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汉代教育发展体系图示,由此反映出 ( )
A.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
B.私学成为国家教育的主流
C.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
D.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
2.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清华学堂 D.黄埔军校
3.14—15世纪,欧洲大学开始将一些新的学科,如希腊文、文学、艺术、天文学、数学、解剖学等正式纳入大学课程。这说明 ( )
A.宗教改革影响大学课程设置
B.人文主义理念影响大学教育
C.文艺复兴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D.大学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4.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公式表述是: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美国1984年以后,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 )
A.提出了“双百”方针
B.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C.恢复了高考制度
D.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5.黄山申遗成功后,修了三条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开崖凿壁,垒坝蓄水。这种做法( )
A.是对黄山资源的充分利用
B.与《世界遗产公约》精神相悖
C.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之需
D.是摆脱经济困难的最佳途径
6.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是 ( )
A.在天龙山石窟上刻“某某某到此一游”
B.商贩在晋祠设置烧烤摊点
C.在平遥古城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
D.蒙山景区倡导游客垃圾入箱
7.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 ( )
A.京师图书馆 B.巴尼拔王图书馆
C.亚历山大图书馆 D.天一阁
8.古代希腊、中国都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雅典卫城和布达拉宫都 ( )
①循山势而建,错落有致 ②兼有宗教、政治和生活多重功能 ③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文化 ④有雍容华贵、体态轻盈的女性雕像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9.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学( )
A.发挥了一定的舆论监督职能
B.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C.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
D.限制了君主的集权
10.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大量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该材料反映了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不包括( )
A.文物管理薄弱 B.建筑材料有缺陷
C.工业化城市化浪潮 D.地震的破坏
11.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6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但到民国初年几乎成为“绝唱”。新中国成立后才又焕发新生,中国改革开放后被列为世界遗产,它属于( )
A.自然遗产 B.文化遗产
C.文化景观 D.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2.下面是中国2000—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图(单位:万人),由此可知中国
( )
A.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
B.高等教育正在向正规化迈进
C.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
D.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3.约15世纪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由铅、锡、锑的合金制成的金属活字,当时用金属活字印出了《圣经》。 事实上,约11世纪中国已经有了类似的技术,它的发明者是 ( )
A.蔡伦 B.毕昇 C.文天祥 D.辛弃疾
14.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 )
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
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
D.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
15.某同学为研究中国明清时期的文化遗产,确定了主题并收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不正确的是( )
主题 材料
A 民族交融 布达拉宫
B 徽商文化 皖南古村落
C 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故宫
D 明清时期的汉民居 平遥古城
16.泰山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佛教、道教、封禅以及世代歌咏、吟咏文化的同为一体。对泰山的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段。这突出了文化遗产 ( )
A.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
B.范围上的完整性
C.内容上的丰富性
D.影响上的广泛性
17.古罗马城被视为是古罗马文明的一座艺术宝库,并以“罗马历史中心”为名,于198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罗马历史中心”的世界遗产有( )
①图拉真广场 ②乌菲齐美术馆 ③圣彼得大教堂
④万神殿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印刷术使快速、便宜且大量地生产文本成为可能。到11世纪,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日历、农书以及大众书籍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这反映了( )
A.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
B.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技术进步强化了社会秩序
D.印刷术促进了宋代社会转型
二、非选择题
19.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因20世纪20年代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尤其是1929年发现的第一具北京人头盖骨而闻名于世,从而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到目前为止,周口店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为研究人类早期的生物学演化及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材料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保护意识淡薄。……正在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即文化生态环境,随着人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变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旧的民风民俗已经很少被年轻人所接受和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断代,不少传承人因年龄已高或后继乏人,其所掌握的技艺随时都有可能失传。……人力和财力不足。……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不能及时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
(1)据材料一,指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两千多年前,周朝就有了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盟府。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取缔私人藏书。汉代朝廷设的图书馆称“秘阁”“秘府”,设专职官员管理。唐代,像魏徵这样的大臣都出任过“图书馆长”之类的职务,专门负责搜集、收买天下之书,并组织人抄写备份,民间私人图书馆也开始出现。宋代,太宗建立崇文院,专作藏书之地,后来又另设书库,叫秘书阁。明清之际,印刷术的发展使得国家藏书得到空前发展。除官方图书馆,民间图书馆也广泛存在。汉代藏书主要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内容。从唐代开始,正式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中国古代图书馆无论公藏私藏,均是重在收藏,处于名副其实的“藏书楼”阶段。
——摘编自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等
材料二 我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图书馆是广雅书院(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创办)的藏书楼——冠冕楼。除传统的经史子集丛书外,当时流行的西政丛书、西学大成、各国交涉公法等汉译西书均有收藏。冠冕楼设掌书生二人,专门管理藏书,同时又有便利读者的阅览规则及措施。还编印藏书目录,以便检目借阅。为方便院生夜间阅览,在住宿的斋院附近另设小书楼。藏书有复本的也供院外士人借阅。近代性质的藏书馆在戊戌前后组创的各种学会中首先普及开来。它们大多是由会员捐款,购买中外经世有用之书,藏于公所,供会内同仁借阅。会外有志读书者,可以出资租书阅读,也可由保人介绍在会内阅览。
——摘编自张晓《辛亥革命前的近代图书馆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图书馆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近代图书馆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
汉代中央有太学、官邸学、鸿都门学等,地方上有学、校等,说明汉代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C正确。图中未提及儒学信息,故A排除。从图中可知,私学只是很小一部分,故B说法错误。太学和地方学校是不同层级的学校,二者之间没有监管的关系,故D错误。故选C。
2.B
3.B
【解析】
14—15世纪欧洲正在经历文艺复兴,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理念影响大学的教育内容,所以欧洲大学开始将一些新的学科正式纳入大学课程,B符合题意,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而非宗教改革,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文艺复兴推动了大学教学内容的变化而非科学的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大学教育尚未摆脱宗教的束缚,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D
【解析】
根据材料“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可知科技与教育作用比较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推出“双百”方针,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颁布《义务教育法》的目的在于扫除青壮年文盲,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5.B
【解析】
黄山所在地政府的做法是对黄山景区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世界遗产公约》的目的在于对日益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的保护,显然二者相矛盾,故选B项;A、D两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C项可能是政府的初衷,但此做法不可取,排除。
6.D
【解析】
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切实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促进遗产保护立法,严格遵守遗产保护法相关规定;不乱丢垃圾、破坏文物,积极保护文化遗产,制止他人破坏遗产的行为;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宣传,故选择答案D。
7.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故B正确。
8.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卫城和布达拉宫都因山就势,高低错落,故①正确;布达拉宫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并不具有生活功能,故②错误;雅典卫城和布达拉宫都反映了古希腊和中国西藏地区当时的宗教文化,故③正确;只有雅典卫城有雍容华贵、体态轻盈的女性雕像,故④错误。故①③组合正确。故选A。
9.A
【解析】
根据“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可知,太学可以对政治、官员进行舆论监督,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排除B;材料表明太学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但无法体现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排除C;太学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与限制君主的集权无关,排除D。
10.C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对布达拉宫的影响,故C项正确。从材料可知,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有文物管理薄弱、建筑材料有缺陷和地震的破坏等,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三项。
11.D
【解析】
昆曲不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故选D。
12.D
【解析】
图中数据不能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的世界水平,故A错误;高等教育人数统计的变化不能反映出正规化的特点,故B错误;图中数据不能反映教育转型的完成,故C错误;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数量的增加,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推动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故D正确。
13.B
【解析】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世界各地,约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故本题选B。
14.B
【解析】
由材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可知,“文化下移”现象扩大了文化传播的社会层面,促进了“士”阶层的兴起,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人才基础,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仍然处于古代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得以安定”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实行法治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与材料中的“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不符,故D项错误。
15.C
【解析】
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是颐和园,符合题意,故选C项。布达拉宫体现汉藏文化的融合,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皖南古村落体现的是徽商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的汉民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6.A
【解析】
依据材料“泰山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佛教、道教、封禅以及世代歌咏、吟咏文化的同为一体……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段”可知,这体现了泰山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化遗产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不是范围上的完整性,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文化遗产内容上的丰富性,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文化遗产的影响,D项错误。
17.C
【解析】
“罗马历史中心”的世界遗产包括竞技场、万神殿等诸多古建筑,还有努姆、凯撒、奥古斯都、图拉真等众多广场,以及3 000多个喷泉水池等遗迹,故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乌菲齐美术馆是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乌菲齐宫内,素有“文艺复兴艺术宝库”之称,圣彼得大教堂是位于梵蒂冈的最杰出的文艺复兴建筑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故②③不符合题意,A、B、D三项错误。
18.A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说明印刷术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故A正确;宋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印刷书籍大量出现,与社会秩序无关,故C错误;印刷术发展并没有促进宋代社会转型,而且题干没有涉及,故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9.(1)理想:它为研究人类早期的生物学演化及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2)保护措施:立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整体性保护,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进行生产性保护(积极保护,把一些诸如年画之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延续);进行抢救性保护(主要是对一些濒危的民间音乐和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保护传承人;等等。
20.(1)特点:出现较早;官府主导;曲折发展;受统治政策和技术条件影响较大;重收藏,少开放;藏书种类丰富。影响:保存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主要变化:开始大量收藏西方书籍;藏书更加注重实用性;管理制度更加科学规范;管理方法更加人性化;借阅范围扩大,开放程度增强。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影响;有志之士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