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提高练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提高练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22:4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练基础】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shuài)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rùn)课本的文字开始。
B.我遵嘱(shǔ),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kěn)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愎。
C.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b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méng)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负之一笑。
D.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lěi)赘又别(biè)纽。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发,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B.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并以身作则,这将会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C.遇到不懂的问题,同学们总喜欢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让我们深受感动。
【练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3.“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4.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说说此文作者在选材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练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邻居吴老先生
①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皮箱。一打听才知道他病倒了。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懒得起来。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②“什么话呢 ”
③“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
④“吴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
⑤“家父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一言不发。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籍四川。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⑥“吴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⑦“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
⑧“吴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
⑨“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 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哪儿还说得嘴响 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 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
⑩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廊沿前他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回来就气吁吁地躺在廊下那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
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吴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①苗。他叫儿子把树苗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其他都不好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那股鲜味。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
“人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儿。”我迎合着老先生的意思。
“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他们来了,住下了,一样在这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老先生说。
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
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②。”
(作者:叶圣陶。有删改)
【注】①橘树:屈原在《橘颂》中说“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意思是橘树根深蒂固难以迁徙,志向更加坚定专一。②其俗柔靡,人轻节义:形容大众软弱意志消沉,轻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忠义的行为。
6.阅读文章,完成以下思维导图。
①     ②    
③     ④    
7.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在细节中见人物内心世界,见人物性格。请结合加点语句,品味下面的句子。
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有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
8.读书时,我们总是“于细节处见精神”。小语和小文就文章中称呼“吴老先生”这个细节展开探讨,你支持谁 请结合本文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小语:吴老先生是“我”的邻居,我们一般为了表示亲切,不是称呼“老吴”更合适吗
小文:称呼“吴老先生”更能表现出“我”对这个人物的敬意。老先生的可敬之处表现在……
9.(新考法)阅读中,我们也需要关注另一种“细节”:“小物件”。这些“小物件”孤立地看,似乎微不足道,但是这些自然存在物一旦进入作家的艺术构思,就会在特定的艺术情境里,产生非凡的意义,达到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结合本文的“橘树”,谈谈你的阅读发现。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A
2.C 【解析】C.“不耻下问”意思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该词用在句子不符合语境。故选C。
练阅读
3.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人告别时的真诚,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宽厚的特点。
4.内容上,点明了作者对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深化文章主旨,点明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对后世的影响;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叶圣陶先生的逝世。虽然作者没有直接对叶圣陶先生的品行、业绩进行赞扬,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赞扬与敬佩之情。
5.特点:选取与自己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作用:以小见大,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使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练能力
6.①巴望回家乡 ②见着太阳就晒皮箱 ③表兄说家乡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相处得好 ④买橘树苗让儿子种在院子里 
7.示例:两个“确也不错”连用,在反复中强调了吴老先生在理性上决定把成都当成自己的家乡,这种理性的认知是出于对国家深沉的爱;但在感性上他心系故土,“只是”从“菜”这个小细节着眼,六年还没有习惯,朴实地传达吴老先生藏在心底的浓郁思乡之情。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在国与家乡之间挣扎的吴老先生形象。
8.示例:支持小文的说法。“先生”,是对有学识的人的尊称。作者借“吴老先生”这个称呼表达对这个人物的敬意。吴老先生身上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他眷念故土,正直爱国,更值得尊敬的是他的气节——尽管思念家乡,在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操前面,他耻于和轻视节义的家乡人为伍,宣誓自己要做“迁川第一世祖”,这种割舍小我情思,担起民族大义的爱国之情让作者的敬意油然而生,故敬称其为“吴老先生”。
9.示例:《邻居吴老先生》中“橘树”是老先生思乡的寄托,也是对“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精神的继承,作者以“橘树”赞美吴老先生坚定的民族气节。由此,我发现在艺术情境里,“小物件”会产生非凡的意义,解读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和作品主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