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
《在梦的远方》说课稿
一、说课标和教学内容:
《在梦的远方》是义务教育七年级上的第四课中的一篇散文,按照课标要求,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1·cn·jy·com
《在梦的远方》是一片平易好懂的散文,通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后,很容易就能通晓文意。在这篇散文里,能了解到作者林清玄成长历程中的苦乐,还有母亲陪伴照顾的点滴。让人印象深刻的相信还有那个阿呆和阿土的童话。理解母爱,体会母爱,懂得感恩。理解母爱与梦想的关系。感受情,感受理,是学习本文最终要达成的目标。www-2-1-cnjy-com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清丽,理解母亲的感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教学的重点。“梦的远方”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清楚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解,才是教学中的难点,更是重点。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且有所感悟。了解散文的叙事方法。体会标题的含义。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从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准确把握母亲的形象,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特质,赞美母爱,从而打开自己真实情感世界。
教学目标的设定能更好的对整节课进行分析,从教学目标入手,开始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
教学重点:
1.能够概括文章质朴深沉母爱的主要事件。
2.能够捕捉母亲心理描写的词句,体会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中国母亲为子女“奉献一切”的爱的内涵。
教学难点:
1.理解母爱的伟大,以及如何报答自己的母亲。
2.“梦的远方”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清楚大胆地陈述自己的理解,才是教学中的难点,更是重点。
3.了解本文记人散文的写法,理解作者这样的构思好处。
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方向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物分析和评价,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教学评价——学生初步学会分析、评价人物;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理解文章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文章中作者和母亲对往事的回忆,理解散文的主题。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对母亲的形象分析是教学重点,而对于文章的题目《梦的远方》的含义进行深入的理解。
三、说教法学法:
1.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
2.运用“读——悟——赏”语文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3. 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能力为主,采用提问式方法。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21教育网
(1)教法的依据及运用的手段:
教学中可设计几组层递性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让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得出答案。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立体交流”,这种“立体交流”,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和一般的“问答式”教学方法相比,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它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它作用于教学双方,充分反馈信息,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学生可以从该篇文章学会一些人生的哲理。感悟母爱,感悟人生的价值。21·世纪*教育网
(2)学法的依据及指导的设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强调教与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方面的改革:就“教”的方面来说,更强调师生互动式和实践活动式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学的方面来说,更强调通过体验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来弥补被动接受学习的不足。可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读,好奇地问,自由地议,随意地写。
充分的读:有老师示范朗读和学生自由默读,帮助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也可以读些课外歌颂母爱的书籍,更加充分感受母爱的伟大。
好奇地问:遇到疑难问题同学可以大胆地提出来,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
自由地议:面对老师课前或者是同学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要积极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大胆提出异议,求得共识。2-1-c-n-j-y
随意地写:在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时,学生可以尽情出发自己对母爱,对梦想的看法。
(3)课时的安排及教学的思路:
本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检查预习,掌握文中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的运用,用提问的方式理清文章的基本情节。重点在文章的情节上,能具体分析出《在梦的远方》中通过几个故事来体现母爱。能深刻的感知母爱的伟大,【来源:21cnj*y.co*m】
第二课时:选好切人点题目“在梦的远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和母亲给我讲的日本故事,对阿呆和阿土的故事进行探究,进一步理解文章中关于“梦的远方”的具体含义,领会文章的主旨。【出处:21教育名师】
四、说教学步骤及教学环节:
兼于上述教学目标和教法设想,在教学环节上可作如下设计:
(一)第一课时的学习:
1.研习课文:自读“预习提示”,了解本文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教师配乐朗读,感染学生。
2.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给课文分段。
3.文章内容的理解:
(1)提问:作者是怎样回顾这些往事的?为什么?
明确:文章将“我”与母亲的回忆交错,在母亲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忆中,我们读到了无尽的牵挂,无限的不舍,而在“我们”的回忆中,更能感知到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倾尽一切的母爱情怀,以及“我”的无限感激。21cnjy.com
(2)提问:从所会议的文章中感受到了怎样的一位母亲?
明确:母亲的伟大、无私、崇高,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精神上的支持。
(3)提问:文章回忆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哪些故事?(请大家翻开课本,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①误喝香仔油,母亲救我一命。
②撞缝纫机脚险送命,母亲为我流泪。
③体弱大补得疝气,为我奔走两年。
④照顾无微不至,奇迹般健康起来。
⑤成绩好性格古怪,为我烦恼伤心。
⑥算命求得心安。
⑦离家在外求学远,担忧牵挂、惦念。
⑧讲述求梦故事,从中受益匪浅。
(4)提问:作者通过几件事对母亲的描写,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母爱的伟大
我认为这个过程主要用学生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分析,讨论完成,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可以做最后的总结。www.21-cn-jy.com
(二)第二课时的学习:
1.分析本文题目《在梦的远方》和母亲讲的日本寓言故事,是对本文进行重点问题的分析,具体问题如下:
(1)提问:故事主要内容和想表达怎样的主题?
明确:梦想,母亲想让“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梦想而坚持,阿呆和阿土分别代表两种人生态度。阿土目光短浅,懒于实践,而消极退让;阿呆是目光远大,勇于坚持而积极进取。正是由于这个故事,给我信心鼓励。 2·1·c·n·j·y
(2)提问:母亲的梦想是什么?
明确:自己的儿女们都能健康、平安、有所作为。
(3)提问:你从故事中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我因为有了母亲的坚持,得以健康成长,更因此有了实现梦的可能,所以我应该勇敢的追寻自己的梦,为自己的梦想而执着。
(4)提问:“这一世我觉得没有白来,因为会见了母亲”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是母亲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无尽的爱,给了“我”人生的启迪,“我”由衷地感谢母亲。
提问: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你们又是怎样实现你们的梦想?(学生自由发挥,内容积极向上即可)
(5)提问:“梦的远方”和日本小故事之间的关系?
明确:“在梦的远方”指的是深挚的母爱,也可理解为理想。
四、.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总结的这两个功能,进一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要表达对的主题,给学生加深印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五、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设计的特点是: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可以让学生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这种认识过程不断深入的具体体现。 21*cnjy*com
六、布置作业:
1.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及写作背景,能叙述出文章的情节。
2.你要怎样报答你的母亲?你是如何理解母爱的?
3.“梦的远方”到底指的是什么?而你的梦想又是什么?
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打基础上,自己对整篇课文的感悟和理解,能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这堂课的设计,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课堂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学“逐层推进,螺旋上升”。实现教学理念上的两点追求,第一追求学生能力的逐级提高,我们把整个教学过程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系统来加以考虑,每一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各自培养学生某一级学习能力,并呈现出级级上升的势态;第二追求学习目标的逐步达成,反复强化,围绕孔乙己这个主要人物进行充分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的兴奋优势保持始终,学得实,学得活。二是课堂提问由几组主干性问题组成,问题有思维量,有层次性。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能积极的说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就应鼓励。我们认为,问题的展示与讨论是推进教学层次,开展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设计这些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去“学”以学生自学为主题,让他们发挥主导作用,其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并且对母爱,对梦想的感悟,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