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1 22:5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选择题
1.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里面藏有大量的泥版文书。它位于今天的(  )
A.印度 B.中国 C.伊拉克 D.埃及
2.约15世纪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由铅、锡、锑的合金制成的金属活字,当时用金属活字印出了《圣经》。 事实上,约11世纪中国已经有了类似的技术,它的发明者是 (  )
A.蔡伦 B.毕昇 C.文天祥 D.辛弃疾
3.下图是汉代教育发展体系图示,由此反映出 (  )
A.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
B.私学成为国家教育的主流
C.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
D.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
4.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考试统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  )
A.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B.承认私学教育的合法性
C.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封闭世家大族入仕途径
5.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 (  )
A.商品经济发展 B.造纸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盛行 D.印刷术的革新
6.图书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现在已知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在 (  )
A.亚述 B.中国 C.埃及 D.英国
7.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  )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
8.1902-1906年,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等。这表明(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
D.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9.关于先秦时期我国文化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私学还没有出现
B.其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
C.地方官学已经开始设立
D.封建政府统一管理教育
10.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的建立者是(  )
A.波斯大流士 B.希腊亚里士多德
C.马其顿亚历山大 D.亚述巴尼拔王
11.下列对文化传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文化继承就是原封不动地继承传统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D.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继承
12.据《汉书》记载:“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重教活动 (  )
A.标志蜀中私家儒学教育的兴起
B.推动了汉代地方官学的发展
C.体现了王国控制范围日益扩大
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破产,商、周以来的“学在官府”日益转向了“学在私门”。这一变化 (  )
A.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
B.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
D.加速了各家学派思想的融合
14.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结合史实判断,美国捐款建清华学堂的主要目的是 (  )
A.获取中国人好感到美国留学
B.培育亲美精英,影响中国政局
C.推动中国的教育发展
D.树立超级大国形象
15.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
A.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指导方针
B.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科教兴国”战略
D.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浮宫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查理五世将其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然而,在路易十四看来,即便扩建,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进行公共教育的场所。
1792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在拿破仑的东征西伐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滑铁卢战役失败后,约有5 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了卢浮宫。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为此,他们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皇宫。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50余种,300多册,1 200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发展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传统书院相比,维新派开办新式教育的变化有哪些 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
根据材料中“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里面藏有大量的泥版文书”可知,这是两河流域文明,位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故C项正确。印度、中国和埃及与材料中的亚述、泥版文书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2.B
【解析】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世界各地,约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故本题选B。
3.C
【解析】
汉代中央有太学、官邸学、鸿都门学等,地方上有学、校等,说明汉代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C正确。图中未提及儒学信息,故A排除。从图中可知,私学只是很小一部分,故B说法错误。太学和地方学校是不同层级的学校,二者之间没有监管的关系,故D错误。故选C。
4.B
【解析】
题干中说到考生有来自官办学校的,也有“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可知承认了私学教育的合法性,故B正确;A中的“公平性”不能体现;C中的“恩荫”以及D中的“封闭”都没有在题干中体现,A、C、D排除。故选B。
5.D
【解析】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A;宋代造纸术未得到大的改进,B错误;科举制的盛行与材料无关,排除C;北宋平民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促进了书籍格式的变化和书籍发行量的增长,D正确。
6.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故选A。
7.C
【解析】
由材料“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见材料认为教育的功能是完善道德,故选C;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没有揭示材料的本质,排除。
8.C
【解析】
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传统教育制度被破坏,故A错误;这一时期新式学堂虽有发展,但远未达到普及水平,故B错误;512名学生中大部分是由科举制下的读书人转化而来,但接受的是新式学堂的新式教育,由此反映出教育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故C正确;材料中提到的“师范馆”,显然目的在于培养新式教育人才,故D错误。
9.B
【解析】 
先秦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已经出现私学,A项错误;地方官学开始设立于汉朝,C项错误;先秦时期我国封建制度正在确立过程中,D项错误。
10.D
【解析】 
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11.A
【解析】 
文化传承肯定不会是“原封不动”地继承,它是在继承中有创新,在创新中促发展,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12.B
【解析】 
汉代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郡国学,材料“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说明文翁推动了汉代地方官学发展,故B正确。私家儒学教育在孔子时代已经出现,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王国势力强大,故C错误;D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排除。
13.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由“学在官府”转向“学在私门”,这有利于学术下移,扩大了平民知识分子的力量,从而促进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故A项错误;B项夸大了这一转变的影响;“学在私门”会形成不同的学术思想,加速的是学派思想的纷争,而不是融合,排除D项。
14.B
【解析】 
结合列强侵华的本质来看,美国捐款建清华学堂,不是为了获取中国人的好感或推动中国的教育发展,而是通过影响中国留学生,从而为其获得最大的在华利益服务,故排除A、C两项,答案为B项;结合史实可知,当时美国的国家实力虽然逐渐强大起来,但还未发展到超级大国的程度,故D项表述错误。
15.B
【解析】 
从材料中的1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可以看出是高考制度,此制度在“文革”时期中断了,1977年恢复,故B项正确。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C、D两项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时间与材料不符,应排除。
二、非选择题
16.(1)主要变化:从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到成为公共文化教育的场所;馆藏规模扩大(藏品日益丰富)。
原因: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殖民扩张与掠夺;民族主义观念的影响;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
(2)意义:消除帝制残余,弘扬民主共和精神;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17.(1)特点:进入发展和成熟期,日益完善与规范;注重儒学价值观的培养;课程以儒学经典为主;重视学术争辩与学术交流,体现学术自由;体现统治阶级对民众的教化。
原因: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重文轻武,崇尚文治;社会相对稳定;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2)变化:创办近代新式学堂;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学校专业化趋势明显;以培养变法人才,救亡图存为目的。
影响:传播了西方文化;启迪了国人的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近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