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孙关龙等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传播范围超过2个省域的特大疫情,公元1—12世纪出现3次,13—17世纪出现5次,18—19世纪出现5次。这一趋势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对外交往的范围扩大 B.中央集权的趋势加强
C.各地区交往日益密切 D.防疫医疗技术发展滞后
2.在传统时代,政府几乎不承担公共卫生的职能。1910年,满洲里肺鼠疫爆发,清政府指派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伍连德博士赴东北防疫。伍连德通过调动军队、停运火车、严格防疫等一系列手段,迅速扑灭疫情。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考虑,1910年的东北防疫本质上反映了( )
A.清政府非常关注传染病的防疫 B.中国政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C.近代的防疫制度得以正式建立 D.清政府最为重视东北的防疫
3.1958年2月,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在流行区已基本被消灭。由此可见,当时医疗卫生工作取得巨大成功( )
A.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B.得益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C.使半农半医乡村医生大量涌现 D.是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结果
4.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 )
A.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
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5.1958年,苏联提议发起一项由世界卫生组织领导的“根除天花项目”,1959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该提议。随后,美国不甘落后于对手,表示希望支持该项目。1980年,世卫组织正式宣布消灭天花。材料表明( )
A.美苏力量的变化影响抗疫成效 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C.天花蔓延弱化意识形态对立 D.疫情防控需要跳出冷战思维
6.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如表为诸子的部分政见,据此可知,诸子(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
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 《管子·霸言》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庄子·天下》
隆一而治,二而乱 《荀子·致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扬权》
A.主张君权至上 B.倡导家国一体 C.推崇权力一元 D.强调政治伦理
7.明朝天启三年(1623 年),藩属国朝鲜发生了一次政权更替。以下为相关记载。
朝鲜国王李珲为其侄李倧所篡,乃借称彼国王太妃顺臣民之心,以废昏立明。 《明熹宗实录》天启三年四月条
李珲原以前王李昖次子得立,素称仁柔。李倧其亲侄也……在李珲左右用事……入春,因见李珲有疾,遂令心腹陪臣建议将平山节度使李贵教练兵马五百人调赴王京防御,又密约继祖母王大妃于三月 初九日于宫中举火为号,李倧……领兵入宫,绑缚李珲投烈焰中,……李倧遂即王位。 (明)毕自严《石隐园藏稿》
(天启)三年四月,国人废珲而立其侄绫阳君(倧)。 (清)《明史》
对以上史料的认识,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明熹宗实录》《明史》作为史料,应注意时代变迁
B.《石隐园藏稿》细节描写较多,还原了历史真相
C.《明熹宗实录》成书较早,所以可信度相对较高
D.清《明史》作为官方正史,其解读更具有权威性
8.下面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
时间 主题 代表文献或译作
鸦片战争后 了解世界 《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求强求富 《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等
甲午战争后 救亡图存 《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
20世纪初 民主革命 《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
20世纪初 科学启蒙 《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
A.社会性质不断变化 B.西学理念逐渐深入
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 D.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9.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为了拯救好友恩奇都,吉尔伽美什历尽艰苦,找到了能令人长生的不死之草,但最后又被蛇偷走,恩奇都最终难免一死。以上材料主要反映出( )
A.苏美尔人对待生命的态度 B.苏美尔文学的悲剧色彩
C.文学作品描绘民众的生活 D.最早的史诗在西亚产生
10.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假若任何出生低级的人,因贪欲而以高级的职业为生,则国王剥夺其财产后,应立即放逐之。”此规定( )
A.保证了高级种姓血统的纯正 B.强化了刹帝利与吠舍的差别
C.体现出种姓职业世袭化特征 D.说明印度的政治受宗教控制
11.在美洲文化中,有一个神奇的事物——奇普。奇普由一根横着的主绳和垂挂于其上的密密麻麻的绳子(垂绳)组成。现存最大的奇普竟是一卷日历(如下图),共有762根垂绳,其中730根垂绳通过距离间隔分成24股,正好是2年、24个月、730天。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中奇普记载了“玛雅历” B.印第安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太阳历
C.使用奇普记事的是印加人 D.奇普是阿兹特克人记录事件的载体
12.希腊戏剧题材限于一般人熟知的希腊早期神话与传说,只能反映命运与人或神之间的冲突,剧情虽然已知,但诗、音乐、舞蹈与哲学说教每次都不同,往往抒发公民的情感,关注广大观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诸如城邦政治、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对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古希腊的人文主义产生于希腊戏剧作品之中
B.古希腊戏剧内容需要进一步扩展,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
C.古希腊戏剧有助于培育城邦公民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D.古希腊戏剧创作开始面向社会生活,解决日常问题
13.寓言《熊与隐士》:隐士和熊是好朋友。一天,熊正守护在林间睡着的隐士,为他驱赶蚊蝇。这时,一只苍蝇来叮隐士的额头,无论熊怎样驱赶也不肯离去。熊怒了,举起一块石头狠砸苍蝇,苍蝇被砸死了,但隐士的脑袋也裂成两半。能用来说明该寓言道理的是( )
A.认识你自己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德即知识 D.挚友如异体同心
14.被誉为欧洲中世纪四大英雄史诗之一的《伊戈尔远征记》,描绘的是主人公伊戈尔为消除公国的外患——盘踞在黑海沿岸的波洛夫人,率远征军进行征伐的故事。在伊戈尔身上,兼有着为自己民族抵御外敌的英雄气概和追求个人荣誉、轻率行动的性格特征。这说明( )
A.《伊戈尔远征记》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
B.作者对主人公伊戈尔的评价持双重态度
C.伊戈尔远征加剧了基辅罗斯的解体危险
D.封建贵族的忠诚与勇敢促进了社会发展
15.中国、印度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文化本身是在吸收了古代希腊、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促成阿拉伯帝国这一特殊身份的客观原因是( )
A.东西方交流的加深 B.阿拉伯人勤奋善学
C.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D.阿拉伯帝国的强大
16.习近平在与博鳌亚洲论坛董事的会见中指出:“计利当计天下利。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幸福不应该是一个独立单元的享受,而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感受。”这段讲话蕴涵了中华文化(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B.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C.以和为贵的道德观 D.厚往薄来的义利观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末清初,有名医吴有性、戴天章、刘奎,皆以治瘟疫名。有性推究病源,就所历验,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戴天章好学强记,尤精于医。其论瘟疫,一宗有性之说。为人疗病,不受谢。乾隆末,刘奎著《瘟疫论类编》及《松峰说疫》二书。又以贫寒病家无力购药,取乡僻恒有之物可疗病者,发明其功用,补本草所未备,多有心得。所著书流传日本,医家著述,亦有取焉。
——摘编自《清史稿》卷五百二
1907年前后,医学家丁福保将“传染病”称为新事物,“自新事物逐渐发现,而传染病之见解,逐渐超于新方面矣”。激进人士甚至产生了“欲强国必先强种,欲强种必先研究卫生,欲研究卫生,必先注意传染病之卫生为最要。中国医道晦盲,卫生一道不讲求,数千年于此”。1910年丁福保撰写《急性传染病讲义》,介绍这门学科产生的由来、代表人物以及新知识的内容。在其影响下中医界迅速接受了“细菌学”和“传染病”的学说,并把它纳入中医学知识体系中。
——摘编自高晞《疫病的现代性:从“瘟疫”到“传染病”的认知嬗变》
(1)根据材料,概括四位名医在医学上的贡献,并对他们予以评价。(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中国传统医学自我革新的社会意义。(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在近代早期,儒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早期改良派常把某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置放在儒学名义之下,于是儒学就披上资产阶级文化色彩。后来,著名近代启蒙思想家康有为更自觉地利用他所掌握的西学知识对儒学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造,使之不再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这种儒学不妨称为近代新儒学。
——摘编自张朝松《儒学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并简析推动其演变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分析新儒学在近代变迁中的作用。(8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水平。因此,历代都比较注重对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英】尼科尔森《阿拉伯文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4分)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谈谈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斗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相俾而生,是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百年实践中不断演进,并深深熔铸于民族精神之中的独特精神样态。斗争精神的内涵之一是苦干实干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历史重任真抓实干、反对空谈,坚持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的积极作为精神。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大胆破除错误思想的禁锢,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期间顶住了苏东剧变,美国轰炸我驻南使馆、SARS病毒传播、洪灾震灾等多重考验,韬光养晦、抓住机遇、苦干实干,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摘编自何玲玲《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百年演进及其主要经验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史中斗争精神的一个“内涵”,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不得与材料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南昌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A D C A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C B C B
二、非选择题
17.(12分)
(1)贡献:救死扶伤;继承和发展了中医学;传道受业、著书立说;引进新的医学理念。(4分)
评价:医术精湛(实事求是);医德高尚;发展和传播了中医学。(4分)
(2)意义:吸收西医的合理成分;发展和完善中医学;主张“医学救国”;促进民族身份认同意识进一步觉醒。(4分)
18.(16分)
(1)历程:先秦儒学完善了对人的探讨;汉代董仲舒吸收了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了天人感应理论;唐代儒学吸收了佛学的思辨哲学;宋代儒学在三教合流基础上形成了理学。(4分)
原因:统治者的推崇与重视;儒学对其他文化的吸收;一些思想家的努力。(4分)
(2)不同:融入西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2分)
作用:动摇了封建保守思想的地位,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为西学披上了一层传统文化的外衣,有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为近代政治变革作了思想准备。(6分)
19.(12分)
(1)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4分)
(2)特点: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征,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与创新。(2分)
原因:统治者提倡和重视;阿拉伯人热爱学习、热爱文学;吸取其他文明的成果并加以创造;兼容并蓄、开放性。(6分)
20.(12分)
示例一:
内涵: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内涵之一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2分)
阐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领导中国人民先后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新中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土地改革、剿匪清反、抗美援朝巩固新生政权,通过“一化三改”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工业化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通过改革开放,使得综合国立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并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过程中,激励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要继承发扬斗争精神,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选2个例子即可,1个例子4分,要求史论结合,8分。表述清楚、逻辑清晰2分。共10分)
示例二:
内涵: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内涵之一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2分)
阐释:国民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工农红军,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从此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先后突破国民党四道封锁线,在遵义会议上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正确路线,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三大主力会师会宁。长征实现战略大转移,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播下革命种子,铸就长征精神,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
总之,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激励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承发扬斗争精神,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选2个例子即可,1个例子4分,要求史论结合,8分。表述清楚、逻辑清晰2分。共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