此黄河站位于甲点东方。综合分析, 黄河站位于图中甲点的东北方向。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我国科考队员在黄河站:
A.黄河站位于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因此有时能在午夜看见太阳,A不符合题意;
B.每年6月到9月为科考的旺季,B符合题意;
C. 可感受到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C不符合题意;
D. 能见到北极熊、北极狐等动物出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23七下·道县期末)读两极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我国科考队员去北极考察时间一般选择在6~8月的主要原因是( )
A.此时正是北极极夜时期,风雪小
B.此时北极冰雪大量消融,草长莺飞
C.6~8月为北极的暖季,白昼时间长
D.此时为北极的雨季
4.科考队员在南极大陆考察时,科考员不能感受到的是( )
A.暴风雪在冰原上不停地咆哮,使人晕眩迷途
B.看到因纽特人在捕鱼
C.酷寒的天气,导致考察队员冻伤
D.企鹅在冰面上觅食
5.两极地区的各个科考站中,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昆仑站 B.泰山站 C.黄河站 D.长城站
【答案】3.C
4.B
5.D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城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3.去北极考察时间一般选择在6~8月,此时正是北极极昼时期,风雪小,A错误;北极地区终年寒冷,冰雪不会大量消融,B错误;6~8月为北极的暖季,白昼时间长,C正确;北极降水少,气候干燥,无雨季,D错误;故答案为:C。
4.科考队员在南极大陆考察时,能感受到暴风雪在冰原上不停地咆哮,使人晕眩迷途;酷寒的天气,导致考察队员冻伤;企鹅在冰面上觅食,ACD正确;南极地区无人定居,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地区,B错误;故答案为:B。
5.只有极圈以内才有极昼极夜现象,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北,无极昼极夜现象,D正确;故答案为:D。
(2023七下·文山期末)我国在南极地区已建成长城站和泰山站等科考站。泰山站的房屋采用圆环形外观、碟形结构和高架设计。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四个科学考察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 D.泰山站
7.泰山站房屋采用圆环形外观、碟形结构和高架设计是为了( )
A.防潮、防暴雨 B.通风散热
C.防止积雪融水进入 D.视野开阔、减小风阻
【答案】6.A
7.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6.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之外,是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
故答案为:A。
7.将房屋架高是因为南极地区的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在下面留出通道可以使大风通过,同时防止积雪掩埋,提高安全性;
故答案为:D。
(2022七下·汶上期中)读北极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8.北极地区周围大洲①②③的名称正确的是( )
A.非洲、亚洲、北美洲 B.北美洲、亚洲、欧洲
C.欧洲、北美洲、南美洲 D.亚洲、北美洲、南美洲
9.对北极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指以北冰洋为中心的地区 B.代表动物是北极熊
C.黄河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D.原住居民是因纽特人
【答案】8.B
9.A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
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北极圈以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的一部分。
8.读图可知,北冰洋位于亚洲、北美洲、欧洲之间。依据位置,图中①为北美洲,②为亚洲,③为欧洲,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大部分、亚洲、欧洲、北美洲的部分地区,A错误,符合题意;北极地区代表动物是北极熊,黄河站位于北极圈以北,故有极昼极夜现象;北极地区原住居民是因纽特人,属于黄种人,BC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23七下·梅州期末)南极罗斯海新站是我国建设的第五个南极科考站。我国科学家将开展罗斯海区域海洋、海冰、冰川、生物生态等的调查、监测和研究工作。下图为南极地区中国科考站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距离约为111千米。估算一下,五个科学考察站中位置最南的考察站与南极点的距离约为( )
A.555千米 B.1110千米 C.2220千米 D.3330千米
11.读南极地区中国科考站位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的夏季是南极科考的最佳时期
②罗斯海新站位于太平洋沿岸
③位于西半球的长城站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科学考察的任务有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0.B
11.B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10.读图可知,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是昆仑站,跟南极点的距离大概是1110千米;
故答案为:B。
11.①.我国的夏季是南极地区的冬季,不适合科考,①错误;
②.罗斯海新站位于太平洋沿岸,②正确;
③.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之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③正确;
④.科学考察的任务有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不包含开发资源,④正确;
符合题意的是②③④,故答案为:B。
(2023七下·海东期末)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2023年4月返回国内。读“雪龙号科考航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本次前往南极的过程中,雪龙号的航线依次经过( )
A.太平洋、北冰洋 B.大西洋、印度洋
C.太平洋、大西洋 D.太平洋、印度洋
13.极地地区气候终年严寒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度因素 B.纬度因素 C.海陆位置 D.地形地势
14.关于我国赴南极科考的说法,下列错误的是( )
A.为今后向南极大量移民做准备
B.将科考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带回处理
C.开展对特殊自然环境的研究
D.科考最佳时间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
【答案】12.D
13.B
14.A
【知识点】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征;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1)世界大洋水体相互连通,共有四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大西洋是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印度洋是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北冰洋是最小的大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
(2)南极大陆位于地球最南端,所接受的太阳辐射最少,且地表为白雪和冰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又减少大部分。南极附近有终年的寒流降温减湿,使南极更加寒冷。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受极地东风的影响很大,多产生大风。南极地表被冰雪覆盖,对风的摩擦阻力较小,加剧了风势。
(3)我国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时间,最好为南半球的夏季,我国的冬季。11月至次年3月,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大于夜并且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有利于考察。这个时候也是南半球的夏季,气温相对于冬季较高,此时也是南极科考队最繁忙的时期。距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南美洲,很多南极考察队都是通过南美洲南端进入南极洲。
12.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读图可知,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先向南经过太平洋,从苏门答腊岛向西南进入印度洋,最后从马达加斯加岛向南到达南极大陆,故途中经过的大洋依次是太平洋和印度洋,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3.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地形地势、纬度、海陆位置、洋流及人类活动等。具体表现为:随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暖流流经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寒流流经地区气温低,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温室效应”及“热岛效应”等。极地地区纬度高,得到的太阳辐射少,故气候终年严寒。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4.A、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和烈风,不适合人类居住,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科考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进行分类并带回处理,保持南极一片净土,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南极自然地理环境特殊,赴南极科考可开展对特殊自然环境的研究,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南极地区11月至次年3月为极昼期,同时也是南极的暖季,是最佳科考时间,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23七下·汝南期末)我国在南极科考站建立了智慧温室大棚(下图),科考队员吃上了亲手栽种的新鲜蔬菜,实现了“蔬菜自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南极地区无法自然生长蔬菜,是因为当地( )
A.温和湿润、少光照 B.高温、干旱、多风沙
C.低温、下雨、刮台风 D.酷寒、干燥、吹烈风
16.在南极地区建造温室大棚的最佳时间是( )
A.3月~5月 B.6月~8月
C.9月~11月 D.11月~次年2月
17.南极智慧温室大棚的主体建筑架空离地,目的是为了( )
A.减少太阳辐射 B.避免积雪掩埋
C.抵御洪水灾害 D.防止动物入侵
【答案】15.D
16.D
17.B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室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室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能,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15.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极采用温室种植蔬菜是因为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内,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严酷的自然环境使蔬菜无法生长。故D正确,ABC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16.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极地区大部分在南极圈以内,南半球季节和北半球相反,北半球的冬季是南半球的夏季,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每年的11月-次年2月,南极地区是暖季,且有极昼现象,是南极地区建造温室大棚的最佳时间。故D正确,ABC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17.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极地区的特点之一是烈风,南极智慧温室大棚的主体建筑架空离地,目的是为了防风及避免积雪掩埋。故B正确,AC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B。
(2023七下·徐闻期末)读南极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图中大洋A是( )
A.北冰洋 B.大西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19.相比北极地区,南极更为寒冷,其原因是南极地区( )
①以陆地为主且海拔高 ②风暴更多,风力更大
③大部分陆地被冰雪覆盖,对阳光反射强 ④纬度比北极地区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8.B
19.A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18.读图可知,A大洋是大西洋,可以根据南极洲的地形来判断,也可以根据经度位置来判断;
故答案为:B。
19.南极地区比北极更冷的原因是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且海拔很高,冰层深厚,风力更大,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对阳光的反射很强;
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③,故答案为:A。
(2023七下·中山期末)2020年我国远征队完成了从海岸线到南极大陆“难抵极”“难抵极”是指一块大陆上,距离任何一个方向海岸线最远的地点)的徒步远征,这是人类首次依靠双脚到达此地。图为“南极洲区域图”,据此完成问题。
20.我国远征队在南极洲徒步前行时需要克服的恶劣天气有( )
①酷寒②大风③白色荒漠④暴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1.徒步队员向“难抵极”的前进方向大致是( )
A.先向北,再向东 B.先向北,再向西
C.先向南,再向东 D.先向南,再向西
22.距离南极洲“南抵极”最近的中国科考站是( )
①酷寒②大风③白色荒漠④暴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各国科学家“长途跋涉”赴南极科考,主要是为了( )
A.开发利用种类多样的自然资源 B.建设南半球航空交通运输枢纽
C.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开展科研 D.开辟世界游客旅游新的目的地
【答案】20.A
21.C
22.C
23.C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的一部分。我国在南极地区已经建成的科学考察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罗斯海新站,在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有黄河站。
20.南极洲纬度高,气候严寒,酷寒、烈风、干燥是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年平均降水量小于50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这里还是世界上风速最大、风力最强劲的地区,故我国远征队在南极洲徒步前行时需要克服的恶劣天气有①酷寒②大风③白色荒漠,A正确;无暴雨,④错误,故答案为:A。
21.“难抵极”是指一块大陆上,距离任何一个方向海岸线最远的地点,我国远征队完成了从海岸线到南极大陆“难抵极”,南极点是地球最南端,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故徒步队员向“难抵极”的前进方向大致是先向南,再向东,故答案为:C。
22.距离南极洲“南抵极”最近的中国科考站是昆仑站,C正确;中山站、泰山站、罗斯海新站距离较远,排除ABD;故选C。
23.南极气候独特,可开展多种科研活动;
故答案为:C。
(2023七下·石城期末)在南极地区,科研队先后发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读南极地区示意图和南极地区气候资料图,完成完成下面小题。
24.能解释南极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的学说是( )
A.大陆漂移说学 B.板块构造学说
C.海底扩张学说 D.生物演化学说
25.罗斯海新站选择在2月份建设是因为( )
A.动物在冬眠 B.气温较温和 C.降水较丰富 D.冰雪已融化
26.各国对南极地区矿产没有开采的原因是( )
A.矿产难以开采 B.运输距离遥远
C.为了保护环境 D.技术难以保障
【答案】24.A
25.B
26.C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24.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南极地区的煤炭资源丰富,说明南极地区曾经可能也是位于热带和温带地区;
故答案为:A。
25.2月为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地区的暖季,此时的气温相对高一些;
故答案为:B。
26.南极地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比脆弱,对南极地区的资源应该以保护为主;
故答案为:C。
(2023七下·泰兴期末)图1为南极地区中国科考站分布示意图,图2为南极大陆“白色荒漠”的成因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
图1 图2
27.下列科考站中,离南极点最近的是( )
A.长城站 B.中山站 C.罗斯海新站 D.昆仑站
28.科考队在南极开展的考察项目有( )
①冰下地形探测②企鹅的生活习性③冰雪环境监测④因纽特人的分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9.图11中数字含义正确的是( )
A.①-气温低 B.②-降水少 C.③-海拔高 D.④-冰雪覆盖
【答案】27.D
28.A
29.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27.读图可知,距离南极点最近的科考站是昆仑站;
故答案为:D。
28.科考队可以在南极开展冰下地形开展,了解企鹅的习性和环境监测;因纽特人主要分布在北极地区;
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③,故答案为:A。
29.①应该是海拔高,和纬度高一起,导致了此地气温低,降水少,使得此地被冰雪覆盖,成为白色荒漠;
故答案为:D。
(2023七下·海淀期末)新伊丽莎白公主站是比利时建造的全球首座零碳排放的南极科考站。图为南极地区简图。读图,完成问题。
30.该科考站
①位于高纬度地区②有极昼极夜现象
③位于西半球④位于北半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1.比利时建造零碳排放的科考站主要目的是
A.降低站点运营成本 B.开发南极自然资源
C.保护南极生态环境 D.改变南极气候特点
【答案】30.A
31.C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30.①.该科考站位于南极大陆,属于高纬度地区,①正确;
②.该地位于南极圈以南,有极昼极夜现象,②正确;
③.该地位于20°W的东侧,是东半球,③错误;
④.该地位于南半球,④错误;
符合题意的是①②,故答案:A。
31.建造零排放科考站是因为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保护,而不是为了开发此地的资源;
故答案为:C。
(2023七下·惠州期末)一项于2023年6月发表的研究表明,到2030年,北极地区(见图)有可能会出现无冰夏季,这比此前的预测提前了大约10年。据此完成问题。
32.北极地区出现无冰夏季时间提前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环保意识弱化 B.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C.当地火山活动频繁 D.当地降水量在减少
33.北极出现无冰夏季会
①促进北极航运发展②改善动物生存环境
③沿海低洼地区被淹④极昼极夜现象消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32.B
33.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北极地区为北极圈以北地区,包括北冰洋、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地区,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是北极熊和北极狐等。
32.北极地区出现无冰夏季时间提前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北极地区的冰川融化加快,B正确。
故答案为:B
33.北极出现无冰夏季可以促进北极航运发展,但是冰川消融使得沿海低洼地区被淹,①③正确,北极冰川融化使得北极熊等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小,②错误,极昼极夜现象不会因此消失,④错误。
故答案为:D
二、图文材料题
34.(2023七下·海口期末)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3年4月,南极雪变成红色和绿色的照片再次引发关注。这是继南极乌克兰科考站在去年发现“西瓜雪"后,南极地区气候异常变化的又一例证。研究人员表示,南极雪的变色或与当地雪藻在偏暖气候时大量繁殖有关,异常开温可能导致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重视。
材料二:图为我国两极地区科考站分布简图。
(1)为了研究和保护南、北极资源,我国科学家到南、北极科考的最佳时间分别是____。
A.12、1、2月和6、7、8月 B.都在12、1、2月
C.6、7、8月和12、1、2月 D.都在6、7、8月
(2)“西瓜雪”出现时,南极地区正值 季。气温异常偏高,会造成藻类繁殖加快,冰面变暗,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增强/减弱),使气温进步升高,加速冰川融化。
(3)我国的科考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罗斯海新站面向 洋。
(4)北极的代表性动物是 ,南极比北极气候更寒冷,原因是 。
(5)南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向标”,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有助于保护极地环境的建议。(至少两点)
。
【答案】(1)A
(2)暖;减弱
(3)长城站;太平洋
(4)北极熊;南极中心是陆地海拔高;表面被冰川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5)植树造林;绿色出行。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1)南极科考的最佳时间是12月至次年2月,北极地区的最佳科考时间是6-8月,都是该地区的暖季;
(2)西瓜雪在南极的暖季出现,此时气温升高,使得藻类大量繁殖,覆盖冰面,减弱反射,使得气温进一步升高;
(3)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之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罗斯海新站面向的是太平洋;
(4)北极的代表动物是北极熊,南极是企鹅;南极地区被北极更冷,是因为南极中心是陆地,海拔高,终年被冰川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更强,气温更低;
(5)想要保护极地地区,就要减缓温室效应,在日常中可以绿色出行,植树造林,减少一次性用具的使用;
故答案为:(1)A;(2)暖;减弱;(3)长城站;太平;(4)北极熊;南极中心是陆地海拔高;表面被冰川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5)植树造林;绿色出行。
【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35.(2023七下·桐柏期末) 2021年2月,南极地区发现红色的“西瓜雪”,“西瓜雪”的出现与当地雪藻在偏暖气候时大量繁殖有关。
(1)此次“西瓜雪”出现时,气温偏 ,造成藻类繁殖加快。每到此季,成群的 (北极熊或企鹅)聚集在沿海一带,蔚为壮观。此时,中山站正处于 (极昼或极夜)。
(2)南极科学考察站的房屋下面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2米,这样设计是为了 。
A.防寒、保暖 B.防御动物侵袭 C.防积雪融水进入 D.防暴风雪掩埋
(3) 2022年3月14日,中国极地气象科学研究所观测发现,南极海冰面积创下1979年以来最小面积纪录,异常高温导致冰层不稳定,引发世人对全球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担忧。
在框图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词语,完成对冰川面积变化、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
① ,② ,③
(4)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企业、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以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结合图文资料,写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具体措施。(至少两条)
【答案】(1)高;企鹅;极昼
(2)D
(3)变暖;上升;沿海
(4)植树造林、低碳出行等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1)2月份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更高一点,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是企鹅,此时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
(2) 南极科学考察站的房屋下面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2米,这样设计是为了 防止暴雪把房屋掩埋。
(3)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
(4)使用新能源、绿色低碳出行,多植树造林。
【点评】12月到次年的2月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南极地区的气温相对更加温暖,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是酷寒、干燥和烈风。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