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7 光电效应 玻尔原子模型 原子核反应模型(原卷版+解析版)【考前冲刺60天】2024高中物理 解题模型专项训练(新高考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27 光电效应 玻尔原子模型 原子核反应模型(原卷版+解析版)【考前冲刺60天】2024高中物理 解题模型专项训练(新高考通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4-02 11:36:0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27 光电效应 玻尔原子模型 原子核反应模型
光电管模型 1
破尔原子模型 6
原子核模型 10
光电管模型
如图所示,是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图。实验时,入射光频率大于阴极K金属材料的截止频率。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最左端逐渐滑到最右端过程中,关于光电流I与光电管两端电压U的关系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由于入射光频率大于金属的截止频率,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最左端时光电管两端电压为零,由于存在光电流,所以电流表中的示数不为零,随着滑动片从最左端向右慢慢滑动过程中,滑动片P左端的电阻变大,电压表的示数变大,正向电压变大,则光电流也逐渐增大,当电流达到饱和值后,即使光电管两端电压再增加,光电流也不再增大,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如图所示为一种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其中A为内壁镀银的真空玻璃球,阴极金属球C被玻璃球A包围且比A小得多,连接C的导线与镀银层不相连,连接微安表的导线与镀银层相连。一定强度的入射光穿过小窗W照射到C上时发生光电效应,打到镀银层上的光电子全部被吸收,微安表有示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滑片P向右移动,微安表示数逐渐增大
B.滑片P向左移时,微安表示数保持不变
C.滑片P向左移时,微安表示数逐渐减小
D.开关S断开,微安表示数为零
【解答】解:ABC.当滑片P向右移动,根据电路构造的分析可知光电管两端的正向电压减小,滑片P向左移时,根据电路构造的分析可知光电管两端的正向电压增大,由于微安表的导线与镀银层和电源正极连接,则光电子均可全部打到镀银层上并全部被吸收,所以在光照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光电子数是一定的,微安表示数不变,故AC错误,B正确;
D.开关S断开,光电管、电流表、滑动变速器构成闭合回路,发生了光电效应,因此微安表有示数,故D错误。
故选:B。
1887年,赫兹在研究电磁波的实验中偶然发现,接收电路的间隙如果受到光照,就更容易产生电火花,这就是最早发现的光电效应现象。用如图所示电路研究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
B.光照强度越大,电子从K板逸出时的初动能越大
C.光照条件不变时,闭合开关S,滑片P向右移动时,光电流会一直增大
D.只要照射足够长的时间,任何频率的光都能够使K板发出光电子
【解答】解:A.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故A正确;
B.根据光电效应方程
Ek=hν﹣W0
知电子从K板逸出时的初动能与光照强度无关,故B错误;
C.光照条件不变时,闭合开关S,滑片P向右移动时,加在光电管上的正向电压增大,光电流先增大,当达到饱和光电流时,光电流不再增大,故C错误;
D.由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可知,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才能使K板发出光电子,故D错误。
故选:A。
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可能使金属中的电子逸出,可以用甲图的电路研究电子逸出的情况。阴极K在受到光照时能够逸出电子,阳极A吸收阴极K逸出的电子,在电路中形成光电流。在光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光电管两端的电压得到乙图。换用不同频率的单色光照射阴极K得到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波长倒数的关系图像如丙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图中遏止电压的存在意味着光电子具有最大初动能
B.乙图中电压由0到U1,光电流越来越大,说明单位时间内逸出光电子的个数越来越多
C.丙图中的λ0是产生光电效应的最小波长
D.由丙图可知普朗克常量h=Eλ0
【解答】解:A、根据功能关系可知:eU截;可知遏止电压的存在意味着光电子具有最大初动能,故A正确;
B、根据饱和电流的意义可知,饱和电流说明单位时间内阴极K发射的光电子的数目是一定的,电压由0到U1随着正向电压的增大,光电流增大,不能说明说明单位时间内逸出光电子的个数越来越多,故B错误;
CD、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k=hν﹣W0W0,Ek图象的横轴的截距的倒数大小等于极限波长,由图知该金属的最大波长为λ0,此时W0
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得:EkmW0,可知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大小等于该金属的逸出功,即W0=E
可得普朗克常量h,故CD错误;
故选:A。
如图所示为研究光电效应和霍尔效应的装置示意图。光电管和霍尔片串联,霍尔片的长、宽、高分别为a、b、c,该霍尔片放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平行于c边的匀强磁场中。闭合电键S,入射光照到阴极时,电流表A显示的示数为I,该电流I在霍尔片中形成沿电流方向的恒定电场为E,电子在霍尔片中的平均速度v=μE,其中电子迁移率μ为已知常数。电子电量为e,电子的质量为m。霍尔片单位体积内的电子数为n,则(  )
A.霍尔片前后侧面的电压为
B.霍尔片内的电场强度为
C.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可以使电流表的示数减为零
D.当滑动变阻器滑片右移后,单位时间到达光电管阳极的光电子数一定大于
【解答】解:A.设霍尔片前后侧面的电压为U,电子在霍尔果片内做定向移动的速率为v,根据洛伦兹力与电场力平衡可得qvB
霍尔片单位体积内的电子数为n,则电流I=neSv=nebcv
联立解得
故A错误;
B.霍尔片内沿前后侧面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有题意,沿电流方向的恒定电场为
则霍尔片内的电场强度为
故B正确;
C.由于光电管所加的电压为正向电压,则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不可以使电流表的示数减为零,故C错误;
D.若I已经为光电效应达到的饱和电流,则当滑动变阻器滑片右移后,电流I保持不变,则单位时间到达光电管阳极的光电子数等于,故D错误。
故选:B。
破尔原子模型
红外测温仪只能捕获红外线,红外线光子的能量为0.55~1.62eV。如图为氢原子的能级图,大量处在n=5能级的氢原子向外辐射的光子中,能被红外线测温仪捕获的不同频率的光子共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解答】解:大量处于n=5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能发出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根据能级的跃迁满足hν=Em﹣En可得跃迁产生的光子能量分别是13.06eV,12.75eV,12.09eV,10.2eV,2.86eV,2.55eV,1.89eV,0.97eV,0.66eV,0.31eV;
所以能被红外测温仪捕捉的光子能量有0.97eV,0.66eV,共2种,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已知可见光光子能量在1.64~3.11eV之间。处在n=2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辐射的光子属于电磁波谱中的(  )
A.红外线 B.可见光 C.紫外线 D.γ射线
【解答】解:处在n=2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辐射的光子能量E=E2﹣E1=﹣3.4eV﹣(﹣13.6eV)=10.2eV,其能量大于可见光光子的能量,故属于紫外线,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首次在轨获取太阳Hα谱线精细结构,Hα属于氢原子巴耳末系中的谱线,其光子能量为1.89eV,巴耳末系能级图如图所示,则此谱线来源于太阳中氢原子的(  )
A.n=5和n=2能级之间的跃迁
B.n=4和n=3能级之间的跃迁
C.n=3和n=2能级之间的跃迁
D.n=5和n=4能级之间的跃迁
【解答】解:氢原子巴耳末系中的谱线,其光子能量为1.89eV,即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由公式有跃迁时释放的能量为E=Em﹣En(m>n),由于E3﹣E2=﹣1.51eV﹣(﹣3.4eV)=1.89eV,可知此谱线来源于太阳中氢原子的n=3和n=2能级之间的跃迁。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1,激发态的能量,其中n=2,3,4 。用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基态辐射的光照射锌板,电子逸出锌板表面的最大初动能为Ek。则锌的逸出功为(  )
A. B.
C. D.
【解答】解:根据玻尔理论,从n=3能级跃迁到基态辐射的光照射锌板,辐射出光子的能量为
由于电子逸出锌板表面的最大初动能为Ek,由光电效应方程有
解得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氢原子的可见光光谱如图所示,谱线的波长满足公式R∞() (n=3,4,5,6),式中R∞是常量。已知四条光谱线对应的光照射某种金属,仅一种光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  )
A.Hα谱线对应的光子能量最大
B.Hα谱线对应的光子动量最大
C.Hα谱线对应的光子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D.Hδ谱线是氢原子从第5激发态跃迁到第1激发态产生的
【解答】解:A.根据波长与频率的关系,则有ν,结合题意可知,να最小,则Hα谱线对应的光子能量最小,故A错误;
B.根据p,结合题意可知,λα最大,则Hα谱线对应的光子动量最小,故B错误;
C.根据光电效应发生条件,可知Hα谱线对应的光子能量最小,则不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故C错误;
D.根据题意结合跃迁时,能量减小,则有R∞()可知,Hδ谱线是氢原子从第5激发态跃迁到第1激发态产生的,故D正确。
故选:D。
图a为玻尔的氢原子能级图。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内的四条谱线Hα、Hβ、Hγ和Hδ如图b所示,它们都是氢原子中电子从量子数n>2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时发出的光。下列关于Hα、Hβ、Hγ和Hδ四条谱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Hα的前后能级之差最大
B.同一介质对Hβ的折射率最大
C.同一介质中Hγ的传播速度最大
D.用Hβ照射某一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则用Hδ照射该金属时也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
【解答】解:A、波长越大,频率越小,故Hα的波长最小,根据E=hν可知,Hα对应的能量最大,根据hν=Em﹣E可知,Hα对应的前后能级之差最大,故A正确;
B、Hα的频率最大,同一介质对Hα的折射率最大,故B错误;
C、Hδ的频率最小,同一介质对Hδ的折射率最小,根据v可知,同一介质中Hδ的传播速度最大,故C错误;
D、Hβ的波长小于Hδ的波长,故Hβ的频率大于Hδ的频率。若用Hβ照射某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则用Hδ照射该金属不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故D错误。
故选:A。
如图为氢原子的能级图,某金属材料的电子逸出功为2.25eV,大量处于4能级的氢原子在向低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子,有几种不同频率的光子能使此金属材料发生光电效应(  )
A.3 B.4 C.5 D.6
【解答】解:由题可知需要光子具有大于2.25eV方能发生光电效应,因此判断有几种光子具有的能量大于这一数值即可。分析题意可知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会有6种频率的光子,即
4到3,释放能量(﹣0.85eV﹣(﹣1.51eV))=0.66eV;
同理
4到2,释放能量2.55eV;
4到1,释放能量13.75eV;
3到2,释放能量1.89eV;
3到1,释放能量13.09eV;
2到1,释放能量10.2eV。
由此可知有4种频率的光子可以,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原子核模型
本地时间2023年8月24日下午1点,日本政府正式开始向太平洋排放处理过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核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氚以及钡141、氪92、锶90等几十种放射性元素,其中的半衰期为28年,衰变方程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衰变方程中释放出电子,说明原子核中存在电子
B.100个原子核经过56年,还将剩余25个原子核未衰变
C.随着海水温度的变化,原子核的半衰期会发生变化
D.的比结合能比的比结合能小
【解答】解:A.β衰变的本质是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变成一个质子与一个电子,电子从原子核中释放出来,不能说明原子核内有电子,故A错误;
B.半衰期是大量放射性原子衰变的统计结果,对个别放射性原子没有意义,故B错误;
C.半衰期与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无关,即若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不变,故C错误;
D.β衰变是自然发生的,衰变的过程中释放核能,则的结合能更大,它们的核子数相等,所以的比结合能比的比结合能小,故D正确。
故选:D。
新房装修后需要通风一段时间,很多材料中都还有一定的放射性元素,比如石材中的氡元素。已知氡核衰变方程为Rn→Po+Y,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Y射线的本质是高速光子流
B.衰变方程中,电荷数守恒,质量守恒
C.Po核比Rn核的比结合能大
D.通风后石材中的氡元素会衰变得更快
【解答】解:A、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Y的质量数为A=222﹣218=4,电荷数z=86﹣84=2,可知Y为α粒子(),故A错误;
B、核反应前后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但质量不守恒,故B错误;
C、核Y为α粒子,可知发生的核反应是α衰变,由于α衰变是自然发生的,衰变的过程中释放核能,且α粒子的比结合能较小,所以的比结合能比的比结合能大,故C正确;
D、元素的半衰期只受核子本身的性质影响,不会受到是否通风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C。
铀核裂变的产物是多样的,一种典型的铀核裂变方程为U+X→KrXe+3n,已知原子核的比结合能与质量数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粒子是电子
B.X粒子是质子
C.U、Kr、Xe相比,Kr的比结合能最大,最稳定
D.U、Kr、Xe相比,U的质量数最大,最稳定
【解答】解:AB、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得,X的电荷数为0,质量数为1,X为中子,故AB错误;
CD、由图可知,质量数为64附近原子核的比结合能最大,然后随核子数的增大,比结合能减小,U、Kr、Xe相比,Kr的比结合能最大,最稳定,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2023年8月24日,日本开启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引发了国际上的广泛反对和抗议。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日本排放的核污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元素,某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很长,即使把放射性物质沉入深海海底,其半衰期也保持不变
B.核外电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会释放出γ射线
C.核反应中质量守恒
D.比结合能大的原子核核子的平均质量大
【解答】解:A.半衰期由放射性元素本身决定,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发生变化,故A正确;
B.核外电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只会释放出光子,γ射线是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跃迁产生的,故B错误;
C.核反应中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所以质量不守恒,故C错误;
D.根据比结合能与原子核的平均质量的关系可知,比结合能大的原子核核子的平均质量小,故D错误。
故选:A。
某国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公然决定将大量核废水排放到太平洋,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核废水主要包含63种放射性物质,其中以铯137、锶90、氚、碳14等为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铯137的半衰期是30年,60年后核废水中的铯137全部衰减殆尽
B.锶90发生β衰变的衰变方程为SrYeSr的比结合能比Y的大
C.氚具有放射性,是原子核外电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造成的
D.碳14的半衰期为5730年,如果一块古木中的碳14含量是现代植物的0.25倍,则古木的历史约11460年
【解答】解:A.铯137的半衰期是30年,经历两个半周期,60年后核废水中的铯137仍剩下原先的,故A错误;
B.锶90发生β衰变的衰变方程为,β衰变是自然发生的,衰变的过程中释放核能,则的结合能更大,它们的核子数相等,所以的比结合能比的比结合能小,故B错误;
C.氚具有放射性,是原子核发生衰变造成的,故C错误;
D.碳14的半衰期为5730年,如果一块古木中的碳14含量是现代植物的0.25倍,根据可知n=2,即经历两次半周期,则古木的历史约t=5730×2年=11460年,故D正确。
故选:D。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正式向海洋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其中含有放射性元素多达64种,在这些元素中有21种半衰期超过10年,其中有一种含量最高却难以被清除的氢同位素氚H,氚核H的衰变方程为H→He+X+ΔE,半衰期为12.5年,X为新生成的粒子。关于氚核的衰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粒子来自原子核的外部
B.经过50年,氚H的含量为初始的
C.通过升高海水温度可以改变氚H的半衰期
D.H的比结合能比He的比结合能小
【解答】解:A.根据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可知X粒子是电子,其来源于原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同时释放一个电子,而不是来自于原子核外部,故A错误;
B.半衰期为12.5年,经过50年,即4个半衰期,氚的含量为初始的
故B错误;
C.半衰期是原子核自身属性,不随外界的物理化学环境变化而变化,只跟自己本身元素有关,故C错误;
D.由于该核聚变释放能量,生成物的原子核更稳定,氚核的比结合能小于氦核的比结合能,故D正确。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27 光电效应 玻尔原子模型 原子核反应模型
光电管模型 1
破尔原子模型 3
原子核模型 6
光电管模型
如图所示,是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图。实验时,入射光频率大于阴极K金属材料的截止频率。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最左端逐渐滑到最右端过程中,关于光电流I与光电管两端电压U的关系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如图所示为一种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其中A为内壁镀银的真空玻璃球,阴极金属球C被玻璃球A包围且比A小得多,连接C的导线与镀银层不相连,连接微安表的导线与镀银层相连。一定强度的入射光穿过小窗W照射到C上时发生光电效应,打到镀银层上的光电子全部被吸收,微安表有示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滑片P向右移动,微安表示数逐渐增大
B.滑片P向左移时,微安表示数保持不变
C.滑片P向左移时,微安表示数逐渐减小
D.开关S断开,微安表示数为零
1887年,赫兹在研究电磁波的实验中偶然发现,接收电路的间隙如果受到光照,就更容易产生电火花,这就是最早发现的光电效应现象。用如图所示电路研究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
B.光照强度越大,电子从K板逸出时的初动能越大
C.光照条件不变时,闭合开关S,滑片P向右移动时,光电流会一直增大
D.只要照射足够长的时间,任何频率的光都能够使K板发出光电子
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可能使金属中的电子逸出,可以用甲图的电路研究电子逸出的情况。阴极K在受到光照时能够逸出电子,阳极A吸收阴极K逸出的电子,在电路中形成光电流。在光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光电管两端的电压得到乙图。换用不同频率的单色光照射阴极K得到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波长倒数的关系图像如丙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图中遏止电压的存在意味着光电子具有最大初动能
B.乙图中电压由0到U1,光电流越来越大,说明单位时间内逸出光电子的个数越来越多
C.丙图中的λ0是产生光电效应的最小波长
D.由丙图可知普朗克常量h=Eλ0
如图所示为研究光电效应和霍尔效应的装置示意图。光电管和霍尔片串联,霍尔片的长、宽、高分别为a、b、c,该霍尔片放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平行于c边的匀强磁场中。闭合电键S,入射光照到阴极时,电流表A显示的示数为I,该电流I在霍尔片中形成沿电流方向的恒定电场为E,电子在霍尔片中的平均速度v=μE,其中电子迁移率μ为已知常数。电子电量为e,电子的质量为m。霍尔片单位体积内的电子数为n,则(  )
A.霍尔片前后侧面的电压为
B.霍尔片内的电场强度为
C.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可以使电流表的示数减为零
D.当滑动变阻器滑片右移后,单位时间到达光电管阳极的光电子数一定大于
破尔原子模型
红外测温仪只能捕获红外线,红外线光子的能量为0.55~1.62eV。如图为氢原子的能级图,大量处在n=5能级的氢原子向外辐射的光子中,能被红外线测温仪捕获的不同频率的光子共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已知可见光光子能量在1.64~3.11eV之间。处在n=2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辐射的光子属于电磁波谱中的(  )
A.红外线 B.可见光 C.紫外线 D.γ射线
“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首次在轨获取太阳Hα谱线精细结构,Hα属于氢原子巴耳末系中的谱线,其光子能量为1.89eV,巴耳末系能级图如图所示,则此谱线来源于太阳中氢原子的(  )
A.n=5和n=2能级之间的跃迁
B.n=4和n=3能级之间的跃迁
C.n=3和n=2能级之间的跃迁
D.n=5和n=4能级之间的跃迁
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1,激发态的能量,其中n=2,3,4 。用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基态辐射的光照射锌板,电子逸出锌板表面的最大初动能为Ek。则锌的逸出功为(  )
A. B.
C. D.
氢原子的可见光光谱如图所示,谱线的波长满足公式R∞() (n=3,4,5,6),式中R∞是常量。已知四条光谱线对应的光照射某种金属,仅一种光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  )
A.Hα谱线对应的光子能量最大
B.Hα谱线对应的光子动量最大
C.Hα谱线对应的光子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D.Hδ谱线是氢原子从第5激发态跃迁到第1激发态产生的
图a为玻尔的氢原子能级图。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内的四条谱线Hα、Hβ、Hγ和Hδ如图b所示,它们都是氢原子中电子从量子数n>2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时发出的光。下列关于Hα、Hβ、Hγ和Hδ四条谱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Hα的前后能级之差最大
B.同一介质对Hβ的折射率最大
C.同一介质中Hγ的传播速度最大
D.用Hβ照射某一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则用Hδ照射该金属时也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
如图为氢原子的能级图,某金属材料的电子逸出功为2.25eV,大量处于4能级的氢原子在向低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子,有几种不同频率的光子能使此金属材料发生光电效应(  )
A.3 B.4 C.5 D.6
原子核模型
本地时间2023年8月24日下午1点,日本政府正式开始向太平洋排放处理过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核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氚以及钡141、氪92、锶90等几十种放射性元素,其中的半衰期为28年,衰变方程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衰变方程中释放出电子,说明原子核中存在电子
B.100个原子核经过56年,还将剩余25个原子核未衰变
C.随着海水温度的变化,原子核的半衰期会发生变化
D.的比结合能比的比结合能小
新房装修后需要通风一段时间,很多材料中都还有一定的放射性元素,比如石材中的氡元素。已知氡核衰变方程为Rn→Po+Y,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Y射线的本质是高速光子流
B.衰变方程中,电荷数守恒,质量守恒
C.Po核比Rn核的比结合能大
D.通风后石材中的氡元素会衰变得更快
铀核裂变的产物是多样的,一种典型的铀核裂变方程为U+X→KrXe+3n,已知原子核的比结合能与质量数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粒子是电子
B.X粒子是质子
C.U、Kr、Xe相比,Kr的比结合能最大,最稳定
D.U、Kr、Xe相比,U的质量数最大,最稳定
2023年8月24日,日本开启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引发了国际上的广泛反对和抗议。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日本排放的核污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元素,某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很长,即使把放射性物质沉入深海海底,其半衰期也保持不变
B.核外电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会释放出γ射线
C.核反应中质量守恒
D.比结合能大的原子核核子的平均质量大
某国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公然决定将大量核废水排放到太平洋,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核废水主要包含63种放射性物质,其中以铯137、锶90、氚、碳14等为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铯137的半衰期是30年,60年后核废水中的铯137全部衰减殆尽
B.锶90发生β衰变的衰变方程为SrYeSr的比结合能比Y的大
C.氚具有放射性,是原子核外电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造成的
D.碳14的半衰期为5730年,如果一块古木中的碳14含量是现代植物的0.25倍,则古木的历史约11460年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正式向海洋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其中含有放射性元素多达64种,在这些元素中有21种半衰期超过10年,其中有一种含量最高却难以被清除的氢同位素氚H,氚核H的衰变方程为H→He+X+ΔE,半衰期为12.5年,X为新生成的粒子。关于氚核的衰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粒子来自原子核的外部
B.经过50年,氚H的含量为初始的
C.通过升高海水温度可以改变氚H的半衰期
D.H的比结合能比He的比结合能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