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A A D A C B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C D C C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8分)
(1)不同:《史记》认为尧舜权力更替体现了以天下利益为重、选贤举能的禅让制;《竹书纪年》认为尧舜之间不存在禅让,而是权力争夺。(4分)
(2)原因:儒家思想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禅让说符合儒家民本的价值取向;禅让说宣传正面价值观,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易为社会接受。(4分)
18.【答案】(20分)
(1)特点:重视狱讼及案件的处理;以“无讼”为价值追求(注重减少狱讼的发生或对积案的清理);多以“教化”为手段;儒家色彩浓厚;注重法与情的结合;关注司法公平。(任意四点 8 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背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地方治理(基层治理)对维系王朝统治意义重大;传统小农经济的发展;儒学受到推崇(德治、民本思想的影响);外儒内法的施政策略;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法治思想。(任意三点 6 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立传的循吏主要为中下级地方行政长官,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治理的重视,强化对地方的治理,提升地方治理效能;树立了善政、德政的正面典范,有助于改善吏治,塑造良好的政治风气;循吏奉法循理、廉洁清正、勤政爱民的为政思想,契合儒家政治理想,有助于儒家思想的传承弘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挖掘古代循吏的超时空价值,有助于推进当代中国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丰富而宝贵的文献史料。(任意三点 6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答案】(12分)
(1)原因:当时唐朝国力强盛;(2分)张九龄心系百姓、不畏艰难;(1分)工程路线设计巧妙、因地制宜;(1分)百姓支持;(1分)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优势。(1分)
(2)影响:改善了南方交通条件;(1分)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1分)加强中央政权对岭南地区的管理;(1分)保障朝贡贸易的发展;(1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分)成为人口迁移的通道,促进岭南的开发(1分)。
20.12分
观点:儒学的发展演变迎合了大一统国家的需求。
论证: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追求家国一体、高度集权、秩序稳定,儒学的发展演变迎合了统治者的这一需求。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法、道、阴阳家的观点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迎合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需要,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魏晋至隋唐时期佛道兴盛,为巩固儒学地位,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五代十国时期封建伦理遭到破坏,宋代为重塑伦理纲常,维护专制秩序,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将儒学发展至以“天理”为理论核心的理学(学派),南宋以后,程朱理学受到官方推崇。
总之,儒学内容因大一统国家的需要而不断调整,封建专制的强化推动了儒学体系的不断完善。
其他如:君主帝国体制是大一统的宏观架构;汉字维系着中国大一统,言之有理即可。育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卷
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出题范围: 纲要上一二单元
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图是“鹳鱼石斧彩陶缸”,出土于黄河中游,距今约6000年,在2003年它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永不可出境展出的67件文物之首。该文物最有可能属于( )
A.龙山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二里头文化 D.仰韶文化
2.商朝为维系国家的稳固,商王积极拉拢方国,方国和部族内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西周分封制中,诸侯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
A.周王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B.地缘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实现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D.早期国家发展为成熟国家
3.《礼记·王制》云:“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而到了春秋晚期,诸侯的卿士不再向周天子申报,不再接受周天子册命。命卿制度的变化表明( )
A.周王的权力日趋衰落 B.地方集权统治的弱化
C.社会转型推动人才流动 D.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4.西周时,村社居民每三年要更换一次耕地和住所,即所谓“换土易居”。春秋时实行的“履亩而税”则需要使农民和耕地的关系相对固定,于是出现“书社”,即把村社户口土地画在版上。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
A.新的生产关系正在形成 B.王室有了稳定可靠的税源
C.新式耕作技术广泛应用 D.井田制被土地私有制取代
5.商鞅变法以军功赏爵,以爵赐田,爵位愈高,赐田愈多。秦国有功将领,都可以请赐田宅为子孙计。嬴政派名将王翦伐荆,王翦即一再请赐美田。他说这是为了使嬴政信之不疑,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这反映了当时( )
A.土地买卖现象已经出现 B.传统分封制仍然存在
C.封建小农经济正在形成 D.土地私有制得到认同
6.西汉刘向所编《新序》记载,春秋时期楚国相孙叔敖对楚庄王说:“夏桀殷纣不定国是,而以合其取舍者为是,以不合其取舍者为非,故致亡而不知。”庄王曰:“善哉!愿相国(指孙叔敖)与诸侯士大夫共定国是。”刘向选用这则对话旨在( )
A.规劝君王善治 B.提升行政效率 C.宣扬君权至上 D.抑制豪强兼并
7.班固在《汉书·叙传》中指责《史记》将汉史";编于百王之末,侧于秦、项之列",所以他将《高帝纪》作为开篇,陈涉、项羽分别由世家、本纪降为传。史学编撰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 B.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
C.史学的政治功能日益扩大 D.官修史书体例发生了变革
8.北魏皇帝“赐名”,是利用拓跋鲜卑传统进行统治的一种做法。孝文帝统治时期,扩大了赐名的范围,增加了赐名的人数,尤其是将境内汉族大族作为主要赐名对象,并使这些大族获得赐名的人数远远超过拓跋鲜卑贵族。孝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 )
A.强化祖源认同 B.推动民族交融 C.社会阶层流动 D.抑制鲜卑贵族
9.东晋中前期的王敦、桓温都曾能牢牢掌控一支统一的军队,而后期的谢玄统领的北府兵则是由北府诸将聚合而成,其基层的控制权往往掌握在下层武将手中。这一变化表明( )
A.门阀士族势力的衰弱 B.统兵权与调兵权趋向分离
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缓和
10.唐代,岭南“十月作田,正月收粟,养蚕八度,收稻再度”;云南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农民“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粳稻。”这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
A.农作物种类明显增多 B.农业生产技术大为提高
C.农作物品种得到改良 D.南方粮食产量已超北方
11.唐朝酒肆广布,除卖酒菜肴外,酒肆乐舞往往是必备的业务,著名的“胡姬酒肆”就以独有的美酒、乐舞等异域风情吸引着时人。这体现唐朝( )
A.酒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B.商业经营理念的进步
C.粮食产量的丰足充盈 D.乐舞较高的商业价值
12.汉代,孝被确定为立国大纲,史家称汉代“以孝治天下”。同时汉武帝时期“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西汉末期,在乡里的学校中,专置《孝经》师一人。东汉时,“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东汉末年的经学家荀爽在对策中指出,“故汉制使天下皆讲《孝经》,选吏能,举孝廉,皆以孝为务也。”汉代的这些措施( )
A.说明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确立 B.有助于促进儒学思想的社会化
C.保障了政府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表明孝道开始扩展为社会伦理
13.据《唐六典》记载:“凡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其禁有四:一曰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即所谓“四禁制度”。“四禁制度”的实行( )
A.开创文书行政保密制度建设 B.削弱了中书省的职权
C.增强了文书行政的治理功能 D.保障了皇权独断运行
14.有学者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名字,以孝为字者甚众,比带有明确宗教信仰的“之”“道”“灵”“僧”等较为普遍。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一时期( )
A.三教合流趋势日益明显 B.民族交融使社会思想趋于集中
C.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D.儒家思想仍有广泛社会影响力
15.《北堂书钞》记载:“司空裴秀,以旧天下大图,用缣(细绢)八十匹,省视既难,事又不审,乃裁减为方丈图。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备载名山都邑,王者可不下堂而知四方也。”这说明( )
A.国家的统一推动了制图学发展 B.政治局势影响士人的天下观
C.制图技术发展服务于国家治理 D.书写载体进步推动文化创新
16.浩如烟海的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和唐代诗学理论资料,成为中国学者辑佚唐诗作品、研究唐诗的重要史料。这表明( )
A.中日两国文化同根同源 B.日本更重视文化的传承
C.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D.唐诗深受日本国民欢迎
二、非选择题(17题8分,18题20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昔尧德衰,[舜]复偃塞丹朱(尧之子),使不与父相见也。
——《竹书纪年》(战国)
材料二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西汉)
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尧舜权力更替”叙述的不同之处。(4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以后“禅让说”逐渐占据主导的主要原因。(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表2 汉代循吏司法实践概览
序号 姓名 在位皇帝 官职 司法事迹
(1) 黄霸 西汉宣帝 廷尉正 数决疑狱,庭中称平
(2) 颖川太守 力行教化而后诛伐。八年无重囚
(3) 龚遂 西汉宣帝 渤海太守 化盗为民,狱讼止息
(4) 召信臣 西汉元帝 南阳太守 盗贼狱讼衰止
(5) 王涣 东汉和帝 洛阳令 清理积案,曲尽情诈,发摘奸伏
(6) 镡显 东汉安帝 豫州刺史 怜悯盗贼穷困犯罪,擅自救免
(7) 任峻 东汉顺帝 洛阳令 一年断狱不过数十,作风威猛
(8) 许荆 东汉和帝 桂阳太守 兄弟争财,感悟息讼
(9) 孟尝 东汉章帝 会稽户曹史 平反上虞孝妇冤狱
(10) 刘矩 东汉恒帝 雍丘令 民有争讼,提耳训告,使其感悟
(11) 仇览 东汉和帝 考城蒲亭长 母告子不孝,感化教育
(12) 童恢 东汉灵帝 不其令 执法廉平,牢狱连年无囚
注: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
——摘编自田钝夫《政平讼理:传统国家治理中的循吏司法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自司马迁撰《史记》而设置《循吏列传》,历代正史多效其体,而又逐步定位于主要为中下级地方行政长官中的“循吏”立传。这些官员或因地位相对不高,事迹相对不显,未可单独立传,故以合传的形式集中载录以彰显他们为政以德、廉正亲民等政绩,让他们青史留名,并成为后世官吏们取效的典范。据统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除《三国志》《周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外,十九部正史共记述了五百多位循吏的事迹。
——摘编自李大明《<史记·循吏列传>与历代正史<循(良)吏传>的设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循吏司法实践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历代史家重视为循吏立传的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梅岭山路自秦代开辟以来长久失修,基本失去交通运输功能。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奏请重新修凿梅岭山路的奏疏获准。他亲自到现场勘察,“缘燈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最终部分利用旧关道又截弯取直修建新道,缩短险峻山路15里。开工后,张九龄利用十一月的冬闲时节召集乡民筑路,民众争相出力,新道不日凿成,“坦坦而方五轨,闻闻而走四通”,横穿南岭山脉,连接广东和江西。梅关道开通以后,海外诸国向朝廷入贡的物品经由梅关道北上,梅关道成为一条贡道。同时,唐政府也将梅关道作为官方驿道,设置驿站、配置戍卒、征收商税。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大批难民经由此道迁徙到岭南地区,岭南地区人口大为增加。
——摘编自王薇《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梅关道得以开通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关古道开通的影响。(6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区别于一般的帝国、封建王国或所谓的“早熟国家”,而具有天下性、道统性与科层性的国家性特征。以天下为治理对象,以天命为合法性来源,以天子为最高权威的天下国家是大一统国家超越性的宏观架构。以儒家思想谱系为主要内容的道统观念是古代的“国家学说”。文字的统一是形塑大一统国家韧性的重要初始条件。“书同文”的形成突破了语言文化多样性可能造成的文化藩篱,为实现跨时空交流与理解提供了初始条件。
——摘编自赵德昊《形塑国家韧性: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长期延续与不断重建》
阅读材料,任选其中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