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络形成及变迁,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的双重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用地图、时间轴等方式梳理构建全球贸易网络形成过程。认识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关于钟表、茶叶等商品流动的史料,理解商品所承载的文化特色。探究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对文化交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近代以来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中国茶文化的传播,领悟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时空坐标
(二)形成过程:
(1)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限,亚欧非大陆的人们还不知道地球上有美洲、大洋洲。即使当时有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亚欧非之间的贸易总量和文化交流频率也非常有限。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2、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一)相关概念:
1、世界贸易:又称国际贸易或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
4、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是文化本身,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
1、15世纪前的世界贸易
3、文化:一般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5、文化交流:两个或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间的交流。
(3)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15世纪前的世界贸易
①局限性---美洲:洲内贸易;
欧亚大陆之间:西欧无法直接同亚洲进行贸易。
②间接性:中间转手贸易;
③局部性:缺乏稳定的全球性航路;
④贸易量较小,耗时较长,效率较低。处于前工业时代。
(4)15世纪以前世界贸易的特点
(2)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通过丝绸之路,欧洲人认识了瓷器、丝绸等中国商品,但是和中国的直接往来非常少。
1、15世纪以前的贸易
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
①15世纪之前的海运尚不具备大规模、远距离和安全廉价的运输能力(海运运输能力相对较弱)。
②虽然已经有一些以海上贸易为基础的地区性市场贸易网络建立起来,但是这种连接相当松散,尚未能将世界主要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③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缺乏沟通的技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受到很大的限制
④地理环境的阻隔。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二)形成过程:
(5)原因: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勇敢的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客观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新航路开辟
(1)背景: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2、新航路开辟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二)形成过程:
2、新航路开辟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1)背景: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
①商品种类与数量: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欧洲的产品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
②经营方式: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荷兰东印度公司源于1600年以前一次由荷兰多个省份的投资者共同出资赞助的亚洲探险活动。……由六个省份的投资者组建的贸易垄断组织能够将投资者的资本锁定10年期限,并且只有当利润超过投资的资本时,才能进行分红。——威廉·戈兹曼《千年金融史》
(2)表现:
(二)形成过程: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2、新航路开辟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1)背景: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
②经营方式: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
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3)影响:世界市场---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特点:
①对外贸易和军事征服相结合,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
②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③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表现:
(二)形成过程: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新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影响:扩大了洲际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大西洋贸易:
欧美之间西葡荷英法黑奴贸易
太平洋贸易
(1)西班牙主导的以菲律宾为中转站,中国与墨西哥的丝银贸易
(2)葡萄牙主导以澳门为中转站中国与日本的丝银贸易
印度洋贸易:
(1)西欧殖民者取代阿拉伯人
(2)葡萄牙主导的澳门至印度至里斯本丝银贸易
结合纲要下知识,描述图中主要商路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工业革命后,工业化生产使欧美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交通工具的进步。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世界贸易(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1)背景:
(二)形成过程:
(3)影响:
(2)表现:
①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
②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类型丰富的工业
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①世界贸易额剧增,从1870年到
一战爆发前,世界贸易额增长近2.6倍。
②大大加深亚、非、拉美地区殖民化,日益成为西欧、北美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3、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世界贸易(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均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就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二)形成过程:
(5)贸易商品:工业革命使商品的生产不断加速,商品数量不断增加,大量的生产原料运往英国,大量商品运往质门第、半殖民地等地区。国际贸易中的贸易商品大量增加,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前的数量。
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业:工业革命促使新的交通工具出现,大大便利了国内交通运输与国际交通运输,为国际贸易货物的运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2)国际分工: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和世界工厂,世界上大量的生产原料运往英国,而亚洲、非洲、美洲地区成了原料输出地和商品倾销地。
(3)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从重商主义变为自由贸易理论,提出国家较少干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由市场调控,同时自由贸易理论也提出了进行国际分工的理论。
(4)贸易措施:英国较少干预国际贸易,施行自由贸易政策。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殖民掠夺和贸易路线图
年 份 世界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
(单位: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
1900年 68 118.2
时 间 状 况
1870-1910年 全球船舶的总吨位由1600万吨上升到3460万吨
1870-1913年 世界铁路总长度由21万千米增加到110万千米
1870-1913年 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3倍以上
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止6倍,1851~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
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现象: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逐渐密切,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
说明: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原因: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经济大危机。
4、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贸易(1914年-1945年)——世界贸易受挫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2)表现:世界市场受到冲击。
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一战。在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期间,世界贸易额缩减近2/3,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36%,失业工人达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达2500亿美元,比一战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危机,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经济遭受到致命打击,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持续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到二战结束后的1948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仍为0。
(二)形成过程:
①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②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
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④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生产的国际化)。
(2)表现:
①世界贸易的发展:从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 328亿美元,增长约100倍。
②生产国际分工的发展: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1)背景:
跨国公司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协调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国际金融的发展、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等因素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贸易
(二)形成过程:
⑥世界经济一体化与经济贸易的区域化、集团化及跨国公司的出现,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和复杂。
(3)特点: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二)形成过程: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贸易
①世界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国际贸易以超越物质生产发展的速度迅猛增加,达到空前水平。
②国际资本贸易空前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的重要表现。
③世界经济联系的内容发生较大变化,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出现新特点。
④世界经济联系形式日益多样化。
⑤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为区域贸易不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加强。
1特征:
(1)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升;
(2)销售额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迅猛;
(3)出口不断增加,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所起的作用?
作用:
(1)跨国公司成为重要的国际生产的组织者。
(2)跨国公司成为重要的国际技术转让的提供者。
(3)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4)跨国公司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5)一些全球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需要跨国公司的参与。
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贸易发展”提出的探究课题。
序号 课题方向 补充两则史实 问题探讨
① 美苏冷战对峙与世界贸易
② 世界贸易的体系化、制度化
③ 新时期的中国与世界贸易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苏联与东欧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美苏冷战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造成两个对立的经济贸易体系,客观上推动了区域内的贸易联系
世界贸易体系化、制度化的作用
有利于世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的意义
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繁荣
发展阶段 原因 贸易概况
区域贸易 新航路开辟前各地联系不紧密 世界贸易局限于各洲内部、
亚欧大陆之间贸易路线不稳定
初步形成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洲际贸易扩展,商品数量种类增加;
贸易范围扩大;股份公司出现发展
最终形成 工业化生产;交通工具革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贸易额剧增;
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
曲折发展 曲折:两次世界大战; 1929-1933经济危机;冷战 发展:关贸总协定 经济联系密切、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突飞猛进 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冷战的结束、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加;
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
(三)全球贸易网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凡是这些产品汇集以便进行交换的地方,都变成了世界市场的城市;在发现美洲大陆以前,世界市场主要是以这种形式存在的。在14世纪和15世纪,这就是君士坦丁堡、意大利各城市、布鲁治和伦敦。
——马克思,《需求》,1847年12月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4页。
机器大工业在促进技术革新、生产发展的同时,还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极大的推动力和加速力,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杨圣明王茜《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经济研究》2018年第6期。
由于交通工具的惊人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54页。
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页。
1、集市的兴起与城市的发展是基本前提。
2、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条件,殖民掠夺是主要途径。
3、工业革命是主要原因、主要动力。
4、交通通讯等科技的发展是技术条件。
5、资本、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6、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国际组织与跨国公司的推动。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掠夺的过程中形成的,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了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1)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2)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3)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进了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4)摧毁了亚非拉地区传统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860年世界各国或各地区
占全球国际贸易的比例
(四)全球贸易网的评价
1、积极影响: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2、消极影响: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国际贸易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
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一)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原因
1.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国际贸易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
1.中国饮茶风俗的国际化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字字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萧风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
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
(一)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原因
中国茶文化根植于传统的农耕文明,提倡心灵感悟,追求天人合一; 茶生于山川河流之中,中国人在发现利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审美情趣赋予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精华,但其主导的思想还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仁礼”,主张通过饮茶反躬自省,在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思想、增进情谊。 同时,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追求以简为德,心静如水,返璞归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茶文化地位:
(二)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
1.中国饮茶风俗的国际化
①俄国:A、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茶文化传播:
16世纪以前: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万里茶道又称茶叶之道(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问俄罗斯时称之为17世纪时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盛行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从福建武夷山起,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向北延伸,穿越戈壁草原,抵达蒙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再往西到达圣彼得堡和欧洲其他国家,全长1.3万公里。
B、中俄之间的“万里茶道”
茶炊,茶汤壶。一种金属制有两层壁四围灌水在中间着火的烧水壶,有球形、桶形、花瓶状、小酒杯形、罐形等。到1912、1913年,俄罗斯的茶炊年产量已达66万只。
俄
罗
斯
茶
炊
(二)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
1、中国饮茶风俗的国际化
(2)茶文化传播
②英国:茶会上主人炫耀中国茶和茶具
19世纪英国贵族用中国瓷器喝茶的生活场景
凯瑟琳(1638—1705),葡萄牙公主,1662年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好几船茶叶和中国茶具。凯瑟琳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饮茶,被称为“饮茶皇后”。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饮茶之风很快就在英国贵族间流传开来。
③荷兰: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
荷兰的茶室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从维多利亚时代一直到今天,英国已形成一种
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
下午茶的来源: 英国人的时间较晚且食物非常丰盛.英国社会饮食重视早餐,忽略中餐,晚餐一般在晚上八九点钟开始.早晚两餐间隔时间过长,一到下午就感到饥饿难忍.于是,他们就在早餐和晚餐之间的时段,用加砂糖的奶茶和点心充饥提神,这就 成了最初的”差茶点时间”.更为有趣的是,当时出现了专门推车
提供茶饮服务的职业
----tealady
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麦克法兰在其《现代世界的诞生》一书中写到:“喝茶给英格兰人带来了一种实际上属于“现代”的饮用模式。” 他认为中国茶叶从多方面影响了英国现代社会,比如饮茶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女性的地位、艺术和审美的品位,甚至整个国民的气质。
“茶啊!您是泌人的浆汁
使我清醒
您是高尚的液体
抚慰我不安的灵魂
敞开您真诚的心怀吧
让我拥有幸福的宁静”
——西伯《茶颂》1750年
史料阅读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英国诗人沃勒作诗赞美这位饮茶王后: 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一为后中英,一为群芳最。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助我清明思,湛然祛烦累。欣逢后诞辰,祝寿介以此。——[美]梅维恒、[瑞典] 郝也麟著,高文海译《茶的真实历史》
英国女王最爱的百年老店喝下午茶
凯瑟琳带来了饮茶习惯,但将这种习惯推广全国的还是有“茶女王”之称的安妮女王。1669年英国取得海上贸易权,可以自己进口茶叶,这让英国茶叶拥有量大增。1702年,安妮女王即位之后提倡“以茶代酒”,将一般的女性聚会变为茶会,正式将饮茶习惯推广至整个上流社会。从那时起,哪个贵族不喝茶就显得非常落伍了。
1610年 荷兰人将茶引入欧洲,饮茶之风从贵族阶层逐渐发展到普遍民众。
英国诗人E 沃勒《饮茶皇后》被称为最早的英文茶诗。
1701年荷兰上演《茶迷贵妇人》
18世纪中期荷兰茶叶贸易利润率高达196%。
1866年法国画家雷诺阿的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
“维多利亚下午茶”成为一种时尚,英国出现了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19世纪中期,英国从中国输入的茶叶占中国茶叶出口的90%以上,从而取代了荷兰成为成为西方茶叶贸易的霸主。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给英国带来茶叶和茶具,品茶成为英国宫廷的时尚。
——盛敏 刘仲华 林海燕
《近代中国茶文化向西欧的传播与中西文化交流》
茶叶在欧洲的传播
(3)茶叶对西方的影响:
①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国的茶文化对欧美等地的日常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并引发了欧美大陆的“中国热”和东方文明在西方的落地生根。
②茶叶推进了西方社会对中国茶具的使用。
③茶叶贸易带去了中国的礼俗、情操、修身、养性等,茶叶被赋予了诸多精神上的内涵,并形成了完整的茶文化体系。
④伴随着中西茶叶贸易的进行,在政治、经济领域引发了一些历史现象和事件,使得“茶叶的世纪”更加丰富多彩。
俄罗斯茶炊
荷兰茶室
英国下午茶
日本茶道
(二)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
1.中国饮茶风俗的国际化
(2)茶文化传播:
拓展:中西茶文化的不同:
(1)中国人泡茶均以水为主,而西方却以牛奶、咖啡等混合物为主,两者品茗过程生成的精神情趣截然不同。
(2)西方人从中国引入了茶,却更多是引入了茶的形式,以及喝茶所带来的闲暇逸致,而非茶的深厚文化内涵,而中国人将茶文化跟儒释道三家精神糅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茶道,西方人更是无法领会、贯通。
(3)西方人没有在品茶中参悟人生,将茶非物质化为某种修养、某种精神、某种审美情趣,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较于中国茶文化随时随地皆可饮茶的传统,英国人将茶与一日三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会在固定的饮茶时间才悠闲地喝杯茶,如传统茶、下午茶以及晚餐茶,体现了其严谨考究的文化特色。英国人还根据自身的饮食习惯制作了很多既能满足口欲又能填饱肚子的茶点。
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精华,但其主导的思想还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仁礼”,主张通过饮茶反躬自省,在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思想、增进情谊。同时,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追求以简为德,心静如水,返璞归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中国茶文化的谦和相比,英国茶文化就多了几许霸气。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英国人总竭力展示自己的最佳状态,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敷衍。喝下午茶自然也不例外——环境一定要优雅舒适,衣着一定要典雅得体,茶点一定要高档精敛,待客一定要体贴周到。一顿真正的下午茶仿佛变成了一场时尚的礼交盛宴,主人不敢有丝毫马虎,客人也是小心翼翼。一定要穿着时下最流行的服饰赴会,否则稍有差池,便会招来嘲讽。
(二)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
1.中国饮茶风俗的国际化
日本的煎茶道、泡茶道都来源于广东潮州的工夫茶,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千利休拜伟大茶师武野绍鸥为师,先后成为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茶道侍从,创造了闻名于世的“草庵茶道”,“和、敬、清、寂 ”为茶道宗旨。“和敬”表示对来宾的尊重,“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也有定式。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①“日本茶道”
(4)茶文化创新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唐朝,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
抹茶:抹茶,起源于中国魏晋时期,其做法是采集春天里的嫩茶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即团茶)保存。等到食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烘焙干燥,后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再倒进茶碗并冲入沸水,用茶筅充分搅动碗中茶水,使其产生沫饽,即可饮用。
(二)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
1.中国饮茶风俗的国际化
(3)茶文化创新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公元1840年,英国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时刻就意兴阑珊、百无聊赖,心想此时距离穿着正式、礼节繁复的晚餐Party还有段时间,又感觉肚子有点饿了,就请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以及茶以果腹。
后来安娜女士邀请几位知心好友伴随着茶与精致的点心,同享轻松惬意的午后时光,没想到一时之间,名媛仕女趋之若鹜。一直到今天,已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这也是所谓的“维多利亚下午茶”的由来。
到了爱德华时代(1901—1910年),随着人们旅行欲望的不断增加,“在家”的茶派
对逐渐消失。下午茶改成每日下午四点钟在高级酒店和高档商店的新茶室里进行的活动,而且经常伴随着轻音乐,有时人们甚至还会跳一些舞。(英式探戈舞)
——摘编自夏理《英国的下午茶文化》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②英国“下午茶”
下图为“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指出cha与tea发音系统的分布区域,并结合所学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原因。
(1)区域:
cha: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非和东非;欧洲:东欧、葡萄牙。
tea:亚洲: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西欧和北欧。
(2)原因:
cha: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
tea: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荷兰、英国商人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西欧及其在海外殖民地如东南亚、南非、西非地区。厦门方言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
材料:宋代制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福建建安北苑出产的龙风茶名冠天下。……贡茶的发展与宫廷中的嗜茶风气是分不开的。宋徽宗赵佶甚至御笔录书了一部《大观茶论》,流传后世。与宫廷饮茶相适应的是当时市民的饮茶之风,宋代饮茶已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普及。……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摘自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饮茶文化的特点。
①制茶工艺不断革新;②受宫廷茶文化的推动 ③普及面广 ④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饮茶习俗兴盛
材料:茶叶最初出现在英国也是作为药用的,茶饮之风主要是由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凯瑟琳推动的。由于王室的带头作用,茶饮逐渐在英国的宫廷中盛行开来。……随着英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航海业的发展使大量茶叶从东方运到英国,此时,茶叶才能进入普通百姓家,成为日常品。
——摘自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
(2)根据材料,归纳茶叶在近代欧洲得以流行的原因。
①具有饮料功能和药用价值②王室的示范效应③新航路开辟航海技术提高,推动茶叶的大量流入。
史料:在古丝绸之路上,茶是其重要商贸物资之一。……就茶文化而言,日本和朝鲜早在唐代就开始向中国学习,……宋代的饮茶文化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族语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 。 一张莉《宋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意义》
(3)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①丝绸之路是中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茶文化的传播与中华文化圈相联系; ③茶文化的传播和宗教文化相交融
意义:①传播中华文化;②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③丰富了各国的物质文化生活
1670年,路易十四动工修建凡尔赛的瓷宫——特里阿农宫,不惜重金大量购入中国青花瓷和五彩瓷,为了支付购买瓷器的费用,下令将王室所有的银盘回炉。
——曾玲玲:《瓷话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外销瓷》
特里阿农宫
利摩日——“法国的景德镇”:清康熙年间,一位汉名殷弘绪的法国传教士在景德镇居住7年后……
拓展:“China” 瓷行天下
瓷器是民俗文化重要载体,表现出相当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广泛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和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情趣。
纹章瓷古代外销瓷器的一种。是把纹章,即欧洲诸国贵族、都市、团体等的特殊标志,烧在瓷器上,故名。约始于明代。据瑞典统计,有三百多家贵族曾到中国定烧过纹章瓷。
材料一 16世纪早期以前,中国瓷器主要由官方出口到中东和东南亚地区,欧洲人只能从土耳其、伊朗等地将中式瓷器带回本国。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16世纪~17世纪早期的瓷器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18世纪晚期,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船舶停靠时间的限制等因素,促进了广州瓷器加工行业不断的标准化和快捷化,由此出现一种绘制着各种现成装饰图案的模本瓷器,方便客户挑选。中国瓷器的输出,引发了欧洲和中东地区的仿制风潮,提高了这些地区的制陶业水平。……19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大量陶瓷工厂建立,大型国际博览会推动了瓷器信息技术交流。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马敏《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由“瓷之韵瓷器精品展”看中西技术和文化交流》
①传播途径改变:官方贸易外销的同时,民间贸易也日渐兴盛。
②技术变化:中式风格为主到中西结合,制瓷技术标准化和快捷化。
③态度的变化:从推崇喜爱到热情逐渐消退。
④命运改变:由逐步繁荣到盛极而衰,欧洲人从大量使用中国瓷器,
到自行生产并占领国际市场,排挤中国瓷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特点。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
2、服饰文化: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欧洲:
①17世纪末,法国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1700年1月7日,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在法国凡尔赛宫举行舞会。他竟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大轿里出场
②20世纪初,中国服饰的面料、款式和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中。
18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本土欧洲丝绸也开始绘制龙、凤、花鸟等中国传统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假冒中国原装进口。西方设计师
们创造出“Chinoiserie”这
个词,形容当时流行的艺术风
格“中国风”。
③20世纪初,法国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保罗·波烈(1879—1944)是法国杰出的服装设计大师,重要贡献是把妇女从紧身胸衣里解放出来,一改曲线统治了几百年的欧洲服装,使直线重新获得统治地位,从而开启了二十世纪现代造型线的雏型。西方服装史学家称他为简化造型的“二十世纪第一人”,奠定了欧洲现代服装的基调。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
2、服饰文化: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欧洲:
波烈设计的名为“孔子”的服装
交领
偏襟
长袍
大袖
简洁大气的围裹式外衣
整体上纵向感
这套服装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哪些特色?
“孔子”渗透了女性解放思想
波烈希望将女性的躯体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当时欧洲女性流行穿紧身服装。他受东方民族服饰启发,设计出一种新时装。他推出的一种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很快获得巴黎女性的欢迎,他将它命名为“孔子”。
20世纪初,欧洲的女装改革之父保罗·波烈兼采东西方文化,摈弃了数百年来束缚欧洲妇女的紧身胸衣,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女装,包括教科书提到的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以及图片所示受希腊古典文化、俄国芭蕾舞影响的女装,还有土耳其式灯笼裤。从他的设计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的艺术,还隐约可见中国旗袍、日本和服、阿拉伯长裙和印度纱丽等的痕迹。
2、服饰文化: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明治维新时期派出的“岩仓使节团”
明治维新时期,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日本人穿洋衣、说洋话、行洋礼。此后,西服在日本流行开来。1887年,时任首相的伊藤博文在鹿鸣馆举办了约400人参加的大型化妆舞会,可以说是把欧化之风气推向了高潮。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
(2)亚洲
①西服在日本流行: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2、服饰文化: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
(2)亚洲:
②中国中山装----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山装产生的社会背景。
(1)“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中国服饰文化呈现出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
(2)辛亥革命为中国服饰的变革扫清了障碍。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也推翻了在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以等级标志为核心的服饰体系,使近代服装发生了质的变化,是中国服饰从传统向近现代变革的重要历史进程。
3、钟表文化:钟表在中国传播发展
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自鸣钟(明)
上海法租界大自鸣钟(清)
活跃于乾嘉道三朝的文人钱泳就曾总结说,西洋的钟表自康熙时期传入中国,现在的士大夫阶层几乎人人皆有。福建的一名按察使司在因贪污问题倒台后,家中被抄出十几件西洋钟表,也足以可知西洋钟表在官员中的泛滥。而和珅这个级别的巨贪家藏则是更为夸张,据说他被查后,家中被抄出西洋钟表数百件,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二)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钟表诞生于欧洲, 16世纪中期经澳门传入内地。
(2)到18世纪,中国进口大量钟表。一些清朝高官收藏进口钟表。钟表在社会中下层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
机械计时器明朝从欧洲传入,最早出现在澳门的教堂里。17世纪初,
利玛窦向万历皇帝献上钟表,钟表外交打开在华传教的大门。17世纪,传教士汤若望又向顺治帝献上了“天球自鸣钟”,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
(二)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
3、钟表文化:钟表在中国传播发展
(1)钟表诞生于欧洲, 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2)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已经很多
英国18世纪生产的铜镀金象驮亭式表
整体基材采用中国人喜欢的铜镀金,亮丽的金色外壳上以红、绿、蓝、黄、白等各色料石镶嵌花饰;
在造型上,以能体现东方传统风格的建筑为型;有人物、动物,十分注重中国文化所讲的寓意——太平有象。太平有象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汉书·王莽传》:“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太平有象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意思。表盘上以中文数字标识时间.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3)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乾隆时,西洋自鸣钟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现在大家看到的更钟就是清朝内务府造办处下设的做钟处承造的,它把我国传统的夜间及时的“更”(geng平声)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的,并能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更”的长短,符合传统计时习惯。所以,清朝造钟既用了西方造钟的技术,但同时又保留了中华文化中寓意吉祥的如麒麟、猿猴、蝴蝶等物品。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2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比较模糊,中国人在时间使用上一般使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不见不散”等相当模糊说法,反映了深厚的农耕文明气息。
——摘编自汪天文、王仕民《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摘编自范雪梅《近代计时工具与生活节奏变迁》
1、观念:①承认西洋文化的优秀成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②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较早表达了各国文化交流的理念。
乾隆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
2、变化:①时间观念从随意模糊到逐渐精准化;②从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到逐渐适应工业文明。
钟表折射的观念变迁(P59问题探究)
以上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有何变化
(二)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
1987年,中国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
八十年代上海大众桑塔纳汽车
九十年代中国的电脑
手拿大哥大,腰跨BP机
七八十年代,穿着牛仔喇叭裤,提着录音机到处蹦迪自娱自乐的青年
1981年,百人围观一台电视机
观看中国女排首夺世界杯冠军
4、20世纪文化交流发展
(2)表现:除了传统商品,电影、音乐、电视、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原因: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迎合西方对亚裔的刻板印象“眯眯眼”
西方电影中亚裔形象的演绎过程……自从电影诞生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形成了以西方电影为主导的局面……至于亚裔的角色和形象则几乎不予考虑,而且即使需要亚裔角色的时候,也毫无例外地扮演着“乞丐”“小偷”“流氓混混”等角色。而且这些亚裔的角色通常都是在故事情节中被戏耍、嘲笑、攻击的对象,在面临利益的诱惑时他们无一例外遭到诱惑,而后被无情的讥讽和惩罚。在面临危险或者挑战的时候,亚裔角色也总是草草露面,匆匆退场,伴随着凄惨的命运,或者是倒霉的窘境。即使是具有强大能力的人物,也都是大反派角色。
——《论西方电影中亚裔角色的“文化歧视”现象》
美国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就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
——美国前总统里根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
全世界各地的人通过李子柒的视频开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并纷纷夸赞中国人的勤奋、聪慧,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这个国家。不得不说,李子柒是个奇迹,一颗平常心做出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迹。 ——摘编自2019年12月10日央视新闻评论
类别 时间 表现 代表
茶 最初
16世纪后
服 饰 17世纪 借鉴中国面料、款式、图纹
明治维新 文明开化的象征
民国时期 钟表 16世纪 18世纪 文化产业 20世纪 以来 音乐、影视作品、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 中国茶在周边传播
广泛传播各洲
荷兰专门的“茶室”英国的“下午茶”
“日本茶道”
法国传教士传播
西服在日本流行
中山装、旗袍
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进口钟表数量较多
归纳总结
功 能 原 因
文化交流与传播 ①商品凝聚文化:商品从产地运到消费地,往往带来产地的生产技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语言、风土人情等。
②商人传播文化:商人的价值观、所在地区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都会随着商业活动而传播,同时商人也会学习当地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家。
文化创新 ①就文化本身而言:国际贸易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一方面打破了本地文化的封闭和惰性,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为文化创新提供材料和突破点。
②从实践角度看:国际贸易需要相应文化的支撑,为了适应对外贸易需要,有效实现贸易活动,提高商品争力,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
文化融合 国际贸易把各国、各地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扩宽了人们的视野,有利于加强人类文化的融合,促进全球意识产生,形成共同的认知和责任感。
1.国际贸易的文化功能
1.国际贸易的文化功能
(三)国际贸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单元总结: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认识国际贸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原 因 功 能
文化具有强化贸易竞争力的作用 商品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商品的文化价值高可增加商品价值,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偏好,提高其竞争力。
文化具有增强商人凝聚力的作用 国际贸易需要商人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这就需要共同的文化信念和文化精神来凝聚商人行动,塑造商人开拓、进取、诚信等商业精神和商业理念。
2、文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三)国际贸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3、文化交流国际化的意义:
(1)对文化发展: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博采众长,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对经济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3)对国际政治: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
美国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就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 ——美国前总统里根
只有成为文化大国,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强国。——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
问题探究: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作为中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实质,学会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技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区域 全球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曲折发展
突飞猛进
茶文化
服饰文化
钟表文化
其他文化产业
全球贸易网
文化交流
文化也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认识:
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课堂小结
1.(2022·浙江高考·18)亚当·斯密《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并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他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表明,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由上述材料可获得的启示与认识是( )①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③政府的职责是控制“看不见的手” ④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1·海南高考·8)晚清时期,赫德在中国通商口岸实行“海关时”,其他地区仍以各自的地方时为准。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全国规划为“五时区”,其实施效果有限。1949年以后,全国实行了“东八区时”和公元纪年法。这反映了
A.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B.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华权力的攫取
C.时空秩序的建构映射出近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
D.军阀割据局面是北洋政府推行政令的最大障碍
3.(2023·浙江宁波“十校”3月联考·14)到1750年左右,红茶开始代替绿茶输入荷兰,同时也代替了一部分咖啡,成为早餐中的饮品。这反映出( )
A.荷兰生活方式日益东方化 B.东西方贸易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
C.茶叶贸易推动了文化交流 D.饮茶从上流社会向普通民众普及
4.(2023·浙江“七彩阳光”高三联考·20)18世纪,东印度公司共进口2.15亿件瓷器到英国,瓷器茶具成为英国家庭的常用器皿。最初中国的茶杯是无把手的,后来英国人学会了制瓷,并为烫手的茶杯加上了把,又将这一技术传回中国。这反映出( )
A.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B.茶文化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
C.中国茶文化得到英国人广泛认可 D.文化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5.(2023·贵州毕节一模·34)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起初,饮茶的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贵人。进入18世纪后,饮茶风在欧洲逐渐盛行,很多欧洲人尤其是荷兰人、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这可以用来论证( )
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B.物种交流冲击等级秩序
C.文化在互鉴中实现融合 D.人口流动影响社会习俗
6.(2023·安徽“江南十校”3月联考·33)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7.(2023·重庆模拟(一)·7)1904年10月,重庆各商帮集会成立了重庆总商会,订立了《重庆商会章程》,会馆门口挂出楹联:“登高一呼,直唤四百兆同胞同兴商战;纵目环顾,好凭数千年创局力挽权利。”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人政治地位的极大提高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重庆是西南地区商业中心 D.实业救国观念的流行
8.(2023·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34)图5是法国画家奥古斯
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
展现了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面,这一画作体现出( )
A.茶叶已成为法国民众生活必需品
B.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欧亚地区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
9.(2023·广东韶关二模·12)18世纪以来,西欧“潘趣酒文化”盛行。贵族喜欢参加潘趣酒会,用定制于中国、绘有十三行等中国元素图案的巨型潘趣碗(图1),将调制好的酒分享给同伴并送上祝福。“潘趣酒文化”的盛行反映了( )
A.西欧殖民范围不断扩大 B.明清对外贸易繁荣兴盛
C.启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杂糅
10.(2022·山东省日照五莲县等四县区高三4月测试·15)《生活》是创办于1936年的美国著名图面杂志,以专题图片、特写为主,1972年停止周刊发行时,有资深作者说道:“我们已失去重点,我们不知道写给谁。在美国已不再是一个大众社会而是有各自兴趣的不同群体时,我们却仍然继续出版一本大众杂志。”这反映出美国( )
A.民众已经厌倦期刊杂志 B.经济滞胀改变大众审美观
C.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D.新媒体发展冲击传统传媒
11.(2022·浙江省云峰联盟高三联考·20)咖啡是热带作物,新航路开辟后传到英国,到19世纪40年代前后,它已成为英国普通大众的日常饮品。下列关于咖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受工业革命影响普及英国 B.表明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咖啡最早由美洲传入欧洲 D.体现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12.(2022·江苏南京高三9月学情调研·11)2013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中国外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例如构建“中国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打造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这些倡议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和区域合作方向,有利于共同发展。这主要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时代特征是( )
A.积极进取、互联互通 B.坚持和平、反对战争
C.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D.注重发展、和平共处
13.(2022·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新起点联考·12)(原创,容易)近代史上,这里不但成为西班牙帝国的银矿开采基地,而且还是欧洲人进行产业转移的目的地,许多旧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尤其是棉花,被移植到这里的种植园中进行生产。上述变化导致“这里”( )
A.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B.原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C.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繁荣 D.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14.(2022·甘肃白银市九中一模·16)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呈现出“介”字型布局。“撇”指“丝绸之路经济带”,“捺”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竖”分别指“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和“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经济走廊”。这反映出当代我国外交( )
A.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 B.侧重与西方国家的沟通
C.对不结盟政策有所调整 D.凸显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15.(2022·北京市北大附中三模·15)20世纪50年代,美国新闻署对外发行影片,讲述黑人体育明星奥尔西·吉布森、拉夫·约翰逊等人的成功。这些电影在颂扬黑人明星的同时,宣称只有民主社会才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人才。美国新闻署此举( )
A.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B.解决了种族歧视问题
C.缓和了美苏紧张关系 D.美化了美国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