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1 19:0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不同类型的商路,深入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丝绸之路的开辟,文明成果的传播与文化的交流是历史的必然,也具有一定历史偶然,它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学习中应注意将不同时段的历史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认识。
【时空观念】 7将不同类型商路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分析,构建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中的相互联系,认识到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结合具体史料,了解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分析理解古代商路对文化交流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汉朝陆上“丝绸之路”兴起及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原因。
【家国情怀】 通过对“丝绸之路”编织出古代人类共同体,改变了诸文明的发展进程的学习,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丝绸之路
(一)相关概念:
李希霍芬
1、丝绸之路:
(1)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一词来称呼历史上这条促成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路线。
(2)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西汉张骞和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狭义的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
(3)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除丝绸之路外,古代欧亚大陆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它们往往也被纳入“丝绸之路”的广义范畴。
现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西域:
西域,是对中国新疆和中亚细亚等地的总称。始见于《汉书·西域传》。狭义的“西域”专指葱岭以东。广义的“西域”则指经狭义的西域所能到达的所有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
(二)形成—张骞通西域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史记·大宛列传》
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县(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1、“凿空”——张骞通西域
P50思考点: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 “凿空”这种说法?
经中国西北和中亚的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司马迁等古代学者会认为“西域险阸è,本无道路”,将张骞通西域视为开辟道路的创举,称其为“凿空”。
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其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凿空”的提法,也有一定道理。
(二)形成—张骞通西域
《史记·大宛列传》:“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裴駰集解引苏林曰:“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
有意的外交,无意的“凿空”
(二)形成—张骞通西域
一、丝绸之路
2、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1)政治:促进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2)经济:促进了物种交流,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
(3)思想: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象征。
(4)交往:促进丝绸之路畅通和贸易的繁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卫青、霍去病赶走了河西走廊的匈奴势力,一条通往中亚、西亚乃至南亚和欧洲的道路畅通起来。前60年,汉政府建立西域都护府,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行使国家主权,丝绸之路的安全得到彻底保障,进入到成熟阶段。
3、丝绸之路的形成:
虽然经过西域的中外贸易路线早已存在,但经张骞出使之后,将原来民间自发的贸易路线变为政府主导的外交通道 ,其规模、稳定性和影响力远超从前。
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1)丝绸之路不是一条简单/宽阔的大道,还包含着无数条小路。贯通欧亚大陆的通道早已存在,中国古代的小麦、黄牛、绵羊、马、青铜等都是在距今4000年左右沿着这条路从西亚、中亚传入的。
(2)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的使者双向络绎不绝,各族商人频繁地往来于内地和西域间,形成"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
亚历山大东征(BC334-BC324)
亚历山大东征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的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杨巨平《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思考:亚历山大东征给丝绸之路的开通带来了什么影响?
亚历山大的东征是东西交往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和中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希腊与东方文化获得了交流和融合的机会。
波斯帝国对中亚的征服,使从中国到欧洲和北非的丝绸之路的中段,即从中亚到地中海东岸的交通线变得更加通达,亚历山大东征又使欧洲与中亚建立了直接联系。至此,丝绸之路的中段和西段部分已经畅通无阻。
4、汉朝贯通丝绸之路的原因
(1)优势和传统:中国最早开始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
(2)汉王朝实力强盛:①汉王朝实现“大一统”,国力强盛,多次击败匈奴为开通丝绸之路清除障碍②西汉经济繁荣,纺织业等手工业发达,与西域商品的互补性,为贸易发展提供了契机。③西汉实行开放包容政策,积极进行对外探索。④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⑤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汉朝丝绸之路开通的前提条件:中国丝织业的发展;秦汉时期与匈奴关系的变化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实力进入鼎盛时期,实行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材料1: 前1世纪,罗马人从安息人那里认识了丝绸,并很快狂热地喜欢上了这种来自远东的神秘丝织品,成为丝绸在西方最大的主顾。丝绸质地优良,但制作工艺由汉朝垄断,神秘而复杂。“奥勒良曾抱怨一磅丝绸在罗马竟能卖到12英两黄金”,罗马为进口丝绸流失大量黄金。
材料2:汉朝在汉武帝时期经济发达,中国是丝绸的故乡,经济也都得到了一定发展,商人活动频繁。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连通西域。
材料3: 当时,一个商队并不一定要从头到尾走完这条通商之路。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沿途交易设想为三段进行:在最东方的是中国人,他们一直到达蒲昌海(罗布泊),也可能只到达敦煌;在最西部的是希腊人,叙利亚人和犹太人,他们从罗马帝国到叙利亚;从叙利亚到贵霜王国,甚至一直到达帕米尔一段,则是波斯人;从波斯—印度边境穿过整个西域,一直到达甘肃边境的是贵霜人。
两汉时期陆上丝路走向兴盛的原因?
汉朝积极的对外政策;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贸易利润巨大;丝路沿线的国际参与; 稳定的国际关系等。
1、开辟支线:
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线路尤为复杂
(三)丝绸之路的发展与衰落
一、丝绸之路
【学思之窗】《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 “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在异国见到川蜀物产,说明了什么?哪处与川蜀地区的贸易往来?张骞的计划是什么?张骞的目的是什么?
川蜀地区与他国存在贸易往来;古印度;在西南开辟直通印度和中亚的路线;减少贸易风险,降低路线成本。
2、陆路与海路的从此消彼长:
(1)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
(2)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
丝绸之路的兴衰
两汉时期:兴起
隋唐时期:繁荣(陆上——海上)
宋元时期:转变
明清时期:衰落
一、丝绸之路
(三)丝绸之路的发展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 ”达到鼎盛的原因:
(1)国家统一,疆域广阔
(2)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交通发达
(3)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
(4)开放的政策
(5)文化繁荣,制度先进。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 应驮白练到安西。”---(唐)张籍《凉州词》
背景 状况
先秦
汉代
隋唐
宋元
陆上丝绸之路,有支线;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时经济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前138年、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凿空);前60年,西汉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理
政治统一,中央集权;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经济中心南移.
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北线;海上丝绸之路东西向延伸。开辟西南丝绸之路
自然地理环境
草原丝绸之路;丝绸交易为主
科技发展:造船技术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农业、工商业发展;对外贸易;商业管理机构设立:市舶司;
海上丝绸之路;沿海城市成为交通枢纽;对外商贸联系频繁
影响因素:政治:制度、统一、政策
经济:农耕经济、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
经济格局:经济中心南移
特点:存在多条交通线路;
陆上丝稠之路汉代形成,隋唐发展,以河西走廊为主导,发展开辟出多条支线;
海上丝绸之路东西两个方向,范围广泛,宋后超越陆上成为主要交通线路。
影响丝绸之路的因素和丝绸之路的特点?
根据书本P50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材料,归纳欧亚“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的原因?
原因: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②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③外贸商品的变化, 瓷器不宜陆路运输;
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
⑤宋代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⑥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据估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队,只能装载9000公斤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载船货60-70万公斤,相当于两千头骆驼的运输量。二者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国古代有四条主要有四条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由西汉张骞所开辟……“西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刘庆柱《“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
沙漠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成都
二、欧亚大陆他重要商路
(一)草原丝绸之路
二、欧亚大陆他重要商路
1、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3、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
材料:文化传播的角度上看,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面是全方位的,所经过的地区是人类生活的聚集区,文化的冲击力与波及面较大,而游牧民族四时迁徙的特点使得文化的传播速度较快,持续性长久。草原丝绸之路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游牧民族的经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极不稳定,遇到天灾人祸都会形成大的波动,也会产生为谋求生存而与他族争夺自然与社会资源的战争,所以,在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上,除了商品交换以外,还会出现不同民族间的和亲、朝贡、战争等复杂的文化现象。
2、特点:
全方位;文化传播速度快;多样性、复杂性。
▲北匈奴西迁路线
匈奴与汉“相爱相杀”数百年,分崩离析,大部队被迫西迁,成为欧洲历史上的“上帝之鞭”,推动了影响整个亚欧大陆历史格局的民族大迁徙;
北匈奴单于向西逃亡,直至顿河、多瑙河流域。匈奴的后裔在此地安居,建立了匈奴帝国。帝国的元首有一位名为阿提拉,有“上帝之鞭”的美誉,曾经两次率领军队侵入巴尔干半岛地区,远征军队还曾到达奥尔良地区,基本上征服了大半个欧洲!甚至,直至今日,还有匈牙利学者认为,自己体内流淌的是匈奴人的血液!
隋唐时期,突厥打败其它民族,一举成为了草原上的主人。后来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唐初战败的东突厥向唐称臣。
西突厥为了自保,向西出逃,足迹远至咸海地区。西迁之后,西突厥先后建立了塞尔柱突厥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塞尔柱突厥帝国的地盘非常大,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小亚细亚大部及叙利亚(包括巴勒斯坦)等地。
(二)西南丝绸之路
二、欧亚大陆他重要商路
1、路线:
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关中平原
成都平原
横断山麓
澜沧江、
怒江
缅甸、印度
中亚、西亚
茶马互市
阅读教材p52的学思之窗,思考: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计划:出使身毒国(古印度)
原因:①身毒国物产丰富,地势气候适合生活;②距离蜀地较近;③交通方便又无干扰。
(二)西南丝绸之路
二、欧亚大陆他重要商路
(2)发展:
①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
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
②唐宋时期,中原与青藏高原形成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它是内地与边疆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
(3)地位: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材料:《宋史·职官志》云:"(宋哲宗)元符末,程元邵言,戎俗食肉饮酪,故茶而病于难得,专以蜀易上乘。"《明史·食货志》谓:"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与此正同。
陆游《南唐书》:契丹虽通商南唐,徒持虚辞,利南方茶叶珠贝而已。确系实情。北蕃好食肉,必饮茶,因茶可清肉之浓味。
茶马古道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被誉为中国南方“丝绸之路”。它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条件,便导致运输的工具主要以马和骡为主。“茶马”二字十分形象地描述出了该条古道的商贸特点。
1、含义: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交通线,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 过程:
(三)海上丝绸之路
二、欧亚大陆他重要商路
①西汉: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频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交易枢纽。
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温故知新: 选修二第7课 古代中国的贸易通道
①路线: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②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③管理机构: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材料 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据估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队,只能装载9000公斤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载船货60-70万公斤,相当于两千头骆驼的运输量。二者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提示:1、变化:对外贸易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
2、原因:(1)政治:实力下降,陆路中断;政府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
(2)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制瓷业发达;
(3)文化(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4)优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大,成本低。
(5)自然条件变化等
3、作用:
(1)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3)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问题思考: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宋代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历史纵横
汉志商道
汉志指沙特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这里在古代也有一条著名的商道,亦称“香料之路”。
自东方从海路远道而来的商品先运抵也门,然后用“沙漠之舟”骆驼沿汉志商道转运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再进入欧洲。
商人定期组织大规模的商队,结伴而行。在鼎盛时期,商道沿途还出现了一些集市。
后来,汉志商道逐渐淡出历史。
汉志商道
比较“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
项目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相 同 点 都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对中外文化、物质交流作出了 巨大的贡献,是中外友好的象征 都是建立在中外交往的愿望之上的,是和平的交流通道 开辟道路,地理意义重大 中国都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这是因为古代中国无论在物质上,还是文化上都较为先进 不 同 点 出发点 长安 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等地
沟通范围 主要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是中国和亚欧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 主要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的交流通道
变迁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亚地区的衰弱和地理变迁而衰落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而逐渐为西方列强的侵略途径所替代
作用 与影响 陆上丝绸之路的作用与影响相对大于海上丝绸之路。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先后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纺织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和技术,绘画等艺术,儒家、道教等思想,也传向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北丝绸之路:
西汉兴、隋唐盛、明清衰(丝)
草原丝绸之路:
春秋战国兴、蒙元盛、明清衰(民族迁徙)
西南丝绸之路:
汉代兴、隋唐盛、宋明后衰(茶马)
海上丝绸之路:
汉唐、宋元明清(闭关前)盛、闭关衰(瓷)
特点:①起源早,历史悠久。最早的丝绸之路距今已经有2600余年的历史。
②线路多,覆盖面广。古代的丝绸之路包括路上丝路、草原丝路、海上丝路等,覆盖了欧亚大陆乃至非洲地区。
③时间长、历时千年。从汉朝张骞“凿空”到明代丝路衰落,历时1600余年。
④重经济,互利互惠、平等贸易、和平相处。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出于军事目的,但他所开辟的这条道路在后来所产生的作用却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可以说,丝绸之路从军事、外交之路发展为民生之路、商业之路、文化之路,特别是在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沿线各地大受其益。
⑤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等等。
6、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朝贡体制逐渐形成。
认识: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②包容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③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中外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问题探究: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和认识
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示意图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根据地图,指出世界贸易路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历史原因
提示:
(1)变化:
①由陆路和海路并行,到以海路为主;
②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为主导;
③贸易路线从欧亚大陆为主,到全球贸易。
(2)原因:
①15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欧亚商路;
②随着天文地理知识增加、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用于航海,欧洲开始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阅读上图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6分)
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主导地位。
2015北京高考:
1、中国物质和技术西传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萨珊斜纹织锦
唐代织锦
(1)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2)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3)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4)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瓷器,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物质和技术交流
造纸术,公元12世纪(宋元)传入欧洲
印刷术,公元15世纪(明清)传入欧洲。
指南针,13世纪(宋元),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火药,13世纪中期(宋元)传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四大发明的传入对欧洲有什么影响?
罗马的凯撒大帝(中国西汉时期)曾穿着丝绸长袍去看戏,引起全场的钦羡。
①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汗血马”,引进饲草
苜蓿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胡桃、胡萝卜等带有
“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宋元时期,棉花传入中国,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
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胡萝卜
香菜(胡荽)
黄瓜( 胡瓜)
2、西方物质和技术东传中国
(一)物质和技术交流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胡椒
(二)精神文化交流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
2、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4、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天水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胡旋舞,由西域传来的民间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
胡笳
杂技/魔术
(三)中西文化交流影响
1、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1)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2)沟通了东西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促进了西方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西方经济的发展;
(3)推动了欧亚大陆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认知和文化交融,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往来,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
(1)经济:农作物、畜牧品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国的物质生活;
(2)文化:佛教、基督教、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艺术等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华文化;
(3)社会生活: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我国的饮食结构,扩大了食物来源。
材料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想和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这样的章节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及其技术传到西方
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马匹、苜蓿等
佛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及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等传入中国
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制瓷、冶铁技术、中医药知识也由此传向世界
2、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交融。
互学互鉴开放进取合作包容
1. 特点: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双方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
(四)特点意义
“一带一路”旨在借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1)对中国: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对世界: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一带一路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合作共赢的良好契机。谈一谈:古代商路为我们今天倡导的战略留下了哪些文化内涵?提供哪些有益的经验?(从个人、国家等角度考虑)
文化内涵:开放、进取、合作、包容
有益经验:个人:1、有责任有担当。2、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3、学习工作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
国家:1、要恪尽职守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2、要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
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你觉得今天“一带一路” 有何价值?
历史教训:
重视海洋利益
重视与时俱进
重视技术革新
重视全球联系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物质技术层面
主要商路
商路影响
文学艺术层面
西南丝绸之路
民族关系层面
思想观念层面
国家治理层面
古代欧亚大陆商路特点:时间、范围、功能、历程
历史财富:
和平合作之路
开放包容之路
互学互鉴之路
互利共赢之路
发展历程、重要事件
发展历程、重要事件
【本课小结】
1.(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2.(2023·北京高考·4)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
(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长江中下游农
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
线 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3.(2023·广东高三12月联考·16)如图中包含
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这些信
息可以印证( )
A. 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 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
D. 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4.(2023·河北石家庄高二下期末·2)近年来,临淄齐故城周边大型贵族墓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琉璃制品。经考古研究确认,该类琉璃器应为地中海东岸生产而传入齐地的舶来品(图1)据此可知,当时(  )图1临淄相家庄二号战国大墓出土“蜻蜓眼”琉璃珠
A.齐国的琉璃制作工艺领先世界
B.中西方之间已有直接交流
C.齐国与海外存在经济文化联系
D.丝绸之路推动了物种交流
5.(2023·福建龙岩高二下期末·3)据出土汉简记载,从今西安到敦煌近2000千米的距离,除有两段约300千米外,其余1700千米的路段上,西汉政府设置了附有基本供应和保障设施的驿置45个。这一措施(  )
A.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有利于保障商路畅通
C.消除了匈奴对中原政权的威胁 D.缓和了边疆民族矛盾
6.(2023·河南郑州高二下期末·22)有学者指出丝绸之路从出现伊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作者意在强调丝绸之路(  )
A.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B.促进东西方科技的交流
C.带来社会制度文化碰撞 D.加强亚欧之间文明联系
7.(2023·广东珠海高二下期末·4)下图是一件玻璃水注,玻璃由埃及人最早制造,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该文物出土于辽宁地区的十六国墓葬,这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大一统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B.西欧与中国北方商贸路线情况
C.民族交融对生活习俗的深远影响
D.少数民族政权如何推动丝路交流
8.(2023·广东肇庆高二下期末·4)骆驼作为土贡、商品以及战利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唐朝境内,回鹘、吐蕃、突骑施都向唐朝贡献过骆驼。骆驼由牧监管理,每个驼群牧长负责管理70头骆驼,政府和私人都雇佣了大量驯驼人和赶驼人。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海上丝绸之路还没有开通 B.骆驼是唐朝重要的肉食来源
C.唐朝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 D.唐朝官方垄断骆驼相关贸易
9.(2023·福建三明高二下期中联考·7)中俄“万里茶道”开始兴盛于17世纪。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由茶园、工厂、古道、码头、集镇、会馆、海关、银行、寺庙、宅院等遗存构成的系列遗产整体。这表明“万里茶道”见证了(  )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大西洋贸易的兴起
C.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D.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10.(2023·郑州高二下期中·20)古代主要的商路有丝绸之路、运香之路、运锡之路、琥珀之路、小麦之路(罗马大道)、运盐之路等,形成欧洲与世界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但在9—10世纪,欧洲陆上商路普遍萎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中海城市走向没落 B.欧洲政治局势的动荡
C.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D.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
11.(2023·云南楚雄高二上期末·1)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和西部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主要有滇藏、川藏、陕甘茶马古道。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茶马古道的发展(  )
A.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B.巩固了传统的“宗藩”秩序
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反映了边疆治理能力提升
12.(2023·皖豫联盟高二下期中·13)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赢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 )
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
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3.(2023·浙江钱塘联盟高二下期中·3)下图为“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此印曾由中国赐给倭国使臣,在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该印反映出(  )
A.汉朝通向日本的海上通道已经打通
B.倭国使臣回国后推动日本实行大化改新
C.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
D.日本已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本国文字
14.(2023·浙江台州协作体高二下期中·12)古人将茶概括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树礼仁, 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 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于是又有了“茶禅一味”的哲学命题。由此可见,中国的茶文化(  )①体现儒释道三教汇融 ②蕴含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
③注重境界的表达 ④蕴含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2023·河南郑州高二下期末·24)珐琅彩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发展高峰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瓷中的精品。有趣的是习自国外工艺的珐琅经过中国工匠的重新创造后,销往欧洲时被外国人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以“华彩”呼之。这说明(  )
A.中国已经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海外文化改变了中国民众审美价值
C.中国制瓷技术受西方工业艺术影响 D.商品流通时常伴随文化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