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提高练 第二单元自我评估(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提高练 第二单元自我评估(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1 23:0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自我评估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基础·运用(10分)
学校开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小义很喜欢泰戈尔的散文诗《雪》,并摘录了其中一部分,想用这个材料参加班级朗诵会,但碰到一些问题,想请你帮忙解决。(6分)
在异国他乡①hān(  )睡时,天庭的重门悄②(  )(A.qiāo B.qiǎo)然开启。可是天使未来报告消息,唤醒入睡的人。“宁静”离别天界幽寂的道院,未乘辚辚飞车;驭手不曾挥舞闪电之鞭,怒吼抽打发狂的天马。她舒展白翼,轻轻垂落,动作那么轻盈,姿态那么婀③(  )(A.ē B.ā)娜。不撞击任何人,不与任何人发生冲突。
  太阳被挡在雪幕后面。天光一点不刺目。整个世界莹莹地透闪着柔光,罩着恬静、湿润、柔光的面具。
(1)小义摘抄时,把一个字写错了,现在已经擦除,请你根据拼音帮忙写出来。(2分)
(2)小义在朗读时,发现有两个字不知如何读,请你帮忙选择。(2分)
(3)小义练习朗诵时,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怎么也读不好,请你为他做一个朗读设计,并告知理由。(可从语调、重读等角度设计)(2分)
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2分)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①    ……他们对社会、对国家所做的卓越贡献,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非凡气质,②     。
3.下列对加点词的词性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云霞在天边升起来了。(介词)
B.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努力地奋斗过。(连词)
C.这是很清楚的。(副词)
D.我往学校走。(动词)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一)古诗文积累(5分)
4.默写。(5分)
(1)独坐幽篁里,    。(王维《竹里馆》)
(2)《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恋和思念的句子是“    ,    ”。
(3)韩愈在《晚春》中告诉人们应珍惜美好时光,真正展示人生的价值的句子是“    ,    ”。
(二)古诗阅读(4分)
5.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回答问题(4分)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展现的画面。(2分)
(2)古诗诵读中,往往用重读音来抒情。“散入春风满洛城”中该重读哪个字 为什么 (2分)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6.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甲】《木兰诗》第3~5段
【乙】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①宣抚使②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③,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偕酉阳诸军直取桑木关,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④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选自《明史·秦良玉传》,有删改)
  【注】①石砫:现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②宣抚使:当地土司。③播州:与下文的酉阳、云阳均为地名。④瘐死:古代指囚犯在狱中,因饥寒而死,后来也泛指在狱中病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朔气传金柝      朔:   
②旦辞爷娘去    旦:   
③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    从:   
④善骑射    善: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3)木兰和秦良玉都是古代的巾帼英雄,请结合文本说说她们有哪些相似的精神品质。(2分)
三、名著阅读(4分)
他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他的聪明和努力都足以使他的志愿成为事实。假若他的环境好一些,或多受着点教育,他一定不会落在“胶皮团”里,而且无论是干什么,他总不会辜负了他的机会。不幸,他必须拉洋车;好,在这个营生里他也证明出他的能力与聪明。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
7.文中的“他”是小说的主人公    ,“胶皮团”是    (地区)方言,指拉车这一行。(2分)
8.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与命运抗争的    性格。(2分)
四、现代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6分)
门缝里看戏
①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②那年,我五岁半。
③此前不久,祖父带我到剧场看了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我才知道,这出戏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 讲话为啥是那个腔调 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 难道他们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 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④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⑤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烂,景色辉煌,人物相貌堂堂,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仙境,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
⑥祖父啥时候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戏票分二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
⑦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总是站在我这一边。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⑧我只得断念,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⑨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⑩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滨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
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
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门眼,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好无奈。
身后叽叽喳喳,来了两个女的。年纪大些的,比我母亲年轻,短发,圆脸,蓝洋布旗袍;年纪小些的,比我二姐大,长辫,瓜子脸,粉红衫。柴火堆南边有块空地,两人摆开架势,一比一画,开始对唱。我不懂唱词,但觉曲调婉转,声情并茂。后来恍然,她们唱的是淮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位女子唱罢《梁山伯与祝英台》,又唱了几首歌曲,然后,像完成了一次街头演出,击掌庆贺,兴高采烈地离开。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都觉得她俩是受老天指派,特意前来为我一人表演,以安抚我反复受挫、濒于绝望后的失落的。
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
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干扰也有,中途有一位观众,大概是后排的,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叔叔,让开一点好吗 ”门里的人听到我的话,回头瞟了一下,立马移开了。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作者:卞毓方。有删改)
9.文中记述了“我”小时候看戏的几次经历和心理变化。请根据文意,完成填空。(4分)
“我”小时候的看戏经历 “我”的心理
之前跟祖父在剧场看《失空斩》 太玄妙,太神秘
再次去剧场碰运气,连从门缝里看《西厢记》也没实现 ①
碰巧在剧场外听了两位女子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心灵得到抚慰
② 快乐,满足
10.请品读句段,朗读并赏析文章。(4分)
语句·语段 理解·赏析
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 ①关注关键词。请从重音角度设计句子的朗读并简述理由。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②关注语段。简要分析独句成段的表达效果。
1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蕴含了“我”的哪些情感。(4分)
12.本文题目为“门缝里看戏”,文中对“我”儿时从门缝里看戏的经历已记叙完整,为什么还要增加最后一段的内容 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殷墟所出的十五万片甲骨文,有单字五千多个,其中为各家公认的字只有一千几百个。甲骨文能完整地记录语言,是具有一定体系和较严密规律的文字。与后来的汉字相比,甲骨文还有其独有的特点,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一是一字异形,字的结构不大固定,即一个字既可正写又可反书;偏旁可左右或上下移动;字的笔画或多或少。二是异字同形。三是合文,即把两个或三个字刻(写)在一起,在行款上只占一个字的位置。
以“鹿”字为例(下图)。鹿因为常常是商王捕猎的主要对象,所以在甲骨卜辞中出现得非常频繁,但“鹿”字却没有统一的写法,除了有横书、直书的区别,头向亦有左右差异,有时身躯仅以简单的曲笔表示,但也可见到完整躯干并饰以斑点的表现法,甚至偶可见到眼睛、脚趾的细部描绘。尽管字形多样,“鹿”字仍看得出是在描绘头顶有一对犄角的偶蹄动物侧面之形,四只脚也因视觉关系被省略为两只。
(选自刘一曼《甲骨文字的特点及主要内容》,有删改)
【材料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原始绘画文字,都已改为拼音的音符文字了,只有我国文字还保存着比较原始的状态。每一个图画变成了一个方块字,“田”字像农田,“大”字像大人,多少还保存一点原来的意思,所以称为意符文字。
其实我国文字,早已在古代就同时用音符了,最初的三种造字方法,自然完全是意符,为象形、指事、会意。可是这三种方法造出的字,只占了十分之一二。以后又想出造“形声”字的方法,声音占一半,图形占一半,把音符与意符合在一起,就大量制造新字,数量要占着十分之八九。
中国文字是注音字而不是拼音字——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不能离开语言而独立,中国语用一个“单音节”表示一个物名、一个意思,这和欧美各国的语言用复音节是大不相同的。复音节语,不能用一个字代表许多音,而我们能够。因为单音节的关系,同音字多,不但用耳来听,同时也需用眼来看。如“工”“公”“功”和“攻”,所以中国字是“目治”的“意符”,不完全是“耳治”的“音符”。
中国文字有统一的功能——因为中国文字是“目治”,是“意符”,靠着眼睛就可以辨认,所以它可以离开读音。无论古今方言声和韵如何转变,它的含义永远不变,因而能发挥“同文”的功能。我们中华文明能成为世界上最古老且从未断绝的文明,“目治”的意符文字是居功甚伟的。
(选自董作宾、董敏《甲骨文的故事》,有删改)
【材料三】形声字的大量产生大约在周秦时代。和象形字不同,形声字的文化信息不是存在于个体汉字的总体取象里,而是集中在它的义符里。形声字的义符反映了它所记录的词意义的类别,是一种比较概括的取象。《说文解字》小篆反映的是五经的词义,因此,也就反映了周秦时代的文化。在汉字构形上,小篆对形声字的义符进行了规整,义符系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信息。“草木竹禾”是《说文解字》中表示植物的四个大部首。它们所辖字的总数达1195字,约占《说文解字》总字数的12%。
植物类部首比例增多,这是因为中原地带在秦汉时代的生产已经以农耕为主,人类生活与植物的关系更为密切,汉字的造字取象于植物的数目大量增多,而且利用形声字的形旁来分类。四个部首的划分说明了很多问题:一方面说明古人对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已经分得很清。在草本植物中,自然野生植物从“艹”,人工种植植物从“禾”。两方面的动词也已经分立了,种禾叫“种”,种树叫“植”。竹,现代归禾本科,分布在亚热带地区。《说文解字》解释作“冬生草也”,可见也是把它看成草本植物。“竹”部首的确立说明,中国南部长江流域的文化已经与黄河中下游文化有所交融。
(选自王宁《汉字六论》)
13.三则材料都与中国文字有关,但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简要概括。(4分)
14.(跨学科化学)文佳在学习化学元素周期表时,发现“镓”“铌”“氩”“氡”等许多字虽然看起来很陌生,却能正确读音,而且一眼就能分辨性质。请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4分)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骨文迄今共计出土十五万片,单字有五千多个,但被成功识读的不足两千个。
B.甲骨文卜辞记录的是商王的狩猎活动,“鹿”字写法多样主要因为鹿是古人的狩猎对象。
C.中国文字兼具音意,造字快速方便,比起欧美各国的语言单纯记音文字更有优势。
D.象形字的文化信息存在于个体汉字的总体取象中,而形声字的文化信息集中在它的义符里。
五、写作(40分)
16.请以“那些暖心的话语”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②抒发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1)①酣 (2)②B ③A
(3)示例:这个句子真实地描写夜晚雪花降临时的轻和静。所以朗读时语调是轻快的、柔和的。这个美景只有在雪天才能出现,太阳光被挡住,但又不是完全遮挡,它柔柔地透出,在雪中发出柔柔的莹莹的光。就像被罩着恬静、湿润、柔光的面具。“闪”“罩”需要重读。这两个动词表现出雪后被太阳照耀的世界轻盈、宁静的特点,“闪”化静为动,表现出雪后世界的恬静与柔光。
2.①示例: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
②而且能够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3.D
4.(1)弹琴复长啸
(2)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3)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5.(1)示例: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回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2)示例: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满”是遍布的意思,这是诗人主观感觉的夸张,表现出诗人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6.(1)①北方 ②早晨 ③跟随 ④擅长,善于
(2)①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②(她)所率领的军队号称“白杆兵”,令远近的敌军都十分忌惮。
(3)坚毅勇敢、骁勇善战、不慕名利等。
7.祥子 北京
8.比喻 坚忍
9.①示例:无奈,失望
②示例:一个中秋节下午,终于从剧场的门缝里看完了《秦香莲》
10.①示例:“屹立”读重音,写出“我”发现老剧场在经历时代变迁后依旧坚挺的激动和惊喜之情,表现了对传统文化保护和重视的赞赏与敬意
②独句成段,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突出了“我”看完戏后愉悦、满足的心理
11.示例:①由文中所写“我”童年看戏时的那份渴望、艰难、快乐等,可知此句中蕴含着难忘童真之情;②由文中所写“我”还乡后探望老剧场,想在此看一场淮戏以解乡愁等,可知此句中蕴含着浓浓思乡之情;③由文中所写“我”从小就想在家乡老剧场里看戏,历尽沧桑还乡后才在朋友的积极安排下实现心愿等,可知此句中蕴含着激动、满足之情。
12.示例:①照应开头重温《桃花源记》的内容,使文章结构圆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尾段记叙半个世纪后“我”重看淮戏,强调了儿时从门缝看戏对“我”的影响和“我”对戏曲的挚爱之情;③将对戏曲的热爱上升到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体现了作者浓郁的乡愁,升华了文章主旨。
13.材料一主要介绍甲骨文的特点,材料二主要介绍中国文字的特点,材料三主要介绍了形声字的特点。
14.①各化学元素命名的字大多属于形声字,同时具备音符和意符;②音符表示了字音,所以即使字形陌生也能正确读音;③为化学元素造字时,已清楚认识了各化学元素的性质,如气态元素采用“气”作为意符,金属元素采用“钅”作为意符,因此能一眼分辨化学元素性质。
15.D
16.【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审题时,一要注意中心词“话语”,防止将“话语”写成眼神、举动或其他。二要理解“暖心”,“暖心”的话语是温暖人心的话语。它往往与歌颂、表扬、鼓励、鞭策、提醒等有关,是令人欢欣鼓舞的、激动人心的话语。理解这一层意思后,在写作的过程中,要特别突出“暖心”一词,多角度描述,反复渲染,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暖心”的内涵。三要注意“那些”,即不是一句话语。从题目来看,比较适合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性的散文。
选材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着重展现以下几点:1.亲友的话语,如父母、爷爷奶奶、兄弟姐妹、朋友等;2.老师的话语,如批评的、鼓励的话或作文批语等;3.其他人的话语,如名言警句或历史伟人的话,甚至陌生人的话。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要求我们用细腻的心灵去感受,用形象的文字去描述,再用生动的细节去再现,抒写一片真情,力求文字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结构上可以写片段式,可以写生活中父母、老师、陌生人那些温暖的话语,也可以只写一个人的多段或多句温暖的话语。
2