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练基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 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他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热源。鲁迅,你是光辉响亮划破长空的一道霹lì,你是拯救国民麻木灵魂的一座丰碑。鲁迅,你是飘扬在国民心中的一面旗帜, 。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草率( ) 霹lì( )
拯( )救
(2)“深恶痛绝”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
(3)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空缺处再写一个句子。
(4)请提取下面句子的主干。
你是拯救国民麻木灵魂的一座丰碑。
2.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道家的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B.校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提出了许多教改的建议。(解说:“抛砖引玉”使用正确)
C.这种药品的主要成分是由丁香叶、细辛组成的,因此毒副作用比较小。(解说:该句没有语病)
D.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解说:“辜负”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练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3.课文开篇从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写起,有何用意
4.“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中三个“不”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文中所写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这与我们通常了解的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是否背离 请简述理由。
【练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十五岁的少年向往百草园
第一次去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时,我还是一个刚满15周岁的农村少年。去绍兴的具体日期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大致的时间,是公历1967年的元旦之后,农历羊年的春节之前。那一年,我来到了杭州。来杭州看什么呢 说出来也许有的朋友不相信,我的首选之地是离杭州不太远的绍兴的百草园。
我们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所写的百草园里,有树有藤,有菜畦水井,有草有花,有绿有红,有鸟有蜂,内容十分丰富、美好。鲁迅先生说,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我们把文章读来读去,诵来诵去,百草园就留在了我们心中,似乎也成了我们的乐园,成了我们的精神乐园。
我既然来到杭州,就一定要到绍兴的百草园去看一看,如果不去看百草园,来杭州跟白跑一趟差不多。
我向服务人员打听得知,从杭州到绍兴有60多千米,既没有火车可乘坐,公共汽车也很少,要去绍兴,只能是步行。我还听说,从杭州到绍兴,虽没有客运列车,却有一条运货的铁路。于是,到杭州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披着星光,沿着铁轨快步向绍兴进发。
我没有别的同伴,身上也没带什么东西,只背了一个跟当过兵的堂哥借来的黄色军挎包。我从夜里走到白天,从早上走到中午,因担心天黑之前走不到绍兴,我没有停下来过,中午连一口饭都没吃,连一口水都没喝,一直前行。走得热了,我觉得后背上汗津津的,就解开对襟棉袄上的布扣子,露出光光的肚皮,继续往前走。我完全能够回忆起我当时的样子,刺棱着头发,风尘仆仆,向着既定的目标孤独前进。我怀着一种景仰的心情,为了一个精神性的目的,饿着肚皮,奔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
在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的时候,我下了铁路,来到河网纵横、到处闪耀着明水的绍兴。我走上了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这条石板路铺在一条长河中间,两边都是宽阔的水面,石板路不宽也不高,离水面很近,跟水面几乎是持平的,一弯腰就能掬起一捧水。水里有行船,是那种两头尖尖的小船。离我较近的一只船,行进方向跟我的相同。划船的人头上戴一顶旧毡帽,他手里划着一支桨,脚上蹬着一支桨,借助双桨,竟比我走得还快。我想,这位划船人或许就是鲁迅先生家的亲戚,我加快速度,毫不放松地跟着他。当天晚上,因鲁迅故居已经关门,我没能看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只能就近找个接待站住了下来。
第二天上午,我如愿看到了向往已久的百草园。冬日的百草园显得有些荒芜和萧条,除了墙边立着一些落尽叶子的树木,墙头爬着一些枯藤,整个园子里别说百草了,连一棵绿草都看不到。但远道而来的少年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已经为他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蓝本,根据蓝本,他可以在想象中把百草园的情景复原,或许比原本的百草园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美好动人。
跨过一条小河,走过一座石桥,我当然也看了河边的三味书屋。比起百草园来,我不那么喜欢三味书屋。这可能与鲁迅先生的态度有关。我从鲁迅先生的态度里感觉出来,他对三味书屋也不是很喜欢,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似乎代表着他的两个人生阶段,如果说前者代表自由的话,后者就意味着从此被约束,失去了无忧无虑的自由。
回想起来,我第一次去百草园时,并没有想到自己日后要写小说,更多的是出于童心,出于好奇。哪里料得到呢 1972年,那年我21岁,当矿工之余,我竟然写起小说来。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连续写小说写到2001年,也就是在我50岁那年,我的短篇小说《鞋》竟有幸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当年的9月22日,在鲁迅先生诞生120周年之际,我去绍兴领了奖。颁奖大会之后,在组委会的安排下,我和所有的获奖者一起参观了鲁迅先生故居,以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35年后,重访百草园,我难免心生感慨,在心里默默地对百草园说:“百草园,我又来了,你还记得我吗 还记得当年那个15岁的少年吗 ”
不管怎么说,获得了鲁迅文学奖之后,我的卑微的名字就与鲁迅先生的伟大的名字有了某种联系。若深究起来,当年我奔赴百草园,文学之心还是有一点的,表面上是去看百草园,实际上是奔鲁迅先生去的,冥冥之中,一颗15岁的少年的心,是受到鲁迅先生作品的感染,得到鲁迅先生精神的召唤和心灵灯塔的指引,才坚定不移地奔鲁迅先生而去的。也许从那时起,我心里才真正埋下了文学的种子,以后在不断向鲁迅先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这种子渐渐发芽、开花,并结出了一些果实。
(作者:刘庆邦。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6.15岁的“我”来到绍兴后,内心产生了哪些感受
7.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8.文章提到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9.文题中的“向往百草园”包含了哪些内容 请谈谈你的理解。
10.(新考法)假如文中的“我”被邀请参加学校的演讲活动,并围绕“偶像”这个话题给学生进行演讲。请你帮助“我”确立一个观点。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1) shuài 雳 zhěng
(2)指鲁迅对青年人写信太草率的极度反感、厌恶痛恨
(3)示例:你是屹立于历史长河的一尊圣像
(4)你是丰碑。
2.D 【解析】A.“五经”是儒家经典;B.“抛砖引玉”是谦辞,一般用于比喻用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的高明的、成熟的意见;C.该句中“主要成分是由……组成的”句式杂糅。
练阅读
3.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不但突出了鲁迅先生坦诚、平易近人的性格,而且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伟人的距离。
4.三个“不”字,三种否定,表明鲁迅先生的休息方式与众不同,说明鲁迅先生的博学多识来自勤奋读书。
5.文中所写的是一个很生活化、人性化(或“善解人意、心细如发、对小辈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富有生活情趣、好客健谈、关心爱护青年等”)的鲁迅。
示例:不背离。长久以来,鲁迅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定格于“民族魂”“民族的伟人”“民族的脊梁”,仿佛他一言一行都饱含深意,生活中的每一点细节、玩笑,都要从事关民族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去考量,这样一来,鲁迅人格的丰富性就被削弱和破坏了,他许多真实的人生经历反而没法解释了,这实际上是对鲁迅的歪曲。许多年轻人误解鲁迅、不喜欢读鲁迅的作品,恰恰就是从这种歪曲中产生的。鲁迅的许多个人行为、家事、脾气、趣味,甚至他的弱点和缺点,不会有损他的光辉,反而会使他更可信,更可亲,更可爱。
练能力
6.①看到划船人,猜想他是鲁迅先生家的亲戚;②看到冬日百草园有些荒芜和萧条,却没有失望;③看到三味书屋,不那么喜欢。
7.这个句子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我”孤身步行前往绍兴的百草园的辛苦,表现出“我”对前往百草园这个精神目的地的执着。
8.①交代15岁的“我”去绍兴看百草园的原因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让“我”向往;②为后文写“我”受鲁迅先生作品的感染,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做了铺垫。
9.①既指对现实生活中绍兴的百草园的向往,又指对鲁迅先生作品和精神的向往;②蕴含着“我”对鲁迅先生的景仰和感激之情。
10.示例一:正确选择偶像,促进个人成长。
示例二:成功路上,要有偶像相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