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优质资源评选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漫游人教版初中语文世界—文字材料探究》 教案+课件备课资源(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山市优质资源评选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漫游人教版初中语文世界—文字材料探究》 教案+课件备课资源(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06 18:38:09

文档简介

《漫游语文世界------文字材料探究》评测练习
1.学校开展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两则,参照示例,探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途径。
【材料一】美国德克萨斯州有一条法令:任何酒店、餐馆都不得随意倒掉客人吃剩下的食物。将那些还可以食用的食物倒掉,就是一种犯罪。2·1·c·n·j·y
【材料二】法国为防止粮食浪费,推出反浪费计划,从细节着手,提供节约粮食的好政策与好方法,签订全国反浪费公约。【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古训传达的是对勤俭的倡导,对奢靡的摒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材料四】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网友们发起“不剩饭菜,晒吃光后的餐具”的“光盘行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1教育网
示例:我选材料四,探究结果:运用公共媒体进行宣传。
我选 ,探究结果:
我选 ,探究结果:
2.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语是浓缩的文化。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滴水藏海,折射历史的千姿百态。它以语言为承载,方寸之间传达着丰富的含义,是汉语词汇中的璀璨明珠。它深具历史性、知识性和艺术性。21cnjy.com
【材料二】
许多成语出自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一鼓作气”语自经典文献《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曲径通幽”语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1·cn·jy·com
【材料三】
从“丝丝入扣”与古代纺织方法,到“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从“土崩瓦解”与古代制瓦技术,到“如法炮制”与古代中药制法;从“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到“以管窥天”与古代天文观测技术: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从中可以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www.21-cn-jy.com
(1)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漫游语文世界------文字材料探究》课堂实录
老师:近年来,文字材料探究题,成为语文开放性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种题型考查了学生整理和筛选、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但很多同学对这类题目有畏难心理,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答题规律,加以适当的训练,就一定能做好文字材料探究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要认清我们的对手:
老师:那什么叫文字材料探究题呢?
学生齐读
好的,要找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那它们可能会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下面,我们来逐一攻破吧!先来看一道存在逻辑关系的题目
首先要读懂题目的要求,这道题要我们做的是“探究结果”。
这事情的结果是什么?出现五角星图案。
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孩子没有按常规去切,你从哪里得到这一信息的呢?我们知道小孩的行为是率性而为,但于大人而言这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则材料。
老师: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学生:说启示。
老师:忽略了一个词语,是什么词语?
学生:哪些?
老师:哪些,这个词很关键,也就是说这个其实不止一点,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则材料。下面来按照我们之前的答题方法来看一下。有没有同学想到给我们什么启示?首先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老鼠不是被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老师: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1:它安于现状,因为它看见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就一顿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过了好长一段日子。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跳不出来了。
老师:它一开始有点警惕,但是后来饱吃一顿后,有没有想着再跑?
学生:没有。
老师:那我们抓住几点,1:丰衣足食,然后它饱吃一顿后有没有想再往外跑?不想了,它也想跳出去,但是看到缸里面的白米,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什么信息来?安于现状会使我们忘记忧患2:欲望,它有什么欲望?
学生:想把这些大米全部吃完。
老师:言外之意就是它怎么样?有着一种什么心?
学生:贪婪之心。
老师:那么一想到这些大米就怎么样?
学生:发痒了。
老师:好,两点了。第一个讲的就是,我们说安逸让我们忘记了什么?忧患。然后第二个同学们讲到,贪婪者必自毙。这只老鼠最终肯定下场怎么样?
学生:最终下场肯定是死了
老师:那我们又来想一想,从这一则材料里面还流露出什么?假如我们在上面竖一个牌:你再吃,那你就会死了,因为你不能跳出去。你说老鼠还会不会吃?
学生:不会。
老师:那么也就是说,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诱惑使人失去了理智。
师问:因为它没有提示语,不知道有危险对不对?那么我们说什么是最可怕的?
学生:没有标牌的陷阱才是最致命的。
老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那么答这个题,我们同学一定要注意一点,像这种题,我们言之有理就行了。那么回过来这两道题,我们来思考一下,含有逻辑关系的,这种材料分析题,我们的解题方法是要找什么?我们都在找它们的结果,把结果找出来,然后去找它的原因对不对?那么就是要探究它的什么关系?
学生:探究它们的因果关系。
老师: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题型,来看看第三题。我们先来锁定题目要我们做什么?
学生:写出它的探究结果。
老师:做这个题呢,我们要注意。我们说材料探究题,它们之间往往会有共同点。第一则材料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2: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就能获得巨大的成就。
老师:答这些题目,我们一定要注意要简洁。我们来看,这两个人最终怎么样了?
学生:都获得了成功。
老师:那么什么使他成功呢?
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
老师:哪个有良好的道德?
学生:捡垃圾。
老师:最好就是说他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那第二个呢?
学生3:对他人的事情很关心。
老师:那么就做了分外之事,都使他获得成功。那么我们把它概括就是,一起念一下。
学生:良好的习惯,多一点追求,就会多一点收益(关心并做好份外事,益人又益己)。
老师:我们来看这个题目,其实就是要找它的共通点,共性。好,我们再来看一下第四题,来看看这个题目。你先来思考,思考好了就和隔壁同学交流一下。看看你的答案是怎么样的,抓住什么关键词。下面大家开始交流一下,看看要抓住什么信息,得出什么答案。好,有没有同学已经想到?
学生4:他们原来都有很好的品质。
老师:好的,通过上面两道题的解答,试着归纳存在逻辑联系的材料题的解题方法。答题前就要考虑什么?
学生:考虑题与题之间的关系。
老师: 那我们答题前就要考虑这几则材料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那么答题时要怎么做?
学生5:要找它们的关系。
老师:那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学生5:逻辑关系和平等关系。
老师:那么我们知道它们是逻辑关系,首先要找什么?
学生6:要找因果。
老师:先找它们的结果,再找它们的原因。那如果我先找到它的主要原因,那么先写什么原因?
学生6:写它的主要原因。
老师:那么假如我发现它们是平等关系,它们是有一个共同的话题联系在一起的平等关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7:把它们的共通点找出来。
老师:那除了找它们的共通点,还可以找它们的?
学生8:找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老师:记住写答案要分点来写。下面,我们来看一道存在平等关系的材料题。它要我们写出探究的结果。首先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相同点。
老师:首先来看这个题目,第一点先找共性。这些青年们都存在一个共性,答案都是错误的。不像我们有一部分的答案是对的,他们的答案全都是错的。首先扣题目,问题肯定是不好的。主人公是谁?
学生:青年。
老师:青年歌手的答案都是错误的,这些全都是关于历史文学方面的。所有我们得到的答案是:有些青年歌手的文化素质很差。
老师:现在我们看第二则材料,先找个性。日本和韩国都很重视教育,特别是汉字的书写。而中国对汉字书写的重视不够。所以我们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
学生:日本和韩国都重视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教育,而中国最不重视,学生书写状况堪忧。
老师:我们想一个口诀,解题三步走,现象到本质。关键看它们的关系,逻辑找它们的因果,平等找同异。答案分点写,条理要清晰。
老师:送大家一句话: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要我们多做生活的有心人,定能享受语文给我们带来的乐趣。谢谢!
《漫游语文世界---文字材料探究》教学设计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启发中学 萧丽红
[教学目标]
1、了解材料探究题的特点及题型。
2、掌握材料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并灵活运用方法解答实际题目。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总结归纳解题思路及方法。
2、难点:把握解题方法并将之熟练运用。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并在练习中,加以巩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近年来,材料探究题,成为中考语文开放性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种题型考查了学生整理和筛选、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强劲动力。很多同学对这类题目有畏难心理,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答题规律,加以适当的训练,就一定能作好探究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要认清我们的对手:
二、初探敌营:什么是探究试题
所谓文字材料探究,实际上就是材料比较题。命题者给出一则或几则文字材料,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然后写出发现、探究的结果。而发现、探究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找到几则材料之间存在的关系。
三、深入虎穴:关系探究
材料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一是逻辑关系;二是因果关系。
题1 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21教育网
结果:出现五角星图案
原因:孩子没有按常规去切
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题2: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21·cn·jy·com
启示:
①贪婪者必自毙。 ②安逸让人忘记忧患。
③没有标牌的陷阱才是致命的。
结论:这种探究题,材料间存在逻辑联系,主要是探究因果关系。
题3:请阅读以下两则材料你得出怎样的探究结论?
(1)有一个人去应聘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了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口试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www.21-cn-jy.com
(2)一位青年在自行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坏的自行车,这位青年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拭得漂亮如新,其他的学徒笑他多此一举。车主将自行车领回去的第二天,这位青年被挖到他的公司上班。 2·1·c·n·j·y
探究结论:良好的习惯,多一点追求,会有更多的收益。(关心并做好份外事,益人又益己)
题4、探究下列材料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5岁时就认识书写工具,7岁就能指物作诗。邻居家有事常喊他去作诗并给他报酬。其父觉得有利可图,便拉着他到处赚钱,不让其学习,结果到20岁时“泯然众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二:据《青年博览》刊载,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时就会微积分,被认为是神童,进入合肥科技大学学习。平时,学生们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野逛,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多次劝说仍无进步,后来退学当了油漆工,从此告别神童生涯。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三:南北朝时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诗幽丽精工,《恨赋》、《别赋》脍炙人口,晚年满足安逸生活,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人称“江郎才尽”。www-2-1-cnjy-com
探究的结果:如果没有勤奋的精神即使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题5、阅读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Δ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Δ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Δ列宁 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Δ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Δ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分析共同点: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的成就。
不同点:1-4则材料有一个共性,即他们在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5就不同了。
探究结果: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1*cnjy*com
材料之间的关系大致存在两种情形:另一种情况是几则材料都与同一事物有关,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或个性。
四、手到擒来:探究题解题示范
学生尝试归纳答题思路:
通过上面五道题的解答,联系你过去的解题经验,请试着归纳一下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目,明确要求。
探究题的题干,文字量一般比较大,只有在众多的文字中摄取有效信息,才能掌握答题的主动权。首先应仔细阅读材料,明确答题要求,从题干中捕捉有效信息,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2-1-c-n-j-y
第二步,理清关系,确定中心话题。
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和整合,理清各材料之间的关系,同中求异,异中寻同,进而提炼出中心话题。在这过程中,便能明白这些材料为什么组合在一起。答题时,材料间是因果关系的,要先写主要原因,再写其他原因;材料间是同类事物的,要先写共性的,再写不同点的。可以从题干中寻找一些有丰富内涵的关键词或疑问点进行探究,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来源:21cnj*y.co*m】
第三步,围绕话题,进行总结归纳。
根据题目要求(包括字数)进行总结归纳,需要替换地进行替换,需要综合地进行综合。在总结中,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在归纳中,寻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把探究出的结果、提炼出的观点,用恰当完整的表达出来,语言要简明连贯。【出处:21教育名师】
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就事论事,而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回眸一看:明确解题策略
答题前思考:这几则材料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
答题时:因果关系:先写主要原因,再写其他原因。 平等关系: 先共性(相同点),再个性(不同点)。
写答案:语言简洁、精练、流畅。前面加上序号(条理清晰)。
六、实战演习
精选典型题目,学生运用答题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完成后交流明确答案。
1、探究一下,这一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央视青歌赛的综合知识考核一直备受关注。有些歌手给出的错误答案堪称“经典”。
问:“杯水车薪”这一成语是什么意思?
答:用一杯水作为给车夫的工钱。(正解: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问“焚书坑儒”是什么朝代的事?
答:宋朝的铁木真。(正解:秦朝的秦始皇。)
问:“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何朝代的哪位农民起义领袖写的诗?
答:秦朝。李世民。(正解: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21cnjy.com
问:人类历史上的“两河文明”是指哪两河?
答:黄河、长江。(正解:两河文明指古巴比伦文明,巴比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今日的伊拉克。两河指幼发拉底河和底各里斯河。)【版权所有:21教育】
            2、阅读下面两段材料,概括你阅读后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写字教育在汉字文化圈有着悠久的传统。我国的近邻日本,韩国等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的写字教育。日本的书道,韩国的书艺,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基础,韩国甚至要把书艺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的多位前总理曾联名上书现任总统李明博,要求在小学实施汉字教育;日本则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和书写2000个汉字。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材料二:目前中国90%以上的中小学生没有书法课,有的中小学虽设有书法课,但名存实亡,书法教育基本上已经淡出了中小学教育,多数学生的写字水平越来越差,字迹潦草难认,错字屡出,提笔忘字的情况十分普遍。据某地对几所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字情况的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40份试卷中,有6份识别不出答卷学生的名字;10份抽查作文本,其中7本字迹潦草,不整齐。有的学生被抽查时,竟辨认不出自己的笔记本。有网站对中小学是否需要加强写字教育进行投票表决,赞成的人数是100%。21*cnjy*com
七、小结:温馨小口诀
解题三步走,现象到本质;关键看关系,逻辑探因果,平等有同异;答案分点写条理要清晰。
八:教师寄语: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要我们多做生活的有心人,定能享受语文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课件18张PPT。漫游语文世界专题文字材料探究广东省中山市启发中学 萧丽红 所谓文字材料探究,实际上就是材料比较题。命题者给出一则或几则文字材料,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而有所发现,然后写出发现、探究的结果。而发现、探究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找到几则材料之间存在的关系。何谓“文字材料探究试题”?初探敌营深入虎穴逻辑联系材料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平等关系关系题1、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出现五角星图案孩子没有按常规去切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题2: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 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启示:
①贪婪者必自毙。 ②安逸让人忘记忧患。
③没有标牌的陷阱才是致命的。 言之有理即可逻辑联系解题方法探究因果关系 题3:请阅读以下两则材料你得出怎样的探究结论?
(1)有一个人去应聘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了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口试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
(2)一位青年在自行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坏的自行车,这位青年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拭得漂亮如新,其他的学徒笑他多此一举。车主将自行车领回去的第二天,这位青年被挖到他的公司上班。 良好的习惯,多一点追求,会有更多的收益。(关心并做好份外事,益人又益己) 题4、探究下列材料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5岁时就认识书写工具,7岁就能指物作诗。邻居家有事常喊他去作诗并给他报酬。其父觉得有利可图,便拉着他到处赚钱,不让其学习,结果到20岁时“泯然众人”。
材料二:据《青年博览》刊载,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时就会微积分,被认为是神童,进入合肥科技大学学习。平时,学生们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野逛,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多次劝说仍无进步,后来退学当了油漆工,从此告别神童生涯。
材料三:南北朝时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诗幽丽精工,《恨赋》、《别赋》脍炙人口,晚年满足安逸生活,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人称“江郎才尽”。 如果没有勤奋的精神即使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题5、阅读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Δ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Δ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Δ列宁 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Δ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Δ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共同点: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的成就。不同点:1-4则材料有一个共性,即他们在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5就不同了。结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平等关系解题方法探究共性或个性 解题要领 一、逻辑联系探究因果关系。
二、平等关系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 (共同点)或个性(不同点)。 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就事论事,而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材料间的关系手到擒来回眸一看你记住这些解题策略了吗?答题前思考: 因果关系:先写主要原因,再写其他原因。
平等关系: 先共性(相同点),再个性(不同点)。
写答案: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几则材料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语言简洁、精练、流畅
前面加上序号(条理清晰)。答题时:实战演习1、探究一下,这一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央视青歌赛的综合知识考核一直备受关注。有些歌手给出的错误答案堪称“经典”。
问:“杯水车薪”这一成语是什么意思?
答:用一杯水作为给车夫的工钱。(正解: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问“焚书坑儒”是什么朝代的事?
答:宋朝的铁木真。(正解:秦朝的秦始皇。)
问:“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何朝代的哪位农民起义领袖写的诗?
答:秦朝。李世民。(正解: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问:人类历史上的“两河文明”是指哪两河?
答:黄河、长江。(正解:两河文明指古巴比伦文明,巴比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今日的伊拉克。两河指幼发拉底河和底各里斯河。)找共性有些青年歌手的文化素养(综合知识能力)堪忧(很差)。 2、阅读下面两段材料,概括你阅读后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写字教育在汉字文化圈有着悠久的传统。我国的近邻日本,韩国等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的写字教育。日本的书道,韩国的书艺,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基础,韩国甚至要把书艺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的多位前总理曾联名上书现任总统李明博,要求在小学实施汉字教育;日本则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和书写2000个汉字。
材料二:目前中国90%以上的中小学生没有书法课,有的中小学虽设有书法课,但名存实亡,书法教育基本上已经淡出了中小学教育,多数学生的写字水平越来越差,字迹潦草难认,错字屡出,提笔忘字的情况十分普遍。据某地对几所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字情况的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40份试卷中,有6份识别不出答卷学生的名字;10份抽查作文本,其中7本字迹潦草,不整齐。有的学生被抽查时,竟辨认不出自己的笔记本。有网站对中小学是否需要加强写字教育进行投票表决,赞成的人数是100%。找个性日本和韩国重视中小学的(汉字)写字教育,而中国却不重视,学生书写状况堪忧(多数学生的写字水平越来越差) 温馨小口诀解题三步走 现象到本质关键看关系逻辑探因果平等有同异答案分点写 条理要清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只要我们多做生活的有心人,定能享受语文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寄 语: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